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生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贾 生

唐·李商隐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诗题与背景:

  《贾生》是唐代诗人李商隐所作的一首借古讽今的咏史诗,体裁为七言绝句。意在借汉文帝虽能求贤却又不知任贤(“不问苍生问鬼神”)一事,讽刺晚唐统治者崇佛媚道,服药求仙,不顾民生,不任贤才。在寓讽为主的同时,作者又寓有自己怀才不遇的深沉感慨。

  贾生,即贾谊(前200—前168年),西汉著名的政论家、文学家,力主改革弊政,提出了许多重要政治主张。汉文帝对贾谊的才能和建议颇为赏识,拟任贾谊为公卿,但因周勃灌婴等重臣的反对,不得已而作罢。于是,出贾谊为长沙王太傅。贾谊在长沙时,曾写了《鵩鸟赋》,以表露内心的怨愤和悲伤。后来汉文帝思念贾谊,又特地召见他,问鬼神之事于宣室,君臣谈至夜半。

  李商隐生活在唐王朝日趋衰败的晚唐时期,他对皇帝昏庸、宦官当权与藩镇跋扈深为不满。而且李商隐被卷入了牛李党争,屡受排挤,怀才不遇。于是他借吊贾谊来抒发自己的感慨,通过讽刺汉文帝虽能求贤却又不知贤的行为,反映了晚唐的社会现实——即晚唐帝王也像汉文帝一般,表似开明,实则昏聩无能。

  关于此诗的写作年代,有两种说法。其一为冯浩在《玉溪生诗集笺注》中所言,“此盖至昭州修祀事,故以借慨”,意谓此诗为李商隐在大中二年(848年)正月受桂州刺史郑亚之命,赴昭州任郡守时所作。因李商隐时为一郡之长,故须主奉祭祀大事,于是借题发挥,创作了本诗。另一说为杨柳提出,认为此诗当于大中二年三、四月间李商隐离开桂林北上后滞留荆巴时期所作。(见《李商隐评传》)


逐句释义: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汉文帝求贤,在宣室垂询被贬谪的贤臣,贾谊的才华和格调无与伦比。
  宣室:汉代长安城中未央宫前殿的正室。
  逐臣:被放逐之臣,指贾谊曾被贬谪。
  才调:才华气质。
  无伦:无与匹比。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谈到深夜汉文帝挪动双膝靠近贾谊(认真倾听),可惜了,汉文帝不问国事民生,尽问鬼神之事。
  可怜:可惜,可叹。
  虚前席:《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至夜半,文帝前席。”古人席地而坐,这里意思是文帝听得出神,不觉将座席上双膝移近贾谊。但因文帝问的只是鬼神之事,所以虽很专心,实是徒然。虚,徒然。
  苍生:本指草木苍然丛生之处,后也指百姓。
  问鬼神:事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汉文帝接见贾谊,“问鬼神之本。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至夜半,文帝前席。”


《贾生》题图
《贾生》瓷画,钟福洪绘


作品赏析:

  这是一首咏史诗,托古讽时,意在借贾谊的遭遇,抒写作者怀才不遇的感慨。诗选取汉文帝宣室召见贾谊,夜半倾谈的情节,写文帝不能识贤,任贤;“不问苍生问鬼神”影射了晚唐皇帝服药求仙,荒于政事,不能任贤,不顾民生的现实。诗欲抑先扬,发出了一段新警透辟、发人深省的议论。

  西汉贾谊贬长沙,久已成为诗人们抒写不遇之感的熟滥题材。作者独辟蹊径,特意选取贾谊自长沙召回,宣室夜对的情节作为诗材。《史记·屈贾列传》载:贾生征见。孝文帝方受厘(刚举行过祭祀,接受神的福佑),坐宣室(未央宫前殿正室)。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至夜半,文帝前席(在坐席上移膝靠近对方)。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在一般文人心目中,这大概是值得大加渲染的君臣遇合盛事。但作者却独具只眼,抓住不为人们所注意的“问鬼神”之事,翻出了一段新警透辟、发人深省的诗的议论。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是说,汉文帝求贤,在宣室垂询被贬谪的贤臣,贾谊的才华和格调无与伦比。这两句纯从正面着笔,丝毫不露贬意。“求”“访”,仿佛颂扬文帝求贤意愿之切、之殷,待贤态度之诚、之谦。“求贤”而至“访逐臣”,更可见其网罗贤才已达到“野无遗贤”的程度。次句隐括汉文帝对贾谊的推服赞叹之词。“才调”,兼包才能风调,与“更无伦”的赞叹配合,侧面烘托出贾谊的才俊、议论风发、华采照人的精神风貌,诗的形象感和咏叹的情调也就自然地显示出来。这两句,由“求”而“访”而赞,层层递进,表现了文帝对贾谊的推服器重。如果不看下文,几乎会误认为这是一篇圣主求贤颂。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是说,谈到深夜,汉文帝挪动双膝靠近贾谊认真倾听,可惜了汉文帝的重贤姿态,他不问国事民生,尽问鬼神之事。“夜半前席”,把汉文帝当时那种虚心垂询、凝神倾听,谈话到了夜半仍不疲倦,而且已经不满足于在原位上端坐,竟不自觉地“前席”体靠近贾谊的情状描绘得惟妙惟肖。但作者用咏叹之笔轻轻拨转——在“夜半虚前席”前加上“可怜”两字。可怜,即可惜。“可怜”与“虚”连用,虽只轻轻一点,却使读者对汉文帝“夜半前席”的重贤姿态产生了怀疑,可谓举重而若轻。“不问苍生问鬼神”说出了汉文帝郑重求贤,虚心垂询,推重叹服,乃至“夜半前席”,不是为了询求治国安民之道,却是为了“问鬼神”的本原问题。这究竟是什么样的求贤,对贤者又究竟意味着什么啊。作者仍只点破而不说尽——通过“问”与“不问”的对照,让读者自己对此得出应有的结论。

  点破而不说尽,有论而无断,并非由于内容贫弱而故弄玄虚,而是由于含蕴丰富,片言不足以尽意。诗有讽有慨,寓慨于讽,旨意并不单纯。从讽的方面看,表面上似刺文帝,实际上诗人的主要用意并不在此。晚唐皇帝大都崇佛媚道,服药求仙,不顾民生,不任贤才。作者矛头所指,显然是当时现实中那些“不问苍生问鬼神”的统治者。在寓讽为主的同时,作者又寓有自己怀才不遇的深沉感慨。这首诗中的贾谊,正有作者自己的影子。概而言之,讽汉文实刺唐帝,怜贾谊实亦自悯。

  这种善于选取典型细节,善于“从小物寄慨”的艺术手段,正是李商隐咏史诗的过人之处。作者同时抓住“虚前席”“问鬼神”这两处细节,借题发挥,在议论中把讽刺君王昏聩和伤叹贤士怀才不遇两方面的意蕴融于一篇,足见其思想深刻、构思新颖。整首诗在正反、扬抑、轻重、隐显、承转等方面的艺术处理上,都蕴含着艺术的辩证法,而其新警含蕴、唱叹有情的艺术风格也就通过这一系列成功的艺术处理,逐步显示出来。


名家点评:

  《艺苑雌黄》:严有翼曰:李义山诗:“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虽说贾谊,然反其意用之矣……直用其事,人皆能之,反其意而用之者,非识学素高,超越寻常拘挛之见,不规规然蹈袭前人陈迹者,何以臻此!

  《诗薮》:晚唐绝……“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皆宋人议论之祖。间有极工者,亦气韵衰飒,天壤开、宝。然书情则凄怆而易动人,用事则巧切而工悦俗,世希大雅,或以为过盛唐,以眼观之,不待其辞毕矣。

  《唐诗选脉会通评林》:以贾生而遇文帝,可谓获上矣,然所问不知其所策,信乎才难,而用才尤难!此后二句,诗时史断也。

  《五朝诗善鸣集》:诗忌议论,憎其一发无馀耳。此诗议论之外,正多馀味。

  《唐三体诗评》:贾生前席,犹为虚礼,况无宣室之访逮耶?自伤更在言外。


《唐诗三百首》古籍版本之一116


试题精选:

  1.“可怜”一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这首诗在行文结构方面有什么特点?请作简要的赏析。

  参考答案:可怜是可惜、可悲的意思,是全诗的关键,表达了作者对文帝不顾百姓苍生疾苦的批评之情。在结构上,本诗采用先扬后抑的手法前两句围绕重贤逐步升级,节节上扬,三、四句一转,由强烈对照而形成的贬抑之情便显得特别有力。

  解析:诗题中的贾生就是指西汉政治家、文学家贾谊。第一句从正面着笔,求访,仿佛热烈颂扬文帝求贤意愿之切、之殷,待贤态度之诚、之谦,所谓求贤若渴,虚怀若谷。次句隐括文帝对贾谊的赞叹之词,表现了文帝对贾生的器重。第三句承、转交错,是全诗枢纽。承,即所谓夜半虚前席,把文帝当时那种虚心垂询、凝神倾听、以至于不自知膝之前于席的情状描绘得惟妙惟肖。

  通过这个生动的细节的描写,才把由求而访而赞的那架重贤的云梯升到了最高处;而转,也就在这戏剧高潮中同时开始。末句紧承可怜与虚,郑重求贤,虚心垂询,推重叹服,乃至夜半虚前席,不是为了询求治国安民之道,却是为了问鬼神的本原问题!诗人只点破而不说尽通过问与不问的对照,让读者自己对此得出应有的结论。辞锋极犀利,讽刺极辛辣,感慨极深沉,却又极抑扬吞吐之妙。


  2.这首诗结构上的特点是什么?

  参考答案:前两句围绕重贤逐步升级,节节上扬,第三句引而不发,末句用强烈的对照形成贬抑,点破而不说尽。

  解析:诗歌整体结构的把握既涉及诗歌写作的构思,又涉及诗歌即景抒情、由事转议等常见的结构方。


  3.贾谊得到皇帝的赏识,作者对此持何态度?

  参考答案:文帝把谪居长沙的贾谊召回京城,在宣室接见他,君臣晤谈,直至夜半。尽管文帝求贤若渴,可惜,他殷殷垂询的不是安民之策,虚心听取的只是鬼神之事,虽然听得入神,甚至移膝前席,又有何用。


  4.作者抒发了怎样的感慨?

  参考答案:这首咏叹贾生故事的短诗,其着眼点,不在个人的穷通得失,而在于指出封建统治者不能真正重视人才。诗中的贾生,正有作者自己的影子,慨叹贾生的不遇明主,实际是感喟自己的生不逢时,自伤之意尽在言外。


作者简介:

  李商隐(约811—约858年),唐朝诗人。字义山,号玉谿生、樊南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开成进士,曾任县尉、秘书郎和东川节度使判官等职。因受牛李党争影响,被人排挤,潦倒终身。所作咏史诗多托古以讽;“无题”诗也有所寄寓,至其实际含义,诸家所释不一。擅长律、绝,富于文采,具有独特风格,然有用典太多、意旨隐晦之病。有《李义山诗集》。《全唐诗》收录其诗作555首。(新、旧《唐书》本传、《唐才子传》卷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