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秦会馆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西秦会馆

  西秦会馆,又名“关帝庙”,坐落在四川省自贡市中心区,座北朝南,后依龙凤山,前临解放路大街。它是由昔日陕籍客商修建的一座同乡会馆,也是自贡迄今为止保留的盐业会馆建筑中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座,是自贡盐业会馆中的精品。自贡市盐业历史博物馆现设于西秦会馆中。1988年,西秦会馆由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西秦会馆始建于乾隆元年(1736年),整个建筑群落成于乾隆十六年,前后历时16年,耗银五万两白银。西秦会馆设计精巧,融合明、清两代的宫廷建筑与民间建筑风格为一体。建筑群在布局上因地制宜,沿86米长的地基中轴线建造主要的殿阁厅堂,周围则用廊、楼、轩、庑以及一些次要的建筑环绕和连接,形成了若干有层次的一系列大小院落。整个建筑群由前至后,层层叠叠,逐渐升高,给人一种层次分明、布局规整有序的感觉。在造型上也是匠心独运,将若干不同形制的屋顶巧妙地组合起来,构成复合型的大屋顶,更增加了建筑的雄伟气魄。

  武圣宫大门为西秦会馆下层入口,是整个建筑群唯一正立面向外的建筑物。两侧有一对高大的石狮子,正前方原有一石牌坊。大门内,是近800平方米的院子。沿着中轴线一次排列着献技楼、大观楼、福海楼、抱厅、参天阁、中殿、龙亭(已毁)、正殿等主要建筑。轴线两侧有金墉阁、贲鼓阁,高昂挺拔的参天阁左右为客廨。正殿肃穆深邃,两侧为神庖和内轩。各处建筑富丽堂皇、造型奇特、奔放腾越、飞檐重阁、宽敞明亮,各具特色。

  精美的木雕、石刻、彩绘、泥塑遍及全馆,多为珍品,尤其以龙头、凤头、象头为装饰的斗拱实属罕见。作为自贡盐业历史的真实见证,西秦会馆对于研究鸦片战争以前清代社会生活、政治经济、井盐技术、文化艺术,具有重要意义。1959年,西秦会馆辟为自贡市盐业历史博物馆对外开放。

历史沿革

  雍正十年(1732)农历九月初九,陕籍盐商的行帮组织西秦大会于当地龙峰井座房主人李光华签约买下其地修建庙宇。乾隆元年(1736年),西秦会馆动工,至十七年(1752年)竣工,成为自贡地区首座盐业会馆。尔后,道光七年至九年(公元1827-1829年)又进行了大规模的维修与扩建,其规模、建筑形式与艺术价值都是我国诸多会馆的佼佼者。西秦会馆占地面积3150平方米,规模宏大、气魄雄伟。因该会馆十陕籍盐商为“款叙乡情”而集资修建的同乡会馆,主供关羽神位,故俗称“陕西庙”。

  解放前,这里是国民党伪政府所在地,年久失修,濒于毁塌。解放后,该馆多次进行了妥善的保护和维修。一九五九年建立自贡使盐业历史博物馆。一九八零年,四川省人民政府颁定自贡西秦会馆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一九八八年经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建筑空间布局特点

  西秦会馆的整个空间布局严谨方整、轴线分明,整个建筑平面呈矩形。沿中轴线布置一系列主要建筑,强调传统的对称布局。把戏楼作为装饰刻画的重点,设计精巧、结构繁复、融官式建筑与民间建筑于一体,形成独特的风格与鲜明的个性。

  中轴线上依次布置了武圣宫大门、献技诸楼、大丈夫抱厅、参天阁、中殿、正殿。四周则用山墙、廊屋和一些次要建筑物环绕起来,形成若干个建筑单元。第一个单元由大坝四周的建筑物构成。在这里武圣宫大门及献技、大观、福海诸楼和抱厅前后相望,贲鼓、金镛二阁左右对峙,各建筑之间以廊楼相连,构成四合院落,院落面积约800平方米,由石板铺成,名为天街,是人们观戏流连之所。从总体看,西秦会馆建筑非常紧凑密集;从局部看,这里却显得十分开阔舒爽。设计者巧妙的运用局部的开阔冲淡总体的紧凑,受到了显著的效果。第二单元以参天阁为中心,客廨列局左右,后为中殿,前为抱厅。此单元建筑比肩接踵、斗角勾心,完全是一派密不通风的做法。但仍能密中求疏,巧妙的运用参天阁两侧和客廨圆门前的四个空间,造成水池与花圃,借以增添情趣,减少压抑之感。第三单元的主要建筑为正殿,包括龙亭(已毁)、内轩、神庖等单体建筑。为变动甚大,原貌已难推寻。正殿采用重檐屋顶,体量与高度,均堪称压轴之作。

  总的建筑组群则用山墙环绕,形成标准的封闭性布局。这种平面布局产生了必然的立面外观。各个建筑的背面、侧面和围墙连接在一起,形成一条蜿蜒起伏的封火山墙,从山墙上露出一系列屋顶。由于各个建筑物的高度及体量大体上由前到后逐渐增加,就使得这条横带上的建筑物轮廓呈现抑扬顿挫的节奏,静中见动,妙趣横生。 西秦会馆的空间布局团结紧凑、有张有弛、层次分明,堪称盐业会馆建筑中的精品。

主体建筑艺术

1.武圣宫大门与献技诸楼

  西秦会馆入口处的武圣宫大门和其后的献技诸楼采用传统会馆建筑戏楼的门楼倒座的形式,即背靠背而立,两面望去,自成独立建筑,而从基座到屋顶又穿插交错,形成一座不可分割的复合建筑。宽约32米的武圣宫,为四柱七楼牌楼式门,其上为歇山屋顶,正中置瓦制宝顶一束,屋顶下左右飞出两列翼角,其型制颇似一“人”字形飞雁队列,腾空而起,直插蓝天。献技诸楼屋顶基本结构由两个歇山式屋顶重叠组成。紧靠正脊加建一六角攒尖屋顶,其后两角嵌入上层歇山顶中,组成牢固的复合结构。这一复合结构由二十二根修长石柱和众多深枋组成坚实框架,承受着大屋顶的荷载,其中两根最长的大石柱,拔地而起,直贯四层。这些大小不等、型制不同的屋顶经过精心构思,巧妙处理,独出心裁的在结构上连成一气,而在外形上造成了一个巍峨奇特的大屋顶,这种屋顶的结构造型方法,在清代建筑中可谓独树一帜,有着强烈的自身风格。

  献技诸楼楼身四层,第一层为进口通道和门厅,第二层献技楼,第三层为大观楼,第四层为福海楼。第二层面向庭院,为戏楼的主要舞台部分,第四层则以高窗面向大街,唯有第三层贯通前后。这样屋身虽为四层,但从两面望去,却都是三层建筑,可谓别开生面。第二层戏台与第三层阁楼紧挨在一起,其上又加做一六角攒尖顶,在立面上整个戏楼看似三重檐。攒尖顶上宝顶高耸,其下翼角凌空反翘簇拥在周围,使戏楼显得挺拔秀丽,气派非凡。舞台四周布满各种精美的木雕,是国内至今保存完好的古代戏楼的精品。

2.鼓阁 金镛阁

  东西廊楼为卷棚顶,卷棚顶中部隆起金镛、贲鼓二阁,隔着天街遥相对称。(见图6)金镛、贲鼓二阁原是鸣钟击鼓的地方,为重檐歇山顶,翼角凌空勃起,飘逸舒展。此二阁楼沿的栏板和檐下的衬枋上均有精美绝伦的木雕装饰,内容以戏曲故事为主,多为高浮雕,构图饱满,刀法多变,具有相当高的艺术水平。

3.参天阁

  参天阁是第二单元的中心,其左右是“留三日香”、“胜十年读”二客廨。参天阁是耸立于中轴线上的一座别具风格的建筑。其屋顶作四重檐六角攒尖,内饰藻井。垂脊曲折圆和,檐角高昂挺拔,远远望去,向一顶古代头盔,人们又称其为“将军帽”。建筑组群在这里显出密聚状态,设计者却巧妙地在参天阁石桥左右凿出二池,连通碧水,辟出各为20平方米的空间。伫立桥面池畔,可举头望蓝天,俯首观游鱼,亦可透过客廨圆门,借景以观花草竹树,领略“风暖鸟声脆,日高花影重”的意境。古代匠师们在建筑布局上的造诣之深,令人叹服。高达12米的参天阁冲天刺破这一局促的过渡空间,使这一本来不起眼的空间一下子突出为全馆的一个重点,与武圣宫大门遥相呼应。

4.中殿

  紧接参天阁的中殿是一座保存比较好的殿宇,两侧构筑封火山墙,双坡硬山屋顶。面阔5开间,进深6架椽。前后两坡不对称,前檐略高于后檐,檐下做斗拱,其作用已退化,主要作为装饰构件。有游龙、飞凤等雕刻其上,刀法圆熟。(图8)殿前方完全开敞,与参天阁及水池小院之间并无隔断,使这一狭小空间没有一点局促之感。屋顶正脊有“八仙过海”泥塑一组。中间采用抬梁结构,两山采用穿枋式结构,主要立柱为石制,榫卯结构已经发展到很高的水平。从框架结构,从斗拱制作以及屋顶装饰等方面看,均具有明显的清代宫室建筑特点。

5.正殿

  此殿为道光初年培修扩建时新建。殿内供奉关帝及配祀神位,是西秦会馆的主要殿宇。面阔5间,进深8架椽。大殿平面为凹形,前方做重檐,后方则采用民居中的拖坡的手法,一片大屋顶一直拖下,左右做五花山墙。从剖面上看,前后完全不对称,借鉴了民居的手法,形式简洁、自由。但从正立面上看,左右又完全对称,且前方做轩棚,形制庄严、隆重,气魄十足,这又符合了供奉祭祀的需要。无论体量与高度,均在中殿之上。建筑变动颇大。

  因后加天花望板,梁柱结构不可窥见,檐下铺作,也遭损毁。

建筑艺术特色

  1.西秦会馆建筑的结构和外观造型,某些方面能大胆的摆脱传统营造法式的束缚,有所创新,形成了自己鲜明的特点。如武圣宫大门及献技诸楼那样的大屋顶,在的明、清建筑中还未发现。它匠思独运,把若干不同形制的屋顶,大胆而巧妙地结合起来,建成复合大屋顶。构思奇巧,气魄雄伟。而正殿屋顶的处理方式也同样如此,它把需要庄严的正面处理成重檐,后方建筑结束部分则以简洁的拖坡手法一带而过,灵活变通,充分表现了民间工匠们不拘一格的建造方式。

  西秦会馆的这种大胆创新的的形式也体现了盐业会馆建筑在性质上的一个特点——它是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变迁的特定产物。在这种建筑形式上充满了民间建筑自由创新的思想,又体现了新兴资产阶级对官式建筑恢宏绚丽的外观的向往和模仿。两种思想的杂糅,构成了这种独具特色的建筑形式。

  2.在西秦会馆的总体布局和局部地巧妙变化中可窥见一些四川建筑独具的特色。比如参天阁为中心的一组建筑布局就表现的和很典型,各单体之间过分密聚,柱础最近距离不过一米左右。但在这样密聚之处,设计者还可将参天阁两边辟出两个左右见方的空间,并辅以清池碧水,让人顿觉勃然生气活跃其中。这种作法同四川古建讲究的“天人和一”、“返朴归真”不谋而合。西秦会馆沿龙凤山山脚,地势由南向北缓升,整个建筑从高度和体量上也随地势由前向后逐渐增加,给人以“步步高”的感觉。这种对地势的运用,吸取料四川民居中“筑台”的手法,利用坡地前后高差,分层筑台,逐台加高来解决建筑平面高差问题。它既可减少土石方,又可显出房屋的主次,形成布局自由,灵活多变的特色。

历史文化价值

  中国会馆建筑始于明代前期,民国末消失于大陆,然而至今仍在海外华人社会中滋蔓。它适应了社会的变迁而产生,又不断的改变着自己的形式,是中国古代建筑之林的新生事象。它的性质类似于封建社会后期出现的一种特定的公共建筑,是一种介于宫式建筑与民间建筑之间的一种有独特风格的建筑形式。代表了封建社会末期由于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而刺激起来的新兴商人阶层的艺术品味。

  自贡盐业会馆建筑是自贡盐业历时演进和盐业经济发展的见证物,其形成与发展的历程对研究中国会馆建筑的演进有着重要的作用. 自贡盐业会馆的兴建缘起,肇始于清雍正年间的西秦会馆。不仅如此,西秦会馆还代表了自贡盐业会馆建筑的最高水平。因此从以上对西秦会馆各特点的粗浅分析,我们可以大略的了解到自贡盐业会馆的一些建筑艺术风格与文化内涵。为进一步研究中国会馆建筑提供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