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得暮雨送李冑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学生古诗词经典读本1-3年级 4-6年级 7-12年级 小学生必背75首 唐诗三百首 千家诗 全唐诗 诗词名句 其他名篇


赋得暮雨送李曹/赋得暮雨送李冑

唐·韦应物

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
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
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


诗题与背景:

学生经典古诗词APP-安卓苹果通用.png

  《赋得暮雨送李胄》是唐代诗人韦应物所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赋得,古人与朋友分题赋诗,分到的题目叫“赋得”,义似“咏”。此题是咏“暮雨”,故云“赋得暮雨”。后来科举时代的试帖诗,也冠以“赋得”二字。李曹,应如《韦江州集》作“李胄”。


逐句释义:

  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 迷蒙细雨里我在江边送你,建业寺晚钟声悠扬正在报时。
  楚江:指长江,因长江自三峡以下至濡须口,皆为古代楚国境。
  建业:今江苏南京。战国时亦楚地,与楚江为互文。
  暮钟时:敲暮钟的时候。


  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浩渺的江面上,帆湿船重;天色昏暗,鸟儿飞得迟缓。
  漠漠:水汽密布的样子。
  冥冥:天色昏暗的样子。


  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 (长江流入)海门深远不见,远处江边的树木水雾缭绕,若隐若现。
  海门:长江入海处。
  浦:水边。
  含滋:湿润,带着水汽。滋,润泽。


  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 送别老朋友离情无限,不禁潸然泪下,泪水与雨水交融在一起沾湿了衣襟。
  沾襟:打湿衣襟。此处为双关语,兼指雨、泪。
  散丝:指细雨,这里喻流泪。晋·张协《杂诗》:“密雨如散丝。”


《赋得暮雨送李曹》题图


作品赏析:

  这是一首咏暮雨的送别诗。虽是送别,却重在写景,全诗紧扣“暮雨”和“送”字着墨。


  首联“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起句点“雨”,次句点“暮”,直切诗题中的“暮雨”二字。“暮钟时”,即傍晚时分,当时佛寺中早晚都以钟鼓报时,所谓“暮鼓晨钟”。以楚江点“雨”,表明诗人正伫立江边,这就暗切了题中的“送”字。“微雨里”的“里”字,既显示了雨丝缠身之状,又描绘了一个细雨笼罩的压抑场面。


  颔联“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细雨湿帆,帆湿而重;飞鸟入雨,振翅不速。虽是写景,但“迟”、“重”二字用意精深。


  颈联“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进一步写出送友的离情别绪。海门是长江的入海处。南京临江不临海,离海门有遥遥之距,海门“不见”,自不待言,何故以此入诗?此处并非实指,而是暗示李曹的东去,就视觉范围而言,即指东边很远的江面,那里似有孤舟漂泊,所以作者极目而视,神萦魂牵。然而人去帆远,暮色苍苍,目不能及;但见江岸之树,栖身于雨幕之中,不乏空寂之意。无疑这海门、浦树蕴含着诗人怅惘凄戚的感情。诗中不写离舟而写来帆,也自有一番用意。

  颔联和颈联四句诗,形成了一幅富有情意的画面。从景物状态看,有动,有静;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帆来鸟去为动,但帆重犹不能进,鸟迟似不振翅,这又显出相对的静来;海门、浦树为静,但海门似有波涛奔流,浦树可见水雾缭绕,这又显出相对的动来。从画面设置看,帆行江上,鸟飞空中,显其广阔;海门深,浦树远,显其邃邈。整个画面富有立体感,而且无不笼罩在烟雨薄暮之中,无不染上离愁别绪。


  尾联“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经过铺写渲染烟雨、暮色、重帆、迟鸟、海门、浦树,连同诗人的情怀,交织起来,形成了浓重的阴沉压抑的氛围。作者置身其间,情动于衷,不能自已。尾联一改含蓄之风,直抒胸臆。诗人再也抑止不住自己的感情,不禁潸然泪下。在结句用一个“比”字,把别泪和“散丝”(即雨丝)交融在一起。从结构上说,以“微雨”起,用“散丝”结,前后呼应。全诗四联,一脉贯通,浑然一体。


  这首诗景中含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物我一体,含蓄而蕴藉,高雅而闲淡,是韦集中的代表作品之一。


名家点评:

  《艇斋诗话》:唐人诗用“迟”字皆得意。……韦苏州《细雨》诗:“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亦佳句。

  《韦孟全集》:起甚佳,余复称是。

  《瀛奎律髓》:三四绝妙,天下诵之。

  《四溟诗话》:梁简文曰:“湿花枝觉重,宿鸟羽飞迟。”苏州曰:“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虽有所祖,然青愈于蓝矣。

  《唐诗笺要》:通首无一语松放“暮雨”,此又以细切见精神者,韦苏州之不可方物如此。

  《唐诗观澜集》:冲淡夷犹,读之令人神往。

  《网师园唐诗笺》:双起点题(首二句下)。

  《瀛奎律髓汇评》:查慎行:三四与老杜“湛湛长江去,冥冥细雨来”各尽其妙。纪昀:净细。


《唐诗三百首》古籍版本之一73


试题精选:

  1.全诗描写了暮雨中的哪些景物?(2分)

  参考答案:楚江,帆,鸟,海门,浦树。


  2.诗人在这首诗中抒发了怎样的情感?从哪句话看出来的?(4分)

  参考答案:抒发了依依不舍的离愁别绪。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


  3.诗人虽为分题赋诗,但写景抒情不流于斧凿,请结合颔联赏析“景”“情”相融的巧妙之处。

  参考答案:细雨湿帆,帆湿而重;飞鸟入雨,振翅不速。从景物状态看,有动,有静: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帆来鸟去为动,但帆重犹不能进,鸟迟似不振翅,这又显出相对的静来,描绘了一个细雨笼罩的压抑场面。渲染了浓浓的离愁别绪。


  4.从内容上分析这首诗是如何表现“送”的?(5分)

  参考答案:诗题里的“送”字透露了全诗所写之事件。(1分)诗歌紧扣“送”字着墨。楚江、建业点明“送”之地点,“微雨”点明“送”之天气,“暮”点明“送”之时间,从“雨”和“幕”中透露出了诗人送别友人时的忧伤之情。(1分)“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两句中的景物描写,实是诗人内心感受的反映,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留恋之情。(1分)“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更是诗人心中之感受,表达出对友人的怀恋和担忧。(1分)“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则直接抒发了诗人在送别时的伤心之情。(1分)


  5.本诗的颔联与颈联写景富有特色,请加以分析。(6分)

  参考答案:细雨湿帆,帆湿而重;飞鸟入雨,振翅不速。虽是写景,但“迟”、“重”二字用意精深。下面的“深”和“远”又着意渲染了一种迷蒙暗淡的景色。四句诗,形成了一幅富有情意的画面。(2分)从景物状态看,有动,有静;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帆来鸟去为动,但帆重犹不能进,鸟迟似不振翅,这又显出相对的静来;海门、浦树为静,但海门似有波涛奔流,浦树可见水雾缭绕,这又显出相对的动来。(2分)从画面设置看,帆行江上,鸟飞空中,显其广阔;海门深,浦树远,显其邃邈。整个画面富有立体感,而且无不笼罩在烟雨薄暮之中,无不染上离愁别绪。(2分)(本题注意三个点:一是景情关系;二是动静结合手法;三是表达效果。)


  6.本诗的尾联是如何抒发送别之情的?请简要分析。(3分)

  参考答案:①直抒胸臆。尾联一改含蓄之风,直抒胸臆,“相送情无限”,直抒别情之无穷无尽。②比喻。在结句用一个“比”字,把别泪和散丝交融在一起。“散丝”,即雨丝,既增强了情的形象性,又进一步加深了景的感情然彩,使得送别之情更为浓重。(3分。答对一点2分,两点3分。)


  7.前两联描写了哪些景物?有什么作用?(4分)

  参考答案:前两联描写了楚江的微雨、建业的暮钟、湿重的船帆、迟飞的归鸟等景物。(2分,意思对即可)这些景物描绘了细雨笼罩的情景,营造了朦胧沉重的氛围,寓情于景,表现了惜别的沉重心情。(2分,意思对即可)


  8.请简要赏析“沾襟比散丝”这句诗的妙处。(4分)

  参考答案:这一句用了比喻的手法,(1分)将离别的泪水比作“散丝(雨丝)”。(1分)把沾襟的泪水与散丝般的密雨交融在一起,生动形象地表达了朋友之间深深的情谊和依依不舍的离别之情。(2分,意思对即可)


  9.请简要分析首联的作用。(5分)

  参考答案:首联“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起句点“雨”,次句点“暮”,直切诗题中的“暮雨”二字。(1分)以楚江点“雨”,表明诗人正伫立江边,这就暗切了题中的“送”字。(1分)“微雨里”的“里”字,既显示了雨丝缠身之状,又描绘了一个细雨笼罩的压抑场面。(1分)这一联,淡淡几笔,便把诗人临江送别的形象勾勒了出来,同时,为二、三联画面的出现,涂上一层灰暗的底色。(2分)


  10.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这是一首雨中送别友人远行的诗,全诗紧扣暮雨,描写暮雨中的景象,手法妙绝,读后如见一幅薄暮烟雨送客图。

  B. 首联“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起句点“雨”,次句点“暮”,直切诗题中的“暮雨”二字。“暮钟时”,即傍晚时分。

  C. 尾联一改含蓄之风,直抒胸臆;又在结句用一个“比”字,把别泪和雨丝交融在一起。这一结,使得情和景“妙合无垠”。

  D. 此诗中的“帆”与李白“孤帆远影碧空尽”中的“帆”,两者写法是一致的,表现了诗人因李曹东去的惜别之情。

  参考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重要字词含义作用、情感和艺术手法的分析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主旨和思想情感,在此基础上,回归诗歌,寻找答题点;最后精读相关诗句,看所给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诗歌中找到依据,或者是否能根据诗歌内容合理地推断出来或者是否正确。D项分析不正确。李白的名句“孤帆远影碧空尽”是以离帆入诗的,写出了行人远去的过程,表达了诗人恋恋不舍的感情。此诗只写来帆,则暗示离舟已从视线中消失,而诗人仍久留不归,同时又以来帆的形象来衬托去帆的形象,而对来帆的关注,也就是对去帆的遥念。二者写法不同,但表达的情感相似。故选D。


作者简介:

  韦应物(约737—约792年),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少年时以三卫郎事玄宗。后为滁州、江州、苏州刺史。故称韦江州或韦苏州。其诗以写田园风物著名,语言简淡。有《韦苏州集》。《全唐诗》收录其诗作551首。(《唐诗纪事》卷二六、《唐才子传》卷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