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宋·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诗题与背景:

  《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为宋代女词人李清照所作,是一首著名的重阳词。醉花阴:词牌名,又名“九日”,双调小令,仄韵格,五十二字,上下阕各五句三仄韵。

  这首词是李清照前期的怀人之作。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十八岁的李清照嫁给太学生赵明诚,婚后不久,丈夫便“负笈远游”,深闺寂寞,她深深思念着远行的丈夫。崇宁二年(1103年),时届重九,人逢佳节倍思亲,便写了这首词。


逐句释义: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薄雾弥漫,云层浓密,日子过得愁烦,龙脑香在金兽香炉中都烧尽了。
  云:一作“雰”,一作“阴”。(《古今词统》等作“雰”,《全芳备祖》作“阴”。)
  愁永昼:愁难排遣觉得白天太长。永昼,漫长的白天。
  瑞脑:龙脑香,一种薰香名,又称龙脑,即冰片。
  消金兽:香炉里香料逐渐燃尽。消,一作“销”,一作“喷”。金兽,兽形的铜香炉。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又到了重阳佳节,卧在玉枕纱帐中,半夜的凉气刚将全身浸透。
  重阳:重阳节,农历九月九日。
  玉枕:玉制或玉饰的枕头。亦用作瓷枕、石枕的美称。
  纱厨:有纱帐的小床。厨,一作“窗”。(《彤管遗篇》等作“窗”。)
  凉:一作“秋”。(《全芳备祖》等作“秋”。)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在东篱边饮酒直到黄昏以后,淡淡的黄菊清香溢满双袖。
  东篱:泛指采菊之地。东晋陶渊明《饮酒》:“采菊东篱下,悠悠见南山。”“东篱”后来成为诗人惯用之咏菊典故。
  暗香:这里指菊花的幽香。
  盈袖:满袖。《古诗十九首·庭中有奇树》:“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这里用其意。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莫要说清秋不让人伤神,西风卷起珠帘,帘内的人儿比那黄花更加消瘦。
  销魂:形容人极度兴奋、欢乐或极度悲伤、苦恼时情绪难以控制的状态。这里形容极度忧愁、悲伤。销,一作“消”。
  帘卷西风:“西风卷帘”的倒文。秋风吹动帘子。西风,秋风。
  比:一作“似”。(《花草粹编》等作“似”。)
  黄花:指菊花。


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题图
李清照像,清·崔鏏绘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绿天小隐图》(局部),清代画家崔鏏作


作品赏析:

  这是一首著名的重阳词,是李清照前期的怀人之作。作者在自然景物的描写中,加入自己浓重的感情色彩,使客观环境和人物内心的情绪融和交织。用黄花比喻人的憔悴,以瘦暗示相思之深。这首词是作者早期和丈夫赵明诚分别之后所写。

  词的上片写秋凉情景。首二句就白昼来写:“薄雾浓云愁永昼。”这“薄雾浓云”不仅布满整个天宇,更罩满词人心头。“瑞脑消金兽”,写出了时间的漫长无聊,同时又烘托出环境的凄寂。次三句从夜间着笔,先点明节令:“佳节又重阳”。随之,又从“玉枕纱厨”这样一些具有特征性的事物与词人特殊的感受中写出了透人肌肤的秋寒,暗示词中女主人公的心境。而贯穿“永昼”与“一夜”的则是“愁”、“凉”二字。深秋的节候、物态、人情,已宛然在目。这是构成下片“人比黄花瘦”的原因。下片写重九感怀。首二句写重九赏菊饮酒。古人在旧历九月九日这天,有赏菊饮酒的风习。所以重九这天,作者照样要“东篱把酒”直饮到“黄昏后”,菊花的幽香盛满了衣袖。这两句写的是佳节依旧,赏菊依旧,但人的情状却有所不同了:“莫道不消魂,帝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上下对比,大有物是人非,今昔异趣之感。就上下片之间的关系来说,这下片写的是结果。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是说,薄雾弥漫,云层浓密,日子过得愁烦,龙脑香在金兽香炉中都烧尽了。“永昼”,一般用来形容夏天的白昼,这首词写的是重阳,即农历九月九日,已到秋季时令,白昼越来越短,还说“永昼”,这只是词人的一种心理感觉。“瑞脑消金兽”,转写室内情景:她独自个儿看着香炉里瑞脑香的袅袅青烟出神,真是百无聊赖。这一句写出了时间的漫长无聊,同时又烘托出环境的凄寂。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从夜间着笔,写出了作者在重阳佳节孤眠独寝、夜半相思的凄苦之情。“佳节又重阳”点明时令,也暗示心绪不好、心事重重的原因。常言道“每逢佳节倍思亲”,今日里“佳节又重阳”,本应该是夫妻团圆、共同饮酒赏菊的,而如今只有自己,作者又怎能不更加思念远方的丈夫呢?一个“又”字,突出地表达了她的伤感情绪。“玉枕纱厨”这样一些具有特征性的事物与作者特殊的感受中写出了透人肌肤的秋寒,暗示词中女主人公的心境。“半夜凉初透”,不只是时令转凉,而是别有一番凄凉滋味。这里的“凉”不只是身体肌肤所感之凉意,更是心灵所感之凄凉。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写重阳节这天赏菊饮酒的情景。重阳节菊花开得极盛极美,她一边饮酒,一边赏菊,菊花的幽香盛满了衣袖。“有暗香盈袖”一句,化用了《 古诗十九首》“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句意,暗写她无法排遣的对丈夫的思念。这两句写出了作者在重阳节傍晚于东篱下菊圃前把酒独酌的情景,衬托出词人无语独酌的离愁别绪。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末尾三句设想奇妙,比喻精彩,为全篇最精彩之笔。“销魂”极喻相思愁绝之情。“帘卷西风”即“西风卷帘”,暗含凄冷之意。匆匆离开东篱,回到闺房,瑟瑟西风把帘子掀起,人感到一阵寒意,联想到把酒相对的菊花,顿感人生不如菊花之意。这三句直抒胸臆,写出了主人公憔悴的面容和愁苦的神情,共同创造出一个凄清寂寥的深秋怀人的境界。这三句工稳精当,是作者艺术匠心之所在。先以“消魂”点神伤,再以“西风”点凄景,最后落笔结出一个“瘦”字。在这里,词人巧妙地将思妇与菊花相比,展现出两个迭印的镜头:一边是萧瑟的秋风摇撼着羸弱的瘦菊,一边是思妇布满愁云的憔悴面容,情景交融,创设出了一种凄苦绝伦的境界。末句“人比黄花瘦”成为千古绝唱。

  全词开篇点“愁”,结句言“瘦”。“愁”是“瘦”的原因,“瘦”是“愁”的结果。贯穿全词的愁绪因“瘦”而得到了最集中最形象的体现。在这首词里,虽然写的是思亲,但是却没有出现思亲或相思之苦的语句,而是用了叙事的方式,表达出深深的思亲的愁苦。显的很沉重高雅。古诗词中以花喻人瘦的作品屡见不鲜,但比较起来却均未及李清照本篇写得这样成功。

  全词明白如话,没有冷涩难懂之处,表达的感情却十分深沉细腻。畅达与深沉相结合,这正是李清照词风的一个重要特点。


名家点评:

  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六十:又《九日》词云“帘卷西风,人似黄花瘦。”此语亦妇人所难到也。

  元伊世珍《琅嬛记》卷中引《外传》:易安以《重阳·醉花阴》词函致明诚。明诚叹赏,自愧弗逮,务欲胜之。一切谢客,忘食忘寝者三日夜,得五十阕,杂易安作,以示友人陆德夫。德夫玩之再三,曰:“只三句绝佳。”明诚诘之。曰:“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似黄花瘦。”正易安作也。

  明杨慎批点本《草堂诗馀》卷一:(批点末两句)凄语,怨而不怒。

  明茅映《词的》卷二:但知传诵结语,不知妙处全在“莫道不销魂”。

  清许宝善《自怡轩词谱》卷二:幽细凄清,声情双绝。

  清谭莹《古今词辩》:绿肥红瘦语嫣然,人比黄花更可怜。若并诗中论位置,易安居士李青莲。

  清王闿运《湘绮楼词选》前编:此语若非出女子自写照,则无意致。“比”字各本皆作“似”,类书引,反不误。

  清陈世焜(陈廷焯)《云韶集》卷十:无一字不秀雅,深情苦调,元人词曲往往宗之。

  王学初《李清照集校注》卷一:按赵明诚喜金石刻,平生专力于此,不以词章名。《琅嬛记》所引《外传》,不知何书,殆出自捏造。所云“明诚欲胜之。”必非事实。

  夏承焘《唐宋词欣赏》:在诗词中,作为警句,一般是不轻易拿出来的。这句“人比黄花瘦”之所以能给人深刻的印象,除了它本身运用比喻,描写出鲜明的人物形象之外,句子安排得妥当,也是其原因之一。她在这个结句的前面,先用一句“莫道不消魂”带动宕语气的句子作引,再加一句写动态的“帘卷西风”,这以后,才拿出“人比黄花瘦”警句来。人物到最后才出现。这警句不是孤立的,三句联成一气,前面两句环绕后面一句,起到绿叶红花的作用。经过作者的精心安排,好像电影中的一个特写镜头,形象性很强。这首词末了一个“瘦”字,归结全首词的情意,上面种种景物描写,都是为了表达这点精神,因而它确实称得上是“词眼”。以炼字来说,李清照另有《如梦令》“绿肥红瘦”之句,为人所传诵。这里她说的“人比黄花瘦”一句,也是前人未曾说过的,有它突出的创造性。

  唐圭璋《唐宋词简释》:此首情深词苦,古今共赏。起言永昼无聊之情景,次言重阳佳节之感人。换头,言向晚把酒。着末,因花瘦而触及己瘦,伤感之至。尤妙在“莫道”二字唤起,与方回之“试问闲愁知几许”句,正同妙也。

  余恕诚《百家唐宋词新话》:结尾“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帘卷西风”,乍看可有可无,少此一笔似亦无损于诗意。实则不然。四字有“帘卷”、“西风”两个意象、“西风”以凄冷、萧瑟的一面加强了词的情调气氛,“帘卷”构成室内和室外的联系。没有“帘卷”,“人比黄花瘦”就变成单纯比喻。有此一笔,则交待出当帘卷西风之际,词人看到帘外黄花,因物生感迸发出了“人比黄花瘦”这样的心声。显得真切自然,而非作词时强拉来的比喻。又,词中前后两句写人,中间插以“帘卷西风”一句写景物,亦显得跌宕回肠,符合词人千回百转的感情节奏。


试题精选:

  1.“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描绘了一幅什么画面?渲染了怎样的环境氛围?作者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参考答案:天空浓云密布又有薄雾笼罩,瑞脑香的烟雾从兽形的香炉上袅袅升起。“薄雾浓云”:渲染了一种阴沉忧郁的氛围。“愁永昼”极言白昼漫长没有尽头——这是因为孤单寂寞,内心忧愁,所以才会觉得时间特别的漫长。“瑞脑销金兽”作者静静地看着袅袅烟雾从金兽炉上慢慢升起——百无聊赖。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


  2.“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两句写了哪些景物?抒发了词人的何种感情?情与景是怎样融为一体的?

  参考答案:这两句词描写了秋日的沉雾、浓云,和静静焚燃的瑞脑新香。抒发了词人在“叶叶梧桐坠”的深秋,居寂寞孤独之中的对丈夫明诚的思念和闺中寂寞无助的忧伤。以景生情,在如此清幽的环境之中,词人既感触纤敏,又想到良人外游,故情生。又移情入景,两相融合。


  3.“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作者为何特别提到重阳佳节?作者的凉意从何而来?

  参考答案:“佳节又重阳”:“每逢佳节倍思亲”,重阳佳节时本应夫妻团圆,而如今却自己孤身一人,独对良辰美景虚度光阴。“又”表明与亲人离别已久,独过佳节已非一回。“凉”不但写出了秋气的萧瑟,更反映出诗人心境的凄冷。 凉意表面上是因为重阳秋夜,天气转冷,玉枕纱厨,难御风寒;深层次原因是独居家中,没有家庭的温馨,内心感觉到孤独凄凉。


  4.“佳节又重阳”中的“又”字对句意表达有何作用?(5分)

  参考答案:这一句写出了词人在重阳佳节孤眠独寝、夜半相思的凄苦之情。“每逢佳节倍思亲”,今日里“佳节又重阳”,词人又怎能不更加思念远方的丈夫呢?一个“又”字表明词人与丈夫分离已久,已不是第一次在佳节时独守空房了,更写出了分离的痛苦。


  5.古人常爱用花比喻人之美貌,如“芙蓉如面柳如眉”、“人面桃花相映红”等,而李清照却说“人比黄花瘦”,这样的比喻有什么丰富的内涵?

  参考答案:黄色的菊花外形淡雅、清秀,与作者因相思而消瘦的体态相近,贴切地反映了当时作者由于与丈夫分别而产生的孤独、愁闷的生活状态和内心情感。而菊花品格的传统象征意义,也酷似作者清高、淡泊的精神。这样的比喻极切合女词人的身份和精神气质。以花喻人,花人相映,人如花,花似人,营造了婉曲优美的艺术情境。


  6.“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三句好在何处呢?试用自己的语言回答。(6分)

  参考答案:这三句直抒胸臆,写出了抒情主人公憔悴的面容和愁苦的神情。“销魂”极喻相思愁绝之情。“帘卷西风”即“西风卷帘”,暗含凄冷之意。这三句工稳精当,是作者艺术匠心之所在。先以“销魂”点神伤,再以“西风”点凄景,最后落笔结出一个“瘦”字。在这里,词人巧妙地将思妇与菊花相比,展现出两个叠印的镜头:一边是萧瑟的秋风摇撼着羸弱的瘦菊,一边是思妇布满愁云的憔悴面容,情景交融,创设出了一种凄苦绝伦的境界。


  7.词人运用哪些景物来烘托心情?表达了词人怎样的心情?

  参考答案:景物:薄雾、浓云、瑞脑、金兽、玉枕、纱厨、酒、帘、西风、黄花。本词是作者早期和丈夫分别之后所写,表达了思念丈夫的寂寞与孤寂的愁绪。


  8.词的上片寄情于景,阅读品味后,说说从中你感受到主人公怎样的心境。

  参考答案:孤寂无聊,思念无边,没有心绪。


  9.下列对词中意象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薄雾浓云”勾画出一种暗淡阴沉天气,烘染出一种沉郁气氛。这种阴沉沉的天气也笼罩在词人的心头。

  B. “瑞脑”是一种香料,词人独自看着香炉里瑞脑香的袅袅青烟出神,写出了她的满怀愁绪和百无聊赖。

  C. “玉枕纱厨”写闺房陈设,同时点出秋夜就寝情状。夜半凉意透帐,寒气侵骨,可知词人因怀人而彻夜失眠。

  D. “暗香”指菊花的香气,菊花傲霜而开,暗示词人高洁的胸怀和脱俗的志趣,“暗香盈袖”给词人带来了快慰。

  参考答案:D(“‘暗香盈袖’给词人带来了快慰”说法错误,“暗香盈袖”带来的不是快慰,而是愁绪。故选D。)


  10.下列对“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销魂”,是愁的表现,“瘦”字,是愁的深化,它们与上阙的“愁”字呼应,使上下阕由浅入深,浑然一体。

  B. “人比黄花瘦”为“帘卷西风”渲染环境气氛,使人想象到一幅西风瘦菊,词人对花兴叹,怜花自怜的图画。

  C. “人比黄花瘦”巧妙地将满面愁云的憔悴的思妇和被萧瑟的秋风摇撼的瘦弱的菊花相比,情景交融,意境凄苦。

  D. 词句由花瘦而延及己瘦,写人瘦胜过花瘦,含蓄深沉地表达了词人离思之重,给人以余韵绵长、美不胜收之感。

  参考答案:B(“‘人比黄花瘦’为‘帘卷西风’渲染环境气氛”说法错误,不是“‘人比黄花瘦’为‘帘卷西风’渲染环境气氛”,而是“帘卷西风”为“人比黄花瘦”渲染环境气氛。故选B。)


作者简介:

  李清照(1084—约1155年),宋代女词人。自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人。李格非女,赵明诚妻。幼有才藻,为晁补之所称赏。早年生活优裕,出嫁后与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流寓南方,明诚病卒,境遇孤苦。其词清丽婉约,颇具情致。诗作留存不多。著作已佚,后人辑有《漱玉词》。今人辑有《李清照集校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