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塘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重定向自西塘镇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中国历史文化名镇:西塘
中国历史文化名镇:西塘
中国历史文化名镇:西塘
中国历史文化名镇:西塘

  西塘中国浙江省嘉兴市嘉善县所辖的一个镇,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位于嘉善县北部,完整的保留了明清古建筑,被称为“活着的千年古镇”。江南六大古镇(乌镇周庄同里甪直西塘南浔)之一。地势平坦,河流密布,自然环境十分幽静。有9条河道在镇区交汇,把镇区分划成8个板块,而众多的桥梁又把水乡连成一体。古称“九龙捧珠”、“八面来风”。先后获得世界遗产保护杰出成就奖、全国文明镇、全国环境优美乡镇、全国千强镇、中国钮扣之乡、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省级体育强镇、浙江省魅力名镇、浙江省旅游经济强镇等荣誉称号,被列为新一轮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清单和省级中心镇。

  西塘素以桥多、弄多、廊棚多而闻名,民风淳厚,橹声悠扬,到处洋溢着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特有的人文积淀。西塘古镇保护好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是一个专家们研究江南水乡民俗文化的圣地;艺术家们描绘江南水乡民俗文化的基地。

  西塘风景秀丽,人才辈出,文化底蕴深厚。据统计,历史上这里曾出过进士十九人,举人三十一人。明代以来,有志书记载的九人,有著作留世的有一百零三人。杨茂、张成是西塘两位元代工艺美术大师,雕漆巨匠。他们的作品出神入化,尤其是雕漆中的剔红技法达到了顶峰,代表了元代漆技作品的最高水平。周鼎与陈舜俞、吴镇并称“嘉善三高士”。

特色

  马头墙 清代中期,徽商东进,把建筑文化也带到太湖流域,带有封火墙的建筑很快在民间流行。不同的是,当地老百姓将原来徽派建筑中平直的墙体改造成马头型,人称马头墙。古时候民间防火意识相当强,尤其是寒冬腊月,空气干燥,容易失火。安了马头墙可以削减风力,就算邻家失火,也可以避免殃及自家的房屋和财产。西塘的马头墙,有一层两层三层,甚至更多,这完全随房屋开间深浅的需要而增减马头墙层数,与主人的地位,财富并无关系。

  美人靠 俗话说“美人靠靠美人,美人不靠靠不美。”据说最早的美人靠是吴王为了讨好美女西施而建的,西塘方言中“鹅项靠”与“吴王靠”是谐音,有人称之为 “吴王靠”,后来此样式在江南一带的临河建筑中广为运用,美人靠也是“每人靠”,每个人都能靠。

  河埠 不但是人们停泊船只、交易商品的场所,也是人们日常取水、洗涤物品的所在。主妇们在这里浣衣洗米,在这里张长李短。即便家家都有自来水,依然有镇民们尤其是年长者,喜欢并习惯使用河水。以前买东西极为便利,只要听到河道中货船上的叫卖声,走下河埠,上船讨价还价,成交后提着东西回屋去。还有更省力的,有些主妇在小楼上用绳系着个篮筐,把钱放在里面吊下去,成交后再把菜果和油盐酱醋吊上来。这种足不出户的采购方式,只有水乡临河的人家才有。

  船鼻子 河埠与船只的关系密不可分,稍加留意您就可以发现河埠旁的岸壁上,砌有系船缆绳的孔眼石,用于固定船只。这就像绳子穿在牛鼻子上一样,所以孔眼石就被称作“船鼻子”。最初船鼻子只讲究实用,久而久之也开始讲究美观,往往被雕琢成如意、花瓶、暗八仙等纹样,极富传统文化情趣。

  系缆石 系缆石状似石莲花,埋入土中,形似莲花桩,这是供过路舟船停泊系缆,一个缆石上可同时拴几根缆绳,这也是古代镇上为数不多的几种公用设施之一。

  花墙 是用普通的瓦片组搭而成的,一般位于天井或院子的围墙墙体的上部,用来通风,既美观又实用。

  高阶沿 明清时期的大户人家,特别临河的人家讲究财不外露,有“小小蟹洞里能摸出个大螃蟹来”比喻建筑特点。但如果稍加留意,人们往往在大门口就能观察到主人身分或身价的特征。在明代,建筑用石一般用青石,但到清代,由于“青石”的“青”与“清朝”的“清”同音,改用毛石。西塘镇内有的人家门前阶沿有一尺多高,就是因为明代时的门前用青石铺地到清代再用整条毛石盖上去形成的。

  观音兜 西塘全镇几乎找不到屋顶上张扬的飞檐翘角,处处显示出平民文化元素。大多房屋的顶都是最简单的、呈人字形的硬山顶。在清代,新造房屋要交税,纳税的标准是正梁,几根正梁交几份税。要是想扩大面积又不交税就只有想办法,西塘人很聪明,建房就用硬山顶,只需一根正梁,然后东西厢房一般是单屋面落水,没有正梁。一些考究的人家把边墙建得很高,甚至高出屋面与屋顶。把这部分高出的墙顶端做成漂亮的圆弧状,犹如观音像兜的头巾,很具风韵,人称“观音兜”。

  花窗 结构有多种,常见的为各种格子图案,也有格子上再雕另外花样或吉祥图案的。这是当地人思想上保守与开放的矛盾体现,在人们刚开始用玻璃的时候,总觉得家里的东西和全家的生活全部暴露在别人面前不妥当,但又非常想赶时髦,所以出现了在玻璃窗上再用木格子作掩饰。

  瓦当 位于檐口,在底瓦和面瓦终端都设有瓦当,下瓦端叫滴水,上瓦端叫“猫头”。西塘的明清建筑很多,现存民居建筑上的瓦当最早的约在明末清初,有着丰厚的历史文化背景,瓦当图纹十分丰富。多少年来,许多建筑物都消失了,而瓦当—中国传统建筑物上一个极小的构件,却保留了下来,成为社会历史和地方风情习俗变迁的记载。

西塘的宅弄

  宅弄,是西塘的一大特色。宅弄深处,曲径通幽,不知深几许,行至尽头,豁然开朗,别有新洞天。

  古人称“屋下小巷为弄,庙中之路为唐”,人们后来将街路的支巷或屋边的小路都称为弄堂。弄堂按不同的用途来分类,大致有三类:街弄、水弄和陪弄。

  • 连通两条平行街道的称为街弄,街弄前通新街后通老镇,穿过它就像穿过历史隧道,街弄维系着两个不同的时代。
  • 前通街后通河的称为水弄,水弄连着河埠,往往是附近不临水人家下河的通道。
  • 大宅内设在厅堂侧面的称为陪弄。陪弄完全在室内,有墙和邻居相隔,没有采光系统,所以许多陪弄的墙上挖有灯孔,就是为了放油盏灯照明用的。久居陪弄的人家闭上眼睛就能来去自如,不熟悉地形的外来客就得像打太极拳那样放慢手脚探路而行。古镇大户人家的大门平常是关闭着的,一般只有等家中贵客临门或逢上喜庆节日时大门才敞开。但妇女与佣人们走的永远是陪弄,所以说它是中国封建思想留下的纪念品。陪弄本来是属于大户人家私人的,经过解放后的土改运动和房屋改革,这些大宅现在都住进了许多户人家,这些弄也就成为各家出入的公共通道了。

  西塘的弄名一般都以弄中居住的大姓家族而命名,如王家弄、叶家弄、苏家弄等。全镇总计有122条弄堂。

  最有名的弄是石皮弄,全长68米,由216块厚度仅三厘米的石板铺就而成,是王家尊闻堂与种福堂之间的过道。据考证,弄内的石板路下是一条使全弄雨天不积水的下水道,薄如皮的石板作为下水道的表皮故称石皮弄。它最宽处1.1米,最窄处只有0.8米,如果有两个胖子在弄内交会,没准就是擦墙贴肚皮也不一定能轻易通过,上面是一条狭长的天空,故石皮弄有西塘“一线天”的说法。到西塘古镇旅游,很多人喜欢走走石皮弄,它可以说是是旧时西塘富户王家子孙建房时寸土必争创造的“奇迹”。如今游客尤其外国游客中胖子众多,有外国游客摊开双手“望弄兴叹”,这场景着实有趣。

  最长的弄是位于北栅街的四贤祠弄,全长236米。

  最窄的弄是位于环秀桥边上的野猫弄,最多30公分,是两幢房子中间的一条缝。

  最宽的弄是位于烧香港北高阶沿李宅的大弄,可并排走5.5人。

  最短的弄是位于明清木雕馆所在的余庆堂内的宅弄,全长不过3米。

西塘的桥

  西塘除了石弄多,廊棚多,还有一多就是桥了。这里地势平坦,河流密布,一共有9条河道在镇区交汇,把镇区分划成8个板块,连接这些板块的就是遍布在古镇中心和周边的桥。至1998年,全镇共建桥104座。自宋以来,西塘已建有安仁桥、安境桥、五福桥、永宁桥等11座。清代又建有卧龙桥、渡禅桥、来凤桥等。这些古桥大都为单孔石柱木梁桥,桥梁工艺精湛,至今保护完整具观赏价值,自古誉为“卧龙凌波,彩虹飞架”,有的桥梁还有着动人的传说故事。

  卧龙桥 位于北栅街,中国酒文化博物馆以北。该桥为单孔步级石桥,全长31.46米,宽5米,高5.5米,是全镇最有名的一座桥。据史料记载,卧龙桥最初建于明代,但当时仅是一座小木桥,每逢雨天行人一不小心就会滑倒。

  相传清康熙年间,桥旁居住一位姓朱的竹篾匠生性善良,他看到老百姓雨天过桥时的困难心里很不好受。一天,他亲眼看见一位孕妇过桥时落水而死,就立志募捐造桥。他别无他途,只得削发为僧去化缘,取名广缘,以铁链穿肩苦行奔走十余年,终于募得白银三千余两,于康熙55年(公元1716年)开始动工建造石桥。他因化缘积劳成疾,未等完工就得病而死。广缘和尚死后十日,石商运来了一批据说是广缘五天前订购的石料,镇上工匠个个惊诧,说广缘和尚已在十天前亡故。无论此事是虚是实,仍然很快便传遍了整个西塘镇,远近居民纷纷捐助,没有多少时间就将卧龙桥建成了。桥上有对联“修几百年崎岖之路,造千万人来往之桥。”将这一事迹告诉后人,并表达人们对广缘和尚的崇敬之情。

  造桥的工匠怕雨天桥滑特意在每级台阶上刻条纹增加摩擦力,到了清代咸丰年间,太平军攻占县城嘉善,在西塘北面姚家浜与清军争战,传说太平军首领忠王李秀成曾在卧龙桥上指挥督战。《苹川棹歌》有诗为证:“卧龙桥耸势崔巍,俯瞰川原眼界开。传说忠王曾到此,石栏杆畔久徘徊。”

  五福桥 位于烧香港,倪天增祖居陈列馆以东。建于明正德年间,修于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据西塘的老人说,从这桥上走过的人会带上五种福气,分别是长寿、富贵、康宁、德行和善终。

  送子来凤桥 位于朝南埭廊棚,水上戏台对面,游船中心旁。此桥是座廊桥,始建于明崇祯十年(1637年),清康熙四十八年(1710年)、道光十五年(1836年)重修,据说当时桥快建好的时候有一只非常漂亮的大鸟飞来停在桥顶,包工头图个吉利,取名来凤桥。桥刚建成,居住在桥边的一户人家生了个儿子,以为是新桥带来的祥瑞,当地百姓又称此桥为送子桥。先来凤后送子,因为重男轻女所以倒过来叫送子来凤桥。

  走这座桥还有点讲究,古人讲究阴阳学,南阳北阴,古时男为阳,女为阴。此桥南面一边是阶梯,北面一边是斜坡。男子当然走台阶步步高升,女子三寸金莲小迈步,持家稳稳当当,老人们说:“新婚夫妇走一走,南则送子,北则来凤”,要是有婚后还未得子的,不妨也来走一走。

  国际影星《廊桥遗梦》的女主角梅利尔来到西塘,也走了这座廊桥,她笑着说:如果我先走了这里的廊桥,也许就不会有美国的“廊桥遗梦”了。这虽然是句玩笑话,但也体现了西塘廊桥的魅力。现在每逢周末或节假日,有当地戏迷在桥上自娱自乐吹拉弹唱,将江南水乡的休闲暇意体现得淋漓尽致。

  环秀桥 是从长廊去往石皮弄的必经之桥。此桥最早建于明万历九年,几次修缮。相传以前晴天时站在桥顶上可以眺望到太湖边的青山。这里有幅对联:“船从碧玉环中过,人步彩虹带上行”,这对联描写了过桥的两种方式,乘船是从碧玉环中过,步行则是人步彩虹带上行了。

  永宁桥 此桥是古镇内取景的最佳处,在烟雨长廊与“钱塘人家”的交会处。

  安境桥 江南桥梁的造型最常见的有三种:拱桥、平桥、折桥。区分的方法很简单:拱桥的桥孔呈圆拱形,便利船只穿越行驶;平桥的桥孔成方形,桥面平直;折桥的桥面则呈一字形横跨过河。位于“明清食代”旁的安境桥属于拱桥,永宁桥属平桥,万安桥则是折桥。站在安境桥上可以将三座不同类型的桥尽收眼底,在其他古镇实属少见。

  万安桥 位于中国酒文化博物馆附近,好莱坞大片《碟中谍3》的最后场景拍摄地,极具水乡浪漫色彩。

  狮子桥 又名里仁桥,因桥栏望柱上雕有形态各异的小石狮八尊,民间又称此桥为狮子桥。

西塘的廊棚

  长达几千米的烟雨长廊不仅让人们在雨中来去自由,也是一种江南平和的文化底蕴。

  西塘当地对其称呼为“廊棚”或“郎棚”。廊棚连之为廊,断之乃棚,连者称其廊,断者谓其棚,可谓水乡人的一大发明。廊棚的作用是遮日挡雨,外侧是开敞的,一列整齐有序的圆柱立足在帮岸顶上,廊柱与廊柱之间偶尔还设有几处美人靠供人乘凉歇息;廊棚的里侧是一个挨一个的店铺、作坊,或是民居的客堂。炎热的夏天从烈日下走入廊棚,真有说不出的凉快;廊棚的屋面多为“一落水”。雨天,一头扎进廊棚里,就免了雨淋之苦。

  西塘的廊棚数量之众、长度之长是其他江南小镇无法比拟的。在西塘古镇区的北栅街、朝南埭、塔湾街、椿作埭、里仁街、南棚下以及四方汇等处处都能见到沿河连绵不绝的廊棚。朝南埭廊棚是西塘所有廊棚中最抢眼的一段,它沿着杨秀泾市河从北栅街口逶迤往西至送子来凤桥,全长有200多米。站在永宁桥上观看,朝南埭廊棚宛如一条青龙浮游在杨秀泾北岸。

  关于廊棚还有不少传说。有传说道,在西塘塔湾街里有一胡姓商户,店主胡氏年轻守寡,一直艰难地支撑着生活。胡家铺子前的河摊边有一个水豆腐摊,摊主王二见胡氏艰难,便生同情之心,帮着她做一些体力活,日子一久,胡氏便觉离不开他,但又难以启齿表示这份情意,于是煞费苦心想出一法,一日她请来木匠,借修缮店铺之机沿河建起一排廊屋,将店铺前的街路遮盖起来。这样一来,王二即可免受日晒风吹,又能在雨天照常摆摊,两人同在一个屋檐下,感觉就像一家人。不想廊棚建好后,胡家铺子生意一下红火起来,于是镇上商家纷纷效仿,几年下来竟连成一线,后来老百姓知道这层意思后便给廊屋取名为廊棚,意思是为郎君而建造的棚屋。

  另有一传说,说有一位好心的老板在沿朝南埭一带开店生意清淡,一直犯愁。一天来了个叫化子在他们屋檐下避雨,老板于心不忍,给了他吃的还请他进门。叫化子执意不肯,晚上老板打烊,叫化子还不离开,老板看屋檐太窄难遮风雨,就拿了一卷竹帘连在屋檐上,临时搭了个小棚让叫化子躲在下面,第二天叫化子不见了,门板上留下了“廊棚一夜遮风雨,知善人家好运来”的对联。据说这位叫化子就是八仙中的铁拐李,后来那店主生意兴隆发了小财,他觉得用竹帘连在屋檐上的方法不错,索性将屋檐加长,街上的商家也想沾点仙气让自家的生意也好起来便纷纷效仿,慢慢形成了现在的长廊。

  廊棚顺应了水乡商贸功能的需要,与水乡共生,与古镇共融,体现的是江南水乡的人文之美。西塘人对廊棚自觉自发维护的情感也是廊棚延绵数千米不断缺,延续数百年不破损的原因。

旅游

景点

  西塘以“桥多、弄多、廊棚多”的三大特色而赢得广大游人们的青睐。

  西园 西塘西园旧址在西街计家弄内,系明代朱氏别业,后出让给孙氏。园内有树木、花草、假山、亭池等,风景优美。东侧假山上有“听涛轩”茶室,因假山上有白皮松1株,高数丈,风来稷稷有声,故名。1920年冬天诗人柳亚子来西塘,曾住西园并与西塘南社社友在西园摄影留念,题名为“西园雅集第二图”。1990年3月,在镇西善兴建了总面积16.6亩的公园,为纪念柳亚子来西园,名为“西园”。入园处小桥流水,石狮门厅,园内环绕砖砌花格游廊、水榭、曲桥、假山、凉亭、人工瀑布。有好几家建在该景点旁边的客栈也以此而命名,如:西园雅居、西园客栈、西园驿站等等。

  醉园 初建于明,现在庭院房屋保存完好。园设三进,厅堂回廊,碧池青石,回廊翠竹,秀色醉人。给人印象最深刻的是院子里那座仅容一身过的砖制袖珍小桥,玲珑剔透,具观赏性又有实用性。王氏世代诗书传家,祖父精于书法,父子痴迷版画艺术创作。园内书厅“艺香斋” 设有王氏“水乡风韵”版画系列陈列。

  陆坟银杏 在西塘镇邮电路坟浜弄口,共两棵,雌雄一对。种植于明洪武年间,距今已有600多年。银杏老干婆娑,枝叶茂盛。雄银杏高13.5米,围抱3.92米;雌银杏高9.35米,围绕3.08米。墓主人陆邦出身西塘,做过都堂,为官清正,知识渊博,曾做过明朝通政御使赵文华的老师。传说陆邦的住宅是赵文华用监造嘉善城墙时所多余的城砖建造的,遗址即是现在西塘南棚下的俞家弄。墓现已无迹可寻,只留下了墓周围的石人石马与这两棵老银杏树,依旧屹立于此印证着这段历史。

  种福堂 系清代王氏私邸,王氏源起宋御营司都统制王渊,王渊护驾宋高宗赵构南渡后遭明受之变,其子孙隐没于杭嘉湖一带。清顺康年间,其中一脉子孙移居西塘,兴此宅第,前后七进加一后花园,为典型的明清民居风格。其第三进为正厅,厅堂正中央悬挂有康熙年间翰林侍读学士海宁陈邦彦题名为“种福堂”的匾额,以告诫后人“平日多行善积德,日后定能使子孙得福”。

  民间瓦当陈列馆 瓦当是一种材质简陋的建筑装饰配件,由于它不易保存,年代久远,具有一定历史价值。该馆内有花边滴水、筷笼、步鸡、砖雕、古砖、陶俑六大类300多个品种,其中有及富美好愿望的传统瓦当;有带宗教色彩的寺庙瓦当,有表明一定历史时期的政治图案瓦当。

  中国酒文化博物馆 古镇西塘在历史上就是个酒镇,“酌好酒,吟好诗”,一直是古代很多文人学士的两大追求。明代初年,大诗人高启乘舟过西塘,特地停下来寻问酒家。在清代,镇上名酒“梅花三白”闻香百里,民国初年的柳亚子多次醉饮镇上,西塘的酒文化,可以说与古镇同步,与古镇齐名。西部的酿酒世家刘西明先生看中了酒镇西塘,将他几辈人收藏的酒文化实物在这里陈列展示,在原有黄酒陈列馆的基础上新开了“中国酒文化博物馆”,从一个酒文化的侧面,用数百件实物对中国酒文化进行了全方位的探讨,融知识性、趣味性、学术性于一体,在追本溯源中,提示了中国酒文化的清晰背景及其深刻内涵,涉及到民俗学、史学、经济学、文学、艺术、医学等多种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知识,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缩影。

  倪天增祖居陈列馆 倪天增祖居坐落在西塘镇烧香港南33-35号。清末民初建筑。倪天增(1937-1992),原上海市副市长,出生于宁波,祖籍浙江嘉善,祖父倪祖今为清末秀才,父亲倪维熊自幼接受新学,1929年赴鄞县县政府任建设科科长、局长,自此定居宁波。他为人和人民赤胆忠心,呕心沥血,是备受尊敬的人民公仆。为缅怀倪天增同志,展示他勤廉兼优的时代风范,1999年4月,西塘镇人民政府筹款修建倪天增祖居陈列馆,2006年6月进行了改扩建。祖居面阔五间,坐南朝北,占地面积627.1平方米。现存三进,硬山顶。第一进为平房,通面宽16.3米,进深8米;第二进为二层楼房,通面宽13米,进深10.7米;第三进为二层楼房,通面宽9米,进深8.3米(现作为旅游景点及廉政教育基地只开放前二进)。修复建筑面积共428平方米。展馆用较丰富的实物、史料、照片,再现了倪天增同志的卓著功绩和公仆形象。2004年1月倪天增祖居已被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现在该处已成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及浙江省首批廉政文化教育基地。

  尊闻堂 建于元末明初,其中堂内的百寿厅堪称一绝。厅内的梁柱、廊窗都有图案,形态逼真,刀法细腻,雕刻精湛。

  钮扣博物馆 西塘是中国纽扣之乡,纽扣博物馆馆位于西街上,共有六个展厅:古代纽扣展示区、近代纽扣展示区、现代纽扣展示区、贝壳纽扣生产工艺流程展示区、纽扣应用区、中国结展示区。

  根雕馆 西塘是块风水宝地,适合休养生息,还能激发艺术家的灵感。根艺雕刻家张正先生,他祖籍安徽舒城,杭州人,出生于1958年,1999年经人才引进,入住西塘。张正大师的作品立足七分天然,三分人工,有五百件多件大型作品被载入“吉尼斯之最”。张正大师以他出色的手艺与不怕困难的精神被列入世界名人录,誉为“东方之子”。

参考条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