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道家汉语拼音:dào jiā;英语:Taoist School,意为“道的学派”),中国古代哲学主要流派之一。其理论基础与核心范畴为“道”,故称之为道家。创始人为老子,主要代表人物有老子、列子杨朱宋钘尹文庄子等,主要著作有《老子》、《庄子》、《列子》、《文子》、《鹖冠子》、《淮南子》,以及《管子》中的《心术》上、《心术》下、《白心》、《内业》四篇等。

  “道家”一名,不见于先秦典籍。初已有“道家”之名,然将其作为一家学派而论,则始于汉代司马谈《论六家要旨》。道家之学,在先秦已有甚为广泛之影响。《庄子·天下》为中国最早的学术史著作,其所论述者有八家。除阴阳、儒、墨、名家,其余四家,即宋钘、尹文之学,彭蒙、田骈、慎到之学,关尹、老聃之学,庄周之学,均为道家。司马谈评论道家时说:“道家使人精神专一,动合无形,赡足万物。”

  在道家看来,道是天地万物的本原、本根,是先于万物而存在的东西,自然界的一切都是由道化生而成的。道化生万物之后,又作为天地万物的根据而存在于天地万物之中,成为万物的本质。道虽然造就了天地万物,但道并不是有意要造就万物,道造就万物并不是为了达到什么目的,而完全是自然而然,完全是自然无为的,所以道的本性就是自然无为。自然无为是支配宇宙万物的根本规律,也是人类应当信守的基本行为准则。从无为的原则出发,道家反对人之有为,因为有为破坏了人的原始的自然淳朴,造成了人格的分裂,带来了虚伪、狡诈、贪欲、罪恶等种种社会丑恶现象。所以,道家在政治上倡导无为而治。认为:“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老子》)道家倡导自然,在其看来,人的自然状态不仅是一种自在的状态,也是一种自由的状态,因为正是在这种自然状态下,人的本性才得到了自由的发挥。所以,这种自然而自由的状态,也是人生的理想状态。从自然无为的原则出发,道家教人对世间之一切功名利禄,均持一种超然的态度,“不乐寿,不哀夭,不荣通,不丑穷”(《庄子·天地》)。“不知说(悦)生,不知恶死。”(《庄子·大宗师》)道家所倡导的人生就是一种自然而淳朴、自在而自由的人生;道家所追求的就是超越于世俗物欲观念的精神自由。

  自老子开创道家学派以来,经其弟子庚桑楚关尹列御寇杨朱等人的继承、发扬,道家学派在燕齐、荆楚、吴越、巴蜀等地区广泛传播和演化。大致说来,南方道家有关尹、列子学派和早期黄老学派,北方道家有杨朱学派、稷下黄老之学,而对老子思想作出全面发挥且影响深远的则是庄子。

  道家不仅是先秦哲学的重要学派,而且影响到整个中国哲学的发展。中国哲学的很多重要范畴,均出自道家,如道、德、有、无、理、气、太极、无极等。在中国历史上,道家哲学有时被一些非官方儒学的重要人物改造与继承,如汉代的扬雄桓谭王充等;有时为官方儒学所吸收,如宋明理学;曾经一度成为官方哲学或一个时代的主导思潮,如汉初的黄老之学和魏晋玄学。此外,道家哲学还深深地影响到中国的道教佛教两大宗教思想的发展。道教用老庄哲学来论证道教的神仙学;汉代与魏晋时期的佛教则往往援用道家思想来解释印度的佛经,两晋时期的佛教般若学,更是佛玄结合的产物。在几千年的历史文化中,道家思想与儒家思想一样,渗透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对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和民族心理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道家与道教的区别

  在清朝之前,西洋文化大规模传入中国之前,是没有今天所谓道教、道家区分的。至今在道教内部也是不承认此种区分的。

  道家思想是哲学学派,道教是宗教信仰。道家思想成形于先秦时期,直到东汉末“黄老”一词才与神仙崇拜这样的概念结合起来。部分学者认为,就本身来说,这种神仙崇拜和道家思想少有相关联成份,老子、庄子都是以相当平静的心态来对待死亡的。引起两者相关联的原因可能是在道家的文字描述了对于领悟了“道”并体现“道”的人物意象,道教尊老子为宗又追求长生久视、长生不死,这和老子的哲学思想是有相悖之处的,将两者完全混为一谈是认识上的误区。东汉时期以道家思想为本的王充著有无神论作品《论衡》,对汉末流行的神仙崇拜进行了全面批判,在中国思想史上获得了很高地位。

  在西方,道家与道教统称为Taoism,以Religious Taoism(道教)和Philosophical Taoism(道家)将他们区分开来。西方学者普遍认为道家是纯哲学的,道教是思想宗教化的产物,而道教支持者认为道教和道家在思想上有互补之处。

影响

  道家在中国史上时间不长,且很快被道教所代替,但道家思想在各个方面融入了社会中。道家思想在西方也传播很广,不论是叔本华的唯意志主义哲学和悲观主义生活态度还是海德格尔的本体论与存在主义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而关于自然无为的生活态度也被很多西方人所接受。

  道家崇尚自由,这与现代自由主义观点不谋而合。

哲学

  与儒家强烈关注伦理学中道德实践问题不同,老庄思想覆盖了哲学的各方面,且从本质上说两者是互补的。

  老庄思想在宇宙观、本体论上提出了“道”这一无法被言说而只能被体悟的终极概念,也奠定了道家思想的主基调,即我们所能体验的只是有限存在,而作为非存在而存在的“道”只能被体悟而无法感知。

  在知识论上老庄都主张以辩证思想考察世界,庄子提出以一种超越知识的态度来认识知识。

  伦理学上庄子人生哲学的齐物论和逍遥观对后代产生了深刻影响,至今在中西方都有人以庄子人生哲学处世。老子则对儒家的道德观进行了批判,主张一种原始朴素主义。

政治

  道家在在中国古代政治史上有过极短暂的辉煌。汉初,以黄老学派为代表的道家思想占据了历史舞台,自汉文帝、汉景帝由上至下到陈平、田叔等大臣都推崇道家思想。最有代表性的是曹参,在齐国时,他以“清静无为而民自定”的政治方针治国,百姓安宁,齐国大治。萧何去世后继任相国时期无一创新,皆以萧何所订律法为准。即便如此在民间被赞为“载其清静,民以宁一”,又被史学家评为“萧规曹随,守而勿失”。

  道家思想的政治高峰出现在汉文帝、汉景帝两朝时期,史称文景之治。将汉朝从“自天子不能具均驷,将相或乘牛车。”发展到“京师之钱累百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腐败不可食。众庶街巷有马,阡陌之间成群。”维持这一政策方针的关键人物是窦太后,由于她的坚持这条路线才一直执行到汉武帝初年她去世以后。

  南怀瑾先生说,中国文化上下五千年其实都来源于这个“道”,所以中国文化的中心要点就是一个“道”字。“道”这个字是广义的、宏观的,诸子百家乃至我们几千年的文化都在“道”的这个范围。广义的“道”如此地广阔,容纳百川,乃至超越形上形下,这就是中国文化的精神。他说,历史上,当社会出问题的时候,救社会、救国家,出手的人多是道家的人物,历史上叫“拨乱反正”。……这些中国知识分子或者说读书人,很多不求名不求利,但有道德有学问。我们几千年的历史,到清朝为止二十六部历史,这种人物并不少,都体现了道家文化的影响。

艺术

  老子、庄子本身从未谈过关于艺术的问题,也没有表述过艺术是否具有价值的观点。老子、庄子对于后代艺术的影响在于他们的思想所展示的人生境界是一种艺术化的人生(尤其以庄子的人生哲学为甚)。道家思想主要通过魏晋玄学对中国艺术产生了实质性影响。

绘画

  在人物绘画上,改变了以描写人物道德的主题,而是以个人风采个性代之,顾恺之主张的“传神写照”的画风兴起。

  在山水绘画上,以“自然”作为最重要的审美品格,在用色上,水墨之风压倒了以青绿山水成为主流。古代山水画家几乎都未脱离道家思想的影响,山水绘画兴起的本身也受到道家思想的影响。

  在绘画技艺上,注重用墨的虚实相间,精神自由。将“以技进乎道”作为画家毕生最高境界。

音乐

  老子的“淡兮无其味”、“大音希声”形成了中国古琴的重要审美品格。老子的“淡”与儒家的“和”相结合,形成了“淡和”的观点。清朝汪绂在《立雪斋琴谱》中以儒释道,将“淡”定义为“节有度,守有序,无促韵,无繁声,无足以悦耳。”这在一定程度上起了消极的影响。“大音希声”以有声之乐为参照,肯定了无声之乐的永恒之美,强调了弦外之音的重要性,成为了历代琴人所追求的至境。

  明朝李贽以庄子的“法天贵真”出发,对典型儒家美学思想的“琴者,禁也”命题进行了尖锐的批判,提出“琴者,心也,琴者,吟也所以吟其心也”。“琴者,心也”的本质是将音乐定义为一种自由表达思想感情的艺术,根本价值是对情感的表达,而不是封建统治的工具。这种以自然为美、追求古琴自由表达人之各种感情的观点对古琴音乐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戏剧

  中国戏剧美学也受到了庄子的人生哲学影响,以“尚真”作为中国戏剧灵魂。中国戏剧本质上表现一种人格境界、真我境界,常带有一种平民气息。

  在创作手法上,以庄子的寓言手法为基础,取材于生活又提炼于生活。

  在创作性和演出上以不自觉性作为最高境界。汤显祖以庄子的“一汝神,端而虚”作为对演员的演出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