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沧海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观沧海

汉·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诗题与背景:

  《观沧海》为东汉政治家、文学家曹操所作的一首四言乐府诗,是组诗《步出夏门行》的第一篇。诗题是后人从诗歌的开头取三字而来。

  建安十年(205年),曹操摧毁了袁绍在河北的统治根基,袁绍呕血而死,其子袁谭、袁尚逃到乌桓,勾结乌桓贵族多次入塞为害。曹操为摆脱被动局面,采用了谋士郭嘉的意见,于建安十二年(207年)夏率师北征,五月至七月皆无果,后接受田畴建议,断然改道,经徐无山,出庐龙塞,直指柳城,一战告捷。九月,胜利回师,途经碣石等地,曹操写了《步出夏门行》这一组诗。此篇为组诗的第一首。曹操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他的心情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所以就写下此诗,将自己宏伟的抱负、阔大的胸襟融汇到诗歌里,借着大海的形象表现出来。

  《步出夏门行》属于《相和歌·瑟调曲》。这一组诗包括五个部分,开头为“艳”辞,即序诗,以下各篇分别取诗句命名,依次为《观沧海》、《冬十月》、《河朔寒》(亦作《土不同》)、《龟虽寿》。从音乐曲调上说,五个部分是一个整体,从歌词内容上看,四篇则可以独立成篇。乐府诗原来是可以歌唱的,诗的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合乐时加上的,是诗歌的附文,跟诗的内容没有联系。


逐句释义: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东行登上碣石山,来观赏那苍茫的大海(渤海)。
  临:到,来;从上向下看。
  碣(jié)石:山名。在河北省昌黎县北。碣石山余脉的柱状石亦称碣石,该石自汉末起已逐渐沉没海中。公元207年秋天,曹操征乌桓得胜回师时经过此地。关于碣石山位于现今何处,目前学术界尚有争议,或以为此山已沉入现今河北省乐亭县境的大海中,或以为就是现今河北省昌黎县北的碣石山。不管怎样,在曹操登临时,它应是傍海一带较高的石山。
  沧海:指大海。以其一望无际、水深呈青苍色,故名。沧,暗绿色(指水)。海:这里指渤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海水多么宽阔,水波荡漾,山岛高高地挺立在海边。
  何:多么。
  澹澹(dàn):水波荡漾的样子。
  竦峙(sǒng zhì):耸立,挺立。高高地挺立。竦:同“耸”,高起。峙:耸立;屹立。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山岛上)树木丛生,各种各样的花草生长茂盛。
  丛生:(草木)聚集在一处生长。
  丰茂:茂盛,茂密。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秋风吹动草木风声萧瑟,海水涌起了巨大的波浪。
  萧瑟(sè):形容风吹树木的声音。
  洪波:大波浪。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大海中出发(升起)的。
  日月:太阳和月亮。
  若:如同,好像是。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银河星光灿烂,好像出自大海里。
  星汉:银河,天河。
  灿烂:光彩鲜明耀眼。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太值得庆幸了!就用诗歌来表达心志吧。(最后这两句每章都有,应为合乐时的套语,与本诗正文的内容没有的直接关系。)
  幸:庆幸,高兴。
  甚:很,极。
  至:极点。
  哉:表示感叹的语气。
  咏志:以诗歌抒发心志或思想感情。咏:唱,抑扬顿挫地念;(以某种事物为题)做诗。


《观沧海》题图


作品赏析:

  这是一首四言写景诗。描绘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作者的博大胸怀,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伟大抱负。其特点是借景抒情,融情于景。全诗语言质朴,想象丰富,气势磅礴,苍凉悲壮。

  这首诗写景由近及远,由实到虚,动静结合,虚实并用,层次分明,状尽大海浩淼无垠、吞吐日月的宏大气势,实际上是极写作者那如沧海般的情怀,抒发了作者决心统一中国的壮志豪情。诗句句写景,又是句句抒情。既表现了大海,也表现了作者自己,把眼前的海上景色和自己的雄心壮志很巧妙地融合在一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这两句话点明“观沧海”的位置:登上碣石山,居高临海,视野寥廓,大海的壮阔景象尽收眼底。以下十句描写,概由此拓展而来。“观”字起到统领全篇的作用,体现了这首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的特点。在历史上,秦始皇、汉武帝都曾东巡至此,刻石观海。如今诗人站在秦皇、汉武游踪所到之处,居高临下,望着水天相连的苍茫大海和海中高耸的岛屿,想到中原地区已经平定,北伐乌桓也已取得决定性胜利,北方统一即将实现,心情该是何等激奋!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六句,是实写眼前的景观,神奇而又壮观。虽然是在描绘生机勃勃的大海风光,实际上在歌颂祖国壮丽的山河,透露出作者热爱祖国的感情。目睹祖国山河壮丽的景色,更加激起了诗人要统一祖国的强烈愿望。于是借助丰富的想象,来充分表达这种愿望。作者以沧海自比,通过写大海吞吐宇宙的气势,来表现诗人自己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魄,感情奔放,却很含蓄。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是望海初得的大致印象,有点像绘画的轮廓。“澹澹”形容大海水面浩淼的样子;“何”,何其,今言“多么”,是叹美之词。“澹澹”而加叹美,那沧海的辽阔苍茫气象便可想而知了。在这水波“澹澹”的海上,最先映入眼帘的是那突兀耸立的山岛,它们点缀在平阔的海面上,使大海显得神奇壮观。这两句写出了大海远景的一般轮廓,下面再层层深入描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具体写耸立的山岛:山岛上树木丛生,各种各样的花草生长茂盛,给人诗意盎然之感。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则是对“水何澹澹”一句的进一层描写:定神细看,在秋风萧瑟中的海面竟是洪波巨澜,汹涌起伏。作者面对秋天的典型环境“秋风萧瑟”,却无半点萧瑟凄凉的悲秋意绪。这种新的境界,新的格调,正反映了他“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烈士”胸襟。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则是虚写,作者运用想象,写出了自己的壮志情怀。在这雄奇壮丽的大海面前,日月、星汉(银河)都显得渺小了,它们的运行,似乎都由大海自由吐纳。前面的描写,将大海的气势和威力凸显在读者面前;在丰富的联想中表现出作者博大的胸怀、开阔的胸襟、宏大的抱负,暗含一种要像大海容纳万物一样把天下纳入自己掌中的胸襟。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合乐时的套语,与诗的内容无关,也说明这是乐府唱过的。

  这首诗全篇写景,其中并无直抒胸臆的感慨之词,但是诵读全诗,仍能令人感到它所深深寄托的诗人的情怀。通过诗人对波涛汹涌、吞吐日月的大海的生动描绘,读者仿佛看到了作者奋发进取,立志统一国家的伟大抱负和壮阔胸襟,触摸到了作为一个诗人、政治家、军事家的曹操,在一种典型环境中思想感情的流动。写景部分准确生动地描绘出大海的形象,单纯而又饱满,丰富而不琐细,好像一幅粗线条的炭笔画一样。

  尤其可贵的是,这首诗不仅仅反映了大海的形象,同时也赋予它以性格。句句写景,又是句句抒情。既表现了大海,也表现了作者自己。作者不满足于对海洋做形似的摹拟,而是通过形象,力求表现海洋那种孕大含深、动荡不安的性格。海,本来是没有生命的,然而在作者笔下却具有了性格。这样才更真实、更深刻地反映了大海的面貌。

  这首诗,从字面看,海水、山岛、草木、秋风,乃至日月星汉,全是眼前景物,这样纯写自然景物的诗歌,在我国文学史上,曹操以前似还不曾有过。它不但通篇写景,而且独具一格,堪称中国山水诗的最早佳作,特别受到文学史家的厚爱。

  这首诗不但写景,而且借景抒情,把眼前的海上景色和自己的雄心壮志很巧妙地融合在一起。

  全诗的基调为苍凉慷慨的,这也是建安风骨的代表作。全诗语言质朴,想象丰富,气势磅礴,苍凉悲壮。


名家点评:

  清·张玉榖《古诗赏析》:“此志在容纳,而以海自比也;‘日月’四句,转就日月星汉,凭空想象其包含度量,写沧海,正自写也。”

  清·沈德潜《古诗源》:“有吞吐宇宙气象。”


试题精选:

  1.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开篇点题,交代了观察的方位、地点及及观察的对象,“观”字统领全篇。

  B.“水何澹澹”描写了大海的近景,使人感到海边景色的壮丽多姿。

  C.“洪波涌起”中的“涌”字,不仅让我们看到了大海波涌连天的形态,而且仿佛听到了惊涛拍岸的声音。

  D.诗的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合乐时加上的,是诗的附文,跟诗的内容没有联系。

  参考答案:B

  【解析】B项中“描写了大海的近景”理解错误,应为“描写了大海的远景”。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是望海初得的大致印象,有点像绘画的轮廓。在这水波“澹澹”的海上,最先映入眼帘的是那突兀耸立的山岛,它们点缀在平阔的海面上,使大海显得神奇壮观。这两句写出了大海远景的一般轮廓,下面再层层深入描写。

  【考点定位】鉴赏诗歌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参考答案:表达了诗人博大的胸襟和统一天下、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或表达了诗人宏伟的政治抱负、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对前途充满信心的乐观气度。或表达了诗人博大的胸怀、像大海容纳万物一样把天下纳入自己掌中的开阔胸襟、宏大的抱负。)

  【解析】“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运用作者的想象,写出了作者曹操的壮志情怀。前面的描写,将大海的气势和威力凸显在读者面前;在丰富的联想中表现出作者博大的胸怀、开阔的胸襟、宏大的抱负。暗含一种要像大海容纳万物一样把天下纳入自己掌中的胸襟。

  《观沧海》选自《乐府诗集》,《观沧海》是后人加的,原文是《步出夏门行》中的第一章。这首诗是在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曹操北征乌桓得胜回师途中,行军到海边,途经碣石山,登山观海,一时兴起所作。这首四言古体诗是诗人曹操在碣石山登山望海时,用饱蘸浪漫主义激情的大笔,所勾勒出的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描绘了祖国河山的雄伟壮丽,既刻画了高山大海的壮阔,更表达了诗人以景托志,胸怀天下的进取精神。《观沧海》是建安时代以景托志的名篇,也是古典四言诗中出现较早的名作之一。

  【考点定位】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或作者的情感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3.这首诗以“ ”字总领,全诗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                ”。

  参考答案:观;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或博大胸怀。


  4.请展开合理的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所表现的画面描述出来。

  参考答案:(树木凋零)秋风阵阵,呼呼作响,诗人站在辽阔的在海边,面对波涛汹涌的大海,心潮与大海一起涌动,感慨万千。


  5.按要求填写原诗中的语句。(3分)

  ①诗人登临碣石山的目的是:

  参考答案:观沧海。

  ②实写诗人所见之景的句子是:

  参考答案: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③虚写诗人所想之景的句子是:

  参考答案: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6.请根据你的阅读感受,说说本诗的情感基调。(3分)

  参考答案:苍凉慷慨,悲壮激昂。


  7.后两行诗句中的若字用得好,请你说说好在哪里。(2分)

  参考答案:有助于表明大海吞吐日月星辰是作者的想象之景(或主观感受),体现诗人的博大胸怀(或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意对即可)(2分)


  8.简要分析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的思想内容并指出其表现手法。

  参考答案:

  思想内容:这四句写出大海的广阔浩大(1分),体现诗人的博大胸怀(或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1分);(2分)

  表现手法: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虚实结合、想象夸张(答对其中一点即可)。(1分)


拓展阅读

《步出夏门行》

曹操



云行雨步,超越九江之皋。
临观异同,心意怀犹豫,不知当复何从?
经过至我碣石,心惆怅我东海。

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冬十月

孟冬十月,北风徘徊,
天气肃清,繁霜霏霏。
鵾鸡晨鸣,鸿雁南飞,
鸷鸟潜藏,熊罴窟栖。
钱镈停置,农收积场。
逆旅整设,以通贾商。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土不同

乡土不同,河朔隆冬。
流澌浮漂,舟船行难。
锥不入地,蘴藾深奥。
水竭不流,冰坚可蹈。
土隐者贫,勇侠轻非。
心常叹怨,戚戚多悲。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龟虽寿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螣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作者简介:

  曹操(155~220年),魏武帝,东汉末权臣,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三国时曹魏政权的缔造者。字孟德。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父曹嵩,为宦官曹腾养子,虽官至太尉,仍为士族所鄙。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为武皇帝(魏武帝),庙号太祖。(事迹见《三国志》卷一本纪)

  建安元年(196年)曹操迎献帝都许(今河南许昌东),挟天子以令诸侯,先后削平吕布等割据势力。官渡之战大破军阀袁绍后,降服南匈奴乌桓鲜卑等,逐渐统一了中国北部。建安十三年(208年),进位为丞相,率军南下,被孙权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后封魏王。曹操一生征战,为全国尽快统一,在北方广泛屯田,兴修水利,对当时的农业生产恢复有一定作用。其次,他用人唯才,打破世族门第观念,抑制豪强,所统治的地区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此外,他还精于兵法,著《孙子略解》、《兵书接要》《孟德新书》等书。善诗歌,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散文亦清峻整洁,开启并繁荣了建安文学,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史称建安风骨。曹操也擅长书法,尤工章草,唐朝张怀瓘在《书断》中评其为“妙品”。有集三十卷,已散佚。明人辑有《魏武帝集》,今又有《曹操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