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州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重定向自鄂州市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鄂州市城市风光
莲花山,坐落于鄂州市南郊洋澜湖畔,相传,吴王孙权曾在此设立观星台,东吴大都督周瑜曾在这里督练水军
湖北省鄂州市:梁子湖风光
湖北省鄂州市梁子湖区:梁子湖高尔夫

  鄂州市汉语拼音:E'zhou Shi;英语:Ezhou),中国湖北省辖地级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是长江中游南岸的一座新兴工业和旅游城市,曾为东楚鄂王都邑、三国吴王故都。位于湖北省东部。地理坐标东经114°32′―115°05′,北纬30°00′―30°06′,西接武汉,东连黄石,北与黄冈隔江相望,南同咸宁濒湖毗邻。1983年8月被批准设立省辖市。是全国著名的“百湖之市”、“鱼米之乡”,是中国佛教净土宗的发源地、驰名中外的“武昌鱼美食之乡”,武汉城市圈“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湖北省历史文化名城。现辖鄂城、华容、梁子湖3个市辖区,国土面积1504平方公里,人口109.43万人(2011年末)。

  鄂州地势东南高,西北低,中间平,东部属幕阜低山丘陵北缘,为海拔50-200米的丘陵岗地;西部为河湖平原,地面高程多在17-30米。最高点为梁子湖区的沼山,海拔485.8米,最低点为梁子湖,海拔11.7米。长江流经北部边界,有大小湖泊80多个,主要有梁子湖鸭儿湖三山湖花马湖等,水面约占总面积20%。境内港汊密布,湖网纵横、水质优良,素有“百湖之市”的美称。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年均降雨量1282.8毫米,年均日照2003.8小时,年均无霜期266天,平均气温17℃,最高气温40.7℃,最低气温-12.4C。

  鄂州土壤肥沃,气候适宜,构成各种类型生态环境,有利于各种植物的生长。境内有植物3000多种,主要是粮食、油料、瓜果、蔬菜等类。有各种木本植物83科、192属、358种,主要是竹木等类。有芳香植物60多种,主要是草木、木本等类。有药用植物125科、542种。鄂州动物种类繁多,资源丰富,水产名贵品种较多。全市有鱼类21科、106种,其中鲤科63种,占鱼类总数的60%。其他稀有鱼类在本地也有生长,产于梁子湖的银鱼,畅销国内外。有家禽10多种,家畜20多种。野生动物有兽类20多种,飞禽40多种,还有爬行类和虾贝类动物数十种。

  鄂州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春秋时期,楚王封儿子熊红为鄂王,修筑鄂王城,湖北省的简称“鄂”由此而来;公元221年,吴王孙权以“吴越之从,三江之固”拔剑辟石,在这里告天称帝,取“以武而昌”之义,称鄂县为武昌,定都于此,改年号为黄龙元年。纪念地和名胜古迹有怡亭铭摩崖石刻、吴王城遗址、西山风景区、观音阁、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等。

  在青铜文化时期,鄂州就是中国四大铜镜铸造中心之一。鄂州有极为丰富的矿产资源,境内铁矿石探明储量居湖北省第二位,膨润土、珍珠岩等31种非金属矿探明储量居全省之首。从开采到选矿冶炼,鄂州已经形成了规模宏大的产业链。

  • 市树:樟树,1988年市一届人大25次会议决定。
  • 市花:腊梅,1988年市一届人大25次会议决定。
  • 邮编:436000 代码:420700 区号:0711

行政区划、人口

行政区划

  鄂州辖3个市辖区:梁子湖区 华容区 鄂城区。市政府驻鄂城区

  梁子湖区 全区辖5个镇:

   太和镇 东沟镇 沼山镇 涂家垴镇 梁子镇(梁子生态管理区)

  华容区 全区辖4个镇、2个乡:

   华容镇 庙岭镇 段店镇 葛店镇 临江乡 蒲团乡

  鄂城区 全区辖4个街道、9个镇、1个乡:

   古楼街道 凤凰街道 樊口街道 西山街道 杜山镇 新庙镇 花湖镇 杨叶镇 碧石渡镇 汀祖镇 燕矶镇 泽林镇 长港镇 沙窝乡

人口

  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2010年11月1日零时,全市登记的户籍人口为1082653人,常住人口为1048672人。常住人口包括,居住在本乡镇街道,户口在本乡镇街道或户口待定的人;居住在本乡镇街道,户口在外乡镇街道,离开户口所在的乡镇街道半年以上的人;户口在本乡镇街道,外出不满半年或在境外工作学习的人。

  家庭户人口 共有家庭户294453户,家庭户人口为965909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3.28人,比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3.67人减少了0.39人。

  性别构成 全市常住人口中,男性为551443人,占总人口的52.58%;女性为497229人,占总人口的47.42%。总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为110.90。

  全市常住人口地区分布:

  鄂城区 303315人   华容区 172599人   梁子湖区 142608人

  葛店开发区(含葛店镇) 64734人       鄂州开发区 31013人

  凤凰办 138032人   古楼办 127600人   西山办 68771人

  2011年末,全市公安户籍人口109.43万人。

历史

  鄂州有着5000多年的悠久历史。在华容、蒲团、燕矶、太和、涂家垴等地,发现了新石器时代遗址10处、夏商时代遗址20多处。帝尧时为“樊国”,时为“鄂都”,殷商时为“鄂国”。

  西周中期,本境为鄂。鄂王熊红在境内西南(今属大冶)修筑鄂王城。周夷王时,鄂为楚国的重要封邑、军事重镇和经济中心。

  秦代为鄂县,辖今鄂州、黄石(含阳新)、咸宁(含咸安、嘉鱼、赤壁、崇阳、通山)等地。

  三国时期,鄂县属吴。公元221年,孙权改鄂县为武昌,并在此建都。当时,国都、郡府、县治均设于今城区。

  东晋时,城区为武昌府治所,王敦、陶侃、庾亮、庾翼等先后设府治理。宋、齐、梁、陈各代,城区一直是州、郡治所。

  唐代以后,武昌(今鄂州)成为文人骚客浏览吟咏胜地,李白孟浩然岑参元结苏轼苏辙黄庭坚陆游秦观范成大王十朋丁鹤年等,在此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诗歌与散文。

  南宋宁宗嘉定14年(公元1221)年,设武昌军,改武昌县为寿昌县,军府亦在县府。

  元世祖至元14年(公元1277年),升军为散府,元盛宗大德5年(公元1301年)废散府,寿昌县复名武昌县。

  民国2年(公元1913年),复改县名为寿昌县,次年改称鄂城县。

  1960年11月,改县为市,1961年12月,又撤市复县。1979年11月,从鄂城县划出城关镇及附近农村的5个生产大队,成立鄂城市,县、市并存。1983年,将鄂城市、鄂城县及江北的黄州镇、长江乡合并成立省辖鄂州市,下设鄂城、黄州两个县级区和程潮、华容、长港、梁子湖4个派出区(副县级)。1987年,黄州区划归黄冈,撤销派出区,设立鄂城、华容、梁子湖3个县级区。

两朝古都

  鄂王城:春秋战国时期,楚王熊渠分封其子熊红到鄂州为鄂王,修筑鄂王城,这也是湖北简称“鄂”的由来。

  武昌城:三国时期,吴王孙权为图霸业朔江而上,取“以武而昌”之义,改鄂县为武昌,在此称帝建都。东吴立国60年间,鄂州作为国都和陪都,先后达45年,与现在南京并称“东都”和“西都”。

鄂州市地名领域隶属演变

  鄂州市自西周时期开始称“鄂”以来,有近三千年的沿革历史。西周中叶,鄂国原位于今河南南阳北,称西鄂。鄂侯御方叛周,“率南淮夷、东夷广伐南国、东国”,占领扬越,称东鄂,治所在今鄂州。这是本地称“鄂”的开始。西周夷王七年(公元前863年),楚子熊渠伐扬越,至于鄂,封其中子熊红为鄂王。其时,鄂王以今鄂州市为政治经济中心,领地几乎包括今鄂南全境。鄂地后称鄂邑,治所在今大冶西畈,曾经为楚国的别都。春秋时期,鄂邑治所仍不失为“别都”的地位,鄂地为楚国产铜的重要基地。战国时,鄂邑曾经是鄂君启的封地,以其特殊的战略地位、经济地位,而受到楚国的重视。

  秦王政二十四年(公元前223年),秦灭楚,鄂邑属秦之南郡(南郡治所在今荆州)。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全国,本地为鄂县,仍隶属南郡。县的治所在今鄂州市城区东。鄂县领域约有今鄂州、黄石、大冶、咸宁、嘉鱼、蒲圻、崇阳、通山等市县和武汉市武昌区、江夏区。汉代,鄂县属荆州江夏郡,郡的治所在安陆(今湖北云梦)。西汉初,在鄂县境内分置了沙羡(今武汉市武昌区)、下雉(今阳新东南)二县。分县后的鄂县,在江夏郡所领十四县中,位列于第七。在东汉时,列于第十一。汉鄂县领域,约有今鄂州、黄石、大治三市和阳新县富水以北部分。

  三国分立时,孙权于魏黄初二年(221年)自公安迁来鄂县,取“以武而昌”之义,改鄂县为武昌县,这是本地称“武昌”的开始。武昌县领域约有今鄂州、黄石、大冶三市。在武昌县城设武昌郡,管辖武昌、江夏、沙羡、下雉、兴国、柴桑(九江市西南)、寻阳(九江)七县。郡治、县治均在今城区。吴黄龙元年(229年)四月,孙权即帝位于武昌。从此,武昌不仅是郡、县的治所,而且是孙吴的国都,江南地区的政治中心。都城遗址至今尚明晰可见。

  西晋时,本地仍然是武昌郡郡治所在,先属荆州,后属江州。其时,原属武昌郡的寻阳、柴桑二县先后分出,并合置为寻阳郡。西晋太康元年(280年),分武昌县为武昌、鄂两县,鄂县治所在今大冶市西畈,两县隶属荆州武昌郡。元康元年(291年),武昌郡划属江州。东晋建武元年(317年),江州治所设在武昌(今鄂州)。

  南朝宋、齐、梁,武昌、鄂两县领域和郡、县治所未变,刘宋时,武昌郡由原属江州改属郢州。州治设在夏口(今武汉市武昌区)。武昌昔日的重要地位,逐步由夏口取而代之。武昌虽仍为郡治,而领域逐渐缩小。到陈(557—589年),两县分设武昌、鄂、西陵三县,隶属北新州武昌郡,郡治所设在武昌(今鄂州),西陵治所在今黄石市境内。

  隋开皇九年(589年)改郢州为鄂州,州的治所设在夏口(今武汉市武昌区),这是“鄂”字西移的开始。同年,撤武昌郡,并鄂、西陵入武昌县,隶属鄂州。唐元和元年(806年),鄂州设立军事建制,称为武昌军,军的治所设在夏口(今武汉市武昌区),这是“武昌”之名西移的开始。其时,本地仍为武昌县。此时,武昌军城、武昌县城同时存在。故唐代诗人刘长卿之诗有“上下武昌城”之句。五代自后梁至周(907—960年),武昌县先后隶属扬吴鄂州、南唐鄂州。南唐李煜七年(967年),割武昌县三乡之地设大冶县(含今黄石市),武昌县和大冶县同属于鄂州。武昌县领域,东到西塞山,南至大幕山,西至梁子湖,北至长江。

  北宋开宝八年(975年),武昌县隶属荆湖北路鄂州(江夏郡)。南宋嘉定十四年(1221年),武昌县升为武昌军,因该名与鄂州的武昌军雷同,遂取“玉宝寿昌”之文,次年改名为寿昌军,领武昌县。这是本地称“寿昌”的开始。端平元年(1234年),废寿昌军,武昌县隶属鄂州(江夏郡)。嘉熙元年(1237年),武昌县又升为寿昌军,直隶武昌军节度。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寿昌军改名武昌散府,隶属鄂州路。元成宗大德五年(1301年),鄂州路改称武昌路,治所设在夏口(今武汉市武昌区),西移的“武昌”之名由军事建制名称变成了行政区划名称。此时,武昌县隶属于湖北道武昌路。元顺帝至正二十四年(1346年),武昌路改为武昌府,武昌县隶属武昌府。明洪武元年(1368年),武昌县属湖广布政司武昌府,西塞山划属大冶县。清康熙三年(1664年),武昌县属湖北省武昌盐法道武昌府。在清代,长港两岸自樊口至芦席口(六十口)及芦州、粑铺,划为黄州卫屯地;月山为大冶飞地。

  民国2年(1913年),废武昌府,改江夏县为武昌县,而武昌县却改名为寿昌县,至此,在本地沿用1692年的“武昌”二字,硬被江夏取代了。次年(1914年),因“寿昌”一名与淅江一县同名,寿昌县改名为鄂城县(因本境有鄂王城,故名鄂城)。这是本地称“鄂城”的开始。鄂城县领域未变,隶属湖北省鄂东道。1931年,鄂城县隶属湖北省江汉道。1932年,鄂城县隶属湖北省第二行政督察区(鄂南行政专员公署)。1936年,鄂城县隶属湖北省第一行政督察区(鄂东行政专员公署)。

  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鄂城县隶属湖北省大冶专区(治所在今鄂州),黄州卫屯地、大冶月山飞地划属鄂城县。1953年,鄂城县隶属黄冈专区,鄂城县的高桥区划属咸宁,白沙乡划属黄石。1955年,鄂城县的晏公区、谈桥区的金牛镇划属大冶县,大冶县的汀祖、碧石渡划属鄂城县。1960年,武昌县治所从武汉市武昌区的傅家坡迁出搬到纸坊。直至1994年,该县才改为江夏区,隶属于武汉市。武汉市武昌区的“武昌”二字,一直沿用至今。因清代省会武昌是元代以前鄂州的治所,“鄂”字就成了湖北省的简称。1960年,鄂城撤县建市。1962年,鄂城又撤市复县。1965年,鄂城县隶属咸宁地区。1979年12月,鄂城划属黄冈地区,实行县、市分治。鄂城县辖农村二十四个人民公社和长港农场,鄂城市辖城区古楼、樊口两个街道办事处和石山人民公社。1983年,经国务院批准,合并鄂城县、鄂城市和黄冈县的黄州镇,取鄂城的“鄂”字和黄州的“州”字,成立湖北省辖鄂州市。市名“鄂州”又与古代隋开皇九年(589年)设立的“鄂州”(治所设在武汉市武昌区)巧合。1986年,鄂州的左岭镇划属武汉市洪山区。1987年,鄂州市的黄州区划属黄冈县,辖区内建制分设鄂城、华容、梁子湖三个县级区和一个副县级单位长港农场。

地理

位置

  鄂州市位于湖北省东部,长江中游南岸。西邻武汉,东接黄石,北望黄冈。鄂州居中独厚,北距首都北京、东距上海、西距重庆、南距广州均在1000公里左右。鄂州国土面积1594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4.01万公顷。

地貌

  地势东南高,西北低,中间低平;最高点“四峰山”海拔485.8米,最低点梁子湖的“梁子湖”,海拔11.7米。境内拥有大小湖泊133个,水域面积65万亩,是著名的“百湖之市”、“鱼米之乡”。其中,全国十大名湖之一的梁子湖方圆300多平方公里,湖中有岛,岛中有湖。

气候

  鄂州属亚热带季风气候过渡区,平均气温17℃,无霜期268至272天,平均降水量1200至1500毫米,年日照时数为2038至2083小时。

自然资源

  鄂州资源丰富,物产富饶,素有“鄂东聚宝盆”的美称。鄂州地处长江中下游铁铜等多种金属成矿带西部,境内矿产资源丰富,小铁矿点星罗棋布。金属矿产资源主要有铁、铜、钼等,非金属矿产资源有煤、硬石膏、沸石、膨润土、珍珠岩、硫等。现已探明铁矿储量为2.5亿吨,居全省第二位。伴随铁矿石的开采,现保留有铜金属量约21万吨。现已探明硬石膏矿储量为3752万吨,硫矿储量为226.28万吨,煤矿总储量为2784万吨,膨润土储量为743万吨。

  鄂州土壤肥沃,气候适宜,构成各种类型生态环境,有利于各种植物的生长。境内有植物3000多种,主要是粮食、油料、瓜果、蔬菜等类。有各种木本植物83科、192属、358种,主要是竹木等类。有芳香植物60多种,主要是草木、木本等类。有药用植物125科、542种。

  鄂州动物种类繁多,资源丰富,水产名贵品种较多。全市有鱼类21科、106种,其中鲤科63种,占鱼类总数的60%。其他稀有鱼类在本地也有生长,产于梁子湖的银鱼,畅销国内外。有家禽10多种,家畜20多种。野生动物有兽类20多种,飞禽40多种,还有爬行类和虾贝类动物数十种。

经济

  2011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GDP)490.8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6.0%,增幅比上年加快0.7个百分点,居全省第2位。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60.99亿元,增长4.6%;第二产业增加值289.83亿元,增长17.2%;第三产业增加值140.07亿元,增长18.8%。三次产业结构为12.4:59.1:28.5。按常住人口计算,全市人均生产总值达到46756元,人均GDP折合7238美元,比上年净增1635美元,增长29.2%。

农业

  2011年,全市完成农业总产值108.8亿元,比上年增长5.9%。其中,种植业产值34.05亿元,增长4.3%;林业产值1.5亿元,增长14.9%;畜牧业产值28.68亿元,增长5.9%;渔业产值44.26亿元,增长6.8%,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0.31亿元,增长6.2%。

  全年粮食产量32.88万吨,比上年增长5.7%;棉花7149吨,增长30.2%;油料5.86万吨,增长1.7%;蔬菜产量90.96万吨,增长2.4%;水产品产量36.09万吨,增长8.4%;生猪出栏105.12万头,增长5.0%;肉类产量10.23万吨,增长10.6%;家禽出笼930.7万只,增长23.2%(主要农产品产量见表1)。

工业和建筑业

  2011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272.04亿元,比上年增长23.5%。其中,轻工业完成增加值45.05亿元,增长41.67%;重工业完成增加值226.99亿元,增长20.48%。全年规上工业累计实现产品销售收入860.68亿元,比上年增长38.18%;利润总额28.53亿元,增长74.29%;利税总额49.64亿元,增长48.26%;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249.26,比上年提高38.79个百分点。

  全年全市生产粗钢468.42万吨,比上年增长50.7%;生铁388.44万吨,增长40.8%;水泥568.27万吨,增长4.4%;铸钢件10.74万吨,增长10.3%;民用钢质船舶13.98万吨,增长2.1%;服装3889万件,增长39.4%。工业用电量高位增长,全年全市工业用电48.53亿度,比上年增长46.3%。

  全年资质以上建筑业实现总产值63.6亿元,比上年增长17.1%。实现主营业务收入55.6亿元,增长36.0%;实现利润2.8亿元,增长28.6%;建筑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为14.89万元/人,增长15.9%;全市房屋建筑施工面积555.4万平方米,比上年增加149.7万平方米,增长36.9%;房屋建筑竣工面积396.9万平方米,比上年增加91.1万平方米,增长29.8%。

固定资产投资

  2011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达到336.85亿元,比上年增长37.5%。其中,城镇500万元以上投资328.86亿元,比上年增长37.9%。在城镇500万元以上投资额中,第一产业投资额4.11亿元,增长11.5%;第二产业投资额164.19亿元,增长29.3%;第三产业投资额160.55亿元,增长40.5%。

  在城镇500万元以上投资额中,制造业完成投资154.9亿元,比上年增长79.6%,占全市城镇500万元以上投资额的47.1%,比上年上升12.8个百分点,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完成投资27.4亿元,比上年下降14.2%,公共设施管理业完成3.4亿元,比上年增长12.9倍,房地产业完成投资18.8亿元,比上年增长63.8%。商品房销售面积达到67.2万平方米,比上年增加2.65万平方米。

贸易和旅游

  2011年,全市积极实施 "汽车、摩托车下乡" 、家电以旧换新等一系列"扩消"政策,全市城乡市场进一步繁荣,消费结构不断升级,全年全市批发和零售贸易业完成增加值29.0亿元,比上年增长7.5%。

  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3.7亿元,比上年增长17.8%。其中城镇市场实现零售额135.6亿元,比上年增长19.9%;乡村市场实现零售额18.1亿元,比上年增长3.7%,城镇市场增幅高于乡村16.2个百分点。从行业看,批发和零售贸易业零售额135.57亿元,增长18.7%,住宿和餐饮业零售额18.15亿元,增长11.4%。从商品分类销售看,家具通讯器材、汽车等消费升级类商品实现零售额分别比上年增长25.4%、27.3%和32.2%。

  全年全市外贸进出口总值为3.4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71.3%。其中,海关出口2.11亿美元,增长62.8%;进口1.3亿美元,增长87.2%。

  全年完成招商引资总额180亿元,比上年增长36.4%。实际利用外资1.3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1.3%。

  全年全市共接待国内外旅游者377.18万人次,比上年增加92.16 万人次,增长32.3%,实现旅游总收入24.73亿元,比上年增长37.2  %,其中,接待入境游客5205人次,比上年增长8.9%,实现旅游创汇156.68万美元,比上年增长51.8%。年末全市拥有星级宾馆、饭店11家,国际、国内旅行社17家。

交通和邮电

  2011年,全市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完成增加值27.06亿元,比上年增长19.3%。

  全年共完成货物周转量27.78亿吨公里,比上年增长40.3%;旅客周转量11.21亿人公里,增长14.7%。全年港口货物吞吐量达到1420万吨,比上年增长26.6%。

  2011年,全市公路里程达到3024公里,比上年增加111公里,其中等级公路达到2508公里,比上年增加447公里。年末,全市民用车辆拥有量140116辆,其中,轿车拥有量达到14238辆。出租车 400辆,公共汽(电)车运营车辆达到352辆,比上年增加20辆。

  邮电通信业完成业务总量7.34亿元,比上年增长12.8%。其中电信业务总量6.73亿元,增长13.5%,邮政业务总量0.61亿元,增长11.9%。年末固定电话用户达到17万户,比上年增长3.0%,移动电话用户达到79.36万户,比上年增长17.6%。年末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达到12.27万户,比上年增长26.5%。

财政、金融与保险

  2011年,全市完成财政总收入41.37亿元,比上年增长31.5%。其中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26.31亿元,增长40.9%。在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中,实现地方税收收入19.41亿元,增长29.6%,税收收入占一般预算收入的比重达73.8%。

  全年完成一般预算支出56.69亿元,比上年增长31.8%。其中,社会保障和就业、医疗卫生等民生支出分别达到6.52亿元、3.76亿元,比上年分别增长34.9%和34.4%,增幅分别超过全市财政一般预算支出增幅3.1和2.6个百分点。

  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存款余额达到 296.74亿元,比年初增加40.09亿元,比上年增长15.6%。其中,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到168.16亿元,比年初增加18.73亿元,比上年增长12.5%。四季度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172.47亿元,比年初增加31.75亿元,比上年增长21.7%,其中,短期贷款余额达到95.59亿元,比上年增长49.1%,占全部贷款的比重达55.4%,比上年提高10.1个百分点。

  全年全市保险机构保费收入达到7.09亿元,比上年增长14.1%,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1.69亿元,增长6.8%;人身险保费收入5.4亿元,增长16.5%。各项赔款与给付支出1.2亿元,比上年下降52.1%,其中财产险业务赔款支出0.86亿元,下降62.5%;人身险业务赔款与给付0.34亿元,增长61.1%。

鄂州特产

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沼山胡柚、鄂州武昌鱼

农副产品、土特产

  :鄂州香茗

  :沼山胡柚、华容葡萄

  :梁子湖湘莲、梁子湖白莲、鄂州藠头(涂镇藠头)、临江毛豆

  

  

  :七彩雉鸡(麻羊垴七彩雉鸡)

  

  :鄂州武昌鱼、鄂州银鱼、鄂城鳜鱼、鄂州河蟹、蒲团淡水龙虾、蒲团黄鳝、蒲团鲶鱼

  :沼山茶油、鄂州珍珠、东沟珍珠、蒲团珍珠、小磨香麻油、武昌酒

  其他:临江棉花

工业产品、工艺品

  鄂州珍珠、东沟珍珠、蒲团珍珠

  鄂州古铜镜

美食、风味小吃

武昌鱼,学名团头鲂,俗称“樊口鳊鱼”,产于鄂州市梁子湖于长江交汇处的樊口

  武昌鱼  鄂州樊川口,是长江粱子湖交汇回流的港湾,也是武昌鱼——樊口鳊鱼的原产地。早在三国时期,武昌鱼即已得名,据史料记载,吴甘露元年,东吴末帝孙皓迁都武昌时,江南世族不愿离开繁华的建业(今南京),对迁都表示不满,“宁饮建业水,不食武昌鱼”的童谣便开始流传。这就是武昌鱼的最早得名。武昌鱼头小颈短,身扁体宽,本地人称之为“缩颈仙人”,平时栖息于湖底有深水植物的敞水区中下层,每年4-6月中旬性成熟的亲鱼群集中于粱子湖产孵,6-10月份为育肥期,育肥后的鱼群于秋季经樊口回长江越冬,12月至翌年3月为越冬期。武昌鱼不仅味美,而且还因其性味甘温,可消食调胃,气利五脏,李时珍将其收入《本草纲目》。

  鄂州螃蟹 以个体较大,颜色纯正(墨绿色),膏肥黄满,质量优良而蜚声中外。鄂州梁子湖、三山湖是中国最大的淡水螃蟹养殖基地,其产品远销日本新加坡东南亚国家。

  东坡饼 是鄂州西山古灵泉寺接待贵宾的传统佳点,色泽金黄,味兼松脆和清甜,北宋丰3年,苏东坡谪居黄州,放浪形骸,寄情山水,常泛舟南渡,游览西山,与古灵泉寺僧相交颇深,寺僧常以泉水烹茶、香油煎饼招待,东坡食后,大加赞赏。

  太和千张 历史悠久,明清时为朝廷贡品。产于鄂州梁子湖畔的太和镇武昌山附近。武昌山为幕阜山余脉,山下有谢埠村,村边有一泉,泉水甘美,村民取此泉水用地产上好黄豆磨浆蒸制成“千张”皮。太和千张制作工艺精良,薄如蝉翼,色白如雪,可凉拌,可清炒,可煮食。可取泉中水,煮梁湖鱼佐以太和千张,味道最佳。

  鄂州藠头 鄂州梁子湖畔的涂家垴镇、公友镇一带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土质粘而不板,宜于生长优质藠头。它大而圆,皮薄、色白、脆嫩、无渣,用其加工的盐渍藠和甜酸藠头具有颗粒晶莹,卤汁澄清,香气浓郁,甜酸适度,颜色乳白,质地脆嫩等特点,享誉海内外。藠头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及矿物盐类,具有建脾开胃、延缓衰老、防癌等功效,不仅适于佐餐,还可作馈赠佳品。

  长港牌小磨香麻油 由鄂州市长港农场油脂厂生产的长港牌小磨香麻油,色浓、透明、无沉淀,品味格外芳香,含有较多的脂肪酸,其中油酸45%左右,亚油酸40%左右;并含有较多的维生素E,对延缓老化、改善血液循环、促进新陈代谢有良好作用。

  梁湖碧玉 梁子湖绿色食品开发有限公司是由原沼山教育茶场发展壮大而形成的民营企业。公司致力于绿色食品开发,主要产品有“梁湖碧玉”芽茶、“碧玉”龙井、碧玉”毫峰三大系列。其中“碧玉芽茶”2005年荣获第六届“中茶杯”全国名优茶评比特等奖。

  鄂州银鱼 独产于梁子湖的沼山湖面,是鄂州出口鱼类珍品之一。这种鱼细若银丝,晶白如玉,营养价值极为丰富,旧时一直被当作贡品。

  豆豉武昌鱼 鄂州武昌鱼集团振华鱼类加工有限公司生产,豆豉武昌鱼选用优质、正宗、整条的武昌鱼为原料,“三去”后经油炸、浸卤、添加豆豉、香辛料和调味料,经过科学配方精心烹制、真空包装、高温杀菌精制而成。

  油炸刁子鱼

  诸葛烤鱼

  武昌酒 鄂州“武昌酒”源远流长,早在商代,这里就有酿酒话动和饮酒习俗,在鄂东南民间,至今仍有“樊口鳊鱼武昌酒,黄州豆腐巴河藕”的民谣,据考证并无哪种酒名为武昌酒,鄂州旧时,武昌酒盛名远播,追溯本源,北宁的“滔徒刑酒”,为其奠定了基础。从晚清到民国,鄂城酿酒糟坊遍布,佳酿飘香。酿制原料为稻谷、大麦、小麦、高梁。经过浸泡、培菌、发酵、甑蒸四道工序,用锡锅双甑轮制而成。以高梁酒最佳。

  百合鲜贝粥

  鄂城菜合子

  石锅耙泥鳅

  小天池蒸南瓜

  湖水煮湖鱼

  地锅三鲜

文化

鄂州方言

  鄂州位于江淮官话区、西南官话区和赣方言区交汇处,其方言可划分为两大片。东部、北部和西部属江淮官话区,包括杨叶、花湖、沙窝、燕矶、新庙、石山、凤凰、古楼、樊口、临江、杜山、蒲团、长港、庙岭、大湾、胡林、段店、华容、葛店等二十个乡、镇及办事处。这一片以城区话为代表,最突出的特点是古代入声字仍读入声。东南和南部地区属赣语区,包括太和、汀祖、泽林、碧石渡、东沟、沼山、公友、涂家恼、梁子等九个乡、镇。这一片以太和镇话为代表,最明显的特点是中古浊音声母不论平仄声都念送气清声。

七月半放河灯

  旧时的农历七月,民间有许多传统节日和民俗活动,如“七夕节”、“中元节”、“盂蓝会”,以及“放生”、“放焰口”、“放河灯”等。其中的“放河灯”历史久远,它源于远古先民们对“烟火”的崇拜,盛于唐宋时期的宗教活动。尤其是在“中元节”(七月十五)的晚上,不管是城乡,特别是那些江河湖港的乡民们都要举行“放河灯”活动。旧时的老鄂城,一般在七月十三日之前就开始扎河灯。“七月半”的“午时”以后,一些寺庙的僧侣、城区街道,特别是农村举行“法事活动”设坛念经。待到华灯初上时,像城区的“寒溪塘”,东门、北门的江边,以及广大的水乡渔村,人们纷纷将点亮的河灯放在江河湖港里,让它随风漂荡。如今,传统的“放河灯”已逐渐演变成一种具有时代感的“文化活动”。

葛店虾灯

葛店虾灯,又名葛店虾舞,是一种古老的民间舞蹈艺术

  葛店虾灯,又名葛店虾舞,是一种古老的民间舞蹈艺术。竹制布缀约两米长彩虾数个、鲶鱼一条,由男女手持虾、鲶组成表演群体,并随着打击乐器的节奏翩翩起舞,通过舞蹈动作,艺术地表现了虾、鲶的水中生活。明朝万历年间,江南古镇鄂州葛店名建筑“万年台”修建落成,葛店虾灯就参加了庆典。当时修建万年台工匠齐某将虾灯这一艺术形式 带回安徽芜湖。清乾隆年间,葛店船商涂德志驾船至芜湖,在其友人处学到“五虾闹鲶”,回葛店后将这一艺术活动教给女婿王某(人称王姑爷)。 1939年王某将虾灯传给内侄涂克明(现年82岁),涂克明老人又将虾灯下传三代,终将这一独特的民间艺术活动形式传承下来。(至于明万历以前,葛庙虾灯又从何处而来,有待再考)。

鄂州布贴工艺绣品

  布贴绣其生产历史相当悠久,是流行很广的一种民间工艺美术品。每逢庆喜节日、大小庙会、赶场上集、走亲访友,布贴绣品,随处可见。农村少女,自幼学习布贴绣,代代相传,技艺娴熟,供婚时嫁妆和平时穿用,成为风气。布贴绣自然流畅、工艺精美、情趣各异、风格独特,适合于装饰不同居室、场所。布贴绣主要产品是儿童玩具和日用品。常见的有童帽、童鞋、套袖、耳套、枕套等实用品;也有布老虎、布老鼠、布花猫、布娃娃、布小狗、布麒麟、布熊猫、布猴等摆饰和玩具。这些布绣晶,常常作为嫁妆和庆贺婴儿诞生的礼品,并成为民间妇女的重要副业之一。

传统节日习俗

  春节 正月初一,人们鸡鸣而起,于庭前烧响竹筒(即“爆竹”,今为燃鞭炮),以辟除山臊(传说中的一种让人生病的怪人)、恶鬼。全家老小端正穿戴,拜神祭祖、拜年,以祝贺新春的到来。门两边,挂上桃符。唐宋以后,门上变成了李世民的两位大将——秦叔宝尉迟恭的形象,以此驱逐鬼魅瘟疫。鄂州民国时期还保留有挂桃符的风俗,即职业宗教人员到每家每户的门上挂上画有符的桃木板,并收取一点金钱。这一天要敬奉椒柏酒、屠苏酒,喝桃汤水,吃麦芽糖、五辛菜,服“敷于散”。喝酒先从年纪小的喝起,因为年轻人过年意味着长了一岁,先喝酒有祝贺之意;老年人后喝意味着又失去了一岁。“五辛菜”是食用五种有辛味的菜(葱、蒜、韭等类)来使五脏之气通畅;“敷于散”则是将五种中药碾成的粉末用干净的井水吞服。鄂州拜年风俗有着次序上的规定:初一为父党,即为父辈的亲属拜年;初二为母党,即外孙拜外祖父母、舅父母的年;初三为妻党,即女婿拜岳父母的年;初四以后为姑、姨家或同辈互拜。同时有诸多禁忌,如初一至初三不得倒垃圾,否则即为“破财”。

  立春日 腊月底正月初(公历2月4日前后)。在立春前一日,官吏要装饰楼台亭阁,官民要迎春于东郊,祭拜谷物之神。立春的早晨要鞭打耕牛(泥牛),谓之“打春”。农家要在堂屋摆香案、点蜡烛,采来松、柏、竹类四季常青之枝叶插于烛台或装米的“升子”之中,谓之“迎春接福”。立春,同时意味着过年以来吃剩下的鸡鸭鱼肉再也不能长期地放下去了。

  元宵节 正月十五。节日到来的前几天鄂州便有龙灯上街,谓之“试灯”。旧时的鄂州是看不到妇女玩龙灯的,近年,出现由妇女组成的龙灯队。龙灯的扎制,是民间编制、纸扎及剪纸艺术的综合体现。

  花朝节 二月十二为鄂州地区的花朝节(也有的地方为二月初二、十五),即“百花生日”。古时这天,文人喜吟诗作赋,百姓有外出扑捉蝴蝶的游戏。里社要请戏班唱戏闹花朝。据说,百花这天要向花王献寿。姑娘们要选这天穿耳朵,好戴耳环,要备素酒祭祀花神。花朝节是结婚的好日子,平时结婚要看日子,而花朝这天则不用看,它一定是良辰吉日,故结婚者甚多。

  清明节 大多在4月5日,古时往往与寒食节一起过,古人们对寒食的重视程度胜于清明,随着时代的变迁,一些寒食节里的风俗逐渐移入清明之中。今天的清明,家家户户包括远在他乡的亲属也要回乡团聚,并且必须全家都要到祖坟山扫墓祭祖。这一天或给旧坟培以新土,或给新坟立置墓碑(要提前请民间艺人刻制好石碑及碑文),作为对先人与逝者的一种缅怀与追思。

  端午节 五月初五,《荆楚岁时记》中记载,五月份的头端午(初五)、大端午(十五)、末端午(二十五)有很多民俗活动,如“采艾悬门”、“斗草游戏”、“楫舟竞渡”、“争采杂药”、“系丝辟瘟”等等。初五这天,人们要采摘艾草束扎成人形,悬挂在门上,以祭祷消灾;要争先恐后地去采集百药,以去除毒气;新蚕吐丝,要用五色丝织品系在臂上或绣织成物品奉给尊长,青、红、白、黑象征东西南北四方,黄色象征中央;以五彩线制香囊,给小孩佩戴。最有影响的是楫舟竞渡。老百姓为了纪念这天投江的屈原,以竞渡的方式“搭救”屈原。比赛的双方,一方被称为“水上兵车”,一方被称作“水上骏马”。鄂州大多数地方重视过头端午,采艾叶菖蒲插于大门、喝雄黄酒、燃雄黄烟火避疫驱虫是必不可少的风俗。除楫舟竞渡外,原鄂城城关、泽林与葛(店)华(容)段(店)等地,还要举行“龙舟会”的活动,今天只有泽林保留下来在大端午划旱龙舟的习俗。此外,对于旱龙舟,更古老的说法是指民间“送瘟神”的一种活动。

  乞巧节 七月初七,相传是天上的牛郎与织女架鹊桥于天河相会的日子,是今天公认的中国“情人节”。这天晚上,家家户户的妇女要用很细的针结扎彩丝线,把瓜、果等摆在庭院中,向织女星神乞求智巧。如果有蜘蛛在瓜果上织网,妇女们便格外高兴,就认为是织女星神降临,自己的手艺也将会更加灵巧。而鄂州人则把平时积攒下来的瓜子、花生、蚕豆之类的食物炒熟拿出来吃,谓之“咬巧”。

  中元节 七月十五,为“孝义之节”,这是鄂州历史上较为隆重的一个节日。这天,人们要焚香化纸,摆酒食,祭祀祖先与辞世的亲属。另外,鄂州旧时家家户户还要“放河灯”,即用纸扎的一种平底灯,倒上一点青油,装上一截灯心草,拿到河、塘中放走,并命儿童烧些纸钱。无河塘放灯者,便放于自家水缸中,以此超度孤魂野鬼,为其燃灯照路,使其早日投胎转世。

  中秋节 八月十五,每家都要购置一些月饼茶果,晚上一家人吃月饼、品茶、赏月。以前,儿童颈上还常挂“月亮糕”,它由米粉加点糖制成,穿一根纳鞋底的红绳子,两面印上红、绿等简单的人物如“嫦娥奔月”及各种花草图案等等。中秋节农村有“摸秋”的习俗,即婚久不育之妇女,暗地托人去园中偷瓜,送到自己床上,寓意可得贵子。古时在中秋的头一天,民间还有把朱砂点在小孩额上,称为“天灸”,用来制服疾疫;又以金箔制“眼明囊”,用以装百草上的头茬,拌以露水,用来洗眼睛,能使眼睛明亮。

  小年 腊月二十四,这一天,家家户户要清除“扬尘”,搞清洁卫生,为过春节作准备。鄂州旧有祭灶神习俗,传说这天灶王爷要上天奏事,主家则祈求灶神向玉皇大帝多言好事(即鄂州民间所称“送司命菩萨上天”),以保下界的平安和百姓的“有吃、有穿、有剩”。祭祀时要用麦芽糖,据说麦芽糖又甜又黏,把它糊在灶神嘴上,一来灶王爷吃甜了就不好再告状;二来麦芽糖黏了嘴巴,想说坏话也张不开嘴了。无麦芽糖的穷苦人家只能许愿,故有谚曰:“灶王爷爷本姓张,一碗凉水三炷香,今年日子过得苦,来年再请你吃糖。”由此道出了穷苦人家的一种哀伤与无奈。

  除夕 一年的最后一天(岁暮),家家要换旧符、贴春联,王安石《元日》诗“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即为此写照。各家要备办美味佳肴,一家人要在一起开怀畅饮,围坐“守岁”,迎接新年的到来。长辈们要给小孩“压岁钱”。室内灯火通宵不熄,室外每家要悬挂叫做“满天红”的门灯。旧时,还要留一点“守岁饭”,到新年的第十二天,再把它撒到大路上,谓之“吐故纳新”。

旅游

吴王避暑宫,位于鄂州市临江濒湖的西山
西山松风阁,位于鄂州市西山灵泉寺附近,是一组集亭台楼阁于一体的风格独特的建筑

  吴王城 三国东吴都城。公元221年,孙权自公安来鄂,不久,接受魏文帝曹丕的封吴王称号,同年阴历八月开始营建吴王城。孙权又取“以武而昌”之意,把鄂县改名“武昌”,故名武昌城。1984年,吴王城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92年,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吴王避暑宫 位于鄂州市临江濒湖的西山。三国时期,吴王孙权建都鄂州后,西山便成为他讲武修文,避暑游猎的场所。公元229年,孙权在西山第二高峰处,筑坛告天,即皇帝位。从此这里留下了吴王避暑宫,读书堂,郊坛,广宴楼等三国遗迹。

  莲花山,鄂州莲花山景区为AAAA级景区,坐落于鄂州市南郊洋澜湖畔,已开发成康福旅游区,是游客休养身心,观光娱乐的喜乐园。相传,吴王孙权曾在此设立观星台,东吴大都督周瑜曾在这里督练水军。主要景点有元明塔、六合园、碑林等三十余处。

  莲花山碑林 始建于1994年,座落在鄂州市南郊洋澜湖畔的湖北莲花山旅游区内,容碑一万块。莲花山碑林建构宏伟,收罗广博,珍宝琳琅,内容涉及古今中外文化艺术诸领域。

  鄂州梁子岛生态旅游度假区 为AAA级景区。梁子湖是湖北省容水量最大的淡水湖之一,湖面面积位居全省第二。梁子湖东西长82公里,南北长22公里,由316个湖汊组成,湖面42万亩,流域面积3260平方公里,常年平均水深3米。北有45公里长港与长江相通,涌子湖水经长港注入长江。粱子岛,四面环水,面积约2平方公里,在粱子湖的中央。以梁子岛为龙头的生态旅游度假区,有张家楼房、瓦窑澥遗址、万年台、魁星楼、黄莺嘴、梁子门、仙人洞、绊马石、卧牛望月、扁担洲、石板街、四官殿、高尔夫俱乐部、磨刀矶等景观和娱乐场地。以太和镇清峰公园、吴王古山寨为板块的古遗址和自然景点,有清峰寺、清峰古泉、仙人下棋、童子拜佛、观音坐莲、螺丝吐眼、乌雅扑泉、双狮流涎、乌龟晒甲、铜鼓山、木鱼垴、九狮朝墩、马龙口水库、谢埠金盆垴新石器遗址。以沼山森林公园为主体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有翠竹山庄、大寺庙、鸡公石、关帝庙、烽火台、朱妃庵、龙凤寺、晒甲山、仙人谷、罗汉崖、笔架山、鄂王台、跑马场、校兵场、佛泽泉、神龟望月、张衡问天、牯牛饮泉、飞鹰掠湖、金鸡唱稻、鲶鱼上水、罗汉观脐、狮子开口、情人崖、茗香居、凌霄峰等景点。以长岭镇自然人文景观为代表的“张裕钊·濂亭故里”、“盛浩如烈士纪念碑”、金寺塔、三奇楼、玄武桥、亮山映月等。还有涂家垴镇的万亩湿地松、杉树基地等。这里旅游观步数不胜数,赏心悦目并各具特色,是休闲、娱乐、观光的胜地。

  鄂州市西山风景区 为AAA级景区。鄂州西山,古称樊山,因在吴王古都——今鄂州市区之西,故名西山。名胜古迹主要有:吴王避暑宫、武昌楼、古灵泉寺等二十余处。

  吴王避暑宫 是吴王孙权在西山避暑读书的行宫,始建于公元221-229年之间。

武昌楼,矗立于鄂州市椅子山顶。传说武昌楼是三国时期东吴军事了望塔,后人据孙权“以武而昌”,命名为武昌楼
鄂州市文星塔,位于鄂州市中心南浦路与文星路交汇处,始建于明代

  武昌楼 矗立于椅子山顶。楼门横额上的飘逸遒劲“武昌楼”三个大字,是郭沫若的手迹。传说武昌楼是三国时期东吴军事了望塔,后人据孙权“以武而昌”,命名为武昌楼。

  古灵泉寺 又名“西山寺”,是东晋太元年间高僧慧远所建,是中国佛教“净土宗”的发祥地。

  九曲亭 在西山南麓的九曲岭上,取“羊肠九曲”之义,命名“九曲亭”。九曲亭始建于三国时期,后来荒废。

  西山松风阁 位于鄂州市西山灵泉寺附近,是一组集亭台楼阁于一体的风格独特的建筑。宋徽宗崇宁元年(1102)九月,黄庭坚与朋友游鄂城樊山,途经松林间一座亭阁,在此过夜,听松涛而成韵,作了这首“松风阁”的诗。

  凤凰广场 位于鄂州市区东南隅巽宫,坐落在洋澜湖畔。俯视广场,左伏龙,右卧凤。青龙岗蜒,黄龙蟠卧,草木葱绿,繁花似锦。前方人工音乐喷泉,外伴人工半月池,连着洋澜湖,水天一色。

  鄂州市博物馆 国家二级博物馆,是湖北省重要的考古发掘、文物保护和文物收藏、研究、展示及开发机构,也是中科大、北科大、中国钱币学会的“青铜范铸实验基地”和湖北省人民政府的“礼品定点生产单位”,国家AA级旅游区(点)。

  鄂州市文星塔 鄂州市文物保护单位。位于鄂州市中心南浦路与文星路交汇处。始建于明代,是明嘉靖二十一年(公元 1542 年)知县谌谦与教谕朱瓒为激励学子奋发读书所建,后废。清代康熙七年(公元 1668 年)知县熊登看到文星塔渐渐颓废,于是易地在学宫南隅“距旧址六十步”处重建。解放后,历届政府又多次进行了维修。塔高约 23.13 米,共有 5 层,由塔座、塔身和塔尖三部份组成,塔座高 2.25 米,直径 8 米,基座边长 7.5 米,用条石垒砌而成。从塔座到塔顶均为八角形状。塔身为青砖木料飞檐式建筑,属八角攒尖顶式砖塔,高 19.08 米,每层间均有石阶十级相连。塔顶高 1.8 米。塔每层有四门四窗,合八方四门,可通观八面。塔身正南门镶碑上镌有“文锋”二字,书法古朴秀逸。 文星塔是鄂州市现存的唯一古塔,现与迁建来的万年台共存于文星园内。

  鄂州庾楼 位于鄂州市老城区的古楼街北段。 现存的古楼是1940年在原基复建的。楼下的石砌圆拱门,内空高达12米,宽11米,长16米,可以通行大型车辆。1983年,鄂州市建立后,市政府将古楼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又专门拨款修葺一新。庾亮(公元289-340年)字元规,东晋颖川鄢陵(今河南省鄢陵县)人。史载,时人称他“美姿容,善谈化,性好庄老,风格峻整”。晋元帝闻其名,特地召见他,竟觉“风雅过于所望”。晋时,武昌又为江州的治所,所以,都江州领刺史的陶侃一直住在武昌。咸和7年(公元332年),长期镇守武昌的陶侃去世,朝廷命庾亮接替陶侃,都督江、荆、豫三州。《武昌县志》记载,庾亮镇守武昌期间,“崇修学校,高选儒官”,“坦率行已,招集有方,政绩丕著”。直至咸康6年(公元340年)因病去世,在武昌总共呆了8年多时间。他死后,其弟瘐翼接替兄职镇守武昌,庾翼之弟庾冰亦曾镇守武昌,史称兄弟三人在武昌皆有德政。

  张裕钊故居 位于鄂州市梁子湖区东沟镇龙塘村,316省道从故居门前穿过,距鄂州市区约30公里。故居遗址为上下两幢砖木结构普通民房,堂中设有天井、庭院,四周栽有梅、桂等树木。大门前立有六柱五间的贞节石质牌坊,立柱上刻有双象、对狮、麒麟等图案,张裕钊书法造诣精深,独创内圆外方雄奇峻拔的“张体”,因执教数十年,桃李盈门,学者甚众,其日本弟子宫岛咏士深得衣钵,归国后创办“善邻书院”,弘扬先师书法,1992年宫岛咏士再传弟子率团拜谒师尊故居。为便于后人的瞻仰、凭吊、缅怀,与鄂州市政府协商中日合资,在鄂州市西山墓区修建张裕钊陵园、纪念馆、碑林等纪念建筑。

  怡亭铭摩崖石刻 位于鄂州市老城区小北门江边一处巨崖上,巨崖如小岛,上刻有被世人誉为“三绝”的“怡亭铭”,即“怡亭铭摩崖石刻”。怡亭铭石刻长1.2米,宽0.5米,由篆隶二种书体组成。篆序6行,每行4字,每字径约12厘米,共22字,系李阳冰篆。隶铭8行,10句,每字径约5厘米,共56字。1981年被列为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88年又被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鄂州市六朝武昌城(吴王城)遗址 湖北省文物保护单位。俗称“吴王城”,又称“吴大帝城”。位于鄂州市区古城路北段一带,北临长江,南至吴都古肆,东至重型机器厂内,西至新民街熊家巷。城呈长方形,东西长1000米、南北宽500米。建于公元221年阴历8月, 229年4月,孙权在此称帝,孙权迁都建业(今南京)后,派上大将军陆逊辅佐太子孙登留守武昌,甘露元年(公元265年)9月,末帝孙皓还都武昌。三国时期,孙吴三建武昌宫,二次建都武昌,武昌城作为都城和陪都共历时五十余年。据文献记载:城有五门,为东门、西门、南门、北门和西北角的流津门。流津门直通吴王苑囿——江边散花滩。宫城东有鸡鸣阙。城内有武昌宫,四周有宫城,宫城内有太极殿、礼宾殿、安乐宫。据考古证实,现存的吴王城遗址是南方现存六朝古城中最早的一座,也是我国仅存的三国都城遗址,具有较高的考古和历史价值。现地面仅存南城垣夯土城墙一段。

  鄂州市古寿井 鄂州市文物保护单位。位于鄂州市区古楼街与十字街交汇处。始建于南宋嘉定年间,由县尉邹应博捐修,因井口置有四眼铁盘,故俗称“四眼井”。水井建成之日曾留下吉祥的祝辞:“后当有登高位、掇巍科、亭上寿者。”故后人又称之为“寿井”。元代至正年间,监邑达噜噶齐铁山(亦为观音阁的主持修建者)、知县王文贲又在井上建“寿井亭”。清末民初,因战火,亭废。该井曾为古鄂城“十景”之一。但自从用上自来水后,四眼井渐渐停用,并被垃圾杂物填埋。现在的“四眼井”是2004年鄂州市人民政府组织淘洗修复的。其“一井四眼”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卓越的创造力。

  红莲湖旅游度假区 红莲湖位于鄂州市华容区庙岭镇境内,1993年元月成立湖北红莲湖旅游度假区(原华侨城),并编制了总体规划。1994年元月8日,省政府同意成立省级红莲湖旅游度假区,规划面积24平方公里,起步区5平方公里,并授权鄂州市政府组建度假区管委会,负责度假区的开发与建设。红莲湖度假区所在地主要水体为红莲湖,其湖面面积约5.5平方公里。

  三山湖旅游度假村 位于鄂州市城区西南。是集游览、观光、休闲、度假、购物、渔家风情文化为一体的综合型旅游度假区。旅游度假区于2003年10月由市政府批准成立。度假村总面积4万余亩,其中水面3万亩,由三山九峰一湖构成。

  卧虎山 原名东山,三国时期,武昌城东的澜湖之滨是一片森林。吴王称帝武昌(今鄂州),次年三月,孙权手下虎将丁奉 (大将军、左右都护)出城东围猎,追逐一只老虎至此不见,发现此山极象一只睡着的老虎,就即兴改此山名为卧虎山,之后,一生喜虎的丁奉在此结草庐12载,作其休假、围猎居所之用。直至229年,吴王决定迁都建业,当时反对的大臣还上书劝曰:武昌南湖藏龙、东山卧虎、北江踞麒、西山栖凤,乃风云际会之地,劝吴王不要迁都。

  卧虎山庄 坐落于新庙镇英山村滨湖东路中段的卧虎山旁,山庄整体呈西洋式木质结构建筑群,风景秀丽,环境宜人,是一家集餐饮、垂钓、休闲于一体的环保型民营山庄。

  鄂州市沼山森林公园 省级森林公园。位于鄂州市沼山镇东南,铁(山)贺(胜桥)公路从公园脚下穿过。距市区351公里。从1996年开始,沼山森林公园正式对外开放,是集旅游接待、度假、休闲、会议为一体的综合型公园。公园保护区森林面积30000亩,山野谷幽,松竹苍翠,峰奇石异,沟壑纵横,主峰海拔418.5米。

鄂州人物

近代名人

  王家璧(1814-1883),字孝风,号连城。道光进士,授兵部主事。曾创设厘局,以应军需。先后佐理曾国藩、左宗棠营务,曾关中讲学。后历任大理寺少卿、顺天府府丞、光禄寺少卿等职。著有《王氏家集》4册,《狄云行馆奏稿》8册,自编《武昌志》13册,留有手稿《编年稿》21册,书札11册,诗文14册,杂著13册,师友诗文抄24册。还有一些解经、注经的著作。上述书稿大部未刊,均藏于湖北省图书馆。

  柯逢时(1845-1912),字懋修,号巽庵,鄂城人。清光绪9年(公元1883年)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历任江西按察使、湖南布政使、广西巡抚、兵部侍郎、督办八省膏捐大臣、兼总理各国事务大臣、湖北铁路协会名誉总理。一生喜著书、刻书、藏书。先后参与纂修《湖北通志》、《武昌县志》、《应山县志》。晚年曾刻《常山贞石志》、《经史证类大观本》及《武昌医学馆丛书》。家藏书数万卷。

  黄大华(1855-1910),亦名大受,字伯子,号鞠友,金牛西畈(原属鄂城)人。早年丧父,赖母培育,成年后教私塾。1888年中举,次年取进士,分发浙江,历充浙江4交次乡试同考官、1次武乡试受卷官。后历署该省西安、德清、钱塘、鄞县、仁和、黄岩、诸暨等县知县。期间,曾兼任杭、严二州漕运守备,因勤于政事,成绩斐然,保升知府,钦加盐运使衔。1909年任浙江省咨议局议案审查委员会委员。从政之余,钻研经史,潜心著述,所编《东汉皇子王世系表》、《东汉中兴功臣侯世系表》、《东汉三公年表》、《三国志三公宰辅年表》、《隋唐之际月表》、《金宰辅年表》、《元分藩诸王室表》、《元西域三藩年表》十余种史表,被世界书局刊入《二十五史补编》。《汉志郡国沿革考》、《明宰辅考略》、《明七卿考略》、《山脉指掌续》、《四明酬唱集》、《甬上骊唱》、《历代纪元同异考略》、《梦红豆村诗集》、《梦红豆村文集》等书均已梓行,未刊行的尚有《历代帝王世表》、《唐藩镇年表》等20余种。

  闵孝荃(1868-1945),字子骧,鄂城城关人。清末秀才,毕业于湖北警察学堂,曾随伊犁太守王槐僧参赞幕府,辛亥革命后任上海体育专科学校校长,湖北警务处秘书主任。擅长书画及金石篆刻。其“八分书”融篆、隶、魏碑于一炉,浑然一体。“铁线篆”力透纸背,铁骨铮铮,法度森严,突破樊篱,自成一家。所画墨兰竹石清茂润秀,幽娴隽逸,深得劂板桥章法之妙。晚年精研佛学,曾人行鄂城佛教会长。著有《阅历笔谈》、《篆隶指南》、《汶上旧馆诗稿》、《汶上旧馆老人随笔》。

  曹林懋(1873-1932),原名林,号保和,杨叶毛镰咀人,省立湖北师范学堂毕业,1903年中举。1904年至1906年筹办湖北商业中学、商业小学、武汉民立中学、武昌五路高等小学、武昌支郡师范、荆门师范等10余所学校,期间,被湖北按察使梁鼎芬聘为全省预备中学堂会办,后迁任广西省视学,湖北、广西两省提学使,18省学务视察专员。民国年间,历任中华大学教授,实修大学教务长,湖北文史地学社、科学观摩社社长,国学会副会长。曹林懋一生著述颇丰,曾刊行《文学要略》、《经辨疑》、《四书集注补》、《考正哲学》、《榴园文初集》、《榴园文续集》、《杂组乐记》、《学记》、《集义家纪》、《自撰年谱》等10多种。

  万廷献(1873-1943),字仲篪,葛店人。1896年考入湖北武昌学堂。毕业后,被选送日本官费留。曾参加孙中山的“兴中会”,又与留日学生组织“励志会”。1902年回国,在湖北督练新军。1907年奉调进京,先后任陆军部练兵处炮兵监督、军制司司长、军学编译局坐办等职。编有《炮兵操典》等书。后在南京出任陆军第四中学总办。武昌起义后,万率陆军四中部分学生回鄂参加刘家庙战役,被黎元洪委为顾问。汉阳失守,总司令黄兴东下,黎以万摄理其职,万以难孕人望为由,旋去南京。南北议和后,袁世凯对万多方笼络,并饵以高位,万不为所动。1912年,北京政府授万以陆军少将,1917年晋升为陆军中将,1943年病逝,经李济深呈请重庆国民政府明令褒扬,并将其生平事迹宣付国史馆。

  涂晓墅(1874-1944),名家琛,复号小书,晚号樊湖老人。出身于书香门第,仕宦家庭,世居城关十字西街。1895年中秀才,曾出任江西都昌县知县,旋受朝议大夫(从四品虚街)。因对功名淡漠,无意仕途,遂弃职归里,从事教育。宣统年间曾主讲寒溪学堂,民国2年(1913年)利用自家住宅创办“精益学校”,占地350平方米,教授生徒。涂晓墅虽属塾师,亦是新学的倡始者。“精益学校”的规模当时在全县首屈一指。1938年,日本侵略军攻陷鄂城,晓墅避难于松滋县,又在松滋县城办起学校。1940年,晓墅返回故里,拒绝为政府高薪聘请,仍操旧业。年至古衡后,他仍然治学不辍,因年老体弱,内外操劳,又忧国难,终致一病不起,于1944年与世长辞。

  程清泉(1876-1924),名玉堂,泽林镇大山村人。读私塾后即钻研机械,曾在铁山矿局见习机器翻砂。清光绪年间,日本创制“中桐牌”轧花机倾销我国。愤于利权外溢,程清泉殚精竭虑,夙夜构思,终于研制出“赛中桐”轧花机,并投入批量生产。昌商恨其奈销路,以有碍专利为由,胁迫政府阻止生产。张之洞督鄂时,在湖北大办纺纱局、织布局等实业。程清泉到汉考研纺织机械数月,于1907年在武昌武胜门外创办“华升昌”纺织机械厂,潜心从事纺织、印染机县的翻制。鉴于汽力织车耗资巨,遂发明人力织车。该车在武汉工业机械促进会参展,因其用力微,出品精,造价低,效率高,倍受用户青睐,被评上银质奖。日商见之大的比购进,稍加改造,又返销我国。他屡次上诉,均无结果。政府的无能使他愤怒不已,事业的成功激励他劳顿不息。及至晚年,又逢战乱,遂避居于家,抑郁而逝。

  刘艺舟(1877-1937),亦名必成、木铎,沼山人。1904年入日本早稻田大学,加入同盟会,课余参加“春柳社”话剧团演出。1907年归国,在东北各地及天津沿海主演《黑奴吁天录》、《爱之花》等新剧,宣传爱国思想。辛亥武昌起义后,与山东同盟会员攻占登州、黄县等地,被推为“登黄都督”。后离职去上海,与夏月珊、潘月樵等合作演剧。孙中山曾赠以“光复登黄伟人”金丝绒戏幕,“都督演戏”遂传为美谈。“二次革命”失败,刘亡命日本。后回国反对袁世凯签订卖国的“二十一条”被捕。袁获释,因编演《皇帝梦》一剧,又险遭缉捕。1922年编演《哀江南》、《花子拾金》等剧,讽刺军阀混战、新贵争权夺利。1927年任汉口市戏剧编审委员会委员,晚年教授戏剧理论。一生编著剧本数十卷,多为针砭时弊之作。

  吴兆麟(1882-1942),字畏三,葛店岳陂人。16岁入武昌工程营当兵,后入参谋学堂深造。1905年参加“日知会”。辛亥武昌起义之夜,吴正率部防守楚望台湾省军械库,因平时颇得军心,故被义军推为临时总指挥,率众进攻湖广督署。武昌光复后,军政府成立,吴任参谋部部长,曾赴汉口督战。后又任民军战时总司令。民国成立,任都督府参谋总长,授陆军上将。旋解甲回鄂,倡修武昌首义公署投资实业。1922年月日督修樊口大堤、沿江大堤,开凿月河,兴建大闸,使农田保收,民受其利。1938年武汉沦陷日人诱以高位,不为所动。后病逝。著有《太湖秋操纪实》、《战术实施》及日记多种。

  张祝南(1882-1966),字肖鹄,葛店墩子塘人。1906年考入两湖师范,由同学牟鸿勋介绍,加入共进会。武昌起义后任《中华民国公报》副主笔,作社论《论民国》、《说反清》和起草讨清檄文。张振武在北京被害,他即在自己主编的《震旦报》上发文抨击,几遭捕杀。1913年,张祝南与董必武、张国恩等在武汉创办“江汉公校”,抚育辛亥革命军烈属后裔,张被推为校长。1916年,袁世凯称帝,张与蔡济民、熊晋槐等人组织讨袁。后又创办《江汉日报》参加护法。张勋复辟后,与牟鸿勋等任川鄂联军前敌指挥部秘书。后历任安徽颍上县、湖北宜都县县长。曾创办私立神山小学、神山中学。1935年后,在家乡从事教育。张工书法诗文,所著《峭谷诗稿》,载诗700余首,是一部史实丰富的诗体自传。

  熊晋槐(1883-1958),亦名继贞,葛店熊家湾人。1901年入湖北工程营当兵,1904年留学日本时加入同盟会,1911年回国参加武昌起义。湖北军政府成立,任交通部长,对恢复交通与社会秩序出力甚多。1916年被孙中山委为 军事特派员,在武汉组织力量反袁。曾变卖家产充作革命经费,被举为武汉地区讨袁总司令。袁死后,又参加反湖北督军王占元的斗争。1926年,国民革命军攻克武汉,出任湖北航政局局长。次年,曾掩护董必武摆脱国民党反动派的追捕。抗战期间,与新四军五师密切联系,坚持敌后抗日活动,后因源屈任为职遭日军逮捕,遭受酷刑,终不屈。建国后,历任全国人大人表,中南军政委员会委员,湖北省副省长,民革湖北省主委。

  刘复(1885-1944),原名朝禄,号菊坡,金牛胜桥乡岩刘(原属鄂城)人。少年就读文普通学堂,与宋教仁等参加反清组织“科学补习所”,后资助宋东渡日本。入两湖师范后,曾赋诗言志:“徒劳口舌难为我,剩好头颅付与谁”。慈禧太后祝六十寿,他公开丑诋。武昌起义时,为《中华民国公报》编辑,还积极筹设警察局。他入则挥毫为文,出则荷枪巡哨。黄兴曾书赠一联云:“上马杀贼,下马草露布;左捭持螯,右手执酒杯”。和议后,拒入段祺瑞政府供职。1918年为《正义报》主编,因反对王占元而遭迫害,遂奔广州。1926年随国民革命军北伐,曾撰写《告武汉民众书》。后历任山东、安徽两省民政厅长、秘书长,湖北专员等职。有诗文及书画作品传世。

  朱峙三(1886-1967),原名鼎元,又名继昌,鄂城城关人。1906年考入两湖总师范学堂,与牟鸿勋等在校传播反清思想,兼任《中西报》主笔。辛亥武昌起义后,入湖北军政府内务部任书记官,为《中华民国公报》撰文。1928年任蒲圻县长,曾废止陈规陋习。1933年任黄冈县长,因擅免农民钱粮,被省财政厅记“大过”三次,几次撤换。后任教于寒溪、大冶中学、武汉晴川中学、湖北省立第一师范、湖北教育学院、国立湖北师范学院等学校。新中国成立后,历任湖北省文物整理保管委员会委员、省政府参事。朱峙三精通书画,对古琴造诣亦深。平生所人和篆、隶、行、草的大小屏对、中堂、横披、立轴、琴条以及册页、便面数以万计。其画深得“四五”妙笔,宋、元、明、清各家兼采,山水、人物画,皆雅淡而极其远致,独具特色,有不少流向海外。峙三诗文及中学著作较多,先后编有《辛亥武昌起义前后记》、《革命诗词选》、《太平天国与湖北》、《太平天国与鄂城》、《晚清闻见录》、《覆瓿集》、《壮学集》、《金湖集》、《福州集》、《施州寄庐偶忆集》、《晚学集》、《峙山山馆文集》、《春柳斋笔记》、《师友感旧录》、《朱峙三六十年日记》等,达数百万字。

  马荣(1888-1911),亦名融、世忠,字希松,鄂城人。年方19投工程八营,1911年参加共进会。辛亥武昌起义一声枪响,马即向天连发数枪,以示响应。接着,手刃旗兵18人,迅速占领军械库。是夜,率第二路军参与攻克总督衙署,并协同胡廷佐部夺下藩署。次日,搜出黎元洪,并胁迫他与革命党人合作。1911年10月29日,清军入侵汉口六渡桥一带,马荣率敢死队突入敌阵,与敌拼死肉搏,终因力竭被擒,惨遭杀害。

  徐达明(1888-1915),字介舟,段店孔关村人。早年投入湖北新军,曾调陆军将弁学堂深造,后升任陆军第八镇步队第三十标排长。曾先后参加过日知会、群治学社会社、振武学社,1911年转入文学社,不久又加入共进会。武昌起义时,徐率队与熊秉坤部进攻清督署。湖北军政府成立后,为谋略处成员。曾清收清廷金库,为革命提供大量经费。阳夏之战,驰临前线督战。南北议和后,任毕血会会长。民国成立,任湖北稽勋局调查长,后授陆军中将。1945年,段店曾改称为“达明”乡。

  刘叔模(1897-1975),名馨范,又名范祥,段店刘弄村人。8岁入塾,14岁考入本县寒溪学堂。不久,武昌起义,辍学赴武昌投湖北军政府当学生军。国民政府成立后,被编入陆军小学。1916-1917年,叔模先后在汉口博学书院、北平汇文中学、国立法政忖门学校就读。1919年3月,赴法国勤工俭学。1922年夏,考入北大法文系作旁听生。1925年6月,赴广州投国民革命军陈铭枢部任政治部秘书。1926年7月,北伐军出师湖南,广东南路行政专员张难先来信,邀他出任澄迈县长,他应允前往。两个月后,北伐军攻克武昌,他即辞职回鄂。“九·一八”事变后,蒋、汪合流,汪任国民党南京政府行政院院长,委叔模为内政部次长。南京政府迁洛阳后,又任他为行政院参事。1933年11月,福建成立“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叔模任该政府文化委员会秘书长。1949年到北京,经陈铭枢、邵力子介绍,加入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随后任该会中央团结委员会委员。第二年,经董必武介绍,回武汉任中南军政委员会参事室参事。1954年春末夏初,中南军政委员会撤销,调武汉市人民委员会参事室任参事,随后,又任武汉市政协常委。1956年底当选为中国国民革命委员会武汉市委员会委员。1957年夏出任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武汉市委员会秘书长。旋因“乱发议论”被划为右派。1973年因病郁交回辞世。1979年得到平反昭雪。

  万籁天(1899-1977),亦名群,葛店人。“五四”运动后留学日本,1921年回国,曾编导独幕话剧《东道主》,揭露日本霸占旅大罪行。1924年起,先后在上海任明星影响公司编导,“南国社”导演。1938年应田汉邀请,任国民革命军军委政治部第三厅戏剧科主任科员。1944年9月后,任陪都剧社社长、中华剧专教授。先后创作独幕剧《童养媳》、《摸索》、《期待》和三幕历史剧《唐宫秘史》等,编导电影和话剧《热血男儿》、《努力》、《峨眉山下》、《离离草》、《十字街头》等20多部。与唐槐秋、洪深合演《名优之死》、《第五号病房》、《沙乐美》等话剧。建国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三兵团文工团戏剧指导、东北风鲁迅文艺学院戏剧部教授、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辽宁省政协常委、中国戏剧家协会辽宁分会主席等职。又先后导演过《吝啬鬼》、《李闯王》、《娜拉》、《日出》等10多部中外名著和现代话剧。

  汪奠基(1900-1979),亦名三辅,号芟抚。段店骆李人。1920年留学法国,先后攻读过哲学、数理逻辑,获硕士学位。1925年回国,先后在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大学、上海暨南大学、武昌中华大学、东北大学、西北联大等校任教授。1956年调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任研究员和学术委员会委员。主要著作有:《逻辑与数学逻辑》、《现代逻辑》、《中国逻辑思想史》、《哲学概论》、《哲学与科学》、《科学方法》、《理则学》、《逻辑十略》、《老子朴素辨证的逻辑思想椢廾邸贰ⅰ吨泄呒枷胧妨戏治觥返取/P>

  杨光第(1902-1989),鄂州汀祖人。1928年毕业于国立武昌中山大学医科,1929年任汉口特别市第二诊治所主任。1931年赴德国考入佛莱堡大学病理学院继续深造。1935年毕业。并发表《关于恶性贫血及深血性黄疸病多种血清色素的探讨》,被授予医学博士。1936-1937年,杨光第任国立河南大学医学院内科教授兼教务长。抗战开始,随汉阳兵工厂迁至湘西沅陵修配厂任主任医师。1941年辗转恩施,任湖北省立医院院长兼内科主任,并与朱襄壁等创办湖北省立医学院。建国后,任武汉市二医院副院长、院长,农工民主党武汉市委委员及江岸区支部主任。毕生从事医疗与教学,在研究血液病与老年关病等领域尤有建树。

  万灿(1902-1970),名灿之,葛店镇人。早年随父万廷献在北京读书,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时,他在清华园(清华大学前身)带领学生旅行示威被捕,出狱后被开除学籍。1920年留学日本,因见日方保守,无所学,遂回上海,入沪江大学。1922年赴法勤工俭学,又觉得法国过于繁华,非求学之所,遂转考德国柏林大学政治经济系。学习期间,结识民主革命志士邓演达,因志趣相投,发起组织“第三党”(后改“中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现称“中国农工民主党”)。毕业回国后任立法院编修。1930年,任中山大学经济系主任、代法学院院长。1933年,福州成立“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他即弃职投效,任政府秘书长,参与抗日反蒋运动。失败后遭通缉,潜逃香港,组建“中华民族革命同盟”,从事倒蒋抗日活动。1935年再度赴德国,任柏林大学、莱比锡大学教授,组织“中华民族革命同盟”驻欧支部,任特派员,兼“旅德华侨抗日联合会”常委、十人小组负责人,曾去苏联参观学习。“芦沟桥事变”后,接周恩来电:“已取消通缉令,速回赴国难。”万灿回国后,任政治部设计委员,桂林李济深办公室顾问。次年,应监察院长于佑任邀请,赴重庆任监察院委员,仍进行民主革命组织活动。解放后,历任金陵大学、安徽大学、中央大学、厦门大学等校教授,厦门大学工会主席、公共外语考古室主任,第一届中苏友好协会会长,中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央团结委员会委员、团结部部长,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央南方书记,福建省政协委员,厦门市政协常委。“文化大革命”期间,受尽摧残迫害,1973年9月29日在南京含冤逝世。

  闻汝贤(1902-1986),又名闻一,左岭金王闻家湾(原属鄂城)人。童年读私塾,1918年赴省城读初中,因其年龄大、国文成绩优,盈年后越级跳入高中。18岁时因不满父母包办婚姻出走上海,先后就读于私立文生氏英文专科学校、上海国民大学中文系。毕业后由妹夫资助留学日本,攻读明治大学新闻系,获硕士学位。1926年回国,闻汝贤先后执教于汉口、宜昌等。1930年担任武汉科学实验馆和不知所指导员、馆长,后供职《江汉日报》社。1936年赴任新加坡商务参赞。1939年到四川,任国民党抗战军官补训处书记,次年夏被选送国民党中央团校受训,结业后历任中美煤化公司襄理、中央粮食部专员、中央宣传部科长、宣传部编审室编审。抗战胜利后,闻汝贤被派任国民党安徽省参议、省新闻处长,曾参与清查、整肃、处理汉奸的工作,时常为《皖报》撰写社论、评论等。1947年调任南京《和平日报》总社主笔,不久又任南京《中国时报》社副社长、上海《真实晚报》社社长。1950年秋出走香港,转赴台湾。历任台湾农学院、国民党陆军官校、东吴大学、师范大学等校教授。教授之余,潜心著述。《中国粮食概论》、《读词偶得》、《词选》、《词牌汇释》、《潮生人语》、《新闻学概论》、《新闻资料管理》等已刊行。晚年,闻汝贤只身独处,心地倍感凄凉,性情愈加孤僻,不愿与“势利之世人”来往,曾一度削发入庙,参禅悟道,返家后亦念佛打坐,最终在忧郁中辞世。

  邓定远(1907-1984),又名邓超平,太和镇谢培青峰山人,出身于贫寒家庭。少时进入基督教圣公会办的武昌三一堂中学,后入武昌文华大学。1926年2月考入中央军校,不久加入国民党。北伐中曾参与攻打长沙、汀泗桥、武昌城。1927年8月毕业,分配到国民党湖北省防军独立一团,两年后调任陆军第三师第八旅少校营长,曾积极从事全省的“剿匪清乡”活动。1933年夏赴南京,供职军委会编练处,第三年转任中央军校洛阳分校中校队长,未满一年,考入陆军大学,毕业后调陕西刘安祺部任参谋处上校主任。1940年晋任陕西长安陆军新三十七师少将参谋长,后调任陆军总司令何应饮随从少将参谋。抗战胜利后,分赴各地检查日军投降情况。武汉行辕成立,受任参谋处长。1947年底改任湖北保安旅旅长,次年当选为国民大会鄂城县代表,后任第五编练(湘鄂边区)第一OO军副军长兼四十四师师长。1949年到台湾,先后结业于国民党国防大学、国防研究院。初任保安干部总队长,1955年转任国防大学及军团政治部主任,三年后任金门防卫怀念部副司令官兼政治部主任、政务必委员会秘书长。1959年升陆军中将,旋调陆军总司令部任政治部主任。1962年,国民党政府图谋反攻大陆,成立“战地政务局”,邓定远任该局局长。次年10月,国民党政府应南越之请,成立“援越军事顾问团”,邓定远被委为首任援越顾问团团长。1966年回台,出任“国防陪联合作战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执行官。三年后退役,转任“国民党国民代表大会”党部书记长。同年,台北成立世界邓姓宗亲总会,被推为该会理事长。晚年被委为“国民大会宪政研讨委员会”常务委员。

  黎子玉(1910-1987),号紫曙,涂镇白云黎先木人。童年读私塾,后进金牛虬川中学。1926年3月加入中国国民党,8月,转读武汉中学。1932年考入武汉大学法学院经济系,修业四年,毕业后即投身军界,历充国民党军事委员会委员长广州行营上尉科员、中央军校广州分校特别训练班少校组员、军委会战时工作干部训练团第一团中校政治教官。1938年7月加入三民主义青年团,旋任中央团部宣传处指导组组员。不久,又任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政治部上校政治教官(兼主任教官)、编审组课长、特别党部训练委员暨《党军日报》总经理。1941年8月,黎子玉奉调回鄂,参加湖北省地方行政干部训练团党政班学习,结业后任湖北省政府视察,多次衔命驰赴鄂西北各区县考查。1943年6月,三青团湖北支部设置监察会,他任该会书记,兼常务监察。1947年11月,国民党与三青团合并,任湖北省党部常务委员。1949年冬到台湾,转年被派任当局总统府秘书,处理机要,赞划政务。1953年冬递补为湖北省鄂城县区域国民大会代表及“光复大陆”设计委员会委员。1954年3月,奉派在前国立故宫、中央博物院联合管理处及现国立故宫博物院管理委员会工作,先后任过委员、组长及秘书等职,直到1965年9月因病辞职为止,蝉联十四年之久。晚年,黎子玉受聘任国民党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政治教官与台湾省立法商学院教授,同时热衷于同乡会事业,担任过鄂城县旅台同乡会第二届理事长,将将清光绪十一年纂修的《武昌县志》更名为《鄂城县志》,予以缩印,分赠同乡。后因痼疾复发,又染新病,于1987年辞世。

  周华琴(1919-1990),字竹庐,晚号竹翁,又号寒溪老人。鄂城城关人。少年时就读于寒溪,曾随邑名流石之衢、闵孝荃诸人学习书画,又师法钟繇《宣示表》,王羲之《乐毅论》、《曹娥碑》,颜真卿《麻姑仙记》,以及褚遂良、黄山谷诸家行楷。青年时所书“悠游泉石知何日,常伴梅花不计年”的楹联,被镶刻于西山寺彭玉麟梅花石刻两旁,风格隽逸,深得黄山谷神韵。新中国成立后,执教于武汉中学。曾任中国诗词学会会员、中国书记家协会湖北分会副主席。1986年,随中国书法代表团访问日本。后又游历泰山、黄山、华山等国内名山大川,所到之处均留有墨迹。其书法作品多流传海外,人称其书“雍容洒脱,有苍秀雅洁之致”。著有《二寺(西山、寒溪)见闻》、《竹庐诗稿》。


鄂州历史年表

新石器文化遗存、夏商周(约公元前3000年-公元前221年)

  据考古发现,公元前3000年前后,境内即有人类繁衍生息。华容和尚山村落遗址具屈家岭文化特征。蒲团吴家大湾村落遗址具龙山文化特征。新庙罗家嘴、西山团鱼山、葛店坟山地、华容螺丝眼、庙岭大山、太和金盆垴、长岭鸡鸣祠等地亦发现新石器时代村落遗址及文化遗存。

  约公元前2550-前2070年,帝尧时为樊国。罗泌《路史·国名纪》载:“帝尧时有樊仲文,今武昌有樊山。”

  公元前2070-前1600年,夏为古三苗之地。

  公元前1600-前1046年,殷商时为鄂国。《史记 殷本纪》载:“纣王封西伯昌、九侯、鄂侯为三公。”沙窝陈林寨、燕矶侧船地、七窑山及太和梅家祠等地遗址出土商代青铜觚、爵和陶器,其中青铜器大都有氏族铭文及族徽。

  公元前879年(西周夷王七年),楚君熊渠伐扬越,至鄂。封中子红为鄂王,筑鄂王城。熊渠卒,熊红嗣位,仍居鄂;传六王至熊咢犹居于此,为楚之国都。熊咢铸“夜雨楚公钟”(宋政和三年出土)。有汀祖官山、新庙楼塘、华容码头、沼山金老坟、葛店平顶山、段店城子山、涂镇金盆地、公友龟山等西周至东周遗址。

  公元前770-前476年,春秋时为楚之别都。楚共王熊审封其三子子皙为鄂君。始铸铜镜。子皙与鄂地越人泛舟于鄂渚,有越人歌谣流传。灵王时,子皙为楚之令尹。

  公元前522年(楚平王六年),伍子胥奔吴,旧传县东三里有接渡石。泽林申映湾传为申包胥故里。

  公元前475-前221年,战国时为鄂邑。

  公元前323年(楚怀王六年),怀王封其弟启为鄂君,颁发“鄂君启金节”(安徽寿县出土),鄂邑水陆商队货运楚国各地。

  公元前278年(楚顷襄王二十一年),屈原放逐江南,行吟鄂渚。《九章·涉江》云:“乘鄂渚而反顾兮,欸秋冬之绪风”。西山有屈原“望楚亭”。

  公元前223年(楚负刍五年),秦攻楚,俘楚王,秦王嬴政从汉水至鄂渚樊口,废负刍为庶人。楚亡。

秦汉、三国(公元前221年-公元280年)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二十六年),秦置鄂县,属南郡。其领域西北界长江、东抵江西、南接湖南。

  公元前201年(汉高祖六年),汉为鄂县,属江夏郡。刘邦封大将樊哙于鄂县,灌婴筑鄂县城。

  公元前196年(汉高祖十一年),荆王刘贾于沼山大战淮南王英布,战死,刘邦为其立荆王庙。

  公元208年(汉建安十三年),曹操南征,关羽驻军樊口。孙刘联军大破曹军于赤壁,魏、蜀、吴三国鼎立势成。

  公元209年(汉建安十四年),孙权与周瑜、鲁肃、张昭于城东虎头山商议建都大计,闻凤鸣,遂筑凤凰台。

  公元220年(魏黄初元年),孙权在樊口设樊山戍。

  公元221年(魏黄初二年),四月孙权自公安迁鄂县,取“以武而昌”之义,改鄂县为武昌县。分江夏立武昌郡,辖武昌、阳新、沙羡、下雉、柴桑、浔阳等六县。八月曹丕封孙权为吴王。筑吴王城。次年铸数千铜釜。

  公元224年(吴黄武三年),佛门名士支谦与印度僧人维祗难、竺律炎居武昌,共译《法句经》、《太子瑞应本起经》,江南始传佛教。

  公元226年(吴黄武五年),孙权采武昌铜铁作千口剑、万口刀。后出土有孙权之侄铭文弩机、侄孙“孙将军门楼”。朱应、康泰出使南海诸国,朱应著《扶南异物志》,康泰著《吴时外国传》。

  公元229年(吴黄龙元年),四月孙权称帝,是为吴大帝;在南郊筑坛祭天。传有黄龙蟠于江心矶上积日方去,遂改元黄龙。由建业迁富户千家落籍武昌,居民增至10万。于西山建避暑宫、读书堂。颁屯田令,鼓励垦荒。武昌为全国四大铸镜中心之一,有“铜镜之乡”美誉。九月迁都建业,陆逊辅太子孙登留守武昌,为吴陪都。

  公元238年(吴赤乌元年),传武昌麒麟现。

  公元265年(吴甘露元年),九月,末帝孙皓自建业迁都武昌。不愿意离建业者编唱“宁饮建业水,不食武昌鱼”童谣,樊口鳊鱼始名“武昌鱼”。次年十二月还都建业。

  公元271年(吴建衡三年),吴监池司马孟宗卒。宗居武昌,事母至孝,民间流传“孟宗哭竹冬生笋”故事。

两晋南北朝(公元280-581年)

  公元280年(吴天纪四年西晋太康元年),三月龙骧将军王濬率巴蜀之军克武昌,进逼建业,吴亡,三国归晋。分武昌县复置鄂县。武昌仍为郡治,属荆州。

  公元291年(西晋元康元年),武昌郡属江州。

  公元311年(西晋永嘉五年),陶侃任武昌太守,于城东辟“夷市”,开集贸;城西植“官柳”。西山东麓建陶侃读书堂,堂前有“陶公井”。后出土“侃”字印。

  公元322年(东晋永昌元年),荆州刺史王敦镇守武昌,两年后杀郭璞于南冈,叛晋。温峤、庾亮讨伐王敦。东晋咸和元年,温峤守武昌。咸和三年,温峤、庾亮推陶侃为盟主,率武昌兵攻建康平苏峻、祖约叛军。

  公元334年(东晋咸和九年),陶侃卒于樊口。庾亮接任江荆豫益梁雍六州都督,领江荆豫三州刺史镇武昌。世称南楼为庾亮楼。

  公元307-312年(东晋永嘉年间),葛洪驻足武昌,结庐炼丹,养生修道。葛山、洪港、葛店及神山乡、洪道乡因其得名。有葛山石洞、洗药池、琴床石、葛店斗牛观、白鹿矶等遗迹。

  公元381年(东晋太元六年),高僧慧远挂锡寒溪,于吴王避暑宫故基建寺,倡“净土宗”。清同治三年,湖广总督官文重修此寺,更名“古灵泉寺”。

  公元420年(东晋元熙二年),车胤卒,葬燕矶车湖。胤幼贫勤学,囊萤照读,传千古佳话,后封临湘侯。植物学家、武昌人戴凯之著中国第一部《竹谱》。

  公元454年(南朝宋孝建元年),武昌郡领武昌、阳新、鄂三县属郢州,州治设夏口。

  公元532年(南朝梁中大通四年),分郢州置北新州,州治设武昌。

  公元546年(南朝梁大同十二年),邵陵王萧纶于樊山建无相寺。

  公元551年(南朝梁大宝二年),湘东王萧绎派王僧辩、陈霸先率军平侯景之乱,大败侯景于芦洲。

  公元557年(南朝陈永定元年),武昌郡仍属郢州,领武昌、鄂、西陵三县。

隋唐五代(公元581-960年)

  589年(隋开皇九年),废鄂、西陵二县归武昌县,置武昌郡,改郢州为鄂州,武昌县隶属鄂州。

  598年(隋开皇十八年),晋王杨广于白雉山炼铜铸钱,开鄂邑铸铜币之端。

  605年(隋大业元年),县令羲仕暄在葛店白浒镇筑城塘城。又筑武昌县城。

  607年(隋大业三年),改鄂州为江夏郡,分武昌县西境置城塘县,同属江夏郡。

  613年(隋大业九年),废城塘县仍并入武昌县。

  755年(唐天宝14年),韩仲卿(韩愈之父) 任武昌县令,有美政。既去,县人刻石颂德,李白作《武昌宰韩君去思颂碑》。

  757年(唐至德二年),李白来武昌,任宋若思幕府参谋,登南楼作《陪宋中丞武昌夜饮怀古》诗。孟浩然、刘长卿、常建、岑参、钱起、卢纶游历武昌,留诗甚多。

  763年(唐广德元年),元结辞官隐居武昌,自号“漫郎”,撰《退谷铭》、《抔湖铭》、《广宴亭记》等。

  765年(唐永泰元年),名士裴鶠于小北门外江边建亭,书法家李阳冰以篆书题名“怡亭”并序,裴虬拟铭文,李莒以八分体书铭刻于崖,世称“三绝”,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842年(唐会昌二年),杜牧任黄州刺史,游武昌作《南楼夜》、《悲吴王城》等诗。

  900-960年(唐末至五代),武昌陶瓷工艺发达,今梁子岛有瓦窑澥遗址。

宋、元(960-1368年)

  1080年(宋元丰三年),苏轼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常泛舟南来,游憩于樊口、西山。写有《与子由同游寒溪西山》、《樊山记》、《菩萨泉铭并序》等。苏辙有《陪子瞻游武昌西山》、《武昌九曲亭记》诗文。元佑元年,苏轼于汴京作《武昌西山诗》,苏辙、黄庭坚、张耒、晁补之等三十余名士唱和。西山寺“东坡饼”为江南名点。

  1078-1085年(宋元丰年间),潘鲠居樊口开酒肆,史称“潘生酒”。诗人潘大临从苏黄游,有“满城风雨近重阳”诗句传世。

  1101年(宋建中靖国元年)秋,黄庭坚重游西山,写有《松风阁》诗(原件为书法史珍品,现藏台湾故宫博物院)。张耒、秦观、范成大、王十朋等游武昌,留有诗作。

  1102-1106年(宋崇宁年间),奖劝农桑,武昌人口比唐时倍增。

  1134年(宋绍兴四年),岳飞抗金有功,被封为武昌县开国子,次年晋封为武昌郡开国侯,有岳鄂王庙遗址。

  1162年(宋绍兴三十二年),县令薛季宣建城台、弦歌堂,重修殊亭、寒溪堂,撰《松风阁记》、《武昌土俗编》。

  1171年(宋乾道七年),陆游游武昌,作《武昌感事》、《泊三江口》诗。

  1221年(宋嘉定十四年),武昌县升为武昌军,次年改名寿昌军,为江西路治所。

  1239年(宋嘉熙三年),宋将孟珙屡败蒙军,后谕葬武昌金紫山。

  1277年(宋景炎二年),寿昌军升为散府,仍领武昌县。

  1301年(元大德五年),废散府,武昌县属武昌路。

  1345年(元至正五年),蒙古人铁山任武昌监邑,于江中龙蟠矶建寺,后名观音阁。

  1352年(元至正十二年),陈友谅占领武昌,县治一度迁保安。

  1362年(元至正二十二年),丁鹤年避乱武昌,人称“丁孝子”,隐居南湖畔,留诗甚多。

明、清(公元1368-1911年)

  1374年(明洪武七年),朱元璋游太和清峰寺,御书“清峰古刹”匾额。

  1542年(明嘉靖二十一年),知县谌谦建文星塔,次年在凤凰台建凤台书院。乾隆年间书院重修,更名“古凤鸣寺”。

  1570年(明隆庆四年),知县李有朋建凤凰塔。

  1571年(明隆庆五年),抗倭名将、武昌人熊桴卒。西山有“伏虎楼”遗址。

  1573年(明万历元年),始建武昌石城。

  1609年(明万历三十七年),武昌人孟登任云南知州,后归隐西山,建积烟楼、冷光亭,著有《吴游草》、《诗经匡说》、《史讽韵语》。

  1634年(明崇祯七年),三月地震,绵亘地动二千余里。

  1637年(明崇祯十年),马迹乡李华率农民起义。

  1643年(明崇祯十六年),张献忠攻占武昌城。

  1644年(清顺治元年),武昌人邬明昌辞钱塘令归隐峒山,峒山有“邬进士墓”。

  1645年(清顺治二年),李自成与清军战于武昌。

  1666年(清康熙五年),知县熊登重修文星塔、松风阁、庾亮楼;始纂修《武昌县志》。

  1723年(清雍正元年),葛店白浒镇创办全县第一家铸造作坊。

  1850年(清道光三十年),长岭人张裕钊考授内阁中书,历任武昌勺庭、江宁凤池、保定莲池、襄阳鹿门等书院主讲。其书法衍为宗派,并传入日本。著有《濂亭文集》。

  1852年(清咸丰二年),彭大士、柯一贵、王安德等聚众于灵溪、马迹山区反清,号称“三十六王”,与太平军相呼应。

  1862年(清同治元年),葛店人范鸣和任内阁中书,曾为太子侍读,帝赐御书“门生天子”匾额。著有《澹灾蠡述》。

  1870年(清同治九年),湖广总督张之洞重修西山九曲亭。

  1873年(清同治十二年)知县宗景藩捐俸银购回桑苗,倡导植桑养蚕织绸,人称“宗公桑”、“宗公绸”。

  1878年(清光绪四年),兵部尚书彭玉麟考察樊湖,提出修堤建闸、江湖分治方案。西山有其梅花石刻。

  1889年(清光绪十五年),武昌人黄大华著《东汉皇子王世系表》等十多种历史分类详表,被世界书局刊入《二十五史补编》。

  1899年(清光绪二十五年),废书院,办学堂,改寿昌书院为武昌高等小学。

  1903年(清光绪二十九年),创办武昌邮政局和金牛、葛店支局。太和人朱子春、朱梦春、朱茂春“同胞三进士”传为佳话。

  1904年(清光绪三十年),意大利神甫来武昌,建城关天主堂。

  1905年(清光绪三十一年),兴办寒溪学堂,民国元年改名寒溪中学。泽林人程清泉创制轧花机和人力纺织机,在全国工业机械促进会上获银质奖。

  1910年(清宣统二年),成立县商会。

中华民国时期(公元1911-1949年)

  1911年(清宣统三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爆发。彭楚藩等三烈士英勇就义。吴兆麟被推举为革命军临时总指挥(后授陆军上将)。胡廷佐、胡廷翼、马荣、徐达明、程正瀛、周德胜、余品龙等八十余名鄂州籍志士参加进攻督署和阳夏之战,功勋卓著。

  1913年(民国二年),武昌县改名寿昌县,属武汉黄德道。熊晋槐创办小轮公司,首辟汉口至葛店航线。

  1914年(民国三年),寿昌县改名鄂城县,属鄂东道。

  1919年(民国八年),王遇甲组建第一家官商企业鄂城铁矿有限公司。

  1920年(民国九年)夏,段店人刘伯垂加入上海共产主义小组,回湖北创建中共武汉支部。

  1922年(民国十一年)。吴兆麟督修樊口大堤和民信闸、民生闸。

  1924年(民国十三年),设立烟酒事务局。如意斋石印馆开业。

  1926年(民国十五年),中共鄂城县特别支部、国民党鄂城县党部分别成立。

  1927年(民国十六年),城关集会庆祝北伐胜利。贺龙所率国民革命军移驻鄂城,并整编独立第十五师。县总工会、县农民协会、县妇女协会、共青团鄂城县委会成立。北京共产主义小组成员、葛店人范鸿劼与李大钊在北京英勇就义。叶挺率第二十四师追剿叛军夏斗寅部师次鄂城。

  1928年(民国十七年),葛店人张金保当选为中共第六届中央委员。开设鄂城电报支局。

  1929年(民国十八年),张南生创办震寰电灯公司。

  1930年(民国十九年),彭德怀率工农红军进入鄂城。县苏维埃政府成立。

  1931年(民国二十年),8月长江水位26.1米,粑铺大堤溃口。

  1932年(民国二十一年),盛浩如组织农民运动被国民党杀害于长岭。陈扶生开办震亚机器米厂。

  1935年(民国二十四年),武汉至鄂城电话线架通,设立鄂城电话局、葛店电话所。武汉至鄂城公路建成通车。城关首映无声电影。

  1938年(民国二十七年),8月28日,日军飞机四次轰炸鄂城。国民政府军第五十五师率民众浴血奋战。 10月23日,鄂城沦陷。王水、况公仆、王苏等组建梁湖抗日游击队。

  1939年(民国二十八年),日军进犯梁子,造成高桥惨案。

  1941年(民国三十年),中共鄂南中心县委遭日伪袭击,造成葛店夏家榜惨案。新四军鄂南独立第五团成立,抗日锄奸,开展游击战争。

  1942年(民国三十一年),新四军五师挺进鄂南,会战谈家桥。日伪军下乡扫荡,制造郭家垱惨案。中共建立以麻羊垴为中心的鄂南抗日根据地。

  1945年(民国三十四年),王震、王首道率八路军359旅南下支队挺进鄂南。张体学指挥月山战斗,歼灭顽匪马钦武部。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全城欢庆胜利。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1949- )

  1949年5月14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四野四十三军渡江,鄂城解放。6月,鄂城县人民政府、中共鄂城县委员会成立。鄂城为大冶专区治所。

  1950年,组建鄂南文工团、县文艺工作团。鄂城鑫亚京剧团成立。

  1952年,撤销大冶专区,鄂城县属黄冈专区。

  1953年,建国后首次人口普查,全县人口48.7万。

  1954年,武汉关水位29.23米,新港、三江口、雷山脚下三处分洪。杨先台抗洪牺牲被省政府追认为烈士。

  1955年,李先念视察鄂城。

  1956年,第一届县人民代表大会、县政协委员会会议召开。毛泽东写《水调歌头·游泳》,“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词句使武昌鱼蜚声中外。肖敬满创造水稻良种丰产经验。

  1957年,鄂城钢铁厂兴建。

  1958年,毛泽东途经临江视察棉花生产。武(昌)大(冶)铁路通车。武钢程潮铁矿兴建。

  1959年,国家运动健将、临江人董良驹在莫斯科国际手枪射击比赛中破国家纪录。人工繁殖武昌鱼成功。

  1960年,董必武视察杨家巷电灌站。撤销鄂城县,设立鄂城市。次年恢复鄂城县。

  1965年,鄂城县划属咸宁地区。

  1972年,鄂城银鱼、鳜鱼、鲫鱼、武昌鱼被省列为名贵鱼种。

  1973年,樊口大闸建成。

  1974年,兴建花马湖泵站。桥梁专家、段店人熊清章逝世。

  1977年,兴建樊口电排站。磨刀矶节制闸建成。戏剧家、葛店人万籁天逝世。

  1979年,鄂城县、市分设,同时划属黄冈地区。全县遭受大冰雹和8级大风。雕刻艺人陈新堂为北京人民大会堂刻制巨幅屏风。哲学教授、段店人汪奠基逝世。

  1983年,撤销鄂城市、鄂城县,将黄冈县黄州镇并入,合并成立省辖鄂州市。下设鄂城、黄州两个直辖区和华容、长港、程潮、梁子湖四个派出区。

  1984年,鄂州职业大学、广播电视大学成立。《鄂州报》创刊。市政府公布第一批91处文物保护单位名单。国民党陆军中将、太和人邓定远在台湾逝世。

  1985年,鄂州市被批准为乙类对外开放城市。第一个鄂港合资企业鄂州制衣有限公司成立。

  1986年,左岭镇划属武汉市洪山区。

  1987年,黄州区划归黄冈县,撤销四个派出区,设立鄂城、华容、梁子湖三个市辖区。中央军委授予鄂州籍赵怡忠烈士“战斗英雄”称号。西山列为第一批省级风景名胜区。

  1988年,鄂州市被批准为全省第一批改革开放试验区。

  1989年,出土文物孙将军门楼、鎏金画文带神兽镜、柿蒂八凤镜等调中国历史博物馆供《中国通史陈列》用。

  1990年,设立湖北省葛店经济技术开发区。

  1992年,李鹏来鄂州考察。鄂州市与日本三条市(SANJO CITY OF JAPAN)、非洲科特迪瓦阿本古努市(ABENGOUROU CITY OF COTED’ IVOIRE)、澳大利亚怀阿拉市(WHYALLA CITY OF AUSTRALIA)先后结为友好城市。武术家、葛店人万籁声逝世。

  1993年,省政府公布鄂州为湖北省历史文化名城。

  1994年,鄂州电厂兴建。

  1997年,多佳股份有限公司获准股票上市。国泰证券有限公司营业部开业。

  1998年,长江发生特大洪水,樊口外江水位达27.26米。鄂黄长江公路大桥开工。滨湖大厦落成,中共鄂州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迁入办公。

  1999年,杨叶派出所率先实行治安承诺制受公安部表彰。鄂州获“湖北省小康市”称号。

  2000年,童话京剧《小凤》获国家“文华奖”。鄂州被命名为“湖北省书法艺术之乡”。西山重建吴王避暑宫、议政殿、读书堂、武昌楼。全市总人口102万。

  2001年,中日合建的张裕钊陵园竣工。梁子湖被列为省级湿地自然保护区。兴建凤凰广场,重建凤凰台。


•省情概貌• •自然地理• •历史文化• •行政区划• •经济建设• •社会事业• •湖北旅游• •湖北人物• •湖北特产• •国家地理标志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