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友人入蜀”的版本间的差异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未显示2个用户的15个中间版本)
第1行: 第1行:
<center>[[学生古诗词经典读本]]: [[学生古诗词经典读本(1-3年级)|(1-3年级)]] [[学生古诗词经典读本(4-6年级)|(4-6年级)]] [[学生古诗词经典读本(7—12年级)|(7-12年级)]] [[学生古诗词名句|经典名句]] [[唐诗三百首目录|唐诗三百首]] [[千家诗目录|千家诗]] <span style="font-size: 100%; color:red;"><sup>▲</sup></span>
+
<center>[[学生古诗词经典读本]][[学生古诗词经典读本(1-3年级)|1-3年级]] [[学生古诗词经典读本(4-6年级)|4-6年级]] [[学生古诗词经典读本(7—12年级)|7-12年级]] [[小学生必背古诗词|小学生必背75首]] [[唐诗三百首目录|唐诗三百首]] [[千家诗目录|千家诗]]<span style="font-size: 100%; color:red;"><sup>▲</sup></span> [[全唐诗·目录|全唐诗]] [[诗词名句]] [[学生古诗词经典读本补充名篇|其他名篇]]
 
</center>
 
</center>
 
----
 
----
 
<br>
 
<br>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0%; color:red;">'''送友人入蜀'''</span><br><br>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0%; color:red;">'''送友人入蜀'''</span><br><br>
 
<span style="font-size: 110%;">唐·[[李白]]</span><br><br>
 
<span style="font-size: 110%;">唐·[[李白]]</span><br><br>
第16行: 第15行:
 
<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red;">诗题与背景:</span>
 
<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red;">诗题与背景:</span>
  
《送友人入蜀》是[[唐代诗人]][[李白]]所作的一首以描绘蜀道山川的奇美而著称的[[抒情诗]],体裁为[[五言律诗]]。《[[千家诗]]》收录此诗。
+
[[文件:学生经典古诗词APP-安卓苹果通用.png|right|thumb|128px|]]
  
此诗以写实的笔触,精练、准确地刻画了蜀地虽然崎岖难行,但具备别有洞天的景象,劝勉友人不必过多地担心仕途沉浮,重要的是要热爱生活。诗中既有劝导朋友不要沉溺于功名利禄中之意,又寄寓诗人在长安政治上受人排挤的深层感慨。全诗首联平实,颔联奇险,颈联转入舒缓,尾联低沉,语言简练朴实,分析鞭辟入里,笔力开阖顿挫,风格清新俊逸,后世誉为“五律正宗”。
+
  《送友人入蜀》是[[唐代诗人]][[李白]]所作的一首[[五言律诗]]。《[[千家诗]]》收录此诗。
 
+
这首诗送友人入蜀之处在秦地,当为唐玄宗天宝二年(743年)李白在长安送友人入蜀时所作,诗人当时受到朝廷权贵的排挤。
+
  
 +
  此诗送友人入蜀之处在秦地,当为[[唐玄宗]][[天宝]]二年(743年)李白在长安送友人入蜀时所作。
  
  
 
<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red;">逐句释义:</span>
 
<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red;">逐句释义:</span>
  
  <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green;">剑阁横云峻,銮舆出狩回:</span><span style="font-size: 105%; color:#00CD00;">
+
  <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green;">见说蚕丛路,崎岖不易行:</span><span style="font-size: 105%; color:#00CD00;">
高峻的剑阁萦绕着横飞的白云,(我)出狩(蜀地)今日得以回京(行至剑门)。
+
听说到蜀地去的路,险阻崎岖很不好走。
 
</span><br>
 
</span><br>
  剑阁:又称剑门关,是四川大小剑山之间的一条栈道。<br>
+
  见说:即“听说”。<br>
  横云:一作“横空”,极言剑阁横悬于半山,高险无比。<br>
+
  蚕丛:蜀国的开国君王。蚕丛路,代称入蜀的道路。<br>
  銮舆(luán yú):皇帝的车驾,此处是李隆基自指。<br>
+
  崎岖:形容地势或道路高低不平。<br>
  出狩:帝王蒙难出奔的讳辞。《春秋》为尊者讳,天子逃窜,每称“出狩”,用来不免难堪。<br>
+
  
  
 +
  <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green;">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span><span style="font-size: 105%; color:#00CD00;">
 +
山崖峭壁宛如迎面而来,云气依傍着马头漂浮。
 +
</span><br>
 +
  傍:靠,靠近。<br>
  
  
 +
  <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green;">芳树笼秦栈,春流绕蜀城:</span><span style="font-size: 105%; color:#00CD00;">
 +
芳茂的树木笼盖着由秦入蜀的栈道,奔流的春水围绕着蜀地的都城。
 +
</span><br>
 +
  芳树:开着香花的树木。泛指佳木,花木。<br>
 +
  秦栈:由秦(今陕西)入蜀(今四川)的栈道。<br>
 +
  春流:春江水涨,江水奔流。或指流经成都的郫江、流江。<br>
 +
  蜀城:指成都,也泛指蜀中城市。<br>
  
  
[[文件:《送友人入蜀》瓷画,钟福洪绘.jpg|center|thumb|400px|《送友人入蜀》瓷画,钟福洪绘]]
+
  <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green;">升沉应已定,不必问君平:</span><span style="font-size: 105%; color:#00CD00;">
 +
人的进退升沉命中已定,用不着去询问算命占卜的严君平。
 +
</span><br>
 +
  升沉:功名(进退)得失,人在世间的遭遇和命运。<br>
 +
  君平:西汉严遵,字君平,隐居不仕,曾在成都以卖卜为生。<br>
  
  
 +
[[文件:8送友人入蜀6.jpg|center|thumb|400px|《送友人入蜀》题图]]
 +
 +
[[文件:《剑阁图》仇英作.jpg|center|thumb|400px|《剑阁图》仇英作,上海博物馆藏]]
 +
[[文件:《送友人入蜀》瓷画,钟福洪绘.jpg|center|thumb|400px|《送友人入蜀》瓷画,钟福洪绘]]
  
  
 
<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red;">作品赏析:</span>
 
<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red;">作品赏析:</span>
  
 +
  此诗是[[天宝]]二年(743年)李白在长安为送友人入蜀而作,以描写蜀地山川的险峻奇美而著称,被后人誉为“五律正宗”(《唐宋诗醇》)。
  
 +
  全诗从送别和入蜀这两方面落笔描述。首联平实,颔联奇险,颈联转入舒婉秾丽,尾联以议论作结,又归于平实。其意脉起伏跌宕,腾挪多变,于工丽中见神运之思,故被《唐宋诗醇》推为“五律正宗”。
  
  
<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red;">作者简介:</span>
+
  首联“见说蚕丛路,崎岖不易行”,首联入题,提出送别意。写入蜀的道路,从蜀道之难着笔。临别之际,李白叮嘱友人:听说蜀道崎岖险阻,路上处处是层峦叠嶂,不易通行。语调平缓自然,诚挚而恳切。和《蜀道难》以饱含强烈激情的感叹句“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李白《蜀道难》)开始,写法迥然不同,这里只是平静地叙述,而且还是“见说”,显得很委婉,浑然无迹。蚕丛,是古蜀国的开国之祖。蚕丛路指代蜀道。
  
  
 +
  颔联“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就“崎岖不易行”的蜀道作进一步的描写。蜀道在崇山峻岭上迂回盘绕,人走在栈道上,山崖峭壁宛如迎面而来,云气依傍着马头漂浮,像是行于云层之中。上句状山之陡峭,人至山前,奇峰迎面耸起。下句状山之高峻,白云缭绕于马头周围。“起”、“生”两个动词,生动地表现了栈道的险峻、高危。想象诡异,境界奇美,写得气韵飞动。
  
  
 +
  颈联“芳树笼秦栈,春流绕蜀城”,继写入蜀之景,以工整的对偶,极写山水、上下、远近之美。蜀道除了峥嵘险阻,也有优美动人的地方。奇险的秦栈被芬芳的花树笼罩,景致可谓优美。着一“笼”字,使人感到树木的郁郁葱葱。蜀城,指成都。成都古称锦城,有郫江、流江双流郡下。此着一“绕”字,显示了无限缠绵之情。前句写了山上蜀道景致,后者写山下春江环绕成都而奔流的美景。远景与近景上下配合,相互映衬,风光旖旎,有如一幅瑰玮的蜀道山水画。
 +
 +
 +
  尾联“升沉应已定,不必问君平”,折入议论,诉说仕途的失意。意思是说,人的地位升降乃命中注定,不必去求神问卦。友人到蜀中去,可能是仕途不得志。而李白初入长安,原想寻求知音,一佐明主,可是却毫无成就。所以他对友人说:不得志已成定局,抵成都后不必求君平卜筮算卦了。此联用典贴切神合,用意蕴藉。“君平” 即严君平,西汉时的隐士,曾在成都市上卖卜,对来问卜的人,常以卦的形势,“因势导之以善”,规劝人们向善,很得蜀人的敬爱,后世称为高士。《汉书》卷七十二载:“君平卜筮于成都韨,以为‘卜筮者贱业,而可以惠众人。有邪恶非正之问,则依蓍龟为言利害。与人子言依于孝,与人弟言依于顺,与人臣言依于忠,各因势导之以善,从吾言者,已过半矣。’裁日阅数人,得百钱足自养,则闭肆下帘而授老子。”
 +
 +
 +
  这首诗语言素朴,风格清新俊逸,没有李白一贯的高迈豪放的精神。曾被前人推崇为“五律正宗”(《唐宋诗醇》卷一)。诗的中间两联对仗非常精工严整,而且,颔联语意奇险,极言蜀道之难,颈联忽描写纤丽,又道风景可乐,笔力开阖顿挫,变化万千。最后,以议论作结,实现主旨,更富有韵味。清人赵翼曾指出李白所写的五律,“盖才气豪迈,全以神运,自不屑束缚于格律对偶,与雕绘者争长。然有对偶处,仍自工丽;且工丽中别有一种英爽之气,溢出行墨之外”(《瓯北诗话》卷一)。这一评语很精确,正好道出了这首五律在对偶上的艺术特点。
 +
 +
 +
  此诗与《蜀道难》都是写蜀地风光,但在写法上有较大区别。其同者都是从“传说”“见说”入题,着力虚拟夸说蜀道迷离神奇的色彩和点染烘托蜀道的艰险诡奇的气氛,突出难和险,继之按由秦入蜀的时空顺序,绘声绘色,穷形尽相地描绘了蜀道山水风光雄奇峻伟、高危惊险的独有特点。然而,两诗之异则迥然有别。《蜀道难》充满想象与夸张,而《送友人入蜀》则比较写实。《蜀道难》着意于“难”,寓情于“忧”,诗突然“以嗟叹起,嗟叹结”,中间再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复呼再叹,呼前应后,将蜀道开辟之极苦,蜀道行路之极难,蜀地留居之极险,浑成为一,全诗起结开合,纵横起伏,既有雄浑之势,又有飘逸之神。《送友人入蜀》着眼于“送别”,归结于“入蜀”,从诗旨上讲,不宜夸说渲染蜀道之险难,从五言律诗体裁讲,更毋庸备述蜀道难行的苦况。首联平静点出蜀道“崎岖不易行”的题旨,颔联则化虚说为“实感”,紧承“崎岖”二字。“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尽显蜀道的狭窄、险峻、高危、诡异,颈联“芳树笼秦栈,春流绕蜀城”则灵笔一转,由险峻奇诡而优美瑰丽,清丽明畅。尾联则以旷达顺适之情,劝慰友人随缘应机。全诗起承转合皆紧贴诗题,叙事状物,写景寄情,一脉相连。
 +
 +
 +
'''名家点评:'''
 +
 +
  徐增《说唐诗》卷十三:蜀中奇险,太白生于其间,与之相习,尚畏行之难,今送友入蜀,即以“崎岖”相告。“山从”二句,是承“崎岖不易行”五字,勿作好景会去也。……前一解既甚言崎岖,则后解作“入”字,定然脱却崎岖不得,不然则“入”字便泛。阅者不可不细心体会也。
 +
 +
  《瀛奎律髓》:太白此诗,虽陈、杜、沈、宋不能加。
 +
 +
  《唐诗正声》:气清裁密,五六音节直似戛石铿丝。
 +
 +
  《唐诗广选》:胡元瑞曰:结句更精。亦真亦幻(“山从”句下)。
 +
 +
  《唐诗直解》:用蜀事贴切。末二句达生之言。
 +
 +
  《唐诗选》:是真境(“云傍”句下)。
 +
 +
  《唐诗镜》:三、四语佳,第未秀耸。
 +
 +
  《唐诗摘钞》:三、四奇,故五、六可平。五、六平,故七、八必奇。太白五律多率易,结语尤甚。如此合作者,集中亦不多得。
 +
 +
  《初白庵诗评》:前四句一气盘旋。
 +
 +
  《而庵说唐诗》:蜀中奇险,太白生于其间,与之相习。尚畏行之难,今送友人入蜀,即以“崎岖”相告,“山从”二句,是承上“崎岖不易行”五字,勿作好景看。
 +
 +
  《唐诗别裁》:奇语传出“不易行”意。“笼秦栈”、“绕蜀城”,以所经言之。结用蜀人恰好。
 +
 +
  《唐宋诗醇》卷一:此五律正宗也。李梦阳曰:“叠景者意必二,阔大者半必细”,极得诗家微旨,此诗颔联承接次句,语意奇险,五、六则秾纤矣。颔联极言蜀道之难,五、六又见风景可乐,以慰征夫,此两意也。一结翻案,更饶胜致。
 +
 +
  《网师园唐诗笺》:“山从”二句,奇景奇情。
 +
 +
  《闻鹤轩初盛唐近体读本》:评:三、四警削语,时出句尤异。五、六秀润矣。“笼”字字法最高。因入蜀即举及君平,当非硬入。
 +
 +
  《瀛奎律髓汇评》:纪昀:一片神骨,而锋芒不露。
 +
 +
  《唐宋诗举要》:吴曰:起浑雄无迹。又曰:能状奇险之景,而无艰深刻画之态(“山从”二句下)。又曰:牢骚语抑遏不露(末二句下)。
 +
 +
  《诗境浅说》:蜀中之栈道峡江,雄奇甲海内,惟李、杜椽笔足以举之。李诗上句(按指“山从人面起”),言拔地高峰,忽当人而言,见山之奇也。万山环合,处处生云,马前数尺,即不辨径途,见云之近也。……以雄奇之笔,状雄奇之景,是足凌驾有唐矣。
 +
 +
  《瓯北诗话》卷一:盖才气豪迈,全以神运,自不屑束缚于格律对偶,与雕绘者争长。然有对偶处,仍自工丽;且工丽中别有一种英爽之气,溢出行墨之外。
 +
 +
 +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red;">《千家诗》上海文益书局1947年版扫描</span></center><br>
 +
[[文件:千家诗015-1-600.jpg|center|thumb|400px|《千家诗》上海文益书局1947年版]]
 +
 +
 +
<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red;">作者简介:</span>
 +
 +
  [[李白]](701—762年),[[唐朝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郡成纪(今[[甘肃]][[平凉市]][[静宁县]]南),隋末其先人流寓碎叶(今托克马克城),他即于此出生。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莲乡。二十五岁离蜀,长期在各地漫游。[[天宝]]初供奉翰林。受权贵谗毁,仅一年余即离开[[长安]]。[[安史之乱]]中,曾为永王[[李璘]]幕僚,因璘败牵累,流放夜郎。中途遇赦东还。晚年漂泊困苦,卒于[[当涂]]。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歌、神话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的色彩,富有积极浪漫主义精神。《[[全唐诗]]》收录其诗作894首。有《李太白集》。(新、旧《唐书》本传、《唐才子传》卷二)
  
 
== 参考 ==
 
== 参考 ==
  
*[[学生古诗词经典读本]]
+
*[[学生古诗词经典读本]]:[[学生古诗词经典读本(1-3年级)|1-3年级]] [[学生古诗词经典读本(4-6年级)|4-6年级]] [[学生古诗词经典读本(7—12年级)|7-12年级]]
*[[千家诗]]
+
*[[小学生必背古诗词|小学生必背75首]]
 +
*[[唐诗三百首目录|唐诗三百首]]
 +
*[[千家诗目录|千家诗]]
 +
*[[全唐诗·目录|全唐诗]]
 +
*[[诗词名句]]
 +
*[[学生古诗词经典读本补充名篇|其他名篇]]
  
 
[[Category:文学]]
 
[[Category:文学]]
第66行: 第148行:
 
[[Category:诗词]]
 
[[Category:诗词]]
 
[[Category:唐诗]]
 
[[Category:唐诗]]
 +
[[Category:千家诗]]
 +
[[Category:唐诗三百首]]
  
 
[[Category:中文字典]]
 
[[Category:中文字典]]
 
[[Category:S音词语]]
 
[[Category:S音词语]]
 
[[Category:送]]
 
[[Category:送]]

2021年6月18日 (五) 12:52的最后版本

学生古诗词经典读本1-3年级 4-6年级 7-12年级 小学生必背75首 唐诗三百首 千家诗 全唐诗 诗词名句 其他名篇


送友人入蜀

唐·李白

见说蚕丛路,崎岖不易行。
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
芳树笼秦栈,春流绕蜀城。
升沉应已定,不必问君平。


诗题与背景:

学生经典古诗词APP-安卓苹果通用.png

  《送友人入蜀》是唐代诗人李白所作的一首五言律诗。《千家诗》收录此诗。

  此诗送友人入蜀之处在秦地,当为唐玄宗天宝二年(743年)李白在长安送友人入蜀时所作。


逐句释义:

  见说蚕丛路,崎岖不易行: 听说到蜀地去的路,险阻崎岖很不好走。
  见说:即“听说”。
  蚕丛:蜀国的开国君王。蚕丛路,代称入蜀的道路。
  崎岖:形容地势或道路高低不平。


  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 山崖峭壁宛如迎面而来,云气依傍着马头漂浮。
  傍:靠,靠近。


  芳树笼秦栈,春流绕蜀城: 芳茂的树木笼盖着由秦入蜀的栈道,奔流的春水围绕着蜀地的都城。
  芳树:开着香花的树木。泛指佳木,花木。
  秦栈:由秦(今陕西)入蜀(今四川)的栈道。
  春流:春江水涨,江水奔流。或指流经成都的郫江、流江。
  蜀城:指成都,也泛指蜀中城市。


  升沉应已定,不必问君平: 人的进退升沉命中已定,用不着去询问算命占卜的严君平。
  升沉:功名(进退)得失,人在世间的遭遇和命运。
  君平:西汉严遵,字君平,隐居不仕,曾在成都以卖卜为生。


《送友人入蜀》题图
《剑阁图》仇英作,上海博物馆藏
《送友人入蜀》瓷画,钟福洪绘


作品赏析:

  此诗是天宝二年(743年)李白在长安为送友人入蜀而作,以描写蜀地山川的险峻奇美而著称,被后人誉为“五律正宗”(《唐宋诗醇》)。

  全诗从送别和入蜀这两方面落笔描述。首联平实,颔联奇险,颈联转入舒婉秾丽,尾联以议论作结,又归于平实。其意脉起伏跌宕,腾挪多变,于工丽中见神运之思,故被《唐宋诗醇》推为“五律正宗”。


  首联“见说蚕丛路,崎岖不易行”,首联入题,提出送别意。写入蜀的道路,从蜀道之难着笔。临别之际,李白叮嘱友人:听说蜀道崎岖险阻,路上处处是层峦叠嶂,不易通行。语调平缓自然,诚挚而恳切。和《蜀道难》以饱含强烈激情的感叹句“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李白《蜀道难》)开始,写法迥然不同,这里只是平静地叙述,而且还是“见说”,显得很委婉,浑然无迹。蚕丛,是古蜀国的开国之祖。蚕丛路指代蜀道。


  颔联“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就“崎岖不易行”的蜀道作进一步的描写。蜀道在崇山峻岭上迂回盘绕,人走在栈道上,山崖峭壁宛如迎面而来,云气依傍着马头漂浮,像是行于云层之中。上句状山之陡峭,人至山前,奇峰迎面耸起。下句状山之高峻,白云缭绕于马头周围。“起”、“生”两个动词,生动地表现了栈道的险峻、高危。想象诡异,境界奇美,写得气韵飞动。


  颈联“芳树笼秦栈,春流绕蜀城”,继写入蜀之景,以工整的对偶,极写山水、上下、远近之美。蜀道除了峥嵘险阻,也有优美动人的地方。奇险的秦栈被芬芳的花树笼罩,景致可谓优美。着一“笼”字,使人感到树木的郁郁葱葱。蜀城,指成都。成都古称锦城,有郫江、流江双流郡下。此着一“绕”字,显示了无限缠绵之情。前句写了山上蜀道景致,后者写山下春江环绕成都而奔流的美景。远景与近景上下配合,相互映衬,风光旖旎,有如一幅瑰玮的蜀道山水画。


  尾联“升沉应已定,不必问君平”,折入议论,诉说仕途的失意。意思是说,人的地位升降乃命中注定,不必去求神问卦。友人到蜀中去,可能是仕途不得志。而李白初入长安,原想寻求知音,一佐明主,可是却毫无成就。所以他对友人说:不得志已成定局,抵成都后不必求君平卜筮算卦了。此联用典贴切神合,用意蕴藉。“君平” 即严君平,西汉时的隐士,曾在成都市上卖卜,对来问卜的人,常以卦的形势,“因势导之以善”,规劝人们向善,很得蜀人的敬爱,后世称为高士。《汉书》卷七十二载:“君平卜筮于成都韨,以为‘卜筮者贱业,而可以惠众人。有邪恶非正之问,则依蓍龟为言利害。与人子言依于孝,与人弟言依于顺,与人臣言依于忠,各因势导之以善,从吾言者,已过半矣。’裁日阅数人,得百钱足自养,则闭肆下帘而授老子。”


  这首诗语言素朴,风格清新俊逸,没有李白一贯的高迈豪放的精神。曾被前人推崇为“五律正宗”(《唐宋诗醇》卷一)。诗的中间两联对仗非常精工严整,而且,颔联语意奇险,极言蜀道之难,颈联忽描写纤丽,又道风景可乐,笔力开阖顿挫,变化万千。最后,以议论作结,实现主旨,更富有韵味。清人赵翼曾指出李白所写的五律,“盖才气豪迈,全以神运,自不屑束缚于格律对偶,与雕绘者争长。然有对偶处,仍自工丽;且工丽中别有一种英爽之气,溢出行墨之外”(《瓯北诗话》卷一)。这一评语很精确,正好道出了这首五律在对偶上的艺术特点。


  此诗与《蜀道难》都是写蜀地风光,但在写法上有较大区别。其同者都是从“传说”“见说”入题,着力虚拟夸说蜀道迷离神奇的色彩和点染烘托蜀道的艰险诡奇的气氛,突出难和险,继之按由秦入蜀的时空顺序,绘声绘色,穷形尽相地描绘了蜀道山水风光雄奇峻伟、高危惊险的独有特点。然而,两诗之异则迥然有别。《蜀道难》充满想象与夸张,而《送友人入蜀》则比较写实。《蜀道难》着意于“难”,寓情于“忧”,诗突然“以嗟叹起,嗟叹结”,中间再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复呼再叹,呼前应后,将蜀道开辟之极苦,蜀道行路之极难,蜀地留居之极险,浑成为一,全诗起结开合,纵横起伏,既有雄浑之势,又有飘逸之神。《送友人入蜀》着眼于“送别”,归结于“入蜀”,从诗旨上讲,不宜夸说渲染蜀道之险难,从五言律诗体裁讲,更毋庸备述蜀道难行的苦况。首联平静点出蜀道“崎岖不易行”的题旨,颔联则化虚说为“实感”,紧承“崎岖”二字。“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尽显蜀道的狭窄、险峻、高危、诡异,颈联“芳树笼秦栈,春流绕蜀城”则灵笔一转,由险峻奇诡而优美瑰丽,清丽明畅。尾联则以旷达顺适之情,劝慰友人随缘应机。全诗起承转合皆紧贴诗题,叙事状物,写景寄情,一脉相连。


名家点评:

  徐增《说唐诗》卷十三:蜀中奇险,太白生于其间,与之相习,尚畏行之难,今送友入蜀,即以“崎岖”相告。“山从”二句,是承“崎岖不易行”五字,勿作好景会去也。……前一解既甚言崎岖,则后解作“入”字,定然脱却崎岖不得,不然则“入”字便泛。阅者不可不细心体会也。

  《瀛奎律髓》:太白此诗,虽陈、杜、沈、宋不能加。

  《唐诗正声》:气清裁密,五六音节直似戛石铿丝。

  《唐诗广选》:胡元瑞曰:结句更精。亦真亦幻(“山从”句下)。

  《唐诗直解》:用蜀事贴切。末二句达生之言。

  《唐诗选》:是真境(“云傍”句下)。

  《唐诗镜》:三、四语佳,第未秀耸。

  《唐诗摘钞》:三、四奇,故五、六可平。五、六平,故七、八必奇。太白五律多率易,结语尤甚。如此合作者,集中亦不多得。

  《初白庵诗评》:前四句一气盘旋。

  《而庵说唐诗》:蜀中奇险,太白生于其间,与之相习。尚畏行之难,今送友人入蜀,即以“崎岖”相告,“山从”二句,是承上“崎岖不易行”五字,勿作好景看。

  《唐诗别裁》:奇语传出“不易行”意。“笼秦栈”、“绕蜀城”,以所经言之。结用蜀人恰好。

  《唐宋诗醇》卷一:此五律正宗也。李梦阳曰:“叠景者意必二,阔大者半必细”,极得诗家微旨,此诗颔联承接次句,语意奇险,五、六则秾纤矣。颔联极言蜀道之难,五、六又见风景可乐,以慰征夫,此两意也。一结翻案,更饶胜致。

  《网师园唐诗笺》:“山从”二句,奇景奇情。

  《闻鹤轩初盛唐近体读本》:评:三、四警削语,时出句尤异。五、六秀润矣。“笼”字字法最高。因入蜀即举及君平,当非硬入。

  《瀛奎律髓汇评》:纪昀:一片神骨,而锋芒不露。

  《唐宋诗举要》:吴曰:起浑雄无迹。又曰:能状奇险之景,而无艰深刻画之态(“山从”二句下)。又曰:牢骚语抑遏不露(末二句下)。

  《诗境浅说》:蜀中之栈道峡江,雄奇甲海内,惟李、杜椽笔足以举之。李诗上句(按指“山从人面起”),言拔地高峰,忽当人而言,见山之奇也。万山环合,处处生云,马前数尺,即不辨径途,见云之近也。……以雄奇之笔,状雄奇之景,是足凌驾有唐矣。

  《瓯北诗话》卷一:盖才气豪迈,全以神运,自不屑束缚于格律对偶,与雕绘者争长。然有对偶处,仍自工丽;且工丽中别有一种英爽之气,溢出行墨之外。


《千家诗》上海文益书局1947年版扫描

《千家诗》上海文益书局1947年版


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年),唐朝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郡成纪(今甘肃平凉市静宁县南),隋末其先人流寓碎叶(今托克马克城),他即于此出生。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莲乡。二十五岁离蜀,长期在各地漫游。天宝初供奉翰林。受权贵谗毁,仅一年余即离开长安安史之乱中,曾为永王李璘幕僚,因璘败牵累,流放夜郎。中途遇赦东还。晚年漂泊困苦,卒于当涂。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歌、神话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的色彩,富有积极浪漫主义精神。《全唐诗》收录其诗作894首。有《李太白集》。(新、旧《唐书》本传、《唐才子传》卷二)

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