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从弟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赠从弟·其二

汉·刘桢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诗题与背景:

  这首诗是东汉末年诗人刘桢所作《赠从弟》三首中的第二首。诗中作者以松树为喻,赞颂松能够挺立风中而不倒,经严寒而不凋,勉励他的堂弟要具有像松柏一样坚贞高洁的品性。从弟:堂弟。

  本文选自《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魏诗》卷三。《赠从弟》共三首,分别用蓣藻、松柏、凤凰作喻,“初言茹藻可充荐羞之用,次言松柏能持节操之坚,而末章复以仪凤期之,则其望愈深而言愈重也”(元代刘履《选诗补注》卷二)。

  刘桢(?—217年)为“建安七子”之一。东汉建安年间,刘桢被曹操召为丞相掾属,与魏文帝兄弟几人颇相友善。建安二十二年 (217年),北方瘟疫流行,刘桢染病去世。曹丕极为悲惋,为他整理遗文,作出评价,并追思往日“行则连舆,止则接席”“酒酣耳热,仰而赋诗”的亲密交往,不胜痛悼(见《与吴质书》)。刘桢的文学成就,主要表现于诗歌,特别是五言诗创作方面,后人以其与曹植并举,称为“曹刘”。今存诗十五首,《赠从弟》三首为代表作。


逐句释义: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山上高耸挺拔的青松,顶着山谷中瑟瑟呼啸而来的狂风(挺立在那里)。
  亭亭:高耸或直立的样子。
  瑟瑟:形容寒风的声音。
  谷:山谷。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风声是如此的猛烈,而松枝是如此的刚劲。
  一何:多么。
  盛:大,强烈。
  劲:刚劲,坚强有力。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无论是)冰霜悲惨凄凉的环境(还是狂风暴雨),青松终年都是那样的端正挺拔。
  惨凄:悲惨凄凉。
  终岁:终年。
  端正:直立。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难道是松树没有遭到严寒的侵凌吗?那是它天生就有不畏严寒的本性。
  罹凝寒:遭受严寒。罹(lí):遭受。
  本性:固有的性质或特性。


赠从弟·其二 题图
松壑云泉图 明·宋旭绘


作品赏析:

  这是一首咏物诗。松柏自古以来为人们所称颂,成为秉性坚贞,不向恶势力屈服的象征。孔子当年就曾满怀敬意地赞美它:“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全诗紧紧扣住松柏经寒不哀、枝干坚劲的特征来描写,写出了松柏的凛然正气。通过咏松柏来表现自己对高风亮节的赞美和追求。

  这首诗题为《赠从弟》,但无一语道及兄弟情谊。作者希望堂弟能像松柏那样坚贞自守,不因外力的压迫而改变本性,也有自况自勉的含义。作者不是孤立地咏物写松,而是把松柏放在恶劣的环境中来刻画,突出了它与作为对立面的狂风、冰霜的搏斗,可谓是通过典型环境来刻画典型性格,使松柏的形象以胜利者的姿态傲然挺立在高山之巅,显示出一种激励人心和斗志的崇高美、悲壮美。人是环境的产物,也会受到各种环境因素的挫折、考验。这告诉我们,必须像松柏那样永远保持坚贞自强的个性,才不愧为一个顶天立地的人。

  全诗格调劲健,语言质实,具有清刚之气。像诗中“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以句式的重复来突出狂风与劲松的对抗,语调紧促有力,诗情震荡,正显示了此诗以气胜的特色。全诗章法浑成,承转自然。尤其是结尾二句,以虚词设问,牵出全篇主旨,可谓收束得法,神完气足。

  起首二句“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是说,山上高耸挺拔的青松,顶着山谷中瑟瑟呼啸而来的狂风,傲然挺立在那里。用“亭亭”标示松的傲岸姿态,用“瑟瑟”摹拟刺骨的风声,绘影绘声,简洁生动,又以“谷中”映衬“山上”,更突出了位居全诗中心的青松的傲骨。

  三、四句“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是说,风声是多么的凶猛,松枝在风中又是多么的刚劲。前一个“一何”突出谷中风的迅疾凶猛,后一个“一何”突出青松的刚劲挺拔,突出了松树的可贵品格。

  五、六句“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承上两句,由风势猛烈写到酷寒的冰霜,意思是说,无论是冰霜悲惨凄凉的环境,还是狂风暴雨、烈日曝晒,青松终年都是那样的端正挺拔。这两句通过冰霜的残酷再一次反衬松树不畏严寒的高洁傲骨,使诗的意境格外高远,格调更显得悲壮崇高。松树和环境的对比也更分明,而松树品性的价值也更加突现出来。

  最后两句“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直接写松柏的品格,点明主题。意思是:难道是松树没有遭到严寒的侵凌吗?那是它天生就有不畏严寒的本性。这两句变换句式,以有力的一问一答作结。由外而内,由表层到深层,把读者眼光从“亭亭”“端正”的外貌透视到松树内在的本性。这里用 “松柏有本性”,实际上是一种“比德”之说。所谓“比德”就是用自然界的事物来比喻人的道德境界,从而进一步唤起人们的人格境界的自我提升。中国古代的士大夫喜欢用松、竹、梅、菊来比喻人格。在这里,作者以松树为喻,勉励他的堂弟坚贞自守,不因外力压迫而改变本性,虽处于乱世也要有一种坚定的人格追求。

  全诗以松树为中心,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寓意高远,气壮脱俗。用词朴素无华,风骨雄健,气势有力。


名家点评:

  南朝·钟嵘的《诗品序》说:“曹公父子,笃好斯文;平原兄弟郁为文栋,刘桢、王粲为其羽翼。”可见,刘桢文学创作的贡献之大。


试题精选:

1.这是一首咏物诗,诗歌标题是《赠从弟》而内容却写松,请你简要分析作者的用意何在。(3分)

参考答案:本诗以松柏为喻(使用象征手法),赞颂松柏挺立风中而不倒,历经严寒而不凋的顽强生命力,表达了作者自己坚守的品格及对从弟的劝勉之意。


2.诗是怎样表现松树不畏凝寒而有本性的品质的?(4分)

参考答案:高山上挺拔耸立的松树,顶着山谷间瑟瑟呼啸的狂风。风声是如此的猛烈,而松枝又如此的刚劲!任它满天冰霜惨惨凄凄,松树的腰杆终年端端正正。(2分)诗人采用反衬的手法,(1分)把松柏放在恶劣的环境,通过描画它与狂风、冰雹的搏斗,突出了松树的经寒不衰、凛然正气的品质、形象。(1分)


3.诗人如此描绘松树的形象,结合诗题,说说作者写作的用意。(3分)

参考答案:诗人以松柏托物言志,(1分)勉励他的堂弟要坚贞自守,不因外力压迫而改变,即使处于乱世也要有一种坚定的人格追求。(2分)


4.全诗主要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参考答案:象征手法。全诗借松柏挺立风中而不倒、历经严寒而不凋,自喻高洁、坚贞的情怀,在自勉中也勉励从弟做一个坚强不屈的人。(意近即可)


5.三、四两句诗中的两个“一何”,表达上各有什么不同?

参考答案:第一个“一何”突出谷中风的迅疾凶猛,第二个“一何”突出青松的雄健挺拔。(意近即可)


6.三、四两句诗用了什么手法?“风声”“松枝”各有什么含义?(4分)

参考答案:三、四句用了衬托手法(或者是对比),用谷中风的迅疾凶猛衬托出青松的雄健挺拔。(意近即可)(2分) “风声”象征险恶的环境(1分), “松枝”象征正直的君子(1分)。

解析:第一步,先通读全诗明确诗中运用衬托手法(或者是对比);第二步,抓主要意象风声松枝;第三步,结合作者情感具体点明其效果。第四步,整合答案,注意答案表述的简明、连贯。


7.全诗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松柏形象?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参考答案:塑造了一个雄健挺拔、挺立风中而不倒,端正、历经严寒而不凋,(1分)本性高洁、内心坚劲的松柏形象。(1分) 作者借松树的高洁来自勉,并借以勉励从弟坚贞自守,不因外力压迫而改变本性。(2分)。

解析:抓住诗歌的主要意象松柏、风、冰霜等,再由从象征的角度,以及诗人的情感角度思考作者的思想感情。


8.诗中“一何盛”“一何劲”分别写出了“风”和“松”的什么特点?(2分)

参考答案:“一何盛”突出了风之大,“一何劲”突出了松柏的雄健挺拔(坚韧)。

解析:本题考查炼字。“一何”,“多么”的意思,分别修饰“盛”和“劲”,突出的是风“大”和松“劲”。


9.对下列古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首句中,“亭亭”的意思是“高耸的样子”,写出了青松挺立风中的形象。

B.三、四两句连用两个“一何”,第一个“一何”突出了风之大,第二个“一何”突出了青松的雄健挺拔。

C.反衬手法的运用是这首诗写作上的主要特点,全诗以“山上松”的坚韧反衬出“谷中风”的迅疾。

D.本诗以松柏为喻,赞颂松柏挺立风中而不倒,历经严寒而不凋的顽强生命力,对从弟的劝勉之意不言而喻。

参考答案:C


拓展阅读:

《赠从弟三首》

刘桢

其 一

泛泛东流水,磷磷水中石。
蘋藻生其涯,华叶纷扰溺。
采之荐宗庙,可以羞嘉客。
岂无园中葵?懿此出深泽。

其 二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其 三

凤皇集南岳,徘徊孤竹根。
于心有不厌,奋翅凌紫氛。
岂不常勤苦?羞与黄雀群。
何时当来仪?将须圣明君。


作者简介:

  刘桢(?—217年),东汉名士、诗人,“建安七子”之一。字公干,东平宁阳(今山东宁阳县泗店镇古城村)人。他的祖父刘梁,官至尚书令。东汉建安年间,刘桢被曹操召为丞相掾属,与魏文帝兄弟几人颇相友善。建安二十二年 (217年),北方瘟疫流行,刘桢染病去世。曹丕极为悲惋,为他整理遗文,作出评价,并追思往日“行则连舆,止则接席”“酒酣耳热,仰而赋诗”的亲密交往,不胜痛悼(见《与吴质书》)。他的文学成就,主要表现于诗歌、特别是五言诗创作方面,后人以其与曹植并举,称为“曹刘”。今存诗十五首,风格遒劲,语言质朴,重名于世。《赠从弟》三首为代表作,言简意明,平易通俗,长于比喻。《隋书·经籍志》著录有集4卷,《毛诗义问》10卷,皆已佚。明代张溥辑有《刘公干集》,收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