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安呜音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远安呜音,又称“巫音”,流传于湖北省远安县,与保康县店垭、夷陵区樟树坪村等地的“沮水巫音”同出一脉。远安呜音的传承已有200余年,流传有200个曲谱,主要在民间红白喜事场合演奏,也配合民间做法事时演奏,具有很强的生命力。

呜音乐班一般由6人、9人或12人组成,所用乐器包括呜音(喇叭)两支、大号两支、马锣两个,边鼓、咚鼓、钩锣、包锣等各1个,有的乐班还配以二胡、三弦和琵琶。呜音(喇叭)形似唢呐而略大,杆上只有六孔,后孔一般不用。远安呜音曲调古朴无华,浑厚优雅,演奏中起伏较大,而以跳进居多,唢呐筒音sol带有微升效果,可形成多种不同的音列,具有较为特殊的音程关系。

远安呜音留传下来的曲谱有五十多首。代表曲目有《六调引令》、《尺调引令》。呜音的联曲程序十分规范,起头的“开套”即是一个完整的结构,作为呜音主体部分的“长调”(一批独立曲牌的总称)则更为严谨。呜音演奏强调“口中带韵,手上带花”,喜用闪音和呜音。闪音如民歌的波音,呜音则似箫声。除此以外,呜音演奏还有喉音、打音及换拇指等技巧,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形成了古朴典雅的音乐风格。

远安呜音

项目序号:68
项目编号:Ⅱ-37
公布时间:2008(第二批)
类别:传统音乐
所属地区:湖北省
类型:扩展项目
申报地区或单位:湖北省远安县
保护单位:远安县文化馆
申报地区或单位:湖北省远安县

   唢呐是阿拉伯语“surna”(祖尔纳)的音译,古称“琐嘹”、“苏尔奈”,在亚、非、欧的多个国家广泛流传,至迟于金元时期传入中国。在中国民间,它还有铜笛、锡笛、梨花、海笛等名称。此外,福建南曲演奏中使用的小唢呐称为“嗳仔”或“南嗳”;莆仙戏伴奏使用的唢呐称为“梅花”或“吹鞭”,较大的一种则称“大笼”或“大海笛”;维吾尔族的全木唢呐称为“苏尔奈”;藏、苗、蒙古、朝鲜等族也各有形制不同的唢呐。

唢呐由哨、芯子、气盘、杆、铜碗等部分组成,其按音孔根据七声音阶顺次排列,各个孔距基本相等,可翻转七调,音域一般为两个八度加大二度。唢呐有滑音、吐音、气拱音、气顶音、打嘟噜、循环换气(长时间吹气不断)等多种吹奏技巧,是一种表现力很强的独奏乐器。

唢呐音量洪大,音色高亢明亮,是吹打乐队中不可缺少的乐器之一,在古代除吹奏军乐外还用于衙门鼓吹及戏曲、歌舞等的伴奏,在民间日常生活中则多用于节庆、婚丧嫁娶和戏剧场面。

远安呜音包含着较多的楚文化元素,保存了我国古代音乐文化的某些信息,它独特的乐器结构、乐律特征和演奏方法不仅丰富了湖北地方戏曲音乐和民俗活动,也为中国音乐学和楚文化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材料。目前,许多呜音老艺人相继去世,加之呜音严谨规范、演奏难度大,年轻人愿意学习的很少,这一切使得呜音的传承发展步履维艰,呈现出日渐衰微的趋势,有待保护抢救。

远安呜音陈德旺乐班参加送戏下乡活动(远安文化馆供图)
远安呜音乐器实物(远安文化馆供图)

参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