郯城县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中华人民共和国 > 山东省 > 临沂市 > 郯城县
山东省临沂市郯城县:麦坡地震断裂带
山东省临沂市郯城县:千年古镇——马头镇
山东省临沂市郯城县:清泉湖

  郯城县汉语拼音:Tán Chéng Xiàn;英文:Tancheng County),中国山东省临沂市辖县。位于山东省最南端。地理坐标东经118°05′-118°31′,北纬34°22′-34°56′。南与江苏邳州新沂东海县三县市交界;北与临沂、临沭苍山三县市接壤。全县境南北长约65千米,东西宽32千米,总面积1189平方千米,总人口104万人。辖1个街道、9个镇、3个乡。

  郯城县地处鲁中南低山丘陵区南部冲积平原,地势北高南低,境内以黑黏土、黄沙壤、黄壤土为主。境东有马陵山绵延南北,主峰184米,系境内最高峰。另有兰山、虎山、峰山、蝎子山、庙山分布境内西北部。沂河、沭河、武河、白马河由北向南纵向流过。属大陆季风性气候,年平均气温13.2℃,年均降水量862.7毫米。郯城县是“中国银杏之乡”、“中国杞柳之乡”,素有“鲁南粮仓”之称,主要农产品有小麦、水稻、玉米、花生、银杏、杞柳、板栗、无公害蔬菜等。“郯城银杏”注册为国家地理标志商标。认证“三品”名优特农产品26个,注册农产品商标6个。有煤、铁、重晶石、金刚石等矿产资源,为全国重点金刚石矿区之一。著名的“金鸡钻石”、“陈埠二号”钻石均出自本县。胶新铁路、京沪高速、205国道、310国道、232省道、352省道穿境而过。名胜古迹有郯国故城遗址、黑龙潭细石器遗址等。

  • 邮编:276100 代码:371322 区号:0539

行政区划

  全县辖1个街道、9个镇、3个乡:郯城街道、马头镇、重坊镇、李庄镇、杨集镇、港上镇、高峰头镇、庙山镇、红花镇、胜利镇、花园乡、归昌乡、泉源乡。县政府驻郯城街道。

历史

  郯城建置,始于郯国。《说文解字》:“郯,东海县,帝少吴之后所封。从邑炎声。”应劭曰:“音谈”。据中华地图学社1975年版《中国历史地图集》的标注,夏、商时期,少皞后裔一支以鸟为图腾的炎族,聚居于此,称炎地。少皞后裔中的炎族首领(后称郯子)就封于炎地,称炎国。春秋前后,国名多加“邑”字,从而炎国演化为郯国。据此,郯国建置当在公元前十一世纪,属以姓氏得名。秦行郡县制。境地先属薛郡后为东海郡且郡治所在地,并在楚汉间有一短暂时期亦称郯郡。汉承秦制。郯为县、郡和徐州刺史部治所。唐贞观元年(627年),省入下邳,称郯城乡。不久又省入临沂。“郯城”作为政区名,始见于此。元末复置郯城县,明清之后县域有变,县名未易。

  1948年11月8日,郯城县全境解放,隶属临沂专员公署。1956年1月,郯城县人民政府改称郯城县人民委员会。1968年2月,又改名为郯城县革命委员会。1981年6月,更名为郯城县人民政府,隶属临沂地区行政公署。

  1994年12月,隶属临沂市。

  1994年11月10日,撤销杨集乡、黄山乡,设立杨集镇、黄山镇。1995年12月18日,撤销高峰头、庙山乡,设立高峰头镇、庙山镇。1996年初,郯城县面积1282平方千米,人口88.3万。辖9个镇、13个乡:郯城镇、马头镇、李庄镇、杨集镇、庙山镇、重坊镇、高峰头镇、黄山镇、褚墩镇、十里乡、大尚庄乡、归昌乡、归义乡、司家乡、花园乡、沙墩乡、红花乡、胜利乡、泉源乡、高册乡、港上乡、新村乡。县政府驻郯城镇。

  1996年7月3日,撤销港上乡、沙墩乡,设立港上镇、沙墩镇(鲁政函民字[1996]32号)。1997年6月4日,司家乡更名为清泉乡(鲁政函民字[1997]25号)。至此,郯城县辖11个镇、11个乡。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全县总人口972268人,其中:郯城镇109789人,马头镇47076人,重坊镇53543人,李庄镇49664人,措墩镇55078人,杨集镇49373人,黄山镇46965人,港上镇39835人,高峰头镇47396人,庙山镇43933人,沙墩镇46964人,胜利乡45645人,新村乡35176人,花园乡48083人,高册乡31709人,归昌乡36798人,红花乡36963人,大尚庄乡24627人,十里乡40131人,归义乡36131人,清泉乡9685人,泉源乡37704人。

  2000年12月29日,撤销十里乡、归义乡,将其行政区域并入郯城镇;撤销大尚庄乡,将其行政区域并入红花乡;撤销清泉乡,将其行政区域并入泉源乡;撤销高册乡,将其行政区域并入马头镇(鲁政函民字[2000]95号)。即郯城县由11个镇、11个乡调整为11个镇、6个乡:郯城镇(归义乡、十里乡)、马头镇(高册乡)、重坊镇、李庄镇、禇墩镇、杨集镇、高峰头镇、庙山镇、黄山镇、港上镇、沙墩镇、胜利乡、新村乡、花园乡、红花乡(大尚庄乡)、泉源乡(清泉乡)、归昌乡。(括号内的为被撤并的乡镇)

  2002年末,郯城县辖11个镇、6个乡:郯城镇、马头镇、重坊镇、李庄镇、禇墩镇、杨集镇、黄山镇、港上镇、高峰头镇、庙山镇、沙墩镇、胜利乡、新村乡、花园乡、归昌乡、红花乡、泉源乡。

  2010年,撤销郯城镇,设立郯城街道;撤销红花乡,设立红花镇;撤销胜利乡,设立胜利镇。10月13日,胜利乡正式撤乡设镇。调整后,全县总面积1306.58平方千米,辖1个街道、12个镇、4个乡:郯城街道、马头镇、重坊镇、李庄镇、禇墩镇、杨集镇、黄山镇、港上镇、高峰头镇、庙山镇、沙墩镇、红花镇、胜利镇、新村乡、花园乡、归昌乡、泉源乡。县政府驻郯城街道。

  2011年,将郯城县黄山镇、褚墩镇整建制划归罗庄区管辖;11月,撤销沙墩镇,并入李庄镇;撤销新村乡,并入重坊镇(设立新村银杏管理区)。调整后,郯城县总面积1189平方千米,辖1个街道、9个镇、3个乡:郯城街道、马头镇、重坊镇、李庄镇、杨集镇、港上镇、高峰头镇、庙山镇、红花镇、胜利镇、花园乡、归昌乡、泉源乡。

地理

  郯城县位于山东省东南部,临沂市南部,地跨北纬34°22′~34°56′,东经118°05′~118°31′。南部临近陇海铁路,为江苏省邳州、新沂、东海三市县所环绕,北半部与临沂市临沭、河东、罗庄、苍山四县区接壤。县境东西最大横距41.9公里,南北最大纵距62.3公里,总面积1189平方公里,约占全省面积的0.77%。

  郯城县地处鲁中南低山丘陵区南部,临郯苍平原腹心地带,系沂蒙山区冲积平原。地形由东北向西南缓缓低下。东部马陵山绵延南北,中西部平原沂沭河纵贯南北。境内地势平坦,平均海拔约38米,自然比降为0.03%。

  区位优势明显、交通方便快捷。地处山东南大门,北邻临沂经济开发区,京沪高速、205国道、胶新铁路纵贯南北,310国道、郯薛线省道、临沂南环快速横贯东西。距连云港、日照港在100公里以内,离临沂机场、连云港机场40公里,海陆空运输十分便捷。

地形

  郯城县地处沂蒙山南麓,当沂沭河断裂带南延部分。断裂带东侧两条断裂:昌邑——大店断裂、安丘——莒南断裂,均较清晰明显;西侧两条断裂:唐郚——葛沟断裂、沂水——汤头断裂,则隐伏于第四系覆盖层下,并向西南撒开延伸。这四条断裂走向基本平行通过县境,构成大型北北东向构造带。这一构造带晚期新构造活动中又被北西西向断裂所切错,致使区域地质更趋复杂。由于该断裂带影响,县境之地形地貌亦为所控制。本县地处鲁中南低山丘陵南部、临郯苍平原腹心地带,地势北高南低,地面平均比降为二千五百分之一,海拔26~58米,山区面积183.3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14.1%,主要分布于东部马陵山一带,其次是西北部零星残孤山丘。郯城县平原系沂蒙山区冲积湖沼平原,为鲁南临郯苍平原之一部,地处该平原腹心地带。自然地形由东北向西南缓缓低下,中间较低,大致形成一不规则槽状,面积1123.55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84.7%,其中洼地514.84平方公里,占总面积39.4%,占平原面积46.5%。此外,还有山间沟谷平原及少量其他类型平原8.58平方公里,仅占平原总面积0.2%左右。

河流

  境内河流属淮河流域沂河、沭河、中运河水系,流向多为自北向南,均为季节性河流,全县主要河道45条,全长620.7公里。沂河、沭河纵贯县境,为过境主要河道。其次还有分沂入沭水道、五里河、新涑河、武河、武河行洪道等;苏鲁边界出境河道有老墨河、白马河、沙沟河、浪清河、郯新河、柳沟河、黄墩河、黄泥沟等。新中国成立后,经多次大规模治理,在疏浚旧河道的同时开挖新河,全县河道形成了较为合理的河网布局,基本具备承接客水、排泄内涝的功能。

土壤

 郯城县处暖温带,湿润与半湿润过渡型重风气候带,县内属于棕壤地带,因母质、地形及人为耕作等因素的影响形成5大土类、10个亚类、13个土属、43个土种。县内土类受微地貌影响较大,低山丘陵主要形成棕壤及少量的褐土,沿河高阶地主要发育成河潮土,平原涝洼地主要发育成砂姜黑土和一部分改造成为幼年水稻土。

植被

  县内自然植被经长期耕作活动,早已被人工植被所代替。现有的次生性植被,受土壤、气候等自然条件影响,虽与人工植被相混杂,但在分布上仍能显示其生态群落特征。县内植被分布状况有以下几种类型:

  棕壤性土及棕壤低山丘陵区植被 生长的乔木有黑松、马尾松、刺槐、加杨、小叶杨、枫杨、苹果、麻栎等,乔木之下有酸枣、紫穗槐、荆条、胡枝子等灌木,林下杂草有白羊草、季陵菜、地榆、地柏、野艾、野蒿等。

  褐土性土及褐土低山丘陵区植被 乔木有刺槐、榆、杨、柳、楸等,灌木有酸枣、胡枝子、荆条、紫穗槐等。底层杂草以地黄、猪耳胡、地丁、猫尾草为主。

  砂姜黑土涝洼地植被 乔木有杨、榆、柳等,灌木有紫穗槐等。杂草有毛草、马唐、狗牙草、荻草、水红棵子、霜芽子等。

  沿河高平地植被 乔木有杨、柳、榆、桐、槐、椿、楸、栎、刺槐、泡桐、银杏、栗、桃、杏等,灌木有紫穗槐、白柳条、荆条等,杂草有荠菜、蒿子、刺儿菜、毛良、灰菜、银菜、苍耳等。

  农田植被 主要有小麦、玉米、水稻、地瓜、花生、大豆等。县内独具特色的经济树种有银杏、板栗,栽培历史长,面积大,银杏片林集中在西部沂河沿岸,板栗片林集中在东部沭河沿岸。

气候

  郯城县属暖温带季风区半湿润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年均降水量919.0毫米,年均气温13.9℃,年均日照时数为2023.7小时,无霜期207天。郯城县具有显著的大陆性气候特点:四季变化分明,春季干燥,易发生春旱;夏季高温高湿,雨量集中;秋季秋高气爽,常有秋旱;冬季干冷,雨雪稀少。

  郯城县四季气候的特征分别是:

  春季 早春,由于受蒙古较强高压势力的影响,气候回升迟缓;晚春,由于暖空气势力的不断增强,气温回升快,且多西南风,干燥少雨,常出现旱灾,影响春播。4月下旬至5月上旬,常出现“倒春寒”天气,危害早春作物。较大的“倒春寒”天气,约两年一遇。雨量较冬季有明显增加。多年平均春季降水量为117.2毫米,占全年降水量的14.4%,为冬季降水量的2.9倍。

  夏季 雨热同步,雨量集中。6月为初夏,正值麦收、夏种时期,气候温和,雨量适中。7月中旬至8月上旬为盛夏期,日平均气温25℃以上,平均最高气温在30℃以上,极端最高气温达42.5℃。盛夏是暴雨时期,多年此期平均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65.2%,历史上特大洪灾,多在该时期发生。8月中下旬为夏末,天气仍炎热,但降雨量逐渐减少。夏季经常出现的灾害性天气是旱、涝、大风和冰雹。

  秋季 温度陡降,降水显著减少,秋高气爽,利于秋收。但往往会出现秋旱,不利于秋种。晚秋也常有霜冻发生,危害晚秋作物和蔬菜的生长。

  冬季 严寒少雨雪,以干冷型天气为主,月平均气温在0℃以下,最冷为1月份,多年平均气温为-0.7℃。多年平均降水量41.0毫米,仅占全年降水量的5.0%。

自然资源

水资源

  境内水资源丰富。降水为地表水的主要来源,年降水量比较充沛集中。汛期易发生短期洪涝,而春秋又常出现干旱天气。河川径流量季节变化大,过境水的利用量较小。地下水资源比较丰富,富集程度很不均匀。全县河川年平均径流深237毫米,地表径流总量3.1亿立方米,地下水多年平均总补给量2.5亿立方米,除去地表蒸发和重复部分,水资源总量5.48亿立方米,总计可利用量是3.06亿立方米。

生物资源

  据1982年普查和有关调查,郯城县昆虫类有135种鸟类有20种,病毒、菌类3种,1999年普查未发现新种。主要害虫天敌昆虫类有:捕食类螳螂、步甲虫、赤眼蜂、花蝽、瓢虫、草蛉虫等;寄生类有姬蜂、小茧蜂、肿腿蜂、青蜂、小蜂、麻蝇等;鸟类有啄木鸟、灰喜鹊、大山鹊、杜鹃等;病毒、菌类有白僵菌、松毛虫杆菌和白僵病毒等。县内植物种类繁多。据有关资料载,全县高等植物有121科764种,其中野生植物89科660种,栽培植物104种。各类植物中,林木树种中以杨、柳、槐多见,银杏、板栗最具代表性;药材有毛茛等百余种。小麦、水稻、玉米则为境内主要栽培植物。

农业资源

  素有“鲁南粮仓”之称,第八次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银杏绿化覆盖面积30万亩,定植银杏1400万株、拥有各类规格苗木3亿株,是全国最大的银杏苗木集散地。杞柳种植面积10万亩,柳编制品工艺精湛,制作精美,畅销美国、日本、法国、英国、香港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农业产业化水平不断提高,全县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到77家,其中国家级1家、省级3家、市级29家;农产品品牌发展到46个,有优质稻米、草莓、甜瓜等11个农产品分别通过了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和绿色食品认证,“郯城银杏”获国家地理标志认证。

药材资源

  境内中药材资源丰富,截至2010年,境内出产中药材300余种,以植物性药材为多,动物性药材和矿物性药材种类不多,产量也较小。

  植物性药材:羊蹄(土大黄)、天门冬、太子参、牛膝、白芷、何首乌、地榆、防风、黄芩、葛根、山药、百部、百合、半夏、香附、茅根、元胡、杜仲、远志、枣仁、柏子仁、芫条花、柴胡、丹参、桔梗、苍耳、茵陈、鹅不食草、瓜蒌、兔丝子、紫苏、薏芯仁等。

  动物性药材:土元、地龙、金蝎、刺猬皮、桑螵蛸、蝉蜕、蜂房、夜明砂、蛇蜕、僵蚕等。

  矿物性药材:云母、钟乳石、朱砂、代赤者石、磁石、青蒙石等。

矿产资源

  郯城县矿产资源较为贫乏,资源分布不均匀,且具有明显的地域性。截至2014年底,共发现矿产16种,探明储量6种,已经开发利用的8种,已发现但未探明储量或仅有检测资料的矿产10种,在探明储量的矿产种,能源矿产1种,金属矿产1种,非金属矿产3种,水气矿产1种。主要有:煤、铁、金刚石、重晶石、萤石、白云岩、石灰岩、砂岩、页岩、陶瓷土、砖瓦黏土、建筑用砂、矿泉水及地热等。

特产

  • 郯城板栗,郯城县名特产品。郯城是全国板栗重点产区之一,已有数百年历史。
  • 郯城杞柳,郯城县名特产品。杞柳,俗称白柳条,又称条子。郯城白柳条具有白润光亮,白中含亮,亮而映白,有柔、韧、坚的特点。郯城县是著名的白柳之乡,白柳的种植和编制工艺品生产,主要分布在沂、沭河两岸的李庄、沙墩、庙山、高峰头等乡镇。

文化

  郯城方言,属北方话,据调查,本县大体上有北中南三种口音。语音有明显差异,词汇也有细微的差别,语法方面基本一致。郯城县政府所在地郯城镇系郯国故城旧址,为郯城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可以代表郯城方言。

  膏像工艺制品,主要产于港上镇付桥村。石膏像是将水与石膏按1:1.8左右的比例稀释后倒在模具中,待石膏完。全干后脱模所形成的玩具。

非物质文化遗产

  •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 鲁南五大调,流布于在以郯城马头为中心遍及整个鲁东南,甚至传到鲁北广饶等地的一种民间曲调。因集中流行于郯城、马头一带,故又称“郯马调”,也称“淮调”、“五大调”。它的旋律婉转圆韵,节奏平实徐缓,歌词高雅隽永,多以叙事的形式,讴歌自然风光和人际情谊。
  •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 东海孝妇,孝妇传说的源头是《汉书》。
    • 郯城木旋玩具,郯城木旋玩具是一种民间艺术,它的题材内容、艺术形式都是为适应农村特点而产生的,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地方特色。在图案设计上,多取材于神话、民间故事、历史故事等,具有造型精巧、形象逼真、色彩艳丽、夸张传神等特点,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反映了一个地区的文化认同和价值归属,对于研究当地乃至中原地区风土人情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其内容最初取材于民间传说和民间故事,在图案的设计上,既有儿童喜爱的花纹,又有成人视为吉祥如意的龙凤图案,有着童稚之美、自然之美、人文之美,折射出人类发展的足迹。
    • 郯城县木版年画,集中产地胜利乡沙沃村,在县城西南15公里的沂河北岸,是郯城木版年画的发源地。郯城木版年画起源于200多年前。,一位潍坊年画艺人逃荒至郯城县胜利乡沙沃村,恰值年关将近,饥寒交迫之际,他就解下随身携带的木刻雕版,拓印年画出换取食物。不料,这些色泽艳丽抢眼、极具渲染喜庆气氛功能的年画一经面市就获得热烈的欢迎,不仅生意红火,沙沃村村民更是倾村前来拜师学艺。在原有的基础上,沙沃村人结合本地的地域特征,一代代推陈出新,很快就把沙沃村发展成为远近闻名的木版年画专业村。在鼎盛时期,沙沃村曾有过“家家点染,户户丹青”的红火场面,是苏北、鲁南的最大年画集散地。
    • 柳编工艺制品,白柳的种植和编制工艺品生产,主要分布在沂、沭河两岸的李庄、黄山、沙墩、庙山、高峰头等乡镇。农民有着种植白柳的习惯。其传统柳编制品,主要编织簸箕、针线筐、条箱等农家日常生活必需品,当地生产柳,当地加工,当地销售。自1972年郯城县工艺美术总厂开始生产柳编工艺品。郯城县种植白柳条5万多亩,年产白柳条近3000万斤,为农业创汇进一步开发柳编工艺品生产打下了坚强基础。郯城县已成为全国重要的柳编工艺品出口生产基地,1999年3月被国家农业部命名为“中国杞柳之乡”。

旅游

山东省临沂市郯城县:“马陵之战”遗址
山东省临沂市郯城县:麦坡地震断裂带
山东省临沂市郯城县:黑龙潭风光

  郯城县位于山东省最南端,是中国银杏之乡、中国杞柳之乡、全国文化先进县。郯城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旅游资源较为丰富。县内地貌独特,历史遗存遗迹众多,有一步跨亿年的地震断裂带(中生代漩涡板块、恐龙足印化石、柏树化石、细石器遗址)、千年古银杏树、马头清真寺、孔望山望海楼、广福寺、郯子墓、中共鲁南第一支部旧址等。境内迄今发现的不可移动文物130余处,其中郯国故城遗址被列入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此外,还有万亩银杏林、万亩古栗园、万亩杞柳园。

  • 中华银杏生态旅游区,位于县境西南部沂河两岸,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绵延10公里的古银杏群是全国最大的古银杏林带,有百年以上的结果大树4.8万棵,是我国目前保存面积最大的古银杏群落,并获得“中华名木”、“银杏原产地保护”、“全国银杏良种基地”等称号。景区内旅游资源较为丰富,按区域分布划分为新村、重坊两大园区。
  • 齐魏“马陵之战”遗址和清泉国家森林公园,“马陵之战”遗址位于县城东北20公里处马陵山腹地。该处1993年即被批准为省级国家森林公园,现有林地3万余亩。遗址地貌存留良好,特别是独龙涧(又名庞涓沟),为马陵战场核心区域,内有恨谷崖、上马石、庞涓墓等众多名胜古迹,而且山深林密,地形复杂,为临沂银雀山汉墓出土《陈忌问垒》文中所述“隘塞死地”。
  • 麦坡地震断裂带,位于高峰头镇境内。距县城东南20余里。该景区之断裂带号为“天下奇观”,全世界仅存两处,国内唯一,是为大地震后数百年至今仍未过活跃期之自然奇观。出县城沿205国道南行,至高峰头镇驻地转310国道东走数里,便可至“一步跨亿年奇观”所在地-马陵山西坡,一面是红,一面是黄,正可谓“泾谓分明”。有此自然奇观,再配以山上数百亩松林灌木,若综合开发,形成一科研教学-休闲娱乐-餐饮食宿-旅游观光奇特景区,可谓独树一帜。
  • 黑龙潭风景区,位于马陵山南段,距县城东南30余里。全区南北长3公里,总面积4000亩,有大小景点10余处。其中包括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黑龙潭古文化遗址和黑龙潭水库“小三峡”、由吾仙洞、龙山文化遗址等。该区特点为人文景观明显,县志中“古郯八景”即有两处于此,为“海楼朝霞”和“由吾仙洞”;中间一马陵古道穿行其中,再配以黑龙潭水、隐隐山月,古韵十足。
  • 古郯风景区,位于县城周围,可分为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两项。前者有孝妇冢、于公墓等众多景点,后者为神舟古栗园和鸡窝山。此处开发不仅易于操作,而且位于城区,区位优势明显。
  • 郯城白马河湿地公园,东起马陵山南麓源头,东南至鲁苏省界线,包括白马河主河道、漫滩、周边部分堤坝、树木等及其支流幸福河、围带河等,面积达364 公顷,其中湿地面积252.07公顷,湿地率69.25%。该湿地公园规划为生态保育区、恢复重建区、科普宣教区、合理利用区和管理服务区等区域,是融湿地生态保护与修复、科研与宣教、观光与休闲体验为一体的综合性湿地公园。
  • 郯城神舟古栗园,地处县城郊区,面积1.8万亩,区位优越,交通便利,板栗资源奇特、丰富、罕见,园内不仅有数百年生古栗树,还有规模较大的老龄板栗林。春花、夏荫、秋果,四季景异,环境幽雅,是人们休憩娱乐、观光旅游的理想之地。郯城神舟古栗园由于景观别具特色,国内少有,城郊优势明显,森林景观、人文景观具有较高的开发价值,并经省林业勘察设计院专家勘察、规划设计,已具备省级森林公园条件,于2001年上半年向省林业局申建省级森林公园,于2001年下半年顺利通过省林业局专家组审评,被批为“省级森林公园”,同意申建省级森林公园。
  • 马陵山景区,马陵山为沂蒙山余脉,南北走向,海拔在80至180米之间,地形条件与史料上关于马陵之战的描写相吻合。马陵山一带还出土了大量铜箭头和青铜兵器。此外,沿马陵山一带还有很多地名、村名都与齐魏马陵之战有关。如:孙膑养马的马场,齐军射庞涓的社子,庞涓中伏地之独龙涧,也称庞涓沟,庞涓一次上马石、二次上马石,魏军卸甲之卸甲营,庞涓自杀的恨谷崖等。
  • 红石崖风景区,位于郯城西南四十五华里沂河岸边。崖下河水滔滔,崖壁陡峭,其土色殷,坚硬如石;崖上树木参天,阴翳蔽日。其中有一棵雄银杏树,高37.5米,胸围7.1米,为西汉永光年间所植。已在此修建了“银杏古梅园”,占地百亩。
  • 清泉寺,位于郯城东北15公里马陵山东坡,泉源乡司家村西北1.5公里半山处。该寺南北长31米,东西宽20.5米,占地近1亩。大殿3间,单歇式建筑,依山顺势,座北面南,殿后为红石山包,后壁以山崖为墙,露出部位高约1米,前墙1米向上和山墙是青砖结构。大殿中间靠后设一神坛,坛上坐1.5米高泥塑佛像,坛四角有“四大接力神”,以扛坛状支撑。佛像前有阿”、“伽叶”两尊泥像相对而立,其底座是低于主像坛0.2米的泥台,主像两侧塑有十八罗汉像,神态表情各不相同,肤色服饰因人而异,有的骨瘦如柴,有的肚大腰圆,栩栩如生。寺院建筑和东西廊房全系红石,屋宇是山红草缮顶,文革期间被毁。存明万历五年重修云门寺记”石碑1幢,古银杏树1株。
  • 郯国故城遗址,在县城城北,为汉代所建的徐州城,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此外,县城周围有于公墓、史大奈墓、庙山汉墓群等景点。
  • 于公墓,座落在县城西约300米处,西距西外环150米,北邻鲁南纸业集团驻地南墙。该墓东西宽100米,南北长140米,中心封土高7米。墓前有“清康熙”三十九年郯城知县赵节重立石碑一幢,碑文为“汉于公墓”。该墓现保存较完整,于1978年12月被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东海孝妇冢,西汉年间,位于城东外环路旁,坟冢高五、六米,周长80米 ,占地近半亩,至今保存完好。在孝妇冢的墓前有石碑两座,一个是康熙三十四年(公元1695年)所立,另一个是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所建。墓碑上有“万古流芳”四个大字,墓碑上依稀刻有“大清光绪”的年号,碑文可辨。

图集

一群东方白鹳在沂河郯城县马头段飞舞、休憩,2022年12月29日。数百只东方白鹳飞临山东省临沂市郯城县沂河畔越冬。新华社发(房德华 摄)
一群东方白鹳在沂河郯城县马头段飞舞、休憩,2022年12月29日。新华社发(房德华 摄)
一群东方白鹳在沂河郯城县马头段飞舞、休憩,2022年12月29日。新华社发(房德华 摄)
一群东方白鹳在沂河郯城县马头段飞舞、休憩,2022年12月29日。新华社发(房德华 摄)


游客在山东省临沂市郯城县郯国古城景区观赏烟花,2023年1月25日。新华社发(张春雷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