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学生古诗词经典读本1-3年级 4-6年级 7-12年级 小学生必背75首 唐诗三百首 千家诗 全唐诗 诗词名句 其他名篇


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唐·岑参

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
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
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
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军师西门伫献捷。


诗题与背景:

学生经典古诗词APP-安卓苹果通用.png

  《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是唐代诗人岑参所作的一首七言古诗。诗题一作《走马川奉送出师西征》。走马川,地名,在今新疆境内,现今具体位置有争议。行,诗歌的一种体裁。封大夫:即封常清,唐朝将领,蒲州猗氏(今山西临猗县)人,以军功擢安西副大都护、安西四镇节度副大使、知节度事,后又升任北庭都护,持节安西节度使。因封常清曾任御史大夫,故称封大夫。

  此诗作于唐玄宗天宝十三载(754年)或天宝十四载(755年),当时岑参担任安西北庭节度使判官。这期间,封常清曾几次出兵作战。岑参对当时征战的艰苦、胜利的欢乐,都有比较深的体会,曾经写了不少诗歌来反映。这是岑参为封常清出兵西征而创作的送行诗,与《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系同一时期、为同一事件、馈赠同一对象之作。


逐句释义:

  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 您难道不曾看见,辽阔的走马川挨着雪海边缘,茫茫无边的黄沙连接着蓝天。
  雪海:唐代西北边境地名。
  平沙:指广阔的沙原,含沙量一般的沙地。对“轻沙”、“重沙”而言。
  莽莽:形容原野辽阔,无边无际。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轮台九月整夜里狂风怒号,到处的碎石大如斗,狂风吹得石头满地乱滚。
  轮台:地名,在今新疆米泉境内。封常清军府驻在这里。
  川:指原野。


  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 匈奴草场变黄,正是秋高马肥,金山西面(胡骑乱边)烟尘滚滚,汉家大将(唐军主帅封常清)奉命率兵西征。
  匈奴:北方古族名。这里借指达奚诸部族。《新唐书·封常清传》:“达奚诸部族自黑山西趣(趋)碎叶,有诏还击。”
  金山:指阿尔泰山。
  烟尘:烽烟和征尘。借指战争。
  汉家大将:指封常清,当时任安西节度使兼北庭都护,岑参在他的幕府任职。汉家,唐代诗人多以汉代唐。
  出师:出兵打仗。师,军队。


汉家大将西出师,将军金甲夜不脱(《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 将军身着铠甲夜里也不脱,半夜行军只听见兵器撞击的声响,寒风凛冽吹到脸上犹如刀割一般。
  将军:指封常清。
  金甲:金黄色的铠甲。
  戈相拨:兵器互相撞击(的声音)。一说因夜深,故以戈拨地导步。


  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 马毛挂着雪花还汗气蒸腾,(转眼间)五花马的身上融化了的雪水和汗水又结成冰,军幕中起草檄文时,砚台里的水也很快冻结。
  五花:良马名。一说唐人喜将骏马鬃毛修剪成瓣以为饰,分成五瓣者,称“五花马”,亦称“五花”。   连钱:马身上的斑纹。一说指连钱骢,良马名。
  旋:很快地,随即。
  草檄(xí):起草讨伐敌军的文告。檄,檄文,古代用于晓谕、征召、声讨等的文书,特指声讨敌人或叛逆的文书。
  砚:砚台,研墨的文具。


  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军师西门伫献捷: 敌军听说大军出征会胆战心惊,料他不敢(与我们)短兵相接(交锋),(我就在)车师西门等待报捷。
  虏骑:敌方的骑兵,敌军。
  胆慑:恐惧丧气。慑,惧怕。
  料知:估计的意思。料,料想,估计。
  短兵:指刀剑一类武器。
  军师:一作“车师”,汉代西域国名,有前后车师,前车师在今新疆吐鲁番,唐时属西州;后车师在今吉木萨尔北,唐时属庭州。此处当指后车师,即北庭都护府所在地庭州。
  伫:久立,此处作等待解。
  献捷:古代打胜仗后,进献所获的俘虏及战利品。


《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题图
《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诗意参考图


作品赏析:

  《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是唐代诗人岑参在轮台任安西北庭节度判官送行主帅封常清西征时所作。诗开头极力渲染环境恶劣,飞沙走石;接着写敌军借草黄马壮之机入侵,而将士们不畏天寒地冻出师西征;最后写敌军闻风丧胆,预祝唐军凯旋。诗中运用了比喻、夸张等艺术手法,写得惊心动魄,绘声绘色,热情奔放,气势昂扬。


  “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和“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描写出征的自然环境。“平沙莽莽黄入天”是典型的绝域风沙景色,黄沙飞扬,遮天蔽日,迷迷蒙蒙,一派混沌的景象。“莽莽”二字,极写沙天同色,混沌一片,沙域之广、风沙之多尽概于其中。而“入”字则力重千钧,写尽风势之强。“轮台九月风夜吼”,对风由暗写转入明写,行军由白日而入黑夜,风“色”是看不见了,便转到写风声,狂风怒吼。接着又通过写石头来写风。斗大的石头,居然被风吹得满地滚动,再著一“乱”字,就更表现出风的狂暴。“平沙莽莽”句写天,“石乱走”句写地,三言两语就把环境的险恶生动地勾勒出来了。以上几句不仅交代了出师的时间、地点,而且以自然界的飞沙走石的描绘,烘托了强敌压境、战争即将来临时的紧张气氛。


  “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写匈奴(借指达奚诸部族)利用草黄马肥的时机发动了进攻。“草黄”、“马肥”,写敌人蓄谋之久、战备之足。“烟尘飞”,烽火狼烟随战尘飞扬,写敌人来势之急迫猖獗。接着,诗由造境转而写人,“汉家大将西出师”,平拙的语言中显示了大将临危不乱、胸有成竹的气概和风度。


  “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用典型的环境和细节来描写唐军将士勇武无敌的飒爽英姿。如环境是夜间,“将军金甲夜不脱”,以夜不脱甲,写将军重任在肩,以身作则。“半夜军行戈相拨”写半夜行军,从“戈相拨”的细节可以想见夜晚一片漆黑,和大军衔枚疾走、军容整肃严明的情景。“风头如刀面如割”,写边地的严寒,呼应前面“风”的进行描写,同时也是寒风中大漠行军最真切的感受。


  “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战马在风雪中奔驰,那蒸腾的汗水,立刻在马毛上凝结成冰,充分渲染了天气的严寒,环境的艰苦和临战的紧张气氛。军幕中起草檄文时,檄未成而砚水先冻结了。这两个细节,以物托人,一动一静,一武一文,相得益彰,气候的严寒、行军的紧张、将士的艰苦可以想见。但因以豪迈气概写艰苦,所以诗读来却艰而不苦,艰苦的环境正反衬出将士不怕艰苦的精神。


  “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车师西门伫献捷”,诗最后三句扣“奉送”的题义。“应”、“料”,都是猜度之辞。在前面形象地描写师出有名、将帅作则、士气高涨、军纪森严的基础上,这里预断战争的胜利就显得一气贯注、水到渠成而令人信服了,肯定将来会“车师西门伫献捷”。


  由于作者有边疆生活的亲身体验,因而此诗能“奇而入理”,“奇而实确”,真实动人。全诗句句用韵,除开头两句外,三句一转韵,这在七言古诗中是不多见的。


名家点评:

  《唐贤三昧集笺注》:第一解二句,余皆三句一解,格法甚奇。“大如斗”者尚谓之“碎石”,是极写风势,此见用字之诀。奇句,亦是用字之妙(“马毛带雪”二句下)。其精悍处似独辟一面目,杜亦未有此。老杜《饮中八仙歌》中,多甲三句一解而不换韵,此首六解换韵,平仄互用,别自一奇格也。

  《唐诗别裁》:势险节短。句句用韵,三句一转、此《峄山碑》文法也,《唐中兴颂》亦然。

  《网师园唐诗笺》:奇景以奇结状出(“一川碎石”句下)。险绝怕绝,中夜读之,毛发竖起。逐句用韵,每三句一转,促节危弦,无诘屈赘牙之病,嘉州之所以颉颃李、杜,而超出于樊宗师、卢仝辈也。

  《唐贤清雅集》:才作起笔,忽然陡插“风吼”、“石走”三句,最奇。下略平叙舒其气,复用“马毛带雪”三句,跌荡一番。急以促节收住,微见颂扬,神完气固。谋篇之妙,与《白雪歌》同工异曲,三句一转都用韵,是一格。

  《昭昧詹言》:奇才奇气,风发泉涌。“平沙”句,奇句。


试题精选:

  1.诗歌中大量描写环境险恶的作用是什么?请结合具体句子加以分析。

  参考答案:“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诗人抓住了马身上那凝而又化、化而又凝的汗水进行细致的刻划,以少胜多,充分渲染了天气的严寒,环境的艰苦和临战的紧张气氛。“幕中草檄砚水凝”,军幕中起草檄文时,发现连砚水也冻结了。诗人巧妙地抓住了这个细节,笔墨酣畅地表现出将士们斗风傲雪的战斗豪情。


  2.下面关于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岑参之边塞诗意奇语奇,或清新隽逸,或雄浑壮美。此诗为前者,属于清新隽永风格的。

  B.诗虽叙征战,却以叙寒冷为主,暗示冒雪征战之伟功。全诗句句用韵,三句一转,节奏急切有力,激越豪壮,别具一格。

  C.为了表现边防将士高昂的爱国精神,诗人用了反衬手法,极力渲染、夸张环境的恶劣,来突出人物不畏艰险的精神。

  D.诗人抓住了马身上那凝而又化、化而又凝的汗水进行细致的刻划,以少胜多,充分渲染了天气的严寒,环境的艰苦和临战的紧张气氛。

  参考答案:A(三句一转,节奏急切有力,激越豪壮 是后者)


《唐诗三百首》古籍版本之一23
《唐诗三百首》古籍版本之一24


作者简介:

  岑参(约715—770年),唐朝诗人。原籍南阳(今属河南),迁居江陵(今属湖北)。天宝进士,曾随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到安西、武威,后又往来于北庭、轮台间。唐代宗时曾任嘉州刺史,卒于成都,世称岑嘉州。长于七言歌行。所作善于描绘塞上风光和战争景象;气势豪迈,情辞慷慨,语言变化自如。与高適齐名,并称“高岑”。有《岑嘉州诗集》。《全唐诗》编其诗四卷,收录其诗作388首。(《唐诗纪事》卷二三、《唐才子传》卷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