袁滋题记摩崖石刻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袁滋题记摩崖石刻

  袁滋题记摩崖石刻,位于云南昭通盐津县城西南约22公里、豆沙镇的石门古道崖壁上,是云南古代疆域划分、民族团结和唐代书法的重要见证。1988年,袁滋题记摩崖石刻由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摩崖石刻地处左下绝壁,山路陡峭,隔河对岸崖石壁立,像两扇巨大石门,扼锁咽喉,俨如一石门,唐代称“石门关”,是四川进入云南的交通要道,秦汉“五尺道”的要隘。

  唐贞元九年(793年)背逆唐朝四十多年的南诏王,遣使请求归唐。贞元十年(794年),唐朝派御史中丞袁滋奉使持节赴南诏,册封异牟寻为南诏归义王。他经由戎州(今宜宾)入滇,经石门(今豆沙关)时,为纪其行,作此摩崖题名。

  摩崖石刻长0.44米,宽0.36米,全文八行,每行2至31字,共122字。左行,楷书,末行“袁滋题”三字为篆书,保存完好。其内容与新、旧《唐书》、《蛮书》、《资治通鉴》等文献的记载相同。摩崖题记是唐王朝与南诏改善关系、重新和好的标记,是研究南诏历史的重要实物资料。

  史称袁滋“工篆隶,有古法”,又说他与李阳冰、瞿令问齐名。末尾篆书三字,从书法角度看也是弥足珍贵的。现石刻一侧建有保护亭、古城堡及围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