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南瑶族自治县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中华人民共和国 > 广东省 > 清远市 > 连南瑶族自治县

  连南瑶族自治县汉语拼音:LiánNán YáoZú ZìZhìXiàn;英文:Liannan Yao Autonomous County),中国广东省清远市辖县。位于广东省西北部,邻接湖南省。东北与连州市交界,东南与阳山县相连,南面接怀集县,西部毗邻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西北部与湖南省江华瑶族自治县接壤。总面积1302.91平方千米,总人口16万人(2010年)。辖7个镇。

  连南瑶族自治县地处北回归线以北,境内崇山峻岭,连绵百余里。自古以来,连南被誉为“锦绣瑶山”。瑶族分布于占全县面积88%的山区;汉族分布于三江镇、寨岗镇等地,皆属平原丘陵地带,占全县面积的12%。地势北、西、南高,东部低平。山脉多由北向西南走向。山体中上部亘连着数百座山峰,其中海拔1000米以上的高山有161座。县境最高为大雾山,海拔1659米,雄踞于崔巍的群山之上。海拔1300米以上的山峰还有:起微山1591米,大龙山1574米,孔门山1564米,烟介岭1472米,茶坑顶1384米,大粟地顶1381米,天堂山1364米,大帝头顶1314米。这些山峰均属于南岭山脉南侧的余脉,方圆百余里,连绵起伏,逶迤纵横,气势磅礴,雄伟壮观。而东南部南岗、三排、白芒等地,是海拔250米至500米之间的石灰岩地带,属岩溶地形。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春暖夏热,秋凉冬寒,全年平均气温为摄氏19.5℃,最低温度为—4.8℃。年平均降雨量为1705.1毫米。降雨大部分在3至8月,尤其4、5、6月的降雨量约占全年一半。历年平均日照射时数1549.6小时。

  • 邮编:513300 代码:441826 区号:0763

行政区划

  全县辖三江、寨岗、三排、涡水、香坪、大坪、大麦山7个镇。县政府驻三江镇。

历史

  连南瑶族自治县境域,是1953年由连县辖的三江汉区、阳山县辖的寨岗汉区和原连南县辖的三个瑶族区组成。究其历史,连南设县,始于民国35年(1946年)。在这之前,其建置与领属辖地几经变革。

建置沿革

  连南地域,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秦朝属长沙郡,汉朝属桂阳郡,三国晋朝属始兴郡,南北朝属阳山郡,隋朝属熙平郡,包括今阳山、连州市、连山县。唐朝宋朝属连州,元朝属连州路(元朝改连州为连州路),明朝属连州。

  据《连州志》和《阳山志》记载,连阳地区虽早有瑶族居住,但单独设立“理瑶”机构,则始于清代康熙年间。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清朝政府开始建三江城,在城内设理瑶同知,隶属广州府,专理瑶务,行政区分属连州、连山版图,少部分属阳山。雍正七年(1729年),改理瑶同知为理瑶军民直隶同知,仍属广州府。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又改理瑶军民直隶同知为连山绥瑶军民直隶同知,官府迁至连山县城(即今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的太保旧城),此时连山县改为连山绥瑶直隶厅。道光十二年(1832年),清朝利用瑶族内部长期保留着的瑶老制社会组织,推行“以夷制夷”政策,千人之中设一瑶长,赏给顶戴办事。瑶长下设瑶练3—4人,每月给响银一两五钱,瑶长倍之。共设瑶长18名,瑶练64名,由瑶老中的富瑶充任,隶绥瑶把总,分管八排二十四冲,协助清朝政府掌管行政“治安”事务,以钳制瑶胞。

  民国元年(1912年),连山绥瑶直隶厅改为连山县,县府内设“瑶务处”,管辖瑶族地区。民国16年(1927),设“连阳化瑶局”(相当县级),隶属广东省国民政府,次年,分置一、二、三区,设办事处,分别在三江(属连县)、太保(属连山县)、寨岗(属阳山县),综理瑶务。但民事刑事案件仍分属连县、连山、阳山县处理。民国24年(1935)5月,改“连阳化瑶局”为“连阳安化管理局”,局址在山溪(今三排镇山溪村),因房屋未建成,实际上仍驻连州,遥辖瑶区。民国28年(1939)迁入三江城。民国35年(1946年)3月,撤“连阳安化管理局”置连南县,县府驻三江城,统辖瑶区。当时,国民党政府为了加强对少数民族的统治,在瑶区推行乡、保、甲制,但瑶长、瑶练仍保留,乡、保长多由瑶长、瑶练担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于1950年5月16日成立连南县人民政府,县府驻三江,辖瑶区、隶属北江专署。1953年1月25日,连南、连山两县合并成立连南瑶族自治区(县级),把原连县的三江汉区和阳山县的寨岗汉区划入自治区的版图,隶粤北行政公署。1954年3月,原连山县辖地划出,恢复连山县建置。1955年6月,连南瑶族自治区改称为连南瑶族自治县。1958年12月,又与连县、连山、阳山合并为连阳各族自治县,县府设在连州镇。1960年10月,阳山县划出后,连阳各族自治县改称为连州各族自治县。1961年10月,撤销连州各族自治县,恢复连县、连山县、连南瑶族自治县建置,属韶关地区管辖。1983年地、市合并后,由韶关市管辖。1988年1月新建清远市,划入清远市管辖。

行政区划

  民国16年(1927年)以前,连南各瑶排分属连县、连山县、阳山县管辖,其中:连县管辖油岭、行祥(今南岗)、横坑3个大排和金坑等小排;连山县管辖军寮、马箭、火烧排、里八洞、大掌5个大排和香坪、盘石等小排;阳山县管辖白芒、九寨、菜坑、黄连、凤岗山等地的小排、小寨。 民国17年(1928年),连阳化瑶局设3个区。一区办事处设三江,辖南岗、油岭、横坑、三排、连水、水井坳、百斤洞、金坑;二区办事处设太保,辖军寮、里八洞、火烧排、大掌、香坪、盘石、上蒂源、社下冲、中炉坑;三区办事处设寨岗圩,辖九寨、白芒、上洞、瑶龙、菜坑、黄连、中心岗、六暗、后洞、新寨、望佳岭、庙坑。

  民国35年(1946年)连南县设3个区、20个乡、94个保。一区辖6个乡、34个保,计有:三排乡5个保,连水乡5个保,水井坳乡5个保,南岗乡7个保,油岭乡7个保,横坑乡5个保,区办事处设在山溪。二区辖8个乡、32个保,计有军寮乡4个保,大掌乡4个保,火烧排乡5个保,牛路水乡3个保,香坪乡4个保,上蒂源乡4个保,盘石乡3个保、中炉坑乡5个保,区办事处设在木圩。三区辖6个乡、28个保,计有:白芒乡5个保,上洞乡4个保,菜坑乡4个保,九寨乡6个保,望佳岭乡5个保,瑶龙乡4个保,区办事处设在寨岗圩。

  1950年连南县设3个区、23个行政村。一区辖南岗、三排、油岭、连水、水井坳、横坑6个行政村。二区辖香坪、牛路水、必坑、军寮、火烧排、社下冲、大掌、龙水尾、盘石、金坑10个行政村。三区辖白芒、马头冲、望佳岭、瑶龙、九寨、上洞、菜坑7个行政村。1951年10月从菜坑行政村中划出山联,成立山联行政村。1952年6月,将24个行政村改为24个乡。是年,原属连县的大龙划入连南县金坑乡管辖。

  1953年连南瑶族自治区下设8个区6个联乡办事处、78个乡及县驻永和办事处。1954年3月,恢复连山县建置后,第五、六、七、八区划归连山县管辖。连南瑶族自治区调整为4个区、1个联乡办事处,38个乡。同年3月,将二区的金坑划出,成立金坑、内田乡,并划入三江联乡办事处管辖。同年8月,撤销三江联乡办事处,设立第五区。当时,一区辖南岗、油岭、三排、连水、水井坳、横坑6个乡,区公所驻南岗。二区辖大掌、龙水、盘石、香坪、牛路水、军寮、必坑、社下、大坪9个乡,区公所驻大掌。三区辖白芒、上洞、瑶龙、九寨、望佳岭、菜坑、山联、马头冲8个乡,区公所驻白芒。四区辖寨岗、金鸡、安田、回龙、社墩、官坑、马安、阳爱、木、石径10个乡,区公所驻寨岗圩。五区辖城西、东和、城和、新和、金坑、内田6个乡,区公所驻城和。

  1956年开始撤区并乡,实行乡(镇)制。到6月15日止,撤销了四、五两个区和所属的小乡建制。将原属五区的城和、东和、城西、新和乡合并为三江镇,金坑、内田两个小乡由县直接管辖。原四区的寨岗乡和回龙乡合并为寨岗乡,马安、阳爱、官坑乡合并为官坑乡,木、石径乡合并为木乡,金鸡、社墩、安田乡合并为金鸡乡。1957年瑶区撤小乡并大乡,除山联乡(小乡)不变外,其余乡都合并。原一区的南岗、油岭、横坑乡合并为南岗乡,三排、连水、水井坳乡合并为三排乡;原二区的军寮、必坑、牛路水、大坪、大掌乡合并为军寮乡,香坪、社下、龙水、盘石乡合并为香坪乡;原三区的九寨、望佳岭、马头冲、瑶龙乡合并为九寨乡。白芒、上洞、菜坑合并为白芒乡。原县直管的金坑、内田乡合并为金坑乡。合并后,全县共设11个大乡、1个小乡、1个镇。1957年冬,寨岗、官坑、金鸡、木4个乡合并为寨岗乡。1958年1月,寨岗乡改为寨岗镇。1958年9月,三江镇、寨岗镇改为人民公社。

  1958年冬,与连县、连山、阳山合并后,原连南境域除保留三江、寨岗公社外,将南岗、三排、金坑乡划入三江公社,将白芒、九寨乡和山联小乡划入寨岗公社,军寮、大掌、香坪和盘石乡划入永和公社。原来的乡改为大队。

  1961年10月恢复连南瑶族自治县建制后,成立南岗、大掌、白芒、九寨、军寮、香坪、寨南、金坑8个公社,保留三江、寨岗公社,全县共有10个人民公社、85个生产大队。1963年3月,南岗公社分设为南岗、三排公社,香坪公社分设为为香坪、盘石公社。有些大队进行合并,调整后,全县共有12个公社、68个生产大队。1964年9月,将县城居民区从三江公社划出,成立三江镇。1974年5月,将九寨公社的瑶龙、马头冲,军寮公社的大竹湾、必坑,香坪公社的六联、黄家冲等6个大队划出,成立涡水公社。原军寮公社的军寮、牛路水大队与大掌公社合并为大坪公社,同时撤销军寮、大掌公社。将南岗公社的百斤洞大队划归九寨公社管辖。1974年至1982年,增设39个生产大队。

  1983年冬,将原12个公社先后改为区,保留三江镇,原公社辖下的77个生产大队改为乡,实行区乡制。至此,全县共设12个区、1个镇(区级)、1个居委会、77个乡。1984年5月,原寨岗镇所辖的居民委员会改为寨岗镇(乡级)。

  1986年11月开始撤区建乡镇,原来的乡改为行政村。三江区、三江镇合并为三江镇,原三江区东和分设为东和、六联行政村,新和分设为新塘、新岩行政村;白芒区、九寨区合并为大麦山镇。寨岗区改为寨岗镇,原寨岗镇(乡级)撤销。原寨南区除设寨南乡外,将所属的山联、白庙乡划出分设山联乡,原山联乡改设板坳、六暗、坑尾3个行政村;至翌年4月,全县设9个乡、3个镇、81个行政村、3个居民委员会。1988年8月增设3个行政村:大坪乡的大坪行政村分为大坪、大掌、大道坪3个行政村,大古坳行政村分为大古坳、中站2个行政村。

  1988年冬,将各行政村改为管理区并设办事处,为乡镇政府的派出机构。对部分村民小组,合并为村民委员会、至此全县共有84个管理区、3个居民委员会(三江镇、寨南镇、大麦山镇各1)、348个村民委员会。

  1999年,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规定,撤销管理区改设村民委员会,为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

  1999年,寨南、三排、南岗、大坪、金坑、香坪、涡水等8个乡改为镇。

  2000年,寨岗镇与寨南镇合并为寨岗镇,三排镇、南岗镇合并为三排镇,三江镇与金坑镇合并为三江镇,同时撤并了14个行政村,至此,全县共7个镇71个行政村(居)。三江镇辖11个行政村(居),寨岗镇辖24个行政村(居),大麦山镇辖9个行政村(居),大坪镇辖5行政村,三排镇辖10个行政村、香坪镇辖6个行政村,涡水镇辖6个行政村。

  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连南瑶族自治县辖11个镇、1个乡。据数据,全县总人口133814人,其中:三江镇32399人、大麦山镇13802人、寨岗镇27800人、寨南镇8291人、南岗镇10362人、三排镇7909人、涡水镇6650人、金坑镇6581人、大坪镇9752人、香坪镇4948人、盘石镇4359人、山联乡961人。

  2002年,连南瑶族自治县辖三江、寨岗、三排、南岗、寨南、涡水、盘石、香坪、大坪、金坑、大麦山11个镇和山联1个乡,83个村委会、2个居委会。

  2004年,连南瑶族自治县由12个乡镇撤并为三江、寨岗、三排、涡水、香坪、大坪、大麦山7个镇。

  2009年末,连南瑶族自治县面积1302.91平方千米,辖7个镇,2个居委会、69个行政村。县政府驻三江镇。

文化

历史文化名镇、名村

瑶族社会组织

一、房族

  建国前,连南瑶族仍保留着比较完整的以同姓血缘亲族为纽带的房族组织,简称为“房”,排瑶语称VCN53PU44(音译“温不”)。房,系出自同一祖先的若干代子孙(以家庭为单位)的集合体,系社会组织的单位。同姓氏下分为大房、小房。大房为宗族,小房为宗支,均有密切的关系。如东芒排盘姓为五大房,即木生、马桂、大欣、巴山、巴尼,他们来自共同的氏族,即盘姓氏族,具有很远的共同血缘,成员之间有可查的血缘关系和族谱关系。在居住上,血缘亲近的房族,各成员的住房紧挨一起,形成聚族而居的格局。

  排瑶同一房族内禁止通婚。房族内成员非常团结,凡事同甘共苦,那家遇有红白大事,大家必到场;如某成员有难需要救助时,全房族人必全力以赴,从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给予支持,甚至为此献出生命也在所不辞。在每一个房族内,有一至两位“明理人”和“话事头”(汉族称之为族长),由本房族内年纪较大,经历丰富,通晓本族历史,敢于主持公道,能说会道的人担任,负责组织和处理本房族的宗教事务;调解本房族内部的争端以及本房族与外族的纠纷。有威望的便成为氏族或排里的瑶老。

  房族组织的主要作用,系通过由血缘关系所产生的强烈宗族认同感和强大的凝聚力,将不同层次的房族(小房)团结起来,用集体的力量保护全体成员的生命安全和财产不受侵犯。新中国成立后,房族作为一种社会组织形式仍然存在,但由于瑶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已得到人民政府及法律的充分保障,其保护族人的功能已经丧失,仅作为区别通婚或禁婚的标志。

二、瑶老制

  连南瑶族,迄至新中国成立前夕,还保留着带有原始色彩的瑶老制。维持瑶排内部的社会秩序,调解纠纷,管理公共事务,生产生活,宗教活动等,都由瑶老负责。他们成了瑶族社会内部的上层人物。

  瑶老制,其主要头面人物是天长公和头目公。天长公是一排之首,由排内威信较高,能说会道,有丰富的生产和社会经验,具有领导和组织能力的老人充任。其责任是负责管理全排的民事案件、排解纠纷和对外的交涉联系事宜。一旦战争发生,他又是全排的军事首领。天长公任期一年,每年在农历10月16日(据说是盘古皇婆诞辰日)改选,这一天是新旧天长公交替的日子,新的天长公接任以后,排中办事老人、头目公等都携酒到他的家共饮,天长公也以酒肉招待大家,借以交换意见,以便日后大家协力办事。

  天长公是这样选出来的:例如南岗排,全排按地域划分为3条“龙”,唐、邓、房3姓各住一条“龙”,但各条“龙”也有别姓杂居在一起。所以“龙”即是地缘的又是血缘的,具有两重性。这3条“龙”依次轮流选出1人充任天长公。有的排,天长公从“兵”当中产生。“兵”是一个排中以血缘为基础而产生的治安组织。例如,大掌排有唐、邓两姓,唐姓又分大唐、小唐,每姓中分若干房。全排选出10名“兵”,这些“兵”的名额按各房、姓人口多少分配产生。大唐小唐选出五名,邓姓选出5名,每3年轮选一次并调整一次。所以,各房、姓所得名额不是固定的,天长公就是从这些“兵”当中选出。

  头目公(在大掌排叫户长公)是天长公的副手,协助天长公处理各种事务,并主持群众大会和宗教仪式。他是全排农业生产的领导者,按季节气候劝导农耕。每年农历12月15日,头目公就要携酒到先生公(即巫师)家里,与先生公共饮,拣择农事活动的日子,到时他就登上排顶呼喊,通知各家各户,依期从事农作。

  头目公的产生,有的排按“龙”选举,如南岗排每条“龙”选出两名,任期两年,每年改选一名,即每年都有一个新的一个旧的头目公。有的排则按“户”选举。所谓“户”,就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相当于过去汉区的田赋柱头的户。它不是一家为一个柱头,而是按田地数量多少,由一房或几房人组成一户的。过去大掌排邓姓有11房,大唐有7房,小唐单传1房,分别组成8个户,其中有1房占1户的,两房占1户的,3房占1户的。所以从这些“户”的组合和上面讲到的“兵”的名额分配,也就可以看到各房的人丁和土地财富的大概情况了。大掌排的户长公就是从这8个“户”中,每“户”各选1人担任,也是3年或5年改选一次。因为是以“户”为单位选出,所以叫做户长公。

  除了天长公、头目公、户长公以外,还有先生公、掌庙公、烧香公、放水公等,都是从年长者中选出。

  先生公是排瑶宗教活动的主持者,他不但有一套法具,还掌握着祖传的瑶经,通晓祭祀仪式和驱鬼治病、求神祈雨的法术,被视为神通广大,无不通晓的能人,排内凡举行宗教活动都离不开他。先生公在排瑶社会中享有较高的地位,深受人们的尊重,实际上是人们心目中的精神领袖。

  掌庙公和烧香公是管理盘古王大庙事务的人物,任期不定,烧香公往往是终身任职的。

  放水公负责掌管日常食用水道和农田灌溉的水源分配、水利小修等。由于对群众的生活、生产关系很大,往往采取自报公议的方法决定人选。

  瑶老制是连南排瑶中特有的社会组织。所有这些瑶老,一般都不脱离生产劳动,只是每年由各户凑1、2斤米给他们作报酬,放水公的报酬更优厚一些,先生公则从宗教活动中取得报酬。

  瑶老制维持社会秩序,没有成文的法律,只是按历代传下来的惯例办事。如瑶族社会视盗窃为重罪,不管谁抓到盗贼,都要立即交给天长公,由天长公召集头目公和房姓瑶老商议,视盗窃东西价值大小和偷盗者身份贵贱,作出处罚的决定(从罚款、罚谷、罚酒肉、鞭打以至处死),然后由头目公通知全排群众开会,边饮酒、边将案情及处理意见向大家宣布,要大家提出意见。群众多数是听从瑶老的,所以操纵之权在天长公、头目公和其他瑶老之手。在处理瑶排内部一切事务中,瑶老具有很高的权威,天长公又为瑶老之首,早期是由全排年岁最高的男人担任。随着历史的进展,在选举产生时,除了年龄大这一条件外,还要懂瑶经,会说汉话,能与汉人官吏打交道,有一定的经济基础等等。瑶老制虽在各排之间情况略有不同,但总的来看,仍然是大同小异的。

三、排瑶联盟会议形式

  连南瑶族依山聚居,形成一个比较大的聚居区,但各瑶排分散在层峦叠嶂间,各自不相统属,没有共同的政治中心,也没有共同的领袖。只有遇到外来势力侵扰和有关整个瑶族利益的大事,大家为了应付共同利害时,才召开临时性的联盟会议,这种活动有“三洞”、“五洞”和“白石洞”会议。

  “三洞会议”,是指油岭排、南岗排和横坑排遇到共同利益被侵犯时,召开的一个集会,地点设在三个排集中的“牛死坪”这块宽旷的野外地方。

  “五洞会议”是指军寮、火烧、大掌、里八峒、马箭五个排的会议,地点设在辛塘(又名花意)。

  “白石洞会议”,是指八大排和各小排小冲的大会,因为集中于八排地点适中的涡水“白石洞”而得名。

  会议形式:在约定开会那天,各排的首领率领所有男性成年人,个个持枪带刀,到会场集中。预先由各个排的头目公安排酒和猪肉(甚至杀牛)鸡等食物,鸣放铁铳炮,开会时,主持人用唱歌的形式宣讲召开会议的理由,然后由各大排的瑶老讲道理,接着各小排自由发言。当意见取得一致或大多数人赞同时,便举行联盟仪式,由先生公杀鸡滴血在酒上,大家分肉饮酒,以示团结一致、共同对外的决心。最后密密放铁铳炮,宣布散会。会议定下的事情,由各排瑶老共同负责落实。


宗教信仰

  连南瑶族的宗教信仰,主要是崇拜盘古王、各种自然神灵、祖先神灵、道教诸神。

  瑶族把盘古王奉为开天辟地的始祖,排瑶称盘古王公(盘古王婆),过山瑶称盘王、盘瓠王或盘王圣帝。排瑶以七月七日为盘古王诞,十月十六日为盘古王婆诞。过去,排瑶每个大的瑶排都建有盘古王庙,庙中厅奉有木雕的盘古王夫妇偶像和各房姓的祖先偶像,设有掌庙公和烧香公管理。每逢节日及每月初一、十五日,由烧香公到庙焚香敬奉。过山瑶除年节祭祀外则不定期举行“还祖先愿”和“还盘王愿”活动。

  瑶族多数人崇拜自然,相信万物有灵魂,认为天地间有看不见的“鬼”和“神”主宰着 ,山有山神,水有水神,树有树神等。过去,每个瑶排都设有一座土地公庙,遇有自然灾害,要请先生公到庙里念经祈祷,请求神灵保佑,消灾除害。如上山狩猎,要祭山神;开耕时,要祭祀祖先和五谷神。

  瑶族对祖先无限崇拜,在每一户人家的住宅里,中厅一定安放神龛,神龛上用红纸或红布写下历代祖先的讳名,每月初一和十五都得向祖先烧香奉茶,平时饮酒,要先洒几滴酒下地,以敬献祖先。每年春节后,房族各户成员要举行共同祭祀祖先墓的活动。遇有吉凶事情,也向祖先烧香祈求。

  瑶族群众的宗教意识中,把世界分为阳界和阴界,阴界又分为天府和地府,阳界住着人,天府住着神仙,地府住着鬼。鬼是人死后化魂变成的。排瑶人死后,要请先生公“指路”入阴界,入阴界有三条“阴司路”:“上桥路”上天府为神仙;一条“中桥路”进地府的“中桥殿”为善鬼;一条“下桥路”入地府的“下桥殿”为恶鬼。排瑶人认为,神仙是那些非凡的人变成的,如太上老君、真天真武玄天上帝、盘古王等。神仙能管鬼,为好人消灾解难;善鬼一般是指不害人的“祖先鬼”,可以保佑人丁平安,六畜兴旺,要进行供奉;恶鬼多指那些生前害人、如偷盗、杀人的人死后变成的鬼,以及堕山、溺水、雷击、虎蛇伤害、妇女难产、自杀死亡等人变成的鬼,恶鬼作恶于人,使人畜遭灾,要请先生公念经驱赶,始得安宁。由于瑶族群众迷信神鬼,在日常生活中求神祭鬼活动十分频繁。

  瑶族宗教活动主持者,排瑶称“先生公”,过山瑶称“师公”。先生公和师公一般不脱离农业生产,只遇有人需要他主持宗教活动时才放下农活。瑶民认为,先生公和师公是能沟通神鬼的人,他们有一套法具,并掌握和能背诵许多祖传的经典,还通晓驱鬼治病的巫术。因此,排内凡举行宗教活动都请他们念经作法。先生公和师公在社会上颇受尊重。排瑶的小村寨,一般都有10多个先生公,大的瑶寨例如南岗排多达100余个。

  瑶族宗教职业者,还有一类称“问仙公”(排瑶语称“老面公”)。问仙公是专门给人们“查鬼”的,即有人遇到灾害,先生公也摸不清是哪类鬼作的祟,便请教问仙公。问仙公人数极少,几个排才有一两个。

  先生公和师公的法具主要有神杖、神剑、铜铃、道鞭、茭贝、飞刀、牛角、锣、鼓、钹、符咒、法衣、神像等。瑶经,排瑶的少数大排有24套72册(俗称24大本72小本),多数的瑶排有18套(大本)或12套(大本)不等。

  长期以来,瑶族在保留本民族固有的原始宗教的同时,不断接受道教的影响,并将道教的经书、科仪等,加以改造和利用。如瑶经里提到的神,除盘古王公和各房姓的祖先外,主要是道教中的太上老君、张天师、玉皇大帝、元始天尊、道德天尊、五海龙王、真天真武玄天上帝(尊天尊武玄天上帝)、紫微、上元、中元、下元将军,五行、八卦、金童、玉女、青龙、白虎等等。

  先生公和师公在举行法事仪式时,除念诵瑶经外,还要张贴或钉挂神像、神符,书写疏表,默念咒语。念瑶经和咒语时,配以锣、鼓、钹、铜铃等乐器。有规范的进退步法、走向及舞蹈动作。

  瑶族的宗教活动颇多,重要的有:

  度戒:排瑶称“打道”或“挨旦堂”,过山瑶称“打幡”、“度身”、“度师”等,是一项庄严而盛大的宗教仪式。瑶民认为,未经度戒的人,生前没有神兵保护自己,死后不能立神主、上神龛,变成了野鬼。因此,每个瑶民都必须经过度戒,请先生公或师公择定法名,过山瑶接受为“上刀山、下火海”,排瑶接受称之为“过州”的宗教洗礼。

  打阎罗:是排瑶的一种驱鬼求神宗教活动。在发生瘟疫的时年,瑶民认为是瘟鬼作怪,需杀牛宰猪祭祀,请先生公念一昼夜的瑶经,全房姓或全寨人举行“过州”活动。

  耍歌堂:排瑶通常在农历十月十六盘古王婆诞前后几天内举行。届时,各排瑶民必齐集本排盘古王庙聚会,宰牛杀猪,念诵瑶经,并将所有的祖公偶像抬出庙宇,进行两天的游神大典。过山瑶称这项活动为“还盘王愿”或“跳盘王”。每三、四年举行一次。

  拜王:又称“跳王”,是过山瑶最隆重的一种宗教活动。拜王,有拜盘王、拜“半路王”和拜“千年王”之分。多在冬季农闲时举行,以祈求祖先和神灵保护,使人寿年丰,六畜兴旺。“拜盘王”是以一家为主联合亲房数户办或独家办;“拜半路王”是村办,在灾年歉岁举行;“拜千年王”是几个村联合举办,约30年举行一次。

  丧事打斋:成年人死后,要进行开丧打斋,请先生公(师公)念经,给死者“指路”和立神位。过山瑶对非正常死亡者,要举行“过油锅”和“过火炼”的宗教仪式,超度亡魂。

  赶鬼:瑶民认为,人生病或家中发生重大灾难,是触犯了恶鬼,需请先生公(师公)念经作法,将恶鬼驱赶走。

  安龙:排瑶的一种祈福宗教活动。遇到人畜不平安、病痛多或瘟疫流行时年,瑶民认为是寨里的“龙脉”不佳,便请先生公在“龙头”处念经祭祀,请土地公和列代祖先公引“龙”过来安稳。这种仪式要一连举行三年,全寨人都参加,祭典十分隆重。

  求雨:遇天久不下雨,瑶民便举行“求雨”宗教仪式,请先生公念《求雨经》,拜求“满天鬼”和“五海龙王”降雨。在求雨期间,全排人吃素,不得戴雨帽,不得施肥下田和挑青菜,以表示诚心诚意。

  收金:排瑶过去“搞是非”时进行的法事活动。与外排或外姓人发生械斗时,都请先生公到大庙里念经,向祖先祈告和起愿,请神鬼帮助打仗,预祝打败对方。在打仗中,如杀死敌人,也请先生公念经,并由他割取敌人的耳朵或一些皮肉,到大庙杀猪“还愿”。

  除秽:瑶民认为,妇女生育后是肮脏的,必须请先生公(师公)到家里念经,向祖先公祭告家里添丁,祭告时备一碗清水,念完经后给产妇洗身,经此一举,外出生产才大吉大利。

  架桥:这是一种祈福的宗教活动,分成人和小孩两种,成人如病痛多或久病不愈,便请先生公(师公)用几根短杉尾做成“桥”,安放在大路上,然后供祭品,念瑶经,祈求“桥头公”和“桥尾婆”保佑平安,让千百人过桥,引长命富贵的吉祥进来。小孩类称为“架花桥”,用竹编成一拱桥形状,糊以五色纸,由先生公(师公)拿到溪边去,念经祈告,拜求祖先保佑小孩平安长大。

  新中国成立后,瑶区于1958年开展“双改”运动,庙宇全被拆毁,瑶经大部分被烧掉,瑶民的宗教活动被禁止。1979年中共中央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后,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瑶族宗教活动逐年恢复。与此同时,由于瑶族群众的科学知识和文化水平不断提高,信神信鬼的人已大为减少,许多劳民伤财和有不健康内容的宗教活动也被瑶民自觉革除。

  连南汉族,主要信奉道教和佛教。新中国成立前,建有20多座供奉道教和佛教神灵的庙宇,道教规模较大的有三江武庙、九隍庙、北帝庙、寨岗娘娘庙、北帝庙、四位都爷庙等;佛教规模较大的有寨岗阳爱观音庙等。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基督教始传入连南汉区,至1951年停止活动。是年,有教徒400多人。民国27年(1938年),天主教传入连南三江汉区,至1950年停止活动。是年,有教徒近百人。改革开放后,本县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宗教政策,基督教于1979年始恢复活动,至今约有教徒100余人。

  新中国成立前,瑶族在生产、生活上还有不少禁忌。如生产上正月二十五日禁雷,忌出门生产,否则农作物会招致天火烧;正月二十九日(有的排正月初四)禁风,忌出门劳动,否则农作物会受到风灾;正月三十日(有的排二十九日)禁月亮、太阳,忌出门生产,否则农作物会歉收;二月初一(有的排正月十三日)禁鸟,忌外出劳作,否则庄稼受鸟害;二月初二(有的排十三日)禁鼠,忌外出生产,否则受鼠害;二月初三(有的排正月二十日)禁虫,忌生产,否则会受虫灾;“分龙”日忌洗衣服、晒衣服、挑粪桶,否则会招致天旱;如违犯这些禁忌,罚酒20斤,供全排人饮吃。婚姻上也有禁忌,谈婚时三天之内不能打烂碗,或破损家私用具,否则婚姻难成。家有孕妇的男子忌上山狩猎。家有病人,门前挂稻草和草鞋,妇女生孩子,在门前挂稻草结、米筛等,切忌外人进屋。过山瑶忌吃狗肉,排瑶火塘上的“三脚猫”铁架不能踩跨和随便移动。庙宇前后,忌便溺等等。

旅游

  连南自然风光,以山水景色绚丽多姿,造型独特,神形兼备,分布广泛为特点。据旅游部门勘查,本县具有开发价值或正在开发的旅游自然景点共有20多处。

  早在民国初年,县城内外就由邑地文人杨之泉等寻幽访胜,点定出三江八景,名曰:鹿鸣秋高、伏兔春荫、花径瑶归、桂井残红、合望夕照、沿潭印月、石泉夜渡、花径瑶归、仙楼晚眺。其中伏兔春荫、鹿鸣秋高、仙楼晚眺等景点就不同凡响。

  伏兔春荫,位于县城东北面,从西面望之似伏兔,从东北面看之似猫公,故又称“猫公山”。它是一座石山,山下古榕参天,林荫蔽日;山上树木葱茂,四季如春,故得名“伏兔春荫”。山中还有多个岩洞,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省考古专家在石洞中挖掘和采集了不少新石器时代的石刀、石锛、石镞和夹砂粗陶等文物,抗日战争时期,广东省国民政府曾搬迁到此达4年之久,当时的省长吴铁城在此写下“义愤难容”4个大字。此遗迹遗物被县人民政府列为“县重点文物古迹保护单位”。“伏兔春荫”还是避暑的好去处。登上山顶,凉风习习,花香阵阵,非常清净幽雅。远眺,瑶山云雾缭绕,万峰竞秀;近看,县城楼房林立,树绿花红,生机盎然。登山者无不被这美丽的景色所陶醉。

  鹿鸣秋高位于县城西面2公里处的鹿鸣关,原名“鸡笼关”,以前,拱桥冲有鹿,常常跑出关口引颈长鸣,故清道光年间,同知徐维清改为鹿鸣关。它左倚高山陡坡,右临悬崖深沟,沟谷河水湍急,关内山势陡峭如刀削,中间仅通道路,形成“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险要隘口,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过去,关上建有烽火台,关口建有凉亭,亭之门楣写有“鹿鸣秋高”四个大字。秋高气爽,登上此关,极目蓝天,万里碧空,百鸟飞翔;环顾群山,层峦起伏,分外妖娆;俯视三江,长河滚滚东流,一马平川;田园阡陌,金稻起浪;城郊村落,炊烟缭绕。是眺望日出,观光山城的佳境。

  仙楼晚眺即九隍庙,位于县城三江镇老城西北隅,是连南最古老的寺庙之一。传说该寺庙建于明朝。座北朝南,傍山建筑,一座三栋,逐层递高,清净幽雅。庙里雕塑九隍女神像。在落日之际,登上殿阁,晚眺三江,山河景色,令人心旷神怡。过去,九隍庙的香火十分旺,连阳各地信徒都来朝拜,暮古晨钟,终日香烟袅袅,建国后,神像被毁,庙堂变成木具加工厂。后来建为电线厂。九隍庙是历史悠久的宗教文化胜地。有关部门正在计划按原貌恢复此寺庙,以作宗教活动场所和旅游观光景点。

  三江八景之外,百里瑶山上尚有十多处自然旅游资源。已开发和有待开发的有如下景点:

  万山朝王(又称八百罗汉)。位于县城西南面11公里处三排瑶寨对面的石山群,计有石山1000多座,每座石山背朝东北,面向西南,组成群山俯首,恭躬油岭“盘王山”称臣的壮观画面。这些群山拔地而起,独立成峰,千姿百态,同一走向,既具八百罗汉朝拜盘王的庄重礼仪,又具万马奔腾的磅礴气势,还有瑶族人民敬拜盘王祖先的神韵,故美誉为“万山朝王”。著名作家陈残云赞叹曰“觅景无需到桂林”;著名诗人韦丘美誉为“摩天石笋神仙岛”。在这些神仙岛的地下,游淌着一条暗河,源自南岗古寨群山,流至三江沿陂潭出水,约有8公里。地下河沿岸溶洞大小不一,有似宫殿金碧辉煌、有似龙潭碧水荡漾,有似高山峻岭横空出世,有似仙岛鸟语花香。由钟乳石组成的众多景物,包罗万象,无所不有。在地下河的左岸即西面,有座舌岭如顶如盖,造型独秀。舌岭里面有牛鼻岩、牛耳岩、牛公岩等几个溶洞连成一片,大的能容千人以上。洞内瀑布飞雪,哗啦不绝。石钟乳遍布四周,如花似朵,活象各种宫灯、形状各异,仪态万千,宛如仙山琼阁,神话世界。洞内尚有潭水与地下河相通,可划船舟,可坐石垂钓,可游泳嬉戏,确是一个美不可言的仙境。游客在“万山朝王”拍摄的风景照片,多次在国际和国内的摄影作品大赛上获奖,故这里还被称为“国际摄影沙龙圣地”。

  广东天湖,乃1994年建成的板洞水库,位于距县城60多公里的板洞山,该水库居海拔860多米的高山盆地上,是广东省最高水位的水库,故被称为“广东天湖”。库容3640万立方米,面积20多公顷,水库周围是原始森林。目前板洞库区30平方公里已被广东省列为自然生态森林保护区,正在向国家申报国家级保护区。答“广东天湖”,山水交融,景色天成。湖边树木葱茏,花香鸟语;湖中碧波荡漾,游鱼成群,清静幽雅。可划舟游弋,可钓鱼休闲,可游泳取乐,可观景题诗,是旅游避暑度假的好去处。

  金坑林海,距离县城12公里。金坑以盛产优质杉木闻名,素有“杉都”之美誉。这里居住着7000多瑶族同胞,祖祖辈辈以耕山营林为生,把高山深谷绿化美化,营造成几十万亩青山林海。此外,在与连山交界的大雾山和与湖南接壤的大龙山,至今还保留着莽莽苍苍的次生原始森林。当进入金坑瑶山,漫山遍野都是郁郁葱葱的杉树林。登临牛头、内田、泥楼山高处,眺望群山,茫茫林海翻绿浪,条条坑溪碧水流。连州古城、三江县城、乡村、田园,历历在目,如诗如画,美不胜收。金坑林海托起一座海拔1560多米高的大雾山,可观广东、广西、湖南三省边陲的山川河流,乡村田园,令人心旷神怡。大雾山附近有座狮颈瑶寨,可谓天上人家。寨前有一山溪,集大雾山之水流,铺成10多米宽流面,陡然跌落悬崖绝壁之下,形成近100米高的瀑布,终年不断,特别在雨季期间,瀑布飞流直下,响声如雷,势如奔马,蔚为壮观。

  石羊坑温泉,位于寨南新寨石羊坑处。这里风光旖旎,空气清新,环境幽静,气候宜人。温泉从石崖上冒出,长年不断,不受污染,水质晶莹雅洁,含碳酸等多种矿物元素,常年水温550C左右,浴后不但能荡垢除尘,还能促进全身各系统功能的良性循环,消乏醒神,身心舒畅,延年益寿,还可以治疗皮肤病、风湿病、神经痛、心肌炎、肌劳损等多种疾病。游人至此,尽情领略温泉浴的乐趣。

  石羊坑还是优美的风景区,四周群山环抱,竹木苍翠,山道蜿蜒,阡陌迂回,山村前后,稻田连片,或铺绿,复铺金,一年数变,一派山乡美景。在景区内,建有占地面积达300多亩,集观光、休闲、旅游、度假、饮食、娱乐于一体的“石羊坑瑶族长寿温泉休闲度假村”,内设有天然温泉区、温泉别墅、休闲中心、购物中心、风味餐厅等。游人至此,宛如身处世外桃源,能享受到大自然的美好情趣,逍遥自在。

  观音岩,位于寨岗阳爱村老寨背山腰处,岩口宽廊,可数人并列而入。入岩后迎面为一大洞,俗称前厅,地势平坦,可容纳400多人。尽头石壁上有一石洞相通,进入又出现一大洞,俗称后厅。地势高低不一,且较前厅稍狭,光线较暗,厅内自然形成断岩梯田层层片片,宛如阡陌纵横。石田中或流水淙淙,或干旱龟裂,不少石钟、石鼓、石柱穿梭其间,错落有致。该岩的前厅置一神龛,龛上安座着观音塑像,出神入化,四面八方不少妇女,前往膜拜,祈祷得子。故称“观音岩”。

  除上述景点,还有东芒锦绣、天堂风光、新岩卧佛、狮山桂园、千年古榕、聚宝宫、吊尾风洞、社官岩、鸳鸯洞等等,各具特色。

独特的人文景观

  连南不仅有美丽的自然风光,还有独特的人文景观。高山入云端的排瑶古寨,独具特色的民族山城,历史悠久的盘古王庙,风景绚丽的万山山庄等等,都以其原始而独特的美,闻名于国内外。

  排瑶古寨,大部分建于明清时期。山寨多建在高山大岭的山腰乃至山颠之处,地形险要,气势恢宏,风景绚丽。现存的尚有南岗、油岭、大掌、三排、瑶龙、香坪、马头冲、必坑等大排。这些瑶排的住宅建筑、饮水设施、生活器具乃至节日喜庆、婚姻嫁娶、生养死葬、人际交往以及民间传说、民间歌舞、瑶经族谱、宗教信仰等等,可谓一脉相承,大同小异。这些排瑶古寨概括了排瑶社会的面貌,充分体现排瑶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历史风貌。

  在崇山峻岭间奔腾而出的太保河、涡水河、沿陂河,汇合在鹿鸣关下的三江峒,形成了波涛汹涌的三江河。河畔有一个青山环抱的民族山城,这就是三江镇。

  三江镇是个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的古镇。早在四五千年前,已有人类在此生息。到了明朝时期,已成为瑶汉壮各族人民的贸易集市,新中国成立后,三江镇成为连南瑶族自治县的县城,瑶、壮、回、彝、畲、侗、满、土家等少数民族也先后迁入三江镇居住和工作,三江镇成为连南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的中心,也成为了一个多民族居住的山城。

  三江镇风景秀丽。城外,群山竞秀,竹木碧翠,阡陌纵横,田畴绿毡,无限风光;城内,街道宽敞,高楼林立,人来车往,气象万千。新建的瑶族村宾馆、新世界宾馆、广播电视中心、地税大楼、财政大楼、国税大楼、县政府大楼、文化大楼、民族中学教学楼、邮电大楼、民族影剧院、民族商业城、电力新村等建筑群,给民族山城增添光彩。每逢街日集市,瑶、汉、壮各族群众来三江城赶集,熙熙攘攘,热闹非常,整个山城充满一派繁荣兴旺的景象。

  万山山庄。又称三排瑶寨,位于县城西南的三排镇境内,距县城11公里,占地400余亩,是1992年为开发“连南瑶族风情游”,由本县有关单位集资,仿照瑶家竹楼款式兴建的新景点。山寨内设门坊、民族风情展览厅、歌舞表演棚、瑶族风味餐厅、民居、酒坊、豆腐坊、情人桥、大铜锣、牛角雕塑等一批旅游设施。山寨建在松树林中,空气清新,风景迷人。近处,松涛欢歌,花香鸟语;远眺,奇峰林立,云遮雾绕,走进山寨,如入仙山琼阁之境,令人心旷神怡,留连忘返。如果有兴趣,还可以向瑶胞学酿酒、做豆腐,品尝瑶家特有的米酒,欣赏瑶族姑娘刺绣,观看瑶族优美的歌舞表演,悠哉乐哉,确实是一处旅游消闲的胜地。

  顺德文化广场。位于县城景观路旁、县政府新建办公大楼前,呈扇形,占地5万平方米,其中广场中央的圆形表演台为0.3万平方米;中央舞台四周分8个表演小区。在广场入口有音乐喷泉,广场口两侧建有两个反映“欢乐瑶山”、“前进的连南”的雕塑牌坊;广场内有小草坪、假山、彩灯、石砌小道、奇花异树等。整个广场的设计即充分体现了瑶族历史、文化、风情等内涵,又体现了各族人民友好往来,共同开发连南美好家园的崭新风貌。游人进入广场,无不被这清新幽雅的景色所陶醉。自广场开放以来,每到夜晚,人们携老带幼,到广场唱歌、跳舞、游玩,热闹非凡。文化广场,成为人们休息游玩的好去处。

  盘古王文化园。位于县城西北山脚下,是目前全国乃至全世界首个以瑶族文化为内涵的主题公园。文化园风景优美。近处,树木葱翠,花香鸟语,清净幽雅;远处,群山逶迤,奇峰竞秀,巍峨壮观。游客进入园内,无不被这美丽的景色迷醉,流连忘返。

  连南的旅游业起步较晚,1990年成立旅游事业管理局,对全县的旅游资源进行普查归类,作出规划, 1993年建起第一个旅游点——万山山庄。尔后逐渐发展。到2005年,全县建成对外开放的旅游景点有如下几个:

  三排瑶寨。即原来的万山山庄。山寨内松林遮天蔽日,花冈岩石交错林立,初期,山寨建起10多座混凝土四方形锥顶平房,内部装修现代旅社格局,外包装用油漆竹片,形似瑶家建筑,旨在让游客到此避暑休闲。配套设施有相连诸房的模板天桥走廊,树皮盖顶,颇具民族特色。经过几年的建设,山寨修建10多座排瑶格局的吊脚楼,展示瑶族生活习俗,设置了瑶家传统工艺酿酒、榨油、磨豆腐作坊、“瑶山第一锣”、“射箭场”、“大牛角”等设施。瑶寨外设立有民族贸易一条街,专门经营瑶山特产茶叶、灵芝、冬菇、笋干、药材、山楂以及花袋、花带、统裙、奇石、盆景等工艺品。与三排瑶寨相邻的,还有一座地下盘王宫,又名三排天坑,这座天坑拾级而下,深约100米,沿途有许多充满瑶族神话传说寓意的石柱、石笋、石幔和石钟乳景观。游行到底层,一座充满远古时代神秘色彩的地下宫殿出现在人们的面前,一尊天然石像宛如瑶族人民世代崇拜的始祖盘古王祖先,慈祥地端座正殿,在奇光异彩中接受人们的朝拜。游客至此,如置身于仙境,清风习习驱疲倦,沐浴灵光生精神。

  姐妹亭,位于三排古寨脚下公路边,1993年建,两亭并立,天桥相连,活像万绿丛中两朵映山红,又像瑶家一对姐妹婷立仙桥,面对万山朝王唱歌吟诗,或瞻仰“神仙岛”的万象玄机。这是专为游客观光瑶山锦绣,摄影作画,面景吟诗而设。许多人在这里触景生情创作文艺作品,有的在国际和国内的大赛上获奖;有的拍成影视片广为传播。电影《爬满古藤的木屋》、《在没有航标的河流上》和电视连续剧《秋收暴动》的外景,就摄于此。聪明的瑶家姐妹们,每天到此刺绣,或教女游客学习绣针织技艺,或出售瑶服给人们装扮照相,或销售风味小吃,或当模特陪游客照相,或陪游客行走摇摇摆摆的铁索桥,逗得大家开怀畅笑,尽兴而归。

  中国瑶族第一寨。即南岗千年瑶寨,瑶家俗称“行祥”排。这是一座气势恢宏的排瑶古寨,始建于宋代,鼎盛时建有住宅700多幢,1000多户,7000多人。古寨的房屋建筑,青砖绿瓦,四檐翘角,整齐规范,飞檐雕龙画凤,古色古香。而它的内部设施,均以粗大圆木为柱,厚板间墙为房,木板铺楼、木制神台天桥等,统一规格。这在瑶族中是独一无二的。据中央民族大学刘保元(瑶族)教授和中国瑶族研究学会会长张有隽教授等专家考证,南岗千年瑶寨是全国乃至全世界规模最大、最古老、最有特色的瑶排(寨)。瑶族学者、原云南省副省长赵廷光教授参观古排后,欣然题词:“中国瑶族第一寨”。

  为了完善南岗千年瑶寨景观,2002年始,县人民政府先后投资1200万元,省政府拨款450多万元,对瑶寨进行修缮,并向广东省和国家申报文化遗产保护单位。经过修缮,寨脚拓展了约2000平方米的歌堂坪广场,筑起寨门城墙,铺平大街小巷石级通道,复原引水设施竹水笕,保留了古寨的历史原貌。同时,兴建了古寨观景六角亭,瑶族风味餐厅,特产出售商店等等,于2003年国庆节期间对外开放。

  游客登临古寨,极目蓝天,广宇万里,百鸟纷飞,彩云漂浮,如临仙境;俯瞰山下,梯田叠叠,锦绣层层。游客无不惊叹和佩服瑶家人艰苦奋斗顽强不息的精神。

  盘古王文化园,位于县城西北山脚,属于招商引资合作项目,占地面积10公顷,总投资1300多万元,2001年1月动工兴建,2004年春节对外开放。该园共由四大部分组成,一是盘王庙,面积2000平方米,仿效释家庙宇建筑,混凝土结构,琉璃瓦盖顶,朱红漆墙,金黄色瓦顶,富丽堂皇。大殿内正中神龛里端坐盘古王塑像,手握开山大斧,威武庄重,栩栩如生。盘王像后是观音塑像和金童玉女,左右尚有14尊诸神塑像,庄严肃穆,神采飞扬。大殿左右两条顶梁柱上,写有一副隶书长联:“师黄老道周孔儒悟释珈佛认祖归宗盘王殿下道耶佛耶儒耶千百载光辉耀日月;访昆仑雪观泰山沐龙门雨资灵渡魄乾坤镜裹雪也云也雨也亿万年罡气荡风雷。”综述了盘王庙推崇儒教、道教、佛教一脉相承的宗教源流,把宗教文化阐述得淋漓尽至,不同凡响。这同庙门的对联:“造化乾坤不称帝而称帝祖;穿梭日月未封神却是神宗”,搭配论之,把盘古王尊为帝祖神宗,乃人间玉帝也。盘古王文化园竟与昆仑、泰山、龙门等名胜并驾齐驱。褒奖之词,反映了瑶族人民的思想感情和理想欲望。在盘王大殿前面,建有一座前殿,殿中矗一大理石碑,碑上刻有行书“开天始祖盘古王”大字,两旁座镇着关公、赵公两位神像,文财武将守山门,更显庄重虔诚;殿门对联:“看水观山风景这边独好;敬神纪祖庙廊此处为尊。”先声夺人,为人们瞻仰盘古王庙作了点石成金的铺垫和注脚。第二部分乃篝火晚会娱乐厅,该厅是一座圆形大厅,锥形盖顶,四周山坡,砌有梯级座位,可容纳数千观众。这是与游客同乐的表演场所,当游客观光了盘古王庙,朝拜了盘王等诸神之后,便可光临篝火晚会。晚会可谓瑶族风情和民间艺术大展览,大厅中间烧一炉烈火,照得大厅如同白昼。晚会表演各种瑶族歌舞,邀请游客穿着瑶族服装,与瑶族演员唱歌跳舞,尽情娱乐,热闹非常。第三部分是瑶族历史和民俗展览馆,内有瑶族历史简介,瑶族风情图片,瑶家服饰展览,瑶家生活用品,各种风物,奇石盆景等,让你了解排瑶历史和生活习俗。第四部分是瑶族村,仿造排瑶的住宅建筑,浓缩了瑶寨的特点。游客在盘王文化园散步休闲,观奇花异木,赏瑶山美景,看山城新貌,赏心悦目,满载而归。

  长寿温泉,即石羊坑温泉。乃自治县招商引资的独资项目,由广州白云区中意石材贸易公司和联合国际贸易公司投资经营,2004年4月完成1800多万元第一期工程,建起了20多个独立温泉池,50多间温泉客房。另有接待大堂、会议中心、餐厅。停车场、游泳池等。该景点于2004年5月1日对外开放试业后,游客云集,弥补了连南温矿泉景区的空缺,增强了连南民族风情旅游的活力。

  耍歌堂表演。耍歌堂乃排瑶的传统节日,自改革开放以后,各乡镇都先后举办了耍歌堂活动,各排除了保留传统内容形式的原汁原味之外,又根据时代的发展和人们的审美观点需求,不断增加反映现代生活的文艺节目,同时对传统节目进行艺术加工,使这些节目日臻完美,增强艺术感染力。1992年,瑶族耍歌堂被国家列为中国友好观光年100个节庆活动之一,县委、县政府刻意安排,由油岭排瑶民隆重举办,吸引众多国内外游客前来观摩。从此,瑶族耍歌堂名声在外,成了瑶族风情旅游的“重头戏”、“闪亮点”,每年农历十月十六前后,甚至春节,都有瑶排举办耍歌堂,游客云集,热闹非凡。

排瑶古寨

  排瑶祖先经过长期的迁徙,于隋唐时期先后进入连南山区居住。由于受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瑶民在险峻的高山上建寨,聚族而居,山寨四处设防,壁垒森严,以抗御外侮。其中规模最大、势力最强的是南岗排、油岭排、横坑排、军寮排、马箭排、里八峒、火烧排(排,即大山寨),其他小排均为其支派,故连南排瑶又称为“八排瑶”。新中国成立后,实行民族平等政策,瑶民的生命财产受到国家的保护,瑶民不断地自愿迁移下山居住,闻名于世的八排大寨或衰弱或废置,但其山寨旧址仍被瑶民视为圣地。八大排当中,至今仍保留较好的有这3个:

  南岗排。又称行祥排,位于县城西南21公里处。排坐西向东,奇峰矗立,瑶屋庐层叠居半山上。左密林,右深坑,地势险要。山寨面积159亩。过去寨脚建有寨墙寨门,寨墙长426米,寨门用大石头垒成,宽近2米,高6米余,唯有这个门可进寨内。寨墙寨门始建于明代,其作用是阻止官兵、土匪侵扰,保护山寨安全。明末清初为山寨最鼎盛时期,传说有民居700多幢,1000多户,7000多人,因规模大,人口多,被称誉为连南排瑶的“父母排”,今望佳岭、马头冲、瑶龙、猫坑、吴公田、白浪、下坪等地的瑶民,大多数是从南岗排迁去的。上世纪的七、八、九十年代,因移民下山,古寨现只保留有200余人和368幢明清时期修建的青砖瓦房。在排脚附近,有2座刻有楚文化色彩图腾的明代石棺墓;在山脚有一座筑于明代的石拱桥,均保存完好。2002年始,省政府先后拨款450万元,县政府先后投资1200万元,修建了通往南岗排的公路,并对古寨进行修复,使之成为“广东省民族风情游”的热线之一。这里自然风光秀丽,瑶民淳朴善良,民族风情奇特,民间艺术丰富多彩。游客进入这千年瑶寨,即观赏到原汁原味的瑶民风情,感受到瑶族历史的悠久和顽强的生存精神,留下难忘的印象。

  油岭排。位于县城之东南19公里处,山寨面积128.4亩,坐西向东;两山环合,地势险要,瑶民依山次第居住。山寨顶端有股清泉水流出,瑶民以竹笕引入排内食用。过去在排顶的山墩建有一座盘古王庙,排脚下有一寨门,入排路小,仅通行人,排四周俱深山险崖。山寨鼎盛时有600多户,5000多人口。因多次领头反抗官府,屡遭官兵围剿,两次被焚。近年来,瑶民陆续搬迁下山居住,现排内还有250多户,1000多人口,保存有许多明清时期修建的红砖青瓦房屋。该排瑶民特别能歌善舞,排内民间艺人曾多次应邀到广州、南宁、上海、北京等大城市和新加坡、香港等地表演瑶族歌舞,受到观众的好评,并多次受到国家领导人的接见。该排是连南瑶族传统文化艺术保存最好的地方,1990年,被广东省文化厅命名为“广东省民族民间艺术之乡”,2002年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族民间艺术之乡”。

  大掌排。位于县城西南,相距21公里。山寨面积140.6亩,坐西南面东北,四面皆有石关,设险以守。地势高峻,入排仰面而登,山路曲折,隘口险要。排中有三道山梁、二条冲水,瑶民散居梁侧冲上。山中有良田。排左边山冲有水源多处,合流成河,由排前流过。排后为天堂山,山顶有大水塘,长年流水不断,瑶民称之为“天塘”,可游泳或垂钓。山寨鼎盛时有500多户,4000多人,现还有150多户,500多人,尚保存有许多明清时期修建的房屋。站在山寨,极目远眺,只见群山逶迤,峰峦起伏,云雾漫漫,如履仙境。是摄影作画和观光旅游的好地方。

三江古城

  自治县的首府三江,位于三江河畔,鹿鸣关下,居沟通两广的坪(石)贺(县)公路之要冲。西、南、北三面群山环抱,东面一马平川,与连州相接。城内人口4万多人,市集繁荣,是全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她好比一颗明珠,显示着瑶汉壮各族人民共同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光辉成就。

  三江镇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考古工作者在城东北的猫公山岩洞里,发现新石器时代的石锛、石刀和夹砂粗陶以及制陶工具,说明早在五、六千年前,已有人们在此生息,并从事原始的农业生产了。在西郊九皇庙附近山岗,发现有40余座东晋至南北朝时期的古墓群,出土文物有绿釉小碗,四耳绿釉缸及绿釉小猪头,还有人面网纹砖。其中一块刻有“大明八年(公元464年)八月□□作之”字样。大概在1500年前,中原文化已经播迁到这里,汉族人口已有相当数量了。

  到了明朝,三江地区已逐渐成为乡人的贸易市集,居民密集,建有城廓。后来,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清政府又建起一座新城,新、旧城相连,三江城便形成初具规模的小镇,成为附近瑶汉壮各族人民集市贸易的中心。同时,三江的文化教育事业也有了一定的发展。清代这里就建有“文昌宫”,办私塾学堂。在现在的三江小学校址,清末1904年就建起一所高等小学,尔后,又在城东城西分别设立小学分校。并办有宴萍图书馆和阅书报社。1948年还办了一所淳溪初级中学。抗日战争时期,广州的中山大学分教处、真光中学、华侨第三中学都曾迁来一段时间,此外还有一所教会小学和一个小型医院。

  三江地区景色秀丽,历史曾有“八景”,曰:鹿鸣秋高、仙楼晚眺、沿潭映月、合望夕照、玉泉夜渡、桂井残虹、花径瑶归、伏兔春荫。这些景致并非人工斧凿,而是自然天成。如“鹿鸣秋高”,在县城西面的鹿鸣关口,当年关隘有一凉亭,亭上横匾“鹿鸣秋高”四个大字刚劲醒目。每当秋高气爽,人们登此,极目蓝天,万里碧蔚;环顾群山,苍松绿杉,红枫似火。关下流水潺潺,关前苍鹰翱翔。俯瞰三江长河,恰似蛟龙出山,窜进金黄色的稻海汪洋,迳向远方流去,气势非凡。现在这些景致有的增添了新色,有的因时过境迁已不复存在了。随着自治县各项建设事业的发展,人们必将把河山装点得更加美丽,用自己的双手描绘更多的新景。

  在历史上,三江的经济、文化虽然出现一度兴盛景况。但是在新中国成立前,这山城也和全国各地一样,人民生活十分困苦,全城只有一条小街,10多间小店铺和一些手工业作坊,房屋残破,百业萧条,十分荒凉。

  新中国成立后,三江城青春焕发,欣欣向荣,各项建设日新月异,不断展现她那娇容丰姿。人民政府逐年拨款,破旧立新,一幢幢大楼拔地而起。人们把原来的窄小街道扩宽整修,铺成平坦的水泥街道。在街道两旁建起各机关办公大楼和住宅楼房,并先后建起了三江大桥和南门大桥,沟通三江河两岸。近年,县政府对三江镇建设作了全面规划,新建了商业城、顺德大道、瑶山路、旺角路、景观路、黄埔路、沿江路等,街道两旁的新建筑物栉比矗立,有县行政中心大楼,国税大楼、地税大楼、民政大楼、电力新村大楼、财政大楼、司法大楼、法院大楼、邮政大楼等等。近年来,随着生产发展,群众收入增加,新的居民住宅如雨后春笋,在近郊形成了连片的新村。

  三江镇内还办起了食品厂、毛织厂、木材加工厂、民族纺织厂、服装厂、电机厂、玻璃厂、机械厂、水泥厂等几十间工厂,产品畅销县内外。县城至广州、韶关、坪石、连州、连山以及县内各乡镇,都有班车往来。每逢圩日,市集繁荣,日用百货和农副产品充塞市场,琳琅满目,各族人民互通有无,交易十分活跃。

  三江镇也是全县的文化中心。各种文化设施相继建成,已经竣工的有县广播电视中心、新华书店、歌舞团大楼、文化馆、民族博物馆、图书馆、民族影剧院、文化广场等等。过去清兵骑马射箭的“箭道”,已开辟为人民广场和灯光球场,国民党“化瑶局”被铲平,在废圩上耸立起人民印刷厂的高大厂房。在过去的私办小医院的基础上建起一所初具规模的人民医院。城内还有县中医院、妇幼保健院和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原来的三江小学经过不断扩建,已能容一千多学生。镇西北的石子坪原是乱石岗,现在已办起了民族初级中学和县党校。民族小学也在荒野中建起一幢幢楼房;近年,自治县在原三江中学的基础上,新建了县属高级中学。这些文化教育设施的建成,给三江城增添光彩,更为自治县培养人才,为人民的健康,为活跃城乡文化生活,建设精神文明,起着积极的作用。

  古城发新姿,春色更盎然。三江镇的建设方兴未艾,许多新的建设项目正在规划和进行中。她作为自治县社会主义建设的一颗明珠,将更加光耀夺目!

排瑶古墓与摩崖石刻

  连南瑶山,至今保留有明清时期的排瑶古墓和摩崖石刻,较完好的有这几处:

  南岗排瑶石棺墓。位于县城西面,今三排镇南岗排路边。石棺高1.2米,宽1.7米,长2.3米,石棺上刻有碑文和属楚人文化色彩的图腾,据专家考证,属明代墓葬。此外,在附近尚有一座刻有碑文没有刻图腾的石棺墓,据专家考证,也属明代墓葬。两座石棺墓均刊刻了墓主“打道”(瑶语称香歌堂,类似度戒的宗教活动)后安的法名,说明至少在明代,道教就已传入排瑶地区。这两座石棺墓,至今均保存完好。

  平瑶岭题名摩崖石刻。位于县城西面,相距18公里,有巨石当道,矗立如梯,凡一百三十余级,达军寮排,俗称“百步梯”。明崇桢十五年(1642)五月,崇祯皇帝调集粤、桂、楚、豫、闽五省数万官兵会剿八排瑶,总督两广部院沈犹龙亲自率兵13000余,进连山合剿排瑶人,破里八峒、火烧排、大掌排、三排、军寮,焚烧殆尽。监纪董梅鼎刊“平岭”三字,刻于悬崖石壁上,楷书,每字长60厘米,宽60厘米。

  烧纸堂摩崖石刻。位于县城西南面,距16公里的军寮排顶烧纸堂,石刻全文:“大兵扫荡穴京观处”,阴刻,楷书,整个石刻长为110厘米,宽为60厘米,刻于明崇祯十五年。

  山溪摩崖石刻。位于县城南面,今三排镇山溪村石灰岩洞壁上,系清康熙五十三年刻,石刻全文楷书,内容为记述清兵剿瑶过程,现保存完好。 这三则石刻,是排瑶人民不堪民族压迫,反抗封建王朝的历史见证,也是官兵血腥镇压瑶族人民,炫耀“战功”的罪证,是研究瑶族历史的重要资料。

黄埂遗迹与“报洪树”

  黄埂遗迹,位于县城西面,相距28公里,在涡水镇瑶龙河、黄家冲河的汇合处。相传,排瑶的祖先因受官府的迫害,离开故乡,漂洋过海,经宜州、青州、梁州、润州、雍州、荆州、寅州、辰州、道州,于隋唐年间到达连州,不久便进入连南山区,在涡水黄埂建寨定居下来。以后,人口愈来愈多,左边住有180户,右边住有450家,成了个大山寨,还建了盘古王庙,造了36个神像,年年举行“过九州”仪式,纪念祖先迁徙来连南的壮举。约宋末年间,不幸遭遇天灾人祸,死亡了很多人,山寨废弃。瑶民重新找住处,分别到八个山头去谋生。各个山头的人口逐年发展兴旺起来,变成了八个大排,以后被称之为“八排瑶”。为了不忘记祖先,各排约定,每隔五年或十年,集中到黄埂盘古王大庙“耍歌堂”,祭祀祖先。建国后该庙被拆毁。1988年,在旧址重新修复,并被列为旅游参观景点。

  在盘古王庙门前的瑶龙河与黄家冲河汇合处,有一棵神奇的“报洪树”(又称“相思树”、“大青树”),树高数丈,挺拔茂盛,常年翠绿,。每年雨季,当两河都将爆发洪水时,“报洪树”叶便由青绿变成红色。而仅是一条河将要暴发洪水时,靠这河一边的树叶则变成红色,提醒人们做好抗洪准备。洪水过后,树叶又转为青绿色。瑶民称之为“盘古王显灵”。每到秋天,树上常掉下颗颗色彩鲜红、久不退色的相思红豆,人们拾来赠送亲友,情深意长。这神奇的景观,每年吸引了众多的国内外游客前来观光。《人民日报》、《南方日报》、《科技报》等报刊,曾先后对此作过报道。1986年5月,黄埂遗址和“报洪树”被县政府列为重点文物古迹保护单位。

万山朝王:摩天石笋神仙岛

  又称八百罗汉,位于县城南面11公里处三排对面的石山群,计有石山1000余座,座座背朝东北,面朝西南,组成群山俯首,恭躬油岭“盘古王山”称臣的壮观画面。这些群山,拔地而起,独立成峰,千姿百态,同一走向,既有八百罗汉朝拜盘古王的庄重礼仪,又具有万马奔腾的磅礴气势,还有瑶族人民敬拜盘古王祖先的神韵,故美誉为“万山朝王”。著名作家陈残云赞叹曰“觅景无需到桂林”;著名诗人韦丘美誉为“摩天石笋神仙岛”。在这些神仙岛的地下,游淌着一条暗河,源自南岗古寨群山,流至三江沿坡潭出水,约有8千米。地下河沿岸溶洞大小不一,有似宫殿金碧辉煌,有似龙潭碧水荡漾,有似高山峻岭横空出世,有似仙岛鸟语花香。由钟乳石组成的众多景物,包罗万象,无所不有。在地下河的左岸即西面,有座舌岭如顶如盖,造型独特。舌岭里面牛鼻岩、牛耳岩、牛公岩等,几个溶洞连成一片,大的能容千人以上。洞内瀑布飞雪,哗声不绝。石钟乳遍布四周,如花似朵,活像各种宫灯,形状各异,仪态万千,宛如仙山琼阁,神话世界。洞内尚有潭水与地下火相通,可划船观景,可坐石垂钓,可游泳嬉戏,确是一个美不可言的仙境。这里更是摄影爱好者的天堂,被称为“国际摄影沙龙圣地”。

广东第一高山平湖(板洞水库)

  板洞,有人说象似人间天堂,是民间自然的风水宝地。板洞历史复杂,资源丰富,是个神奇奥妙的地方。

  板洞水库位于广东省的北部,是我省水库建造中位居最高的一个人造水库,人人称之为“板洞天湖”,也是连南有史以来的最大的建设项目,按照国家标准属中型工程。从1986年开始立项,直到1990年开始动工,于1994年建成。这一艰难的历程,记载了连南人民的创业史,反映了各族人民的奋斗精神和大山气魄。

  板洞水库,在广东省连南瑶族自治县的南部,距离县城有78公里,南面与肇庆怀集县交界,北面与大麦山镇黄连、中心岗、塘洇相连,西面与连山小三江接囊,东面与寨南白水坑连接。

  板洞水库海拔1000多米,最高的山(大磅山)海拔达1400多米。这是一座方圆30平方公里的皇冠型大山,独立成峰,高山附近群山,自然成为一体,鹤立鸡群,横空出世,气贽非凡,峰连领接,连绵起伏;沟壑纵横,流泉飞瀑,林木广步,春天,山花烂漫,百鸟争鸣:夏天,云蒸蔚霞,白雾弥漫;秋天,林风如涛,落叶片片,阳光从密叶间洒下,穿行其间使人顿生远离尘器的宁静之感,从山上仰望,但见群峰耸峙,林木参天;冬天,瑞雪纷飞,银妆素裹,令人心旷神怡,叹为观止。真是一览群山小,极目蓝天底呀!

  千百年来板洞是一座原始森林。山上长满松、樟、石班木等几十种杂木和厘竹、金竹为伍,四季常青,茂密苍荣,云雾缭绕。是苍鹰大雁以及果狸、猴子、野猪、穿山甲等飞禽走兽的天然乐土。这里又是生长着土党参、七叶一只花、黄柏、生地、天冬、玉竹等近百种生长草药的天然药场。板洞地下还有为数可观的铁矿藏。所以板洞被外人称之为天塘,是自然间的风水宝地。

  板洞水库,雨量充沛,年均降雨量为2597.9毫米,居全县之首,约为县年均雨量的两倍,流泉飞瀑会聚而成了吊尾坑、太平坑、白芒坑,鹿庙坑等24条江水,均西北向东南注入水库内,集雨面积为23.08平方公里。水库的总库容积水量为3640万立方米。

  板洞水库自1994年3月蓄水,其中94、95、97年受到了特大洪水的袭击1998年经受了长期的干旱考验。板洞水库不仅正常运转,没有因洪水而发生意外,而且在洪患期间用水不完,干旱期间保障了水量的充沛。整个水库有两个提坝,主坝高38.5米,坝长13米;副坝高12米,坝长102米,整个水库水源利用于水发电和供水给食水工程,输水隧道有两条,一条输往黄连山作电站工程工程,一条输往牛塘、三排、南岗作食水工程同时也作水电站工程。在牛塘又建设了上牛塘水库和下牛塘水库,两个水库主要起到调节用水保住了板洞水库水压力的作用,上牛塘集水量在200万立方米左右。

  板洞在还没建设水库之前居住的大都是瑶族同胞,是瑶族中的过山瑶,讲过山瑶语。现因建水库的原因有部分的人移民到了牛塘居住,并成立了板洞牛塘居委会移民新村,共有112户人家,人口450多人,有部分的人安排到县个企业,单位就业工作。

  现在板洞水库打算开发旅游资源,把水库建设得更加繁荣昌盛,同时1991年,“连南瑶族风情游”作为广东省新开壁的旅游景点之一,连南的旅游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地发展,现旅游“六要素”基本配套成龙,实现了从事业型向产业型转化,形成了可观的产业规模。几年来,海内外旅游洛泽不绝,逐年递增、现在全县接待旅客30万人次,如今旅游叶已成为了连南第2产业的“龙头”。

  连南这几年来先后开发了“万山朝王姐妹亭”、“三排瑶寨”、“瑶山篝火晚会”表演娱乐场,“地下盘王宫”等旅游景点,2000年,引进外资兴建了“盘古王文化园”和“盘古王文化园篝火晚会”。同年县里筹集资金开发了“南岗千年瑶寨”、“猫公山”狮子山“等旅游景点。

  板洞牛塘水库交通方便、瑶胞好客,瑶族风情独特,瑶山风光迷人,水色似桂林,板洞山的大雾胜似黄山、庐山,瑶山的空气清新韵滑,酒香茶浓敬请游客来我们连南板洞牛塘水库投资,观光游览来我们瑶家作客,尝一尝我们瑶家的美酒饭菜,看一看水库的山水风光,考验一下我们瑶族的民风民俗,我们热烈欢迎您们。

伏兔春萌:一座四季如春天然石山

  位于县城东北面,从西面望之似伏兔,从东北面看之似猫公,故由称“猫公山”。它是一座天然石山,山下古榕参天,林荫蔽日;山上树木葱茏,四季如春,故得名“伏兔春萌”。山中还有多个岩洞。20世纪60年代初,省考古专家在石洞中挖掘和采集了不少新石器时代的石刀、石锛、石镞和夹砂粗陶等文物。抗日战争时期,广东省国民政府机关曾搬迁到此达4年之久,当时的的省长吴铁城在石壁上写下“义愤难容”4个大字。此遗迹遗物被县人民政府列为“县重点文物古迹保护单位”。“伏兔春萌”还是避暑的好去处。登上山顶,凉风习习,花香阵阵,非常清静幽雅。远眺,瑶山云雾缭绕,万峰竞秀;近看,县城高楼林立,树绿花红,生机盎然。登山者不无被这美丽的景色所陶醉。现在,此景点已开辟为公园。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png 中华人民共和国区划
直辖市 北京市 | 天津市 | 上海市 | 重庆市
河北省 | 山西省 | 辽宁省 | 吉林省 | 黑龙江省 | 江苏省 | 浙江省 | 安徽省 | 福建省 | 江西省 | 山东省 | 
河南省 | 湖北省 | 湖南省 | 广东省 | 海南省 | 四川省 | 贵州省 | 云南省 | 陕西省 | 甘肃省 | 青海省 | 台湾省
自治区 内蒙古自治区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西藏自治区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特别行政区 香港特别行政区 | 澳门特别行政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