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园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豫园
上海市黄浦区:豫园

  豫园汉语拼音:yù yuán), 中国江南名园。坐落于上海市黄浦区老城厢福佑路南、安仁街西,是江南古典园林中的成功之作。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四川布政使潘允端为取悦其父而建,取“豫悦老亲”之义(豫同愉音)。初建时占地2.6公顷,后扩展到4.7公顷,有亭、台、楼、阁30余处,被称为东南名园之冠,明末园内荒芜,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重建,归入城隍庙,辟为西园,游人日盛,遂成集市。鸦片战争后,屡遭破坏。1956年重修,1961年开放,恢复园区2公顷。以假山为中心,周围有三穗堂、挹秀亭、万花楼、得月楼、点春堂等名胜。内园中还有静观亭、耸翠亭、九龙池诸景,园景古朴典雅,玲珑剔透,颇有江南园林的特点。1982年,豫园由国务院公布为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后,沉香阁也归入豫园中。

  豫园始建于明嘉靖年间,修建者为明代四川布政使上海人潘允端。潘氏建此园是为侍奉他的父亲——明嘉靖年间的尚书潘恩,取“豫悦老亲”之意,故名为“豫园”。豫园从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开始兴建,至明神宗万历五年(1577年)完成,前后共用了18年时间。

  初建时,园子占地70余亩,由当时最富盛名的叠石造景能手张南阳布局谋划。鼎盛时,园内奇石幽涧,颇有林泉之乐,有“东南名园冠”、“奇秀甲于东南”的美誉。

  明末清兵南下之时,潘家请僧人住持,豫园有私家园林变为“庙园”,方得以延续。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由该地的人士集资购得豫园的一部分,并重新进行整理。清嘉庆、道光年间,上海各行业会馆公所开始进驻豫园,园景开始破败。鸦片战争期间以及后来的百余年战乱,豫园破坏严重。新中国成立以后,自1956年起开始陆续修复,恢复了30多亩园景。

  现在的豫园可分成六大景区,每个景区都有其独特的景色。入园不久就可以看到一座大型假山,层峦叠嶂,清泉飞瀑,宛若真景。假山以武康黄石叠成,出自设计者江南著名的叠山家张南阳之手。

  萃秀堂是假山区的主要建筑物,位于假山的东麓,面山而筑。自萃秀堂绕过花廊,入山路,有明代祝枝山所书的“溪山清赏”石刻。到达山顶时有一个平台,于此四望,全园景物,一览无余。

  从鱼禾榭到万花楼一带,有游廊、溪流、山石等景物,多庭院小景,极具玩味。点春堂景区,园亭相套,轩廊相连,花木葱茏,泉水潺潺,包括有和煦堂、藏宝楼等建筑。清咸丰三年(1853年)上海小刀会领袖刘丽川等,曾在点春堂设立指挥部。

  玉华堂前的石峰——玉玲珑,为江南三大著名太湖石之一,相传是宋徽宗花石纲的遗物。它纹理奇特,姿态婀娜,兼具“皱、漏、透、瘦”的湖石之美。

  内园原名“东园”,本来自成一体,现在辟为豫园的一部分,始建于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占地仅2亩,山石池沼、厅堂楼观、亭台轩阁,样样俱全。园内的花墙、小廊等建筑错落有致,层次分明。

  “晴雪堂”是该园的主要建筑物,装饰华丽,构造精巧。堂东有溪流,与廊亭、花墙一起组成了一座小型的庭院,庭院内的景物布局紧凑,深具中国园林艺术的特色。园门外还有湖心亭、九曲桥、荷花池,亦为豫园的胜景。

  沉香阁又名慈云禅寺,坐落在豫园西沉香阁路29号,是豫园主人潘允端督理漕运时为供奉沉香木观音像所修建的。后世又加以重建和续建。整个寺院颇具规模,前有弥勒殿,石牌坊;中有大雄宝殿、沉香佛殿,还有造鹤轩、前殿禅堂及左右厢楼。阁内木雕观音像高约1米,游戏坐姿,是同类作品中的佳作。

园内主要文物古迹

  点春堂 建于清道光初年(1820年),是福建商人的花糖业公所,共五间。堂名来自苏东坡词:“翠点春妍”。它又是咸丰三年(1853年),上海小刀会起义时的城北公署,为现存唯一的上海小刀会起义遗址。咸丰四年(1854年),点春堂遭到清军的攻击而严重破坏,以后又一度被“洋枪队”占领而改为兵营。同治年间,这里的地产重归花糖业公所,并醵资重修,历时四载竣工。重修后的点春堂,精庐数楹,虚槛对引,画栋雕梁,流连不尽。堂上置有“点春堂”金字大匾一块,为苏淞太兵备道沈秉成所书。堂中挂有一副对联:“胆量色空廊,心源留粹精。”此联为中国现代著名书法家沈尹默书题。其意为:小刀会起义将士们的胆色和量气无限广大,他们的品质也是完美无缺。今天,此堂已开辟成为上海小刀会起义历史陈列室,内有小刀会起义军使用过的武器、自铸的日月钱、颁发的文告等历史文物,以及清末著名画家任伯年为点春堂制作的巨幅国画《观剑图》。堂前有一座小戏台,镂金错彩,式样精巧,名“凤舞鸾吟”。台中陈列着郭沫若于1961年游此堂时写的诗:“小刀会址忆陈列,一片红巾起海陬。日月金钱昭日月,风流人物领风流。玲珑玉垒千钧重,曲折楼台万姓游。坐使湖山增彩色,豫园有史足千秋。”

  小戏台,俗称“打唱台”,它是当年花糖业公所岁时作祭供和平日作宴请演唱之用,是目前上海市区保存完好的清代戏台之一。

  “打唱台”有四副楹联,分别描绘春夏秋冬四时景象。其东联为:“大地春回看处处柳眠兰笑,小园宛住听声声燕语莺歌。”联意为,初春大地一片恬静;春回大地后,自然界一派欣欣向荣。其南联为:“一曲薰风允矣阜财能解愠,三生拳石宛然含笑共争妍。”联意为,和顺的时风使人民康阜而无饥寒的愠色;打唱台可与玉玲珑石相比美。其西联为:“花扫闲阶仰仙子凌波未去,榻悬高阁迟诗人扶杖邀游。”联意为,秋天扫落花,但水仙花却盛开独秀;点春堂的主人及其客人却都是高雅之士。其北联为:“遥望楼台斜倚夕阳添暮境,闲谈风月同浮大白趁良辰。”联意为,傍晚时分坐在点春堂内看戏,既可欣赏黄昏时的楼台景色,又可趁人生美好时刻开怀畅饮。

  从1997年起,豫园管理处会同文化局、旅游委等部门每年都在戏台上组织以吟诵古今文人的诗、词为内容的诗词吟诵会,以光大中华文化。

  点春堂后有临水槛,凭槛观鱼倍感亲切,槛有匾上题:“飞飞跃跃”。意即“鸟飞鱼跃”。

  点春堂东南有座朵云状的湖石假山,上筑一座二层楼阁叫“快楼”。其下层称“延爽阁”。“快楼”状若云中楼阁,是点春堂景区的制高点,登高而望,心旷神怡,心胸为之一快,故名。楼内有一楹联:“曲槛遥通沧海月,虚檐不隔泖云峰。”联意为,登此楼,上可看沧海月,下可望今松江西部的“三泖九峰”。

  玉玲珑 江南有名的太湖石,相传是宋徽宗时花石纲流散之物。原置放在浦东三林塘,明代储昱的别墅——南园内。储昱只有一女,婚配上海豫园主人潘恭定之子允亮为妻,玉玲珑作为陪嫁品准备运往豫园。不料,在装运渡江时忽遇大风,船翻石沉,潘家花好多银子,才觅人将此石打捞上岸。由于此石太重搬运困难,潘家为走近路将城墙凿开才运到豫园。被凿开的城墙以后就修成小南门。此石玲珑剔透,周身多孔,具有品石美学“皱、瘦、漏、透”之美。据说从此石顶部倒一盆水时,会孔孔流泉;从石底烧一柱香时,会孔孔冒烟。石上原刻有“玉华”两字,意为石中精华。它与杭州的玻云峰、苏州的瑞云峰同为江南三大名石而闻名于世。为更好保护此石,又更显示其灵秀之气,在此石前面和左右两边开挖了小塘与池相连,后面彻了一座面对环龙桥的“寰中大快”照壁。当年园主潘允端为观赏此石,在其前面特地盖了一座题名玉华堂的书房。

  从豫园内的环龙桥向南,便是“神祠北际名园辟,寝庙东偏别殿开”的内园。初建于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原为上海城隍庙的庙园称“小灵占”,兼供娱神及作道场之用。1956年,人民政府修复豫园时,便把这两园连在一起,内园就成了园中之园。

  内园面积仅二亩一分八厘六毫,经长期经营,古园林应有的建筑几乎皆备:有精致的亭台楼阁,有假山、水榭、龙墙、洞门、船舫、砖木雕刻,景色幽雅,可谓小园大观。

  静观大厅 在内园大门东侧,原址为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钱业公所购进的“晴雪堂”,经数度整修,堂基高爽,堂屋宏大宽敞,装饰华丽精美。堂内悬匾额两块:一为“静观”。由古虞(今河南省虞城)举人许士贞题,取唐刘禹锡《宿诚禅师山房诗》中句:“心在静中观”。堂前有假山,奇石林立,形态各异。又说,大厅取名静观,就是让游人端坐厅堂,细看奇石形态,或如三官献寿,或如白鹿望月,或如蝙蝠飞舞,或如九狮盘球……谁想象得多,说明谁的知识最丰富。一为“灵昭亭峙”。其意为:做个好人心正身安魂梦稳,行些善事天知地鉴鬼神钦。

  观涛楼 在静观大厅西南侧,背靠老城隍庙大殿,共三层,危栏曲槛。古色古香,为豫园、内园内层次最多的楼房。在清初,三层楼可算是制高点,楼下松柏茂盛。秋风吹动声如秋涛,当年黄浦江的陆家嘴是沪城八景之一——黄浦秋涛的观潮景点,登此楼三层可以看到汹涌的秋涛,故名。

  还云楼 从观涛楼向东,走过天桥便是还云楼。楼内悬一横匾“还云”,为清末上海名绅、光绪《上海县志》编纂姚文柟题识。据记载,还云楼原为上海钱业公所产业,豫园、内园屡遭战火破坏,但此楼却幸免于难,大有“手挥丝桐,目送还云,西山爽气,在我袖中”之感,故称还云楼。

  耸翠亭 在内园天井假山上,共二层,底层置石桌、石凳。亭内置一匾,上题“灵木披芳”,为左宗棠游内园时所书。由于亭名含有此亭高耸于葱翠树木之间的意思,“灵木披芳”是说含有灵气的树林与附近风景如画的美景相映带,十分得体地点出了耸翠亭的主题。

  南亦舫 出耸翠亭而上便是南亦舫,虽筑于假山之上,但周围饰以波涛之纹,仿佛舫于涛中行,这种构筑为园林中所罕见。舫内有一题为“幽赏未已”的匾额,为清道光进士、官至四川学政的何绍基所书。由于从此舫向西经延庆楼、还云楼通观涛楼,向东自假山而下又可进入内园的“洞天福地”、“别有天”等景点,故题“幽赏未已”甚为点题妙笔。

  九龙池 在静观大厅东南边,把内园景物分隔为二,池东有“别有天”、“鸾凤亭”等景点;池西有观涛楼、耸翠亭等景点,池上有石桥可通。为啥叫“九龙池”?这是个实物迷,游人一般能寻找出八条龙,往往找不到第九条龙。原来,在这泓池水的东西两边池壁的乱石中各藏有四条石雕的小龙头,加上其在池水中的倒影,成为八条龙,还有一条龙就是这条小池本身,这池北头圆大,南头细小,状若龙身之故。传说,这九龙池是由当年小刀会支系九龙党人中的石匠所建,他们以此来纪念小刀会起义。游人在这里观池猜谜,兴味无穷。

  内园中还有不少砖刻、木刻和石雕,造型生动,刀笔细腻,都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其中以大型砖刻“郭子仪上寿”最有名。

  在内园后面,近年又增添了一个“曲苑”新景点,这是豫园专用于文艺演出的场所。在“曲苑”南端,有一座从钱业会馆中移来的金碧辉煌的古戏台,被誉为“江南第一台”。在其前两边各建有明式两层楼看台。它是一个演出传统戏曲的理想之苑。

  大假山 为明代江南著名叠山家张南阳(上海人,号张山人,卧石生)设计建造,高约4丈,全用浙江武康黄石堆砌。层崖峭壁,重峦叠嶂,气势磅礴,峻嶒秀润,若壶中九华,天造地设,在上海的园林假山中是绝无仅有的,颇有艺术观赏价值。清末著名思想家王韬曾对大假山作这样的精彩描绘:“奇峰攒峙,重峦错叠,为西园(即豫园)胜观。其上绣以莹瓦,平坦如砥;左右磴道,纤折盘旋曲赴,或石壁峭空,或石池下注,俄而洞口唅岈,俄而坡陀突兀,陟其巅视及数里之外,循径而下又转一境,则垂柳千丝,平池十顷,斜露亭台,取景清幽,恍似别有一天,于此觉城市而有山林之趣,尘障为之一空。”更为幸运的是,四百多年来,豫园数易其主,园内景物时兴时废,而大假山却仍依然保持旧观。

  大假山有亭二:其在山麓处名“挹秀亭”,意为登此亭可挹豫园的秀丽景色;山巅处为“望江亭”,意为站在此亭中“视黄浦吴淞皆在足下。而风帆云树,则远及于数十里之外”。亭上有一副楹联:“凌虚瞻极浦风帆梢头秋色,俯视挹层楼觚影石畔波光。”联意为:登上大假山可领略浦江风帆的风光,也能欣赏荷花池畔飞檐倒影,波光粼粼之景。

  每岁重阳节时,游人便来此登高望远。清代诗人王庆桢曾呤诵道:“危峰高百尺,拾级快先登。寒浪堞根啮,湿云林外蒸。风尘黄叶碎,天迥碧烟凝。爱此秋光好,题糕兴欲乘。”不过,现在登大假山已看不到黄浦江了,但可以纵观园内景色,仍是一件乐事。

  得月楼 重建于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为豫园内最高大的一座二层楼房。此楼两面临水,取旧词句“近水楼台先得月”之义,故名。此楼北檐下悬一书有“海天一览”的大匾。匾为清末著名书法家、创设“豫园书画善会”的高邕手笔,笔法苍劲,字体圆润,为豫园佳匾。其下层大厅取名“绮藻堂”。根据有二。一是据此厅所处风景格局“楼台近水,水面风来,水波如绮,藻采纷披”;一是据此厅为纪念元末中国女纺织技术革新家黄道婆之故。因“绮”字为一种有色的绸;“藻”字为一种有色的布巾,“绮藻堂”可解释为黄道婆发明的色巾不亚于绸缎。此楼厅为上海布业公所重建,他们所崇奉的自然是纺织业先驱黄道婆。(详见得月楼内园廊墙上一块光绪二十年刻《重建布业得月楼绮藻堂碑》)

  得月楼围墙的腰门正对奇石——玉玲珑,为一圆洞门,门额为:“衬玉玲珑”。其意为,圆洞门与玉玲珑石互为表里,相互衬托致趣。洞门两旁有一副砖雕对联:“日捧月华缀如紫贝花无数,砥平土脉胎自乌泥泾有灵”。联意为,用棉花纺织成的上海花布图案犹如田间棉花光彩夺目;胚布光洁如砥,脉络清楚,全靠先棉黄道婆的赐予。

  圆洞门内侧也有门额和对联。门额为:“洞门启开”。门联为:“罗列峰峦阶除旧迹支机石,涵空杼轴亭榭新秋促织声。”联意为,面对玉玲珑和“五老峰”,清除了旧的纺织机;现用新的纺织机纺纱织布,其声可与蟋蟀鸣声比高低。此联触景于情,以物喻义,乃是联中佳句。

  步入圆洞门,便是绮藻堂天井。天井东端的廊上悬有近代著名文学家苏曼殊题写的“人境壶天”大匾。匾意为“人间天堂”。

  廊的东墙上有一块清代的“广寒宫”砖刻,内雕有嫦娥起舞、玉兔捣杵、吴刚伐桂、刘海嬉蟾等月宫故事,生动逼真,栩栩如生。广寒宫楹上还雕有二联,其中一联为:“新桂香涵金粟影,支机圆转玉梭声。”联意是说,古代劳动妇女为节省灯油,往往在明月浩空之时借月光纺织。

  绮藻堂得月楼曾屡遭战火破坏,清光绪年间进行重修时,正值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前夕,上海在大批洋布的冲击下,民族纺织业深受其害。堂内有些楹联正反映了此时布业公所人员的心态。如有副楹联为:“经纬皎星河勤策闾阎同效绩,岩阿遣杖履握书平准尚留模。”联意为,我出产光灿夺目的土布,是民间百姓劳动智慧的结晶;德高望重的女纺织家黄道婆的功绩成为后世楷模。还有副楹说得更明显:“大海实能容且放过蛮布来航蜃楼作市,明月不常满乃令见天孙织锦神女凌波。”联意为,洋布来中国只是自找没趣,我们有巧夺天工的纺织能力和海神的保佑,定能反败为胜,定叫洋布如海市蜃楼那样昙花一现。

  元代铁狮 在仰山堂东游廊口,姿态生动,铸工精致,两只铁狮座上的款识分别为:“章德府安阳县铜山镇匠人赵璋……”;“大元国至元九年岁次庚寅十月廿八日。”可见,我国在元代时,冶炼技术已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这对铁狮原置放在河南安阳县衙大堂前,曾被日军运往日本,抗战胜利后归还中国。传说这对铁狮在日本时,一直面对祖国方向而立,且不时流泪,故民间称它们为:“望乡狮”。

  织亭 织亭构筑于豫园内绮藻堂和得月楼之间的西廊中间,面对名闻遐迩的湖心亭、九曲桥,背向五老峰石、雕镂出奇的月府砖刻。亭位极佳,处于面水背山、“鱼薰花影醉,树拥碧云凉”的秀美风光的焦点。可见设计者的匠心独运,和对被纪念者的崇敬心情。

  据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刻《重建布业得月楼绮藻堂碑》记载:“吾邑豫园,为前明潘恭定公别业,入国朝康熙年,园归邑庙,庙后得月楼,属之布业。……西南隅构一亭,曰跂织。”由此可知,此亭由布业公所于光绪二十年甲午三月落成,是为纪念布业祖师爷黄道婆而建造的。因此,在此亭南北两边并排的各四块隔扇裙板上,分别雕有维妙维肖的种棉、采棉和纺织全过程的木刻浮雕图案,共计16幅,在裙板上部长方形腰板上,用正书、草书、隶书分别题有:“播种木棉”、“把锄刈草”、“花铃结实”、“破晓弹松”、“刷浆上轴”、“折缕成经”、“肩负奔驰”等为下面图案作解的木刻文字,真可谓图文并茂,把黄道婆的纺织技术功绩刻画得淋漓尽致了。

  此亭阔仅3.5米,深2.1米,4柱6梁,正面无门,背面筑墙,前后都有廊,十分小巧。亭内靠墙上部,挂有横匾一块,上书“跂织亭”。

  亭内置红木条几和八角形方桌各一张,红木太师椅4张,小茶几2张,简朴得很。有趣的是,亭北西廊墙上竖有一块清咸丰八年(1858年)七月的石碑,所刻文字的内容,是说松郡为产布之地,上海县各乡镇人家以织布谋生。但近有射利之徒竟用面粉涂抹布面,以劣充好,严重影响布的声誉。故应清除这种恶劣行为,一经发现,严惩不贷。可见当时“松江之布,衣被天下”之盛,已引起不法之徒的垂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