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城平派鼓吹乐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邹城平派鼓吹乐
项目序号:68
项目编号:Ⅱ-37
公布时间:2008(第二批)
类别:传统音乐
所属地区:山东省
类型:扩展项目
申报地区或单位:山东省邹城市
保护单位:邹城市文化馆
申报地区或单位:山东省邹城市

  

唢呐是阿拉伯语“surna”(祖尔纳)的音译,古称“琐嘹”、“苏尔奈”,在亚、非、欧的多个国家广泛流传,至迟于金元时期传入中国。在中国民间,它还有铜笛、锡笛、梨花、海笛等名称。此外,福建南曲演奏中使用的小唢呐称为“嗳仔”或“南嗳”;莆仙戏伴奏使用的唢呐称为“梅花”或“吹鞭”,较大的一种则称“大笼”或“大海笛”;维吾尔族的全木唢呐称为“苏尔奈”;藏、苗、蒙古、朝鲜等族也各有形制不同的唢呐。

唢呐由哨、芯子、气盘、杆、铜碗等部分组成,其按音孔根据七声音阶顺次排列,各个孔距基本相等,可翻转七调,音域一般为两个八度加大二度。唢呐有滑音、吐音、气拱音、气顶音、打嘟噜、循环换气(长时间吹气不断)等多种吹奏技巧,是一种表现力很强的独奏乐器。

唢呐音量洪大,音色高亢明亮,是吹打乐队中不可缺少的乐器之一,在古代除吹奏军乐外还用于衙门鼓吹及戏曲、歌舞等的伴奏,在民间日常生活中则多用于节庆、婚丧嫁娶和戏剧场面。

平派鼓吹乐是流传于山东省邹城一带的民间鼓吹乐种,约形成于清代嘉庆末年。至民国初年,已有孙家班、张家班、丁家班、周家班等几十个鼓吹乐班活跃在鲁南及其周边地区。这些乐班将平派鼓吹乐传播到各地,扩大了平派鼓吹乐的影响,使它逐渐成为一个独具特色的鼓吹乐流派。

平派鼓吹乐的演奏乐器主要有唢呐、笛子、笙、管子、鼓、锣、铙钹、木鱼、梆子、高胡、二胡、三弦、琵琶等,其特色乐器铜杆唢呐系用铜皮制作而成,杆长25厘米左右,铜碗直径约6厘米,杆下端的圆筒直径2厘米左右,哨片多用秋天芦苇中未发出的苇缨制作,音色响亮清脆,铮铮若金属之声,极富穿透力。铜杆唢呐的音域包含两个八度,可分别演奏平调、雅调、越调、五字调、凡调等。演奏技法除常用的吐音、滑音、花舌、指花、颤音及吞、吐、垫、打、抹、压外,还有舌冲音、气拱音、反弹音、反双吐、连弹音、气唇同颤音、指气同颤音、三弦音、箫音及循环换气(长时间吹气不断)等,有时还糅进魔术和杂技表演。平派鼓吹乐的代表曲目丰富多彩,主要的曲目有《哭长城》、《哭五更》、《集贤宾》、《十样景》、《五六五》、《朝天子》、《柳青娘》、《火烧葡萄架》、《鸟兽闹春》等。

平派鼓吹乐风格平和轻柔、婉转细腻,给人以“平如行云流水,稳似泰山青松”之感,平中见奇,稳中有变,刚柔相济,扣人心弦,深受人们的喜爱。平派鼓吹乐源于民间,服务大众,与广大人民的生活习俗息息相关,在山东邹城民俗发展与演变历史的研究方面具有一定参考价值。目前,平派鼓吹乐老艺人年事渐高,以前演奏所用的一些古老乐器逐步为现代乐器所取代,传统演奏技艺与曲牌不断消亡,亟待政府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抢救保护。

参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