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李固请司马弟山水图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2020年11月16日 (一) 09:19小毛球讨论 | 贡献的版本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学生古诗词经典读本: (1-3年级) (4-6年级) (7-12年级) 经典名句 唐诗三百首 千家诗


观李固请司马弟山水图

唐·杜甫

方丈浑连水,天台总映云。
人间长见画,老去恨空闻。
范蠡舟偏小,王乔鹤不群。
此生随万物,何处出尘氛。


诗题与背景: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杜甫所作《观李固请司马弟山水图三首》中第二首,体裁为五言律诗。《千家诗》收录此诗。诗题一作《观李固言》。

李固言(782—860年),字仲枢,赵郡赞皇县(今河北赞皇县)人,唐德宗时宰相,在唐代宗时做过司马官,有山水图卷。 出身赵郡李氏南祖,勤奋好学。元和七年(812年),状元及第。唐文宗即位,依附于宰相李宗闵,历任户部郎中、给事中、工部侍郎,迁尚书右丞。大和八年,出任华州刺史,历任吏部侍郎、御史大夫,拜门下侍郎、同平章事、崇文馆大学士,成为宰相。得罪李训,出任兵部尚书、山南西道节度使。甘露之变后,授户部尚书、同平章事。开成二年(837年),进阶金紫光禄大夫,出任剑南西川节度使,加位检校左仆射。唐武宗登基,授右仆射、检校司空兼太子少师,领河中节度使,迁东都留守、兵户二部尚书。唐宣宗即位,授右仆射,累迁检校司徒、东都留守、东畿汝都防御使,太子太傅 唐懿宗即位(860年),卒于任上,时年七十八,追赠太尉。

诗题的意思是:因观赏李固的弟弟画的山水画而请我写的诗。司马弟:李固的弟弟。

李固当是蜀人,其弟曾为司马,能写山水图。公至固家,固挂其图于壁,而请公题之也。黄鹤编在广德二年。

杜甫友人李固的弟弟擅画山水,曾任司马官职,故杜甫称其 “司马弟”。


《观李固请司马弟山水图三首》是一组题画诗。作者面对画中美景,只能徒自怨叹。而画中之景愈美,作者的心情愈低沉。这种“以美景衬哀情”的手法,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效果,将作者内心的悲苦之情衬托得愈加强烈,顺势引出了尾联无可奈何的感叹:此生随万物,何路出尘氛。

《观李固请司马弟山水图三首》是唐代大诗人杜甫的组诗作品。这是一组题画诗。诗人面对画中美景,只能徒自怨叹。而画中之景愈美,诗人的心情愈低沉。这种“以美景衬哀情”的手法,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效果,将诗人内心的悲苦之情衬托得愈加强烈,顺势引出了尾联无可奈何的感叹:此生随万物,何路出尘氛。


逐句释义:

  方丈浑连水,天台总映云: 方丈仙境连着烟波浩淼的海水,天台胜地直入霄天和云霞映衬。 仙山方丈与茫茫的海水连成一片,天台山总是掩映在烟云之中。


  方丈:又名方壶,古代传说中海上三座仙山之一。《史记·封禅书》载:“自齐威、宣、燕昭使人入海求蓬莱、方丈、瀛洲,此三神山者,其传在渤海中。”
  浑:全然。
  连水:山水相连。
  天台:即天台山,在今浙江省。《天台赋》:“涉海则有方丈、蓬莱,登陆则有四明、天台。”


  人间长见画,老去恨空闻: 丹青里有人们向往的名山秀水,人已老悔没把天下的胜地登临。 在人间我常常看到这样美丽的画卷;然而人老了,只能空闻,不能亲身目睹实景。


  帐殿:用锦账围成的宫殿,皇帝出巡所住的用帐幔搭建的临时宫殿。
  郁:繁盛美丽。
  崔嵬(wéi):高大巍峨。
  仙游:像神仙一样出游,这里形容皇帝出巡。


  范蠡舟偏小,王乔鹤不群: 我羡慕弃高官棹舟五湖的范蠡,更爱王乔轻看贵胄骑鹤成仙神。 范蠡泛游太湖的船太小,容不下我同游;王子乔乘的仙鹤只有一只,不能载我飞升。


  范蠡(lí):春秋时越国大臣,助越王勾践消灭吴国之后,泛太湖而去。
  郁:繁盛美丽。
  王乔:传说中的仙人王子乔。《天台赋》:“王乔控鹤以冲天。”
  仙游:像神仙一样出游,这里形容皇帝出巡。


  此生随万物,何处出尘氛: 看来我今生要学会那随波逐流,告诉我吧,何处可以超凡出尘。 这一生只能随着万物飘浮,在哪里能够跳出这世俗的尘氛。


  随万物:随着万物一同沉浮升迁。
  郁:繁盛美丽。
  处:一作“路”。
  尘氛:世俗之气。


作品赏析:

这是一首题画诗。作者面对画中美景,只能徒自怨叹。而画中之景愈美,作者的心情愈低沉。见山水恨不能亲至其地,见人物又叹不能离俗而去。这种“以美景衬哀情”的手法,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效果,将作者内心的悲苦之情衬托得愈加强烈,顺势引出了尾联无可奈何的感叹。



首联“方丈浑连水,天台总映云”,开门见“山”,直接赞美山水图中的“山”“水”之美。“方丈”是传说中的海外仙岛,与水相邻,而“天台”则是佛道名山,素以风景优美著称。直接以“方丈”“天台”名画中山水,含有赞叹画中山水优美逼真之意,同时也透露出作者的心向往之。古人称观山水画为“卧游”,杜甫当时虽然老了,没有跋山涉水的“济胜之具”,但是当他看到画中美好的大自然景物时,心里还是很向往的。


颔联“人间长见画,老去恨空闻”是说,方丈、天台的风景名胜常为人间丹青摹写,而我则只是到现在见了此画才因为不能亲去访求而感到遗憾。山水题材在唐代绘画中是很普遍的,而作者在这里将此画的艺术效果夸大,使之区别于一般的山水绘画。通过抒发自己见画时引起的强烈的遗憾感,实则说明了画师惊人的技艺。


颈联“范蠡舟偏小,王乔鹤不群”,作者一面叹惜自己不能亲往画中实景,空见其画,另一面却想起了古代的隐君子和传说中的仙人来,想象着他们在这样的山水中生活,何等自然快乐。联想乃是借助画中的“舟”和“鹤”而引起的。此联用了两个典故。说范蠡泛游太湖的船太小,王(子)乔所乘的仙鹤只有一只,都不能带我离开。


尾联“此生随万物,何处出尘氛”,抒发作者看画时勾起的一生悲慨。政治上的不得志和生活的艰辛使他对人世产生了厌倦,他想超脱这尘世中万物的烦恼,可是又如何能够?表现了作者老来只能与世浮沉、无法摆脱现实困境的无奈、悲凉之情。


拓展阅读:



观李固请司马弟山水图三首

其一

简易高人意,匡床竹火炉。
寒天留远客,碧海挂新图。
虽对连山好,贪看绝岛孤。
群仙不愁思,冉冉下蓬壶。

其二

方丈浑连水,天台总映云。
人间长见画,老去恨空闻。
范蠡舟偏小,王乔鹤不群。
此生随万物,何处出尘氛。

其三

高浪垂翻屋,崩崖欲压床。
野桥分子细,沙岸绕微茫。
红浸珊瑚短,青悬薜荔长。
浮查并坐得,仙老暂相将。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年),唐朝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出生于河南巩县。自称“杜陵布衣”、“杜陵野客”、“少陵野老”。杜审言之孙。开元后期,举进士不第,漫游各地。后寓居长安近十年。及安禄山军陷长安,乃逃至凤翔,谒见肃宗,官左拾遗。长安收复后,随肃宗还京,寻出为华州司功参军。不久弃官居秦州同谷。又移家成都,筑草堂于浣花溪上,世称浣花草堂。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参谋,武表为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晚年携家出蜀,病逝于湘江途中。其诗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与李白合称“李杜”。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全唐诗》编其诗十九卷。(新、旧《唐书》本传、《唐才子传》卷二)


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