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2014年10月16日 (四) 17:16富甲一方讨论 | 贡献的版本

(差异) ←上一版本 | 最后版本 (差异) | 下一版本→ (差异)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诗经》(汉语拼音:Shijinɡ;英语:Book of Songs),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简称《诗》,或称“诗三百”。西汉时期将它正式奉为经典,才称为“诗经”,并沿用至今。《诗经》收录了自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约公元前11世纪至前6世纪)大约500年间的诗歌305篇,分为《国风》、《雅》、《颂》三大部分。其中的《国风》是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等15个诸侯国的土风歌谣,共160篇。《雅》是西周王畿地区的正声雅乐,共105篇,又分大雅和小雅。“大雅”31篇,用于诸侯朝会;“小雅”74篇,用于贵族宴享。《颂》是统治阶级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又分“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共40篇。另有6篇“笙诗”(《南陔》、《白华》、《华黍》、《由庚》、《崇丘》、《由仪》)只存篇目。

概述

  《诗经》的来源和编集 《诗经》作品的来源主要有:一是“采诗”,周朝有称为“行人”的采诗官,负责采集民间歌谣,由称为“太师”的乐官配好音律,给天子演唱,以供朝廷考察风俗民情和政治得失。由于采诗由官府主持,并得到各诸侯国的协助,所达到的地域相当广阔,所以,各地民歌得以集中起来。二是“献诗”,周朝公卿士大夫或出于讽谏,或出于歌颂,要向周天子献诗,并形成献诗制度。此外,还有些诗是下层贵族和小官吏的抒愤之作,被从民间搜集来集中到太师手里。至于那些敬神祭祖和反映宴饮内容的诗歌,当是巫史等职官和有关贵族的奉命之作。

  《诗经》的编集成书,汉代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认为是经孔子的删订。这个说法影响很大,但有资料证明,孔子时代已有《诗经》的集本。一些学者认为,说孔子对“诗”曾经作过“正乐”的工作,那主要是整理《诗经》的乐章,使《雅》、《颂》与所配音乐相一致。《诗经》的真正编订者是周王朝的乐官太师和一般乐工,可能最初搜集的古诗数量很多,整理编选其中一部分作为演唱和教诗的底本。

  本来,《诗经》与音乐、舞蹈密切结合,《墨子·公孟》有“诵《诗》三百,歌《诗》三百,弦《诗》三百,舞《诗》三百”之说。只是由于春秋战国的社会动乱,乐谱、舞姿难记而失传,而只剩下歌词,就成为现在所见到的《诗经》。

《诗经》的思想内容

  《诗经》写于公元前11~前6世纪,但它反映的生活却远远超过这个范围:上至神话传说时代,下至春秋,这个时期的方方面面,特别是周代社会的各个阶级、阶层,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乃至人们的精神和心理,都作了全方位的形象的反映。它以其特有的丰富性和广泛性成为那个时代的一部百科全书。

  民族史诗 “大雅”中的《生民》、《公刘》、《緜》、《皇矣》和《大明》等5篇诗歌,以简朴的笔触记录周民族发祥、创业直到灭商和建立周朝的历史。《生民》带有神话色彩,叙述周民族始祖后稷神奇的诞生和发明农业的历史传说。后稷发明农业,实际是周民族自己对农业伟大贡献的写照。把自己的发明归于神,表现出对这一伟大发明的自豪和赞美。《公刘》叙述周人在公刘率领下,由邰迁豳以及在豳地开垦荒地,营造居室,建设家园的历史。《緜》叙述古公亶父率领周人由豳迁岐,划定疆界建立城郭的历史。《皇矣》写文王伐密、伐崇,发展壮大周民族的伟大功绩。《大明》主要描写并赞颂武王伐纣推翻殷商统治的辉煌胜利。这5篇诗歌,神话与历史、想象与真实相交融,以鲜明的形象和故事比较完整地再现了周民族历史上由野蛮到文明的历史进程,其时间跨度超越千年(公元前21~前11世纪),并经历了不同的社会形态(由原始社会到阶级社会),生动地表现出民族史诗的特征。

  农事诗 周人以农立国,重视农业,以农耕文化为背景的农事诗较发达。按内容,农事诗可以分为两类:一类以描绘农奴生活为主,如《豳风·七月》叙述农奴一年到头无休止的繁重劳动和饥寒交迫的生活,真实地反映了处于社会最底层的广大劳动人民的悲惨命运。另一类以叙述农事过程以及有关的宗教活动和日常生活为主,如《小雅》中的《楚茨》、《甫田》、《大田》,《周颂》中的《臣工》、《丰年》、《载芟》等。这些诗歌具体叙述了从春种到秋收的农事过程和丰收的景象。周人对于自己在农业上取得的成绩充满了自豪,赞美之情溢于言表。在对与农事有关的日常生活叙写中,特别强调人际关系,如宾主之间、长幼之间的和谐和美满。这两类农事诗合在一起,也许能够比较全面地反映周代社会的真实面貌。

  战争诗 战争诗是指以战争为题材,直接反映战争或围绕战争而展开叙写的诗歌。按内容,战争诗也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反映周天子对外战争的诗歌,如“大雅”中的《江汉》、《常武》,“小雅”中的《采薇》、《出车》和《六月》等。宣王时代,四夷入侵,周朝兴正义之师,进行了反侵略的正义战争。作品表现出征将士英勇抗击侵略的爱国精神。虽然是直接反映战争,却从不描写厮杀和格斗,而更多的是渲染车马旗服之威、军行纪律之严以及凯旋的盛况,体现了崇德义,重教化,不战而胜的军事思想。《采薇》表现士兵勇赴国难,驰骋疆场,又顾念家室,幽怨萦怀的复杂心情。另一类是反映诸侯对外战争的诗歌,如《秦风》中的《无衣》,表现慷慨激昂、团结互助、英勇抗敌的爱国精神。可以看出,战争诗不但写了战争,更写了人们的思想、精神、感情和心理。

  怨刺诗 西周末年,王室衰微,政治黑暗,社会动荡,出现了大量的反映丧乱,针砭时政的怨刺诗。怨刺诗数量较多,如《魏风》中的《伐檀》、《硕鼠》,《鄘风》中的《墙有茨》、《相鼠》,《齐风·南山》,《陈风·株林》,“大雅”中的《民劳》、《板》、《荡》,“小雅”中的《节南山》、《正月》、《十月之交》等。这些诗歌,或揭露嘲讽剥削者的不劳而获、无功受禄,或抨击统治者的腐朽黑暗、无耻丑行,无不寓寄着强烈的怨愤。“大雅”中怨刺诗的作者社会地位较高,有的本身就是公卿贵族,其诗愤激中多有忧虑和劝谏。“小雅”中怨刺诗的作者在统治阶级中地位较低,其诗愤激中多有不平和哀怨。《国风》中怨刺诗的作者多为劳动人民,其诗愤激中多有愤怒和指斥。

  婚恋诗 婚恋诗是指以恋爱、婚姻和家庭为主题的诗歌。这部分诗歌也较多,在《诗经》中占有很大的比重,除少数几篇在“小雅”中外,绝大部分都在《国风》中。这些诗歌内容丰富多彩,多层面、多角度地反映了爱情、婚姻生活,诸如对爱情的追求、相思的痛苦、幽会的期待,以及新婚的欢乐和幸福。尤其突出的是,还写了爱情、婚姻遭受的挫折和压力,如《郑风·将仲子》中父母、诸兄和旁人之言的“可畏”,使青年男女内心充满矛盾和不安。面对挫折和压力,《鄘风·柏舟》中的主人公呼天抢地,誓死不屈。这样把爱情放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作品的意义更丰富,人物性格更突出。《邶风·谷风》和《卫风·氓》写了男女在家庭中的不同地位和给妇女造成的不幸,触及更为深刻的社会问题,说明作品反映生活的深度。

  此外,《诗经》还有很多诗歌,如祭祀诗、宴饮诗、田猎诗、赞颂诗等,也都反映了周代社会生活的不同侧面,具有不同的意义和价值。

《诗经》的艺术成就

  《诗经》不仅思想、内容丰富,而且艺术成就极高。这主要表现在4个方面。

  朴素自然的艺术风格 《诗经》的艺术风格决定于它的创作个性。《诗经》的作者十分广泛,包括社会各个阶层,所咏所唱,都来自于他们自己的生活和切身感受。所以,所咏对象无论是劳动、爱情还是时事、家事,所抒之情无论是喜是悲、是爱是恨,都言之有物,切中要害,并且不假雕饰,直抒胸臆,丝毫没有矫揉造作之态。这一点在《国风》的情歌中表现尤其突出。即使是那些直斥权贵和“君子”的诗歌,也不为尊者讳,而敢于吐露心声,直言相告,表现出一片纯真和直质。《雅》诗和《国风》中那些揭露弊政和不平现象的诗歌,如“小雅”中的《北山》、《大东》,《魏风·伐檀》、《鄘风·相鼠》都是如此。《诗经》正是从真实生活和切身感受出发,在真实的基础上达到了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的统一,形成了朴素自然的艺术风格。

  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运用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塑造诗歌艺术形象是《诗经》最具代表性的艺术方法之一。赋就是直接铺陈叙述,既可以叙事描写,也可以抒情议论,是一种最基本的表现方法。《豳风·七月》铺写农夫一年12个月的劳动和生活,写得十分清楚明确,充分显示了赋法的特点和优长。比就是比喻。通过形象的比喻,突出事物特征,表达强烈的感情和倾向。例如《魏风·硕鼠》把剥削者喻为大老鼠,有力揭露了剥削者的本质,同时表达了对剥削者的憎恨。有的诗歌通篇用比,如《豳风·鸱枭》就是一首比体诗,其意义通过比附象征表现出来。兴就是触物起兴,也就是客观事物触发主观感情和想象。兴句与下文之间具有内在联系,除开头称韵之外,还可以比附象征、烘托气氛、启发联想。如《周南·桃夭》、《郑风·野有蔓草》等诗运用兴的方法,达到情景交融、物我相谐的艺术境界,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有些诗歌常常是赋比兴3种方法综合运用,发挥各自的优长,共同塑造诗歌艺术形象,收到良好的艺术效果。

  结构艺术和句式 《诗经》最具代表性的结构就是复沓。复沓就是围绕同一旋律反复咏唱的形式,也就是在同一首诗中,在字句基本相同的若干章之间,只是对应地变换个别字词。这样,各章之间重复中有变化,并在重复和变化中使内容不断加深,感情不断加强。而就整体看来,又显得摇曳多姿,错落有致。《诗经》创造并成熟运用了四言句式,这种句式与表达上古时代质朴自然的感情是完全适应的。除四言句式之外,根据需要,还运用了从两字句到八字句的各种句式,显得灵活多样,富于变化。

  优美丰富的语言 《诗经》的语言优美生动,丰富多彩,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尤其是《国风》,它的语言是在民间语言的基础上经过精细的锤炼加工,所以,既有民间语言的朴素、明快,又有文人语言的典丽、严整,形成了一种准确、鲜明、优美、生动,具有很强表现力的文学语言。比如,仅是表现手的动作的词就有数十个,《周南·芣苢》表现采芣苢一事,就用了6个表示不同动作的动词。至于各类名词、形容词更是不可胜数。形象描绘和传神写照自不必说,就是一些抽象的事物也能形象地加以表述。而重言叠字(如“关关”、“灼灼”、“丁丁”、“嘤嘤”)和双声叠韵词的运用,更增强了语言的形象性和表现力。

  此外,在修辞手段和用韵方面也很有特色。

影响

  《诗经》是中国文学的光辉起点,也是文学史上的一座高峰,对后世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主要在于:从现实出发,积极反映现实的现实主义精神;确立了民间文学在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昭示着历代文人、作家不断向民间文学学习。艺术风格、表现手法和语言技巧成为不朽的典范。

参见条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