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名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释名》( Explanations of Appellations),中国古代训解词义的书。汉末刘熙作。刘熙字成国,北海人。汉末避乱至交趾。《三国志·吴书·韦曜(韦昭)传》说曜在狱中上书称:“又见刘熙所作《释名》,信多佳者。”考曜入狱在孙皓凤凰二年(273),据此可知《释名》在吴末已广为流布,为学者所重视。

《释名》一书从语言声音的角度来推求字义的由来。刘熙在自序里说:“熙以为自古造化制器立象,有物以来,迄于近代,或典礼所制,或出自民庶,名号雅俗,各方多殊……夫名之于实,各有义类,百姓日称而不知其所以之意。故撰天地、阴阳、四时、邦国、都鄙、车服、丧纪,下及民庶应用之器,论叙指归,谓之《释名》,凡二十七篇。”

今本27篇分为8卷。所释为天、地、山、水、丘、道、州国、形体、姿容、长幼、亲属、言语、饮食、采帛、首饰、衣服、宫室、床帐、书契、典艺、用器、乐器、兵、车、船、疾病、丧制。这代表刘熙对语词所表示的事物的一种分类。

刘熙解释事物称名的缘由,完全从声音上去探索。如“日,实也”、“月,阙也”,这种解释已见于《说文解字》,但是刘熙作了进一步的阐释。他说:“日,实也,光明盛实也”;“月,阙也,满则〔复〕阙也”;“星,散也,列位布散也”;“春,蠢也,万物蠢然而生也”;“冬,终也,物终成也”;“彗星,光梢似彗也”;“身,伸也,可屈伸也”;“皮,被也,被覆体也”;“脊,积也,积续骨节终上下也”。

这类解释就音以求义,在训诂学上称之为声训,又称音训。刘熙的声训,大部分出于主观的推想,缺乏科学性。不过,远在1 700多年以前就有这样具有语源学性质的书,还是很可贵的。其所以能流传下来而没有亡佚,与人们追寻语源的心理有关系。《释名》对后代学者提倡因声以求义的训诂方法也有很大的影响。

《释名》书中记录了很多汉代通用的语词,可以跟《尔雅》、《说文解字》等书相参证。全书以声为训,或取同音字,或取同韵韵近字,或取声同声近字,由此可以考证汉末的语音,是一部极有价值的书。

《释名》的传本只有明代的覆宋本,缺误多。清代学者毕沅作《释名疏证》校勘其中讹误,有扑尘之功。王先谦又作《释名疏证补》,续有勘正,可称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