褒斜道石门及其摩崖石刻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褒斜道石门及其摩崖石刻,位于陕西省汉中市眉县境内。由褒斜道遗址、石门遗址和石门石刻组成。1961年,褒斜道石门及其摩崖石刻由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褒斜道是古代最早的跨越秦岭的人工栈道,因取道于褒水、斜水两河谷而得名。褒斜道自战国时就凿石架木,修起了栈道,后来又经历代增修加凿,始成自汉中至陈仓(今宝鸡)的交通要道。褒斜道沿线迄今仍留有多处古栈道遗迹。

  褒斜道从南至北贯穿秦岭山脉,道的南口是“褒谷”,位于陕西省汉中市,谷口南距汉中旧褒城5公里;北口称“斜谷”,在陕西省眉县,谷口东北距眉县县城15公里,全谷长250公里,统一名为“褒斜道”。

  石门遗址位于褒斜道的南端,汉中市北约20公里褒谷南口,呈洞状,南北向,在褒河西岸,与河道平行,也称“小石门”。褒斜道的北端也有一座石门,名为“大石门”。

  石门为我国最早的一座人工隧道,开凿于汉代,后又经北魏永平二年(509年)重新修建。长16.5米、宽4.4米,南口高3.45米,北口高3.75米。石门的开凿方法是“火焚水激”,外国学者赞誉“世界上最早用人工开凿的穿山隧道,出在中国的陕西褒城”。

  石门上雕刻有许多汉魏以来历代名人的留诗题名,统称为“石门石刻”。题刻内容大体分为三类:一是关于修建褒斜道和石门的题跋史料考证;二是关于修筑山河堰的相关碑刻;三是题诗、题名和题额等。

  其中《鄐君开通褒斜道碑》《杨君石门颂》《石门铭》《修山河堰记》等,世称“石门十三品”,亦称“汉魏十三品”,是摩崖石刻中的珍品。

  石刻中最早的是创立于东汉永平六年(63年)的《鄐君开通褒斜道碑》,记述了汉中郡守鄐君及其部属开通褒斜道的情况,碑的字体在篆隶之间,雄浑古朴。

  《杨君石门颂》于东汉建和二年(148年)所刻,额题为:“故司隶校尉楗(犍)为杨君颂,汉中太守王升立。”铭文赞颂了杨孟文开通褒斜道石门的事迹。字体是隶书,书法古朴雄健,堪称汉代书法的珍品。

  刻于石门东壁的北魏永平二年(509年)的《石门铭》,记载了梁、秦二州刺史羊祉重开石门故道的事迹,铭为楷书,王远书写,字体流畅飘逸,秀丽隽永。

  这些摩崖石刻不仅是研究古代隧道的珍贵文献资料,同时也为研究汉字的发展演变提供了重要的实物素材。1971年,因石门附近要修建褒河水库,所以全部石刻被转移到了汉中市博物馆,并在那里进行复原、展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