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湖遗址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贾湖遗址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贾湖遗址考古

  贾湖遗址,位于河南省漯河市舞阳县北舞渡镇贾湖村东,距舞阳县城约20千米,是发掘面积最大、出土文物最为丰富的裴李岗文化遗址,距今约9000至7800年,属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贾湖遗址平面呈不规则圆形,总面积达55000平方米。最长径是东南至西北方向,长约280米;最短径为东北至西南方向,长约250米。经1983至2001年的七次发掘,已揭露面积2300多平方米,共清理出房址45座,陶窑9座,灰坑370座,墓葬349座,瓮棺葬32座,埋狗坑10座以及一些壕沟、柱洞等。贾湖遗址的发掘,再现了八千年前人类生活的景象。其代表的贾湖文化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中第一个具有确定时期记载的文化遗存,是“人类从愚昧迈向文明的第一道门槛”。贾湖遗址被评为20世纪中国100项考古大发现之一。2001年6月,贾湖遗址由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遗址出土文物极为丰富,包含有陶器、石器、骨器等达数千件,以刻符龟甲、骨笛、稻米遗存等最为瞩目。

  遗址中房屋的分布十分密集,多为半地穴式,平面呈圆形或椭圆形,少数为方形或近方形,有单间和多间之分,每间面积2至6平方米不等,房间有门坎或隔墙。

  所发掘的陶窑均为横穴式,上口近圆形,残存有火门、火膛、火台、窑壁、烟道和出烟口等。

  墓葬均为土坑墓,葬式多仰身直肢,个别为侧身直肢或俯身直肢,多数墓内有随葬品,少者一件,多者数十件。

  墓中随葬有成组龟甲,龟甲多穿孔,孔内装有不同颜色的小卵石,个别龟甲上有契刻符号;还随葬有骨笛、骨环、骨叉形器等。

  遗址中所出土的陶器以夹砂陶为主,另有夹炭陶、夹云母陶等。以红色为主,褐色次之,灰色和黑色较少。由于火候不匀,陶色多不纯正,陶胎多呈灰、黑色;器表以磨光和素面为主,夹砂褐陶和红陶普遍施赭石色陶衣。

  石器以磨制为主,少量打制。生产工具有刮削器、弧刃斧、斜刃斧、两段弧形斧和齿刃镰;谷物加工工具有鞋底状四柱足石磨盘和磨棒;还有绿松石饰等。

  骨器有骨鱼镖、骨针、骨叉和条形骨器等,以骨笛最为出名。

  骨笛制作程序复杂,先选择丹顶鹤的尺骨,截取骨关节,随后根据管长、制笛和吹笛经验、音律等,在骨管上刻划印记,再实施钻孔。钻孔用的是手钻或锥钻,其制作材料为水晶或燧石一类较为锋利、坚硬且有一定柔韧性的工具。最后经过调音,完成骨笛的制作。

  贾湖遗址骨笛是目前世界上出土的年代最早、保存最为完整,且现在仍可用以演奏的乐器实物,加深了使我们对古代音乐的认识和理解。

  遗址出土的文物中发现有人工刻划的符号,多契刻在龟甲上。有些符号具有多笔组成的组合结构,承载着契刻者一定的意图,已具有原始文字的性质,且与商代甲骨文有某种联系,很可能是汉字的滥觞。

  在遗址红烧土块上发现有炭化的稻米遗存,经鉴定,被确认为是一种带有灿稻特征的古栽培稻。它的发现打破了黄淮流域的稻米来自于长江流域的传统观点,充分证明了淮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农业文明是同时起步发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