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别周尚书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重别周尚书

南北朝·庾信

阳关万里道,不见一人归。
惟有河边雁,秋来南向飞。


诗题与背景:

  《重别周尚书》是南北朝时期文学家、诗人庾信所作的一首送别诗,体裁为五言古诗。周尚书:即周弘正(496—574年),南朝梁南朝陈大臣(亡仕)。字思行,汝南安城(今河南汝南东南)人,官至尚书。

  庾信与周弘正曾同在梁朝为臣,江陵失陷之日,大批江南名士如王褒王克沈炯等都被俘送长安。第二年(555年)三月,王克、沈炯等首批获遣东归。560年,北周陈朝(此时,北周已取代西魏陈朝已取代梁朝)南北通好,陈朝即要求北周放还王褒、庾信等十数人,但是别人都陆续遣归了,只有王褒、庾信羁留不遣(被留在北周做官)。

  庾信等被强留北方后,周弘正自陈朝出使于北周,南归时庾信赠诗相送,这是其中的一首。此诗借送别友人回归故国之际,抒写自己回归无望的悲哀。庾信先有《别周尚书弘正》一诗,所以这一篇题为《重别周尚书》。


逐句释义:

  阳关万里道,不见一人归: 阳关至故国的万里大道上,独不见我归去的身影。
  阳关:在今甘肃敦煌市西,汉朝时地属边陲,这里代指长安。
  万里:指长安与南朝相去甚远。
  一人:作者自指。


  惟有河边雁,秋来南向飞: 只有黄河岸边的大雁,秋天一到仍可以自由南飞。
  惟有:只有。
  河:指黄河。
  雁:大雁,候鸟,外形略像鹅,颈和翼较长,足和尾较短,羽毛淡紫褐色。善于游泳和飞行。飞时排列成行。每年春分后飞回北方的西伯利亚一带,秋分后又飞往南方。常见的有鸿雁、白额雁等。
  南向飞:向南方飞。


重别周尚书 题图


作品赏析:

  这是一首因送别而引起的故国之思的诗。表达了作者被北周留在长安不得南返的悲伤之情。

  前两句“阳关万里道,不见一人归”是说,阳关至故国的万里大道上,有多少南朝流离之士已经归还故国了,独不见我归去的身影(只有我一人不能归故土),这是令人伤心的事。阳关,在今甘肃敦煌市西南,自古与玉门关同为通往西域的必经之地。作者在这里是借用,因为阳关已成了“大道”的代称,如同今天我们把“阳关道”与“独木桥”对举。“阳关万里道”喻指长安(北周国都)与故国(国都在建康,今南京)之间的交通要道。“不见一人归”中的“一人”指作者自己而言。

  后两句“惟有河边雁,秋来南向飞”是说,只有黄河岸边的大雁,秋天一到仍可以自由地飞向南方。据史书记载,周弘正南归之时正是春季。因此诗中所说的秋雁南飞,实际上是作者虚设之景。作者由人不得归而想到来去自由的雁,想到雁春来秋去,不禁生出羡慕之情。这两句诗有两层含义:一是把周弘正的返陈(由陈朝出使北周而返)比作南归之雁,大有羡慕弘正回南之意;二是鸿雁秋去春来,来去自由,而自己却丧失了这种自由,以见自己不如鸿雁。沈德潜评这首诗说“从子山时势地位想之,愈见可悲。”

  此诗表现手法有两个特点:一是借代手法,开头即用“阳关万里道”借指长安至建康的交通大道。此种手法增加了诗的含蓄美。另一艺术手法是虚拟,“惟有河边雁,秋来南向飞”两句便是虚拟的景物,这种带象喻性的虚拟,使诗歌形象的含蕴更加丰富。可以想见,庾信在长安看到秋去春来的大雁已经多年了,他自己不如大雁来去自由的感受也隐藏多年了。送友人南归时,这种多年积淀在心头的情感一触即发,其内涵非三言两语所能说尽。只有细味庾信的良苦用心,才能欣赏此诗谋篇遣词之妙。


名人点评:

  清·沈德潜《古诗源·卷十四》:“从子山时势地位想之,愈见可悲。”

  清·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唐人纵师其意,不若公处其时,情真语自独绝。然有此情者,多不能道此语也。”


试题精选:

阅读下面李白《送友人》一诗,结合本诗,完成下列小题。

送友人 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1.庾诗用“______”一词形容自己归途遥远,李诗借“______”比喻征途漂泊无依的友人。

参考答案:万里;孤蓬

试题分析:“阳关万里道”中的“万里”极言自己回家的中途遥远。“孤蓬万里征”中的“孤蓬”,比喻即将孤身远行的朋友。(孤蓬:又名“飞蓬”,枯后根断,常随风飞旋。)


2.这两首诗的最后两句在写法和情感表达上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都使用了借景抒情(借物抒怀)的手法。但情感表达不同:庾诗借秋雁自由南飞,抒写思乡之情及自己无法回归的悲凉孤独心境;李诗借班马萧萧长鸣,抒写诗人与友人依依不舍的离别之情。

试题分析:根据诗文内容进行比对分析。抒发的感情不同:庾诗——悲凉孤独而产生的思乡之情;李诗——朋友间的深厚情谊。写作手法相同:庾诗借秋雁自由南飞,李诗借班马萧萧长——采用的都是借物抒怀的写法。


作者简介:

  庾信(513—581年),南北朝时期文学家、诗人。字子山,小字兰成。南阳新野(今属河南)人。“幼而俊迈,聪敏绝伦”,自幼随父出入于南朝梁萧纲的宫廷,后来与徐陵一起任萧纲的东宫学士,成为宫体文学的代表作家,其文学风格被称为“徐庾体”。累官右卫将军,封武康县侯。侯景之乱时,庾信逃往江陵。后奉命出使西魏,因西魏所灭,遂留居北方,官至车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北周后,更迁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封临清县子,世称其为“庾开府”。梁朝陈朝所取代后,陈朝北周通好,流寓人士,并许归还故国,唯有庾信与王褒不得回南方。庾信在北方,一方面身居显贵,被尊为文坛宗师,受皇帝礼遇,与诸王结布衣之交,一方面又深切思念故国乡土,为自己身仕敌国而羞愧,因不得自由而怨愤。最终在隋文帝开皇元年(581年)老死北方,年六十九。有《庾子山集》传世,明人张溥辑有《庾开府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