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花卿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赠花卿

唐·杜甫

jǐn chéng sī guǎn rì fēn fēn 
锦 城 丝 管 日 纷 纷,

bàn rù jiāng fēng bàn rù yún 
半 入 江 风 半 入 云。

cǐ qǔ zhǐ yīng tiān shàng yǒu 
此 曲 只 应 天 上 有,

rén jiān néng dé jǐ huí wén 
人 间 能 得 几 回 闻?



诗题与背景:

  《赠花卿》是唐代诗人杜甫所作的一首七言绝句。约作于唐上元二年(761年)。花卿:即花敬定,成都尹崔光远的部将,曾平定段子璋之乱。卿:当时对地位、年辈较低的人一种客气的称呼。《全唐诗·卷二七 杂曲歌辞》收录此诗。

  这首诗字面上明白如话,但对它的主旨,历来注家颇多异议。有人认为它只是赞美乐曲,并无弦外之音。而杨慎《升庵诗话》却说:“花卿在蜀颇僭用天子礼乐,子美作此讥之,而意在言外,最得诗人之旨。”沈德潜《说诗晬语》也说:“诗贵牵意,有言在此而意在彼者,杜少陵刺花敬定之僭窃,则想新曲于天上。”杨、沈之说是较为可取的。

  花敬定是剑南西川节度使、成都尹崔光远的部将,在唐代四川分为东川和西川,西川节度使就是西川地区的最高长官,成都尹相当于现在的成都市市长。唐上元二年(761年),四川梓州刺史段子章谋反,袭击了东川节度使李奂,占据了绵阳,自称梁王。在这样危急的情况下,西川节度使、成都尹崔光远率领他的部将花敬定来平定了叛乱,斩杀了段子章,重新掌握了东川的局面。然而在平叛过程中,花敬定虽然是一员骁将,但他居功自傲,骄恣不法,放纵士卒,大肆掠夺,乱杀无辜,引起了很多怨愤。他的上司崔光远因为没有制止这种行为,也遭到了唐肃宗的质问,甚至派官员前来盘问,崔光远因此郁愤而死。

  历代很多诗评家都认为,这首诗的核心目的其实井不是要描写这次花家家宴上的曲调多么优美、多么的难得听到,而是在委婉指出这位骄恣不法的武将在家里演奏的音乐,乃是“天上之音”,也就是朝廷上的庙堂之音,是只有天子才能使用的音乐。以此暗中讽刺花敬定僭越天子礼乐的行为。另外,也有人认为,天子的礼乐注重仪式和复古,娱乐性很低,一般是不会作为背通入娱乐使用的音乐的,另一方面,花敬定级别太低,没有必要僭越天子来显示自己的身份。


逐句释义:

  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锦官城里奏起管弦音乐,轻柔悠扬整日响个不停。音乐声一半散入江风中,一半飞入云层里。
  锦城:锦官城,指成都。
  丝管:弦乐器与管乐器。泛指乐器,也借指音乐。丝:指弦乐器。管:指管乐器。
  纷纷:形容乐曲的轻柔悠扬。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这样的曲子应是天宫才有的,人间哪里能够听得到几次呢?
  天上:实际上指天子所居皇宫。
  人间:指皇宫之外。
  几回闻:本意是听到几回。文中的意思是说人间很少听到。闻:听到。


《赠花卿》插图: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韩熙载夜宴图》(局部),五代南唐画家顾闳中绘


作品赏析:

  这首七言绝句,字面上明白如话,但对它的主旨,历来诗评家颇多异议。有人认为它只是赞美乐曲,并无弦外之音;有人则认为它表面上看是在赞美乐曲,实际上却含讽刺,劝诫的意味。

  这首绝句是为赠送花敬定而作,从字面上看,这俨然是一首十分出色的乐曲赞美诗。全诗四句,前两句对乐曲作具体形象的描绘,是实写;后两句以天上的仙乐相夸,是遐想。因实而虚,虚实相生,将乐曲的美妙赞誉到了极度。此诗有动有静,婉转含蓄,耐人寻味。

  首句“锦城丝管日纷纷”,“纷纷”本意是既多而乱的样子,通常是用来形容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事物的,这里却用来比状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的乐曲,这就从人的听觉和视觉的通感上,化无形为有形,极其准确、形象地描绘出弦管那种轻悠、柔靡,杂错而又和谐的音乐效果。

  第二句“半入江风半入云”也是采用同样的写法:那悠扬动听的乐曲,从花卿家飞出,随风荡漾在锦江上,冉冉飘入蓝天白云间。“入江风”是说曲调和音乐无比清朗,“入云”是说它的曲调、音调非常的高。同时“半入江风半入云”这个比喻,仿佛让人感到当时在整个成都的上空都缭绕着花敬定家里边的乐曲。

  乐曲如此之美,作者禁不住慨叹说“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天上的仙乐,人间当然难得一闻。然而这仅仅是字面上的意思,其弦外之音是意味深长的。这可以从“天上”和“人间”两词看出端倪。“天上”,实际上指天子所居皇宫;“人间”,指皇宫之外。这是封建社会常用的双关语。说乐曲属于“天上”,且加“只应”一词限定,既然是“只应天上有”,那么,“人间”当然就不应“得闻”。不应“得闻”而竟然“得闻”,不仅“几回闻”,而且“日纷纷”,于是,作者的讽刺之旨就从这种矛盾的对立中,既含蓄婉转又确切有力地显现出来了。

  宋人张天觉曾论诗文的讽刺说:“讽刺则不可怒张,怒张则筋骨露矣。”(《诗人玉屑》卷九引)杜甫这首诗柔中有刚,绵里藏针,寓讽于谀,意在言外,忠言而不逆耳,作得恰到好处。杜甫的很多的诗其实都是劝谏朝政和劝谏当时官员的,所以宋代以后人们解读杜甫的诗时往往就寻着印证历史的角度来解读它,同时也是因为古典诗歌大多有借诗言志的这样一种特征,所以后人读杜甫的《赠花卿》有这样的角度也就不足为奇了。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年),唐朝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出生于河南巩县。自称“杜陵布衣”、“杜陵野客”、“少陵野老”。杜审言之孙。开元后期,举进士不第,漫游各地。后寓居长安近十年。及安禄山军陷长安,乃逃至凤翔,谒见肃宗,官左拾遗。长安收复后,随肃宗还京,寻出为华州司功参军。不久弃官居秦州同谷。又移家成都,筑草堂于浣花溪上,世称浣花草堂。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参谋,武表为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晚年携家出蜀,病逝于湘江途中。其诗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与李白合称“李杜”。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全唐诗》编其诗十九卷。(新、旧《唐书》本传、《唐才子传》卷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