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修护国寺感应塔碑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重修护国寺感应塔碑

  重修护国寺感应塔碑,简称西夏碑,现存于甘肃省武威市文化馆。它是迄今所见保存最完整、内容最丰富、西夏文和汉字对照、字数最多的西夏碑刻。碑凿刻于西夏天祐民安五年(1094年),原置于凉州(今武威)的护国寺内。元灭西夏后,西夏碑被当时的有识之士砌亭封闭。清嘉庆十五年(1810年),由武威学者张澍发现。民国时,西夏碑由大云寺移置武威文庙。1961年,重修护国寺感应塔碑(西夏碑)由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西夏碑通高2.6米、宽1米、厚0.3米。两面刻文,一面刻有西夏文,以西夏文篆字题名,意为“敕感应塔之碑文”;正文是西夏文楷字,计28行,每行65字。另一面刻有汉文,碑头有汉文小篆题名“凉州重修护国寺感应塔碑铭”;正文是汉文楷书,计26行,每行70字。

  碑文第一行和第二行的上半段残缺。四周有线刻的卷草纹,碑头题名的两侧各有一个线刻的伎乐菩萨,作舞蹈状。题名的上端是云头宝盖。线刻伎乐菩萨、宝盖、卷草纹图案等,线条流畅,形象生动,是迄今所存为数不多的西夏艺术珍品之一。

  西夏文字,是李元昊建西夏之际命大臣野利仁荣仿汉字创制的,目前发现的有6000多字,跟汉字有很多相似之处。学者张澍说,西夏文字“乍视字皆可识,熟视无一字可识”。比如西夏文中的“虫”字,是在“人”字上面加多表示“足”的一撇,因为党项人认为,虫大多是多足的。

  碑中的西夏文和汉文所讲述的内容大体相同,但叙事的前后有差别。两面的文字不是互译的,而是各自撰写、然后刻写上的。碑文记述了凉州城内护国寺佛塔于西夏天祐民安三年(1092年)地震时倾斜、西夏皇太后和皇帝下诏加以重修之事。虽然西夏文和汉文的碑文在段落次序等方面不尽相同,但所记内容却基本一样,可以互相比较研究。

  西夏碑碑文给我们提供了一些未见于史籍记载的宝贵历史资料,同时对于研究西夏的语言文字来说,也是极为宝贵的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