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子仪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郭子仪(697~781年),唐代著名将领,唐朝诗人。字子仪,华州郑(今陕西华县)人。他一生历仕唐玄宗、肃宗、代宗、德宗四朝,二十余年中,身系唐朝廷的安危重任,为唐中兴名将。以武举起家,后平安禄山、史思明之乱。累官至中书令,封汾阳王,赐号尚父。年八十五卒赠太师,谥忠武。诗二首。

  郭子仪少年习文练武,于玄宗天宝初年中武举,从此入仕,在朝任左卫长史。天宝八年(749)任横塞军使,十三年(754)任天德军使(治所在今内蒙古自治区乌拉特前旗北)兼九原太守。

  唐玄宗统治的后期,朝政腐败,藩镇势力迅速扩大。镇守唐东北边境的蕃将安禄山,身兼平卢(治所在今辽宁朝阳县)、范阳(治今北京市)、河东(治今山西太原市)三镇节度使,部下据兵十五万,久已蓄谋推翻李唐王朝,暗自招兵买马,积草屯粮,积极准备着发动叛乱战争。天宝十四年(755)十一月,安禄山在范阳起兵,南下占领了河北、河南的许多州县,于十二月即攻破东都洛阳。

  唐朝廷慌忙应敌,诏授郭子仪为朔方军节度使,命出兵河北,袭击安禄山的后路。郭子仪兵进山西,在右玉(今山西右玉县)初战获胜,打败叛军高秀岩部,歼敌七千余,收复了云中(今山西大同市)、马邑(今山西朔县)、东陉关(在今山西代县东)等地。十五年正月,安禄山攻潼关,玄宗又命郭子仪分一路兵去洛阳,另选一将出井陉关(在今河北井陉县西北)入河北。子仪推荐部将李光弼任河东节度使,率军出关。随后,玄宗改命郭子仪返朔方补充兵力,然后东进代州。四月,子仪赶至常山郡(今河北正定县)与李光弼会合,在九门(在今河北藁城县西北)打败叛军史思明部。五月,追至恒阳(今河北曲阳),与史思明大战于嘉山(在曲阳县东),歼敌四万余人,俘千余名,获战马5000匹,取得反击叛军的第一个大胜仗,河北的许多郡县纷纷迎接唐军,郭子仪由此威名传扬。

  当郭子仪拟挥兵北进范阳时,六月,叛军攻破潼关。玄宗皇帝出逃蜀地,郭子仪撤兵退守太原。太子李亨逃至灵武(今宁夏灵武县南),七月即皇帝位,是为肃宗。肃宗诏命郭子仪、李光弼班师赴灵武。郭子仪进见肃宗,被授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领朔方军。十一月,郭子仪出兵河曲,平定“同罗之乱”后,还军至鄜州洛交郡(今陕西富县)。次年二月,子仪分兵攻取同州冯翊(今陕西大荔县),然后直入河东镇(今山西永济县),打败叛军崔乾佑部,杀敌4000,俘5000。四月,肃宗已南来至凤翔(今陕西凤翔县),任命郭子仪为天下兵马副元帅,令他率兵驰援凤翔。回军途中,他在三原(今陕西三原县)打败敌将李归仁部,南下到达长安城以西的潏水沿岸。清渠(在今陕西武功县普集镇北)一战,郭子仪被叛军打败,只得退守武功,赴凤翔向肃宗请罪。肃宗正在用兵,未罪郭子仪。

  是年闰八月底,肃宗命元帅广平王李豫发兵攻长安,郭子仪率领中军。九月二十七日,唐军进抵长安城南、沣河以东香积寺北。长安城的叛军将领安守忠、李归仁等倾巢出动。两军激战大半日,叛军死伤六万余人,大败而回。当夜,叛军撤出长安,逃往陕州。九月二十八日,元帅广平王率郭子仪等入城,京师光复。接着,郭子仪统兵东进,下潼关,克弘农,长驱直进新店。在洛阳的安庆绪命严庄为帅,统兵15万在陕州阻击唐军。唐军得回纥铁骑援助,大败叛军。严庄挟带安庆绪逃往相州(今河南安阳市),唐军收复洛阳。

  肃宗回到长安,诏命广平王、郭子仪返还西京。当郭子仪到达长安东郊时,肃宗亲自出迎,拉着子仪的手说:“国家再造,卿之力也!”加封子仪为代国公,诏命他复往洛阳,经略北讨。

  长安和洛阳的相继收复,河东、河南的大部郡县平定,‘使唐朝廷和安史叛军的力量对比发生了根本的转变,唐中央政府已摆脱了危难境地。但这时的唐肃宗却重用宦官李辅国、鱼朝恩把持朝政。乾元元年(758)九月,唐肃宗命令九个节度使出兵围攻盘据相州的安庆绪。但这次出兵不设主帅,以鱼朝恩任观军容宣慰处置使,监视各军将领。十月,郭子仪率本部人马与他路兵合围卫州(今河南汲县)。临战,假装败退,而令事先埋伏的3000弓弩手箭射叛军。敌军惊恐,郭子仪挥兵掩杀,阵斩叛军四万余人,俘虏了叛将安庆和,收复了卫卅。安庆绪的人马退守在相州,唐军各路人马60万共围相州邺城(今河南安阳市)。郭子仪命部队引漳河水淹邺城,城中粮尽,安庆绪向史思明求救,史发兵五万南下,在邺城外与唐军相遇,杀伤相半,唐将鲁炅中流矢,郭子仪军承其后,未及布阵,忽狂风大起,天昏地暗,双方军兵皆大惊,溃不可止,唐军溃而南,史军溃而北。郭子仪一军退至河阳,子仪谋守河阳以保东京洛阳,不料军营夜里自惊,又退至阙门方才稳定。子仪复派兵去守河阳。

  鱼朝恩素忌郭子仪功高,便乘邺城之败诋毁他,将失败责任推在他一人身上。肃宗本已对郭子仪“拥兵太盛”心怀戒惧,于是将他召还京师,摘掉兵权,改命李光弼统领朔方军。与此同时,史思明杀了安庆绪,吞并其军,在范阳称“大燕皇帝”。得知郭子仪被逐,便在乾元二年五月发兵南下,打败李光弼,重占了洛阳,形势急转直下。

  郭子仪被罢黜后,闲住京师。上元元年(760)九月,肃宗曾下令子仪再领兵自朔方攻范阳,但又受到鱼朝恩的阻拦,未能成行。宝应元年(762)正月,河东镇发生兵变,太原、绛州两地驻军骚动。肃宗只得起用郭子仪,晋封为汾阳王,知诸道节度行营,兼兴平定国等副元帅,命他去平息兵乱。子仪到绛州,杀了倡乱将领王元振,河东兵乱平息,唐军士气复振。

  宝应元年四月,代宗李豫即帝位。宦官程元振恃拥立之功,干预朝政。八月,郭子仪由河东入京。程元振向代宗进谗言,诬陷子仪,致子仪再度被罢兵权。次年,史朝义叛军内乱,史朝义自杀,几个主要头领投唐,历时七年之久的“安史之乱”方告结束。

  在唐廷全力东讨叛军之际,吐蕃、党项等乘关中空虚,进兵东犯。广德元年(763)十月,敌兵已进至邠州、凤翔一线,长安告急。代宗急忙请郭子仪出任副元帅。子仪时已元兵,只带二十余骑赶往咸阳原御敌。时吐蕃兵已越乾县、武功而来,渭北行营的两千兵士出战,被敌打败,吐蕃军渡渭河便桥,直攻长安。代宗慌忙逃往陕州,长安被吐蕃军队占领。

  郭子仪派人去商州招抚溃散士兵,又调武关防兵出蓝田,向长安进发。从商州、武关而来的兵卒有四千余人,郭子仪分兵于蓝田虚张声势,设疑兵扰乱吐蕃军心,又让百姓传呼:“郭令公从商州调集大军,来攻长安了。”吐蕃兵将闻郭子仪到来大惊,连夜撤出长安西逃。代宗闻报,命子仪为西京留守。子仪入京,派将分屯畿县,表请代宗回朝。代宗慰劳 郭子仪说:“用卿不早,故及于此。”

  朔方镇将仆固怀恩,在最后打败史朝义叛军的战争中立下战功,但不满朝廷的封赏,又与河东节度使辛云京有隙,受辛的构陷,怀恩调兵攻太原辛云京,辛上奏代宗称怀恩反叛。代宗调郭子仪为关内河东副元帅,兼河中节度等使,去河东,用以镇抚怀恩。怀恩的部下闻郭子仪到来,发生了分化,互相攻杀。仆固怀恩无奈,率300亲兵逃往灵州。郭子仪到达汾州,怀恩的部下纷纷投归子仪麾下,河东局势安定。代宗加升子仪为太尉,兼朔方节度使,子仪辞太尉不拜。

  仆固怀恩在朔方收集亡散士卒,又煽动吐蕃、回纥出兵内犯。代宗乃命子仪出镇奉天(今陕西乾县),子仪派将防守邠州(今陕西彬县)。怀恩引吐蕃兵到来,知郭子仪在此,众蕃兵吓得不战而退。怀恩退到邠州,又被白寿德击走,逃往灵州。代宗加封子仪尚书令,他拒绝不受,去镇守河中。永泰元年(765)九月,仆固怀恩复诱吐蕃、回纥、吐谷浑等来犯。郭子仪奉命屯泾阳,抵挡回纥军锋。子仪以其大智大勇,单人独骑进入回纥军营,责其首领药葛罗背弃前盟,不该犯唐。回纥兵将素重郭子仪威名,愿与唐室恢复友好关系,并帮助唐军攻击吐蕃。吐蕃闻讯,撤兵西逃。郭子仪派精骑追至灵台(今甘肃灵台县)西原,大败吐蕃,西部边境暂告安定。闰十月,郭子仪还镇河中。

  大历四年(768),代宗听取元载的建议,改命郭子仪镇守邠州。八年(773),吐蕃十万众入寇,被郭子仪击退,保护了关中和京城免遭吐蕃洗劫。十四年(779)五月,代宗病卒,遗诏命郭子仪在治丧期间代理朝政。德宗即位,建中元年(780),郭子仪为中书令,加封太尉,尊为“尚父”,罢所任各军职。从此,征战一生的郭子仪结束了戎马生涯,在朝为相。

  建中二年(781),郭子仪病重去世,时年85岁。德宗皇帝为之废朝五日,文武百官前往吊唁。安葬之日,德宗率朝臣到安福门送别。朝野上下为失去一位中兴名将而痛惜。

  郭子仪少年从武,戎马一生,为巩固唐王朝的统治,也为了保障国家的统一和安定,东征西战二十数年,他的雄才胆略在人民和军队中享有很高的声誉。他虽战功卓著,官高爵显,但为人处事十分谨慎,不居功自傲,不以势压人;虽手握重兵,能服从皇帝命令,不拥兵自立;虽屡遭奸佞诬陷,甚至鱼朝恩派人挖了他的祖坟,仍能以国事为重;他遵守朝廷法纪,严教子孙,不徇私情。因此,终未因功致祸,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