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仁市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中华人民共和国 > 贵州省 > 铜仁市
贵州省铜仁市:苗王城,位于贵州省松桃苗族自治县正大乡境内,为三个苗寨范围组成
贵州省铜仁市:梵净山
贵州省铜仁市:百里乌江
贵州省铜仁市:大明边城
贵州省:铜仁市行政区划略图

铜仁市汉语拼音:Tóngrén Shì;英语:Tongren City),中华人民共和国贵州省下辖的一个地级市。位于贵州省东北部,武陵山区腹地,黔湘渝三省市结合部。介于东经107°45'—109°30'、北纬27°07'—29°05'之间。东邻湖南凤凰县,北接重庆秀山,南连本省黔东南州,西接遵义市,素有“黔东门户”之称。 面积18003平方千米。截至2022年末,铜仁市常住人口326.43万人。 辖2个市辖区、4个县、4个自治县。

地处贵州高原东北部,跨黔北山地和黔东低山丘陵地,一般海拔800米以下,武陵山绵亘中部,主峰梵净山隆起于江口、印江、松桃三县交界处,最高海拔2570米。属中亚热带湿润气候,年均温17℃,1月均温5.5℃,7月均温27.5℃,年降水量1200毫米。境内河流属长江水系,主要河流有乌江、氵舞阳、余庆、六池、石阡、印江、洪渡、锦江。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326.15万千瓦。已发现40多种矿种,主要有锰、汞、煤、钾、磷、铅、金、大理石、重晶石、紫袍玉带石、国画石等。锰矿储量2.5亿吨,远景储量可望达到3.5亿吨,是全国三大锰矿富集区之一;含钾页岩预测储量50亿吨;页岩气预测储量1.2万亿立方米。辖区内有野生动物400余种,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的有黔金丝猴等6种,二级保护动物有大鲵、黑熊、黑叶猴等29种。有以植物“活化石”珙桐、珍稀的贵州紫薇以及梵净山冷杉等为代表的木本野生植物资源600余种。有以天麻、杜仲、银杏、金银花等为代表的药用植物2000多种。油茶、梵净山绿茶、石阡苔茶、德江天麻和思南黄牛、沿河山羊等土特产在国内外享有良好声誉。全市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3个,省级风景名胜区9个,国家矿山公园1个,国家级喀斯特地质公园1个。梵净山有联合国“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成员、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国佛教名山·弥勒道场、中国傩文化发源地、中国十大避暑名山、国家4A级景区六大桂冠。乌江穿越石阡、思南、德江、沿河四县,形成“百里乌江画廊”。被誉为戏剧“活化石”的傩戏,古朴神韵的苗家四面鼓、土家摆手舞、侗族大歌,惊险绝伦的苗族绝技绝活,是民族文化瑰宝。铜仁是著名的革命老区。1934年,贺龙关向应等在铜仁创立了黔东革命根据地,是红军长征前全国8大红色根据地之一,有周逸群故居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黔东特区革命委员会旧址、枫香溪会议会址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铜仁历史源远流长。秦代为黔中郡腹部地区,时改隶武陵郡,蜀汉时始有县治;唐代分属思州、锦州、黔州。初设思州、思南两宣慰司,元代设置“铜人大小江蛮夷军民长官司”。永乐十一年撤思州、思南宣慰司,于今境设铜仁、思南、石阡、乌罗4府,并划归新建的贵州省管辖。清代铜仁建置无变化。民国建立后,曾经过7次变化,直到民国32年(1943年)2月,全省改设6个行政督察区,其中第六督察专员公署驻铜仁,辖铜仁、江口、玉屏等9县。至此,建置基本固定。1987年国务院批准撤销铜仁县,设立县级铜仁市,原行政区域不变,铜仁地区建制变为8县1市1特区。2011年10月22日,国务院批复同意撤销铜仁地区设立地级铜仁市。

铜仁人文历史绵长厚重。湘楚文化、巴蜀文化在这里相互浸润融合,29个民族长期和睦相处,造就了绵长厚重的人文历史。曾涌现出了明朝太子太保兵部尚书田仰、贵州开科取士第一人田秋清朝太子太傅果勇侯杨芳等古代名士。辛亥革命时期,涌现了陈天星徐龙骧席正铭等军政要人。在革命战争年代,孕育了周逸群旷继勋等革命先烈。养育了特等功臣、上甘岭战斗英雄龙世昌等。铜仁是书法之乡,明清之际涌现了周冕周以湘王道行潘登云严寅亮鄢师竹六位书法大家,严寅亮题书的“颐和园”三字享誉中外。

沪昆铁路、沪昆高速公路、杭瑞高速公路、铜大高速公路、思剑高速公路穿境而过。全市乡乡通油路,村村通公路。经渝怀铁路北上可直达重庆,南下可直达广州。铜仁凤凰机场开通有贵阳、长沙、广州、北京、上海、深圳等航线。随着渝怀铁路复线、沪昆高铁、玉铜城际铁路等相继开工建设,遵义经铜仁至吉首、昭通经德江至黔江等铁路的规划建设,快速铁路网正在逐步形成。500吨级航船可经乌江入长江达东海。

  • 邮编:554300 代码:520600 区号:0856

行政区划

铜仁市辖2个市辖区,4个县,4个自治县。市政府驻碧江区花果山中路20号。

历史

  铜仁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20世纪80年代,铜仁境内多处发现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

  铜仁原名铜人,相传元朝时有渔人在铜岩处潜入江底,得铜人三尊。元代设置“铜人大小江蛮夷军民长官司”,隶属思南宣慰司。明永乐十一年撤思州、思南宣慰司,于今境地设铜仁、思南、石阡、乌罗4府,均隶属于由此而设置的贵州布政使司。明正统三年(公元1438年)废乌罗府,其大部并入铜仁府。铜仁由此得名。

  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撤铜仁县(治所今江口县)并入铜仁府(治所今铜仁市);民国2年(1913年)改铜仁府为铜仁县(治所今铜仁市);同时,改思南府为思南县,改石阡府为石阡县,改松桃直隶厅为松桃县。另外,恢复原铜仁县(治所今江口县)改名江口县,安化县改名德江县,以原思南府沿河佑溪吏目驻地设沿河县,以原铜仁府省溪吏目设省溪县(今万山特区)。玉屏县、印江县建置不变。民国3年(1914年)以原铜仁县正大营县丞驻地设正大营分县,隶属松桃县兼管;以原四十八溪主薄驻地设四十八溪(今甘龙口)分县,隶属松桃县兼管。民国32年(1943年)2月,全省改设6个行政督察区。第六督察区专员公署驻铜仁,辖铜仁、江口、玉屏、松桃、印江、石阡、思南、德江、沿河9县。至此,铜仁地区建置基本固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铜仁地区于1950年1月12日全境解放,当年设铜仁专区,专员公署驻铜仁县,辖铜仁、玉屏、松桃、江口、印江、石阡、思南、德江、沿河9县。1956年9月撤消松桃县,设立松桃苗族自治县。1958年12月撤销玉屏、江口二县,并入铜仁县。1961年8月恢复玉屏、江口两县。1966年12月设立万山特区,1968年9月撤销,1970年8月恢复万山特区。1979年1月撤消铜仁地区革命委员会,正式设立铜仁地区行政公署(筒称行署),作为贵州省人民政府行政派出机构的现行建制。至此开始,行署驻铜仁县,下辖铜仁县、江口县、印江县、石阡县、思南县、德江县、沿河县、玉屏县、松桃苗族自治县、万山特区,共8县l自治县l特区,此后县级建制变动情况有:1983年9月7日国务院批准撤销玉屏县建立玉屏侗族自治县,原行政区域不变;1986年10月7日国务院批准撤销沿河县,设立沿河土家族自治县,原行政区域不变;1986年12月13日,国务院批准撤销印江县,设立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原行政区域不变。1987年8月21日国务院批准撤销铜仁县,设立铜仁市,原行政区域不变。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铜仁地区常住总人口3093204人,其中:铜仁市361670人,江口县172761人,玉屏侗族自治县118525人,石阡县304387人,思南县499336人,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284220人,德江县367920人,沿河土家族自治县449819人,松桃苗族自治县486748人,万山特区47818人。2010年末,铜仁地区常住人口309.63万人。

  2011年10月22日,《国务院关于同意贵州省撤销铜仁地区设立地级铜仁市的批复》(国函[2011]131号):一、同意撤销铜仁地区和县级铜仁市、万山特区,设立地级铜仁市,市人民政府驻新设立的碧江区花果山中路20号。二、铜仁市设立碧江区。以原县级铜仁市(不含茶店镇、鱼塘乡、大坪乡)的行政区域为碧江区的行政区域。区人民政府驻市中街道环西路93号。三、铜仁市设立万山区。以原万山特区和原县级铜仁市的茶店镇、鱼塘乡、大坪乡的行政区域为万山区的行政区域。区人民政府驻万山镇。四、铜仁市辖江口县、石阡县、思南县、德江县、玉屏侗族自治县、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沿河土家族自治县、松桃苗族自治县和新设立的碧江区、万山区。

地理

  铜仁市位于贵州省东北部、武陵山区腹地,介于东经107°45'—109°30'、北纬27°07'—29°05'之间。东邻湖南凤凰县,北接重庆秀山,南连本省黔东南州,西接遵义市,素有“黔东门户”之称。

自然资源

  铜仁市处于武陵山脉西段,由于地质地貌复杂,地势起伏较大,地下与地面组成物质均呈纷繁多样的特点。特殊的地理环境,孕育着肥沃的土地资源,丰富的矿产资源,充裕的水资源和生机勃发的生物资源。

土地资源

  全市拥有土地总面积18003平方千米,在总面积中有耕地4658.89平方千米,占土地总面积25.87%;果桑、茶叶等园地105.29平方千米,占0.58%;林地8211.19平方千米,占45.61%;牧草地1906.52平方千米,占10.59%;其它农用地1095.55平方千米;占6.08%;建设用地603.34平方千米,占3.35%(其中:居民及工矿用地539.76平方千米,交通用地44.84平方千米,水利设施用地18.73平方千米);水域面积221.55平方千米,占1.23%;未利用土地1200.67平方千米(未含滩涂面积),占6.67%。耕地主要分布于河谷阶地、低山河谷,低山丘陵或剥夷面、低中山山脚、山腰及山谷盆地和断陷盆地等地面。从土地利用的分布状况来看,土地资源开发潜力较大,可以实行林、果药、茶、桑、畜等综合开发。特别是1965.12平方千米天然草地,是发展畜牧养殖业的天然优势。抓好非耕地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不仅可以改善农业的生态环境,而且可以大大改善农业生产结构,提高土地利用率,使之成为全市经济的增长点。

矿产资源

  铜仁市成矿地质条件良好,矿藏丰富,已发现与不同程度探明储量的矿产有59种,其中金属矿产有:汞、锰、金、银、钨、锡、铜、铁、铅、锌、钒、钼、铂、镍、镁、铌钽、碲、硒、锢、镓、锗、钴,共22种;能源矿产有:煤、铀、地下热水,共3种;非金属矿产有:石灰石、白云石、重晶石、方解石、硅石、萤石、石煤、长石、磷、硫铁、碧玉石、花岗岩、大理石、黑滑石、石膏、石棉、紫袍玉带石、辉绿岩、脉石英、水晶石、石英砂、页岩、板岩、砂岩、水泥用粗面岩、建设用砂、含钾页岩、毒砂、陶瓷用高岭土、砖瓦用粘土、砷、水泥用粘土,共32种;水气矿产有:地下水、矿泉水,共2种。汞矿和锰矿储量最为丰富,是境内驰名中外、最具特色的优势矿产。汞矿主要分布于万山区、碧江区、松桃等县(区)。锰矿集中分布于松桃、碧江等县(区),已探明的储量达3700万吨,预计远景储量超过1亿吨,仅探明储量则位居全国第三位。此外,储量较大的还有:煤矿,主要分布于沿河、思南、德江、石阡、印江等县,已探明С+D+Ε级储量达3亿吨。铁矿,主要分布于石阡、沿河、德江、印江、江口等县,已探明的储量共达7249万吨。磷矿,主要分布于松桃、碧江、沿河等县(区),总储量为400万吨。地下热水,主要分布在石阡境内,总流量为58.45~62.4升/秒。含钾页岩,主要分布于碧江区、万山区,总储量在亿万吨以上。硫铁矿,主要分布在德江、沿河、思南、印江、石阡等地,已探明储量共达22873万吨。

水资源

  境内降水充沛,地表河流密度高,地下补给基流多,全市年均径流总量达128亿立方米左右(其中地表径流量为95.6亿立方米,地下水总储量为32.3亿立方米),人均占有水量3671立方米,居全省首位。此外,过境客水非常丰富,每年径流量高达328亿立方米左右,为社会生产和人们生活提供了有利条件。由于境内森林茂密,地表覆盖好,流水清澈,含沙量低,绝大部分水源若在轻度污染情况下,一般均能稀析自净。在水能方面,由于各条河流的河源地势较高,河流比降大,水力资源好,全市拥有水能理论蕴藏量93.7万千瓦,其中可开发能量39.97万千瓦,占理论值的42.6%。如果加上乌江干流梯级水力资源,境内的水能理论蕴藏量则高达203.74万千瓦,可开发量高达584.3千瓦。人均可开发值达430瓦,均超过全国和全省平均水平。

生物资源

  铜仁市由于光、热、水、土资源丰富,地形地貌适宜,为多种生物的共生繁殖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条件。境内植物资源主要有森林、草丛、药用植物、农作物品种和果树品种植物5大类;动物资源主要有畜禽品种、水生动物、野生动物3大类。

在植物资源方面

  一是森林资源。共有树种627种,分属89科,283属,以用材林和经济林为主,薪炭林、防护林、竹林、特用林所占比重较小。在森林树种中有不少列为国家珍稀濒危保护植物,其中列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的有珙桐、紫薇;列为二级重点保护的有钟萼木、连香树、鹅掌揪;列为三级重点保护的有穗花杉、金杉槭、厚朴、凹叶厚朴、花榈木、楠木、白辛树、丽江铁杉、华铁杉、苌苞铁杉等。珍稀树种大多数集中在梵净山自然保护区。二是草种资源。境内天然牧草大体可分为6大类,共计160种,即禾木科牧草类74种,豆科牧草类16种,杂草类38种,水生青科类3种,饲树类4种,饲用藤灌木类25种。三是药材品种资源。境内有药用植物500种以上,已考察准确的高等药作植物有100科,227属,413种。其中有清热解毒植物药96种;止咳、祛痰、平喘植物药44种;止血植物药43种;驱风除湿、舒筋活血植物药60种;补中益气,散寒解表植物药33种;其他功能的植物药95种。此外,在省内外都畅销的民间常用植物药有珠子参、雪里见、蛇莲、八爪金龙、穿心莲,以及小蘖属、十大功劳属植物等。产量较大的植物药有莫茱萸、杜仲、厚补、黄柏、五倍子、金银花、瓜萎、射干、半夏、天麻等。境内大型真菌也很丰富,蕴藏有33科、77属、151种。其中竹黄、灵芝、茯苓、乌勃等21种可作药用。含抗癌物质或有抗癌作用的有采绒草盖菌、菱红菇等12种。还有香菇、木耳、松乳菇等30种,是城乡居民广为喜爱的美味山珍。四是农作植物品种资源。栽培植物主要有粮食作物、油料作物,以及其他经济作物和蔬菜,共计812个地方品种,其中粮食作物主要有水稻、玉米,以及薯类、麦类、豆类、杂粮等594个品种;油料作物主要有油菜、花生等11个品种。其他经济作物主要有烟草、青麻、向日葵、茶叶、蚕桑等53个品种;蔬菜主要有叶菜类、根菜类、茄果类、甘蓝类、鳞茎类、水生菜类、瓜类、野生菜类等13类,154个品种。五是果树品种资源,境内栽培水果主要有柑橘、橙、柚、桃、李、梨、杏、柿、枣、苹果、葡萄、板栗、枇杷等。境 内各山区还盛产猕猴桃、刺梨、红籽、八月瓜等多种营养丰富的野生果品。近年来,人工栽培猕猴逐渐普及。

在动物资源方面

  一是畜、禽品种资源。家畜以猪、牛、羊、狗为主,也有少量马、驴、兔等饲养。家禽以鸡、鸭为主,也有少量的鹅、鸽饲养。近年来,开始有人注重山鸡、蓝孔雀等野禽、珍禽饲养。二是水生动物资源。境内水生动物以鱼类最广,共有5目16科93种,种属最多的有锂科、鲍科、鳍科。近年来,开始了人工繁殖鳝鱼。除鱼类外,还有两栖动物大鲵、青蛙等;有爬行动物鳖、龟等;有软体动物蚌、螺等;有节肢动物日本沼虾、秀丽白虾等。大鲵被称为世界“山水之珍”,属国家二类保护动物,本区是主要产区,境内各县均有分布,以梵净山及其周围最多。鳖又名“甲鱼”、“团鱼”,是高级滋补动物,肉质鲜嫩清香,其甲可人药,主治阴虚、痨热不蒸、症聚积等症,境内各溪河、塘库和沼泽等水域均有,是鳖的丰产区。三是野生动物资源。境内共有各类野生动物大约400余种,其中兽类动物约60余种,有列为国家一类保护动物的黔金丝猴、黑叶猴;有列为国家二类保护动物的熊猴、红面猴;有列为国家三类保护动物的林麝、毛冠鹿和穿山甲。黔金猴又叫灰金丝猴、自肩仰鼻猴,在世界上仅分布于本市梵净山,是非常珍贵的濒危物种;黑叶猴主要分布于本市麻阳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境内两栖动物分属2目8种11属,大约40余种,珍稀两栖动物除大鲵外还有尾斑瘰螈、大绿蛙、合征姬蛙、棘指角蟾等4种。爬行动物分属3目8科23属,约50余种,其中蛇目有32种,毒蛇有7种,有较高药用价值和食用价值的13种。境内鸟类动物分属16目35科约200余种,其中留鸟类、夏候鸟类等繁殖鸟约占65%,冬候鸟类、旅鸟类等非繁殖鸟约占35%,列为国家保护的珍稀鸟类有鸳鸯、红腹角雉、白冠长尾雉和红腹锦鸡等4种。鸳鸯通常在北方繁殖,然而境内梵净山亦有鸳鸯繁殖,更显现出铜仁市自然环境的特殊魅力。

文化

文物古迹

  思南万寿宫 位于思南县城中山街,旧名“水府祠”祀肖英右侯,原址在城外普济淹。明正德五年(1510)被洪水淹没后,嘉靖十三年(1534),长官张车登重建。万历二年(1574),府城张姓在今址临街地基修祠,祀淮旌阳,兼祀肖英右侯,晏平浪侯,康熙二十三年(1684),江右荀士英等又募捐买敖氏住宅地基添建。嘉庆六年(1801),江右商人投资大加开拓装饰,更名“万寿宫”,又名“江西会馆”、“豫章会馆”,总面积2405平方米。宫临街处为山门,门内竖有石牌坊,沿石级而上为戏楼,再往上为拜厅,厅左右为厢楼,四周屋檐与戏楼相护环抱,正殿后是观音堂,左为观圣殿,右为紫云宫,侧为橦梓宫,左右为僧舍、客厨。建筑物四周以砖砌封火山墙相围,尤以戏楼造型奇特,数以万计的如意斗拱支撑着屋顶,工艺精湛,雕刻细腻,十分壮观。1981年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被国务院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2005—2007年又维修了一次。

  梵净山四大皇庵四十八脚庵遗址 梵净山是佛教名山,远在唐代,就有佛教活动和建有寺庙,明代形成了4大皇庵、48脚庵。这些寺庙遗址占地面积较大,布局严谨、规模宏伟,代有高僧住锡其间。

  • 梵净山四大皇庵
    • 一、天庆寺 天庆寺,又名天庆堂。位于梵净山东北麓印江木黄镇金星村九台山腰。距金顶40公里。天庆寺地势高旷开阔,风景优美,建筑占地约十余亩。天庆寺始建年代待考。竖于寺前的“界碑”也仅是写道:“天庆寺乃前人创建,有明万历戊午年敕封”,该碑竖于清乾隆拾年(1746年)。竖于明万四十二年(1618年)的梵净山《敕赐碑》上就载有“天庆寺”,证明该寺是梵净山最早的寺庙之一,是经“敕封”的皇庵。康熙元年思南府王平捐银360两重建并买置山场。天庆寺现存遗址内有木屋5间,深持和尚大方和尚等石墓塔4座,藏经楼遗址,石院坝天井,对研究梵净山佛教文化有很高的价值。
    • 二、护国禅寺 护国禅寺位于梵净山西北麓的永义乡大园址村。始建年代待考。竖于明万历四十六年的《敕赐碑》和竖于清康熙二十六年的《海阔慧惺和尚墓碑》都称为“天池院”。清初重建后更名为护国寺,2000年在原址出土的雕刻精美石佛像16尊,其中一尊石佛像背面就刻有“万历三年制”字样,可以佐证当时护国寺就已是规模很大的禅林。护国禅寺历尽沧桑,几经毁建,直至大跃进时,庙宇全部拆毁,仅存遗址,荒湮蔓草,断瓦颓垣,一片狼籍。1998年,辽宁高僧释佛友方丈为弘法利生续佛慧命,大发宏愿,勇挑重担,重建护国禅寺,再现皇庵辉煌。经五年多的努力,现已投入资金1300余万元,建起了大雄宝殿天王殿,放生池、山门、围墙、东西厢房。画栋雕梁,殿内佛像高大庄严,金幡宝幢等设施一应俱全,堪称“大山、大寺、大佛、大和尚”护国禅寺现已成为黔东北佛教文化活动的中心。
    • 三、承恩寺 位于梵净山新老金顶之间,是梵净山顶寺庙群的主体建筑,梵净山四大皇庵之一。承恩寺始建于明初,承恩寺下为镇国寺,俗称下茶殿,始建于明代,清光绪六年僧隆,参重建,建国前复毁,仅存遗址,占地面积为1100平方米,1988年僧释通灵募化重修。改石屋为砖混结构,有正殿3间,两侧厢房,正门及耳房,1998年竣工,举行开光典礼。
    • 四、朝天寺 原名冲天寺,位于梵净山东南麓的三角桩,有梵净山南天门之称,始建于明代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贵州宗教概览》第5页)据《下茶殿碑》载,咸同年间赵子龙刘满作乱,庙宇被毁,清道光六年后由隆参和尚募化再修,光绪五年(1879年)又毁于兵燹。朝天寺现仅存遗址,遗址内残存铁瓦,柱础、残墙。2001年,僧释佛贤把朝天寺迁到江口黑弯河圣水观音殿,殿堂改建一新,易名为龙泉寺。
  • 四十八脚庵
    • 1、坝梅寺,坝梅寺位于梵净山东南麓今江口县德旺乡的坝溪和梅溪之间。始建于明初,原名承恩堂。据清康熙十五年(1676年)坝梅寺碑载:原建正殿七间,偏殿及僧房数十间,画栋雕梁,极为宏伟。建筑占地面积约十余亩。其庙产以稻谷为主,素有坝梅寺的谷子之称。坝梅寺是梵净山明代八大觉庵之一,几建几毁,清咸丰五年,赵(子龙)作乱,据山以叛,竟将诸寺烧毁,遂至片瓦无存,同治九年隆参和尚经四方募化再次修复,清光绪元年,马鞍山刘满(足拜子)作乱,到处劫杀,寺庙再次遭劫而毁,光绪二年后匪患平息而再次复建。1958年因失火烧毁,仅存遗址围墙山门和数十株古树。
    • 2、白云寺,白云寺位于梵净山西北麓海拔2153米处。距金顶约十公里。原名天恩寺,又名接引殿,明万历四十六年(1816年)敕建,清道光八年重修。(松桃历志载)
    • 3、朝阳寺,朝阳寺位于梵净山东南的江口县德旺乡红光村朝阳山上,寺以山名,是梵净山八大觉庵之一。朝阳寺始建于明万历时期,清咸同年间毁于兵燹。
    • 4、太平寺,太平寺位于梵净山西北麓的印江自治县木黄镇昔坪村盘龙田的亭子坡上。其前身始建于明代万历年间的观音阁。清光绪12年改建成寺,更名为太平寺,是梵净山八大觉庵之一。1982年,住持僧慧松为落实党的宗教政策,书呈原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先生,得到各级支持,在原址重修大雄宝殿及两侧厢房,大殿面阔14米,进深8米,砖混结构,殿内供奉释迦、阿难、文殊、普赛及十八罗汉泥塑神像、画栋雕梁,颇具规模。
    • 5、天马寺,天马寺又名永兴寺,永兴堂。位于梵净山东北麓的乌罗镇双凤山下。距金顶40公里。据《松桃厅志》载:“明洪武六年(1373年)僧毁墨建”。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重修,清道光七年(1827年)再次重修,四个四合院相连,层层迭迭、依山就势、规模宏伟。民国十八年后两次拆迁,寺观佛像尽毁,遗址仅存100余平方米,现存残碑一方,铸于明万历元年的铁钟一口。
    • 6、钟灵寺,钟灵寺位于梵净山西麓永义乡大园址村,距金顶12公里,距护国禅寺3公里的大狮子岩上部,是西线登山的必经之地,是游客中途息歇的场所。钟灵寺始建于明永乐十六年(1418年),建筑占地两亩有余,有正殿、厢房、寮房。寺后是高大的荞木林,绿荫掩映,寺前一片毛竹林,翠竹青青,寺后侧一汪清泉,遗址内有石墙,石佛造像和残碑。
    • 7、洞德寺,洞德寺位于永义乡张家坝杨家厂月亮坝。该寺始建于明宣德二年(1426年),是梵净山觉庵之一。距护国禅寺7.5公里。原建有大殿、厢房,占地2亩有余,清咸同年间被毁。
    • 8、香山寺,香山寺位于江口县双江镇粮食局宿舍旁,其创造时间和产业规模无资料可考。现存高封火墙四合院式建筑,占地300余平方米,中轴线上有寺门、天井、正殿。
    • 9、朝阳寺,位于松桃大路乡岩洞村,始建于清顺治二年(1646年),光绪十一年(1885年)印邑翰林代锡之改为白云洞,次年代再次云游改为“白马洞”。镌刻“白马洞”三字在洞门前。文革中庙毁,存遗址。
    • 10、观音山寺,位于江口闵孝镇红石,始建年代不详。
    • 11、水源寺,位于江口凯马快场,始建年代不详。
    • 12、法华寺,位于江口太平河,始建年代不详。
    • 13、回香阁,位于江口回香坪,始建于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清光绪六年重修。
    • 14、罗蒋寺,又名罗江寺,位于江口闵孝镇高峰村,始建年代不详,现存遗址。
    • 15、回龙寺,位于江口双江镇,始建年代无考。
    • 16、云落寺,位于江口闵孝镇,始建年代无考。
    • 17、青龙寺,位于江口鱼坳,始建年代无考。
    • 18、鱼泉寺,位于印江木黄凤仪村,清雍正二年(1724年)建,现存木结构寺庙3间。
    • 19、兴隆寺,位于印江木黄镇凤仪村,建于清雍正四年(1726年),现存遗址。
    • 20、过江寺,位于印江新业乡芙蓉坝,建于清乾隆六年(1741年),现存遗址。
    • 21、回龙寺,位于印江新业乡木社,建于明隆庆二年(1568年),现存遗址。
    • 22、觉华寺,位于印江新业乡芙蓉坝,建于明正德六年(1511年),早毁,现存遗址。
    • 23、江口寺,位于印江新业乡,建于清顺治二年(1645年),现存遗址。
    • 24、兴隆寺,位于印江新业乡芙蓉坝,建于清雍正四年(1726年),现存遗址。
    • 25、海马寺,位于印江新业乡,建于清国治十三年(1656年),现存遗址。
    • 26、青微寺,位于印江新业乡落坳村,建于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现为开放寺庙。
    • 27、天津寺,位于印江木黄镇,建于清雍正元年(1723年)现存遗址。
    • 28、诸天庙,位于印江木黄镇李家沟,建于清康熙二年(1623年),现存木结构正殿3间。
    • 29、行祠庙,位于印江木黄镇娄贯村,建于清道光六年(1826年),1983年重建,现存木结构正殿3间,厢房2间,龙门。为开放寺庙。
    • 30、行司庙,位于印江木黄镇金厂村,建于清雍正元年(1723年),现存遗址。
    • 31、迎恩寺,位于印江合水镇新场,建于明永乐元(1404年),现存遗址。
    • 32、落佑寺,位于印江合水镇新场,始建年代不详,现存遗址。
    • 33、石万庙,位于印江合水镇新场石万村,建于清嘉庆元年(1796年),现存遗址。
    • 34、太平寺,位于印江朗溪镇坪柳村,始建年代无考,1958年毁,现存遗址。
    • 35、圆通寺,位于印江朗溪镇,始建于明代永乐三年(1403)年,1960年毁,现存遗址。
    • 36、回龙寺,位于印江朗溪镇孟关,始建于明隆庆三年(1568年),1994年重建,砖混结构,正殿3间,两侧厢房各2间,为开放寺庙。
    • 37、莲花寺,位于印江合水镇莲花穴,建于清道光年间,1953年毁。
    • 38、镇江寺,位于印江永义乡慕龙村,始建于明永元(1400年),1966年毁。现存遗址。
    • 39、大坳寺,位于印江永义乡张家坝,始建年代无考,1951年毁,遗址。
    • 40、地母庙,位于印江永义乡苏家坡,建于清代,1951年毁,现存遗址。
    • 41、观音阁,位于印江罗场乡左坪村,建于清光绪6年(1880年)现存正殿3间,两侧厢房各2间。
    • 42、大兴寺,位于印江新寨乡乐洋村,始建年代待考,现存木结构正殿3间,左右厢房各2间,对厅5间,解放后曾作村公所,学校,供销社,大队办公室,现保存较好。
    • 43、龙津寺,又名龙兴寺,位于印江峨岭镇甲山村中寨口,始建于明嘉靖四十年(1562年),清道光八年(1828年)重建,占地2000平方米,原建有观音殿、厢房、僧房、客房,建国后为龙津粮站。现部分建筑尚存。
    • 44、西岩寺,位于印江峨岭镇甲山村,始建于宋乾德三年(967年),明嘉靖年间重建,毁于兵,清康熙十九年再建。明代道人张三丰曾云游于此,以手指镌刻“山水奇观”四字于石壁。
    • 45、玉泉寺,位于印江峨岭镇坪兴村观音沟,始建于清道光九年(1829年),原建有正殿、后殿、观音阁、厢房,占地500平方米。建国初期拆毁,现建有砖木结构正殿3间,由于环境清幽,是县城群众休闲的好去处。
    • 46、中山寺,位于印江峨岭镇桶溪村上黔村之间,始建于清康熙年间,清嘉庆二年(1796年)重建,是县城郊最大的寺庙,1958年拆毁。
    • 47、天池寺,又称“罗池寺”,位于印江新寨乡善都村,始建于清光绪二十七年(1847年),咸丰五年扩修,建有上殿下殿观间殿仁义堂进斋堂厢房对厅山门计20幢,80间,供各类佛教菩萨150尊,规模宏大,建国前拆毁。
    • 48、青云寺,位于印江新寨乡云半村,始建于明嘉庆三十八年(1560年),建有上殿下殿四侧厢房,清道光十年(1830年)重建,建国后一直作学校用,文革后期拆毁。

  木黄会师

  梵净山碑林

  严氏宗祠

  旷继勋纪念馆 位于思南城安化街占地800平方米,是早期红军高级将领旷继勋的故居。纪念馆按照原有建筑结构而建,内有旷继勋文物、文字资料、图片陈列馆,塑有旷继勋坐像。馆名由原中央军委副主席刘华清所题,现为贵州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地方戏曲

  后硐茶灯 松桃大路乡后硐村群众喜爱的传统民间剧种,于美术、舞蹈、服饰一体的综合的舞台艺术。茶灯源于当时的茶山文化,是一种集灯、歌、舞、戏、锣鼓等多种艺术表现形式为一体的民间艺术,一般是双人表演,表演者都为男性,分丑角与旦角,因有“女不跳茶灯”之俗,旦角通常由男角扮演。演员除丑角和旦角外,还有帮腔人员,人数不等,还有部分人握举着一盏戏灯,站在表演区周围,既照明,又在遇到主演员需要帮腔时共同帮唱或搭白;伴奏乐器以打击乐为主,有鼓、锣(分铜锣、勾锣)、钹(分头钹、二钹),具体打法有鸡啄米、急急风、懒龙过江、鸡拍翅、龙摆尾、凤点头等,在长期的演出中茶灯艺术不断的改进加工,它由原来的双人表演。发展为四人、六人、八人表演,甚至更多人的群体表演。茶灯不管是双人、多人乃至群体表演,都离不开它的艺术结构,即太平灯、寿元灯、架桥灯、送子灯、玩耍灯等多个种类;唱跳表演种类分为“迎灯拜主”、“开财门”、“跳灯唱戏”、“化财送灯”四个部分。随着旅游业的繁荣与发展,茶灯以旅游为载体把这绝美的民间艺术推向市场,让它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

民间艺术

  松桃苗族打花鼓 松桃苗族自治县各族群众参与最广泛的一种民族体育活动,不论是民间传统节日、喜庆丰收、盛大活动、迎接贵宾,还是农闲时节自娱自乐,都可见到热闹喜庆的打花鼓。打花鼓有“淑女接龙”、“弯弓射月”、“跋山涉水”、“耕田种地”、“播种插秧”、“金鸡报晓”、“雪花盖顶”、“习武练棍”等鼓舞套路100余种。古时,打花鼓叫“打年鼓”,从腊月二十开鼓,到正月二十封鼓,这段时间正是年关时节,所以叫“打年鼓”。传说腊月二十皇帝封印,不上朝坐殿,正月二十日开始坐殿理政,倘若在其他时间打花鼓,传到京城,影响皇帝执政,治罪下来击鼓的人是要受罚的。因此,一年只有一个月的时间打花鼓。花鼓种类有八十余种,主要有神鼓、战鼓、年鼓、喜庆鼓、拦路鼓、叙事鼓、生产鼓、接龙鼓、迎亲鼓、迎宾鼓等。每一种鼓中又分许多种类,如摆鼓在堂屋里、院坝中,让众人娱乐献艺的叫“坐堂鼓”;遇上来客,以鼓相邀的“邀请鼓”;生产鼓则用鼓舞的形式将耕耘播种庄稼到收割和庆丰收的各个场面表现得淋漓尽致。

  土家花灯 每年春节,在铜仁的大街小巷、深山院坝,总能听见土家汉子、妹子悠长辗转、明亮鲜快的“喂喂闪”“咦嗬呀子喂”歌声。这便是土家花灯了。土家花灯有别于传统花灯。有专家认为,它更准确的称呼应该叫花灯戏。其形式由最初的“二人转”发展到三人出场,一男二女叫“双凤朝阳”,“二男一女”叫“双狮戏球”,也有的地方二男两女。“丑角”为男,“旦角”为女,表演时,女旦一手舞扇,一手摇摆扬帕,与丑角面对面,常以“半边月”“线拔子”“犀牛望月”等步式边跳边唱。所唱内容多以吉利词语恭贺主人新年快乐,人财两旺,五谷丰登,有“开财门”“送金银”“五更调”“采茶调”“盘灯”等多种牌调形式。根据老艺人的追根溯源和唱词中表现的历史特点看,土家花灯大致起源于唐宋之际,明、清始风行。其中以思南最为著名。据了解,思南土家族是湘鄂渝黔边界土家族整体中的一部分,是古代巴人的后裔,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已从巴人聚居的长江之滨顺乌江而进入思南这块土地,其茅古斯舞、摆手舞、傩舞等闻名于世;而思南土家花灯舞,因种种原因,外人知之甚微。自古以来,思南土家族在祭祀神灵祖先活动、唱歌耕种、神话传说民间故事传承演说中,均采用传统的说唱形式进行表达和流传。清朝末年,因受外来戏剧文化影响,土家花灯发展成为花灯戏高台戏,这是花灯史上的一次飞跃。清光绪十八年,思南人罗芳林从云南协台任上告退还乡,在家乡罗家坝搭了一个正规的舞台,正式把土家矮台戏搬上高台演出,称之为高台戏,高台戏由此而得名。思南土家花灯、高台戏均有坚实的群众基础。

  土家花灯音乐轻快,悦耳动听,动作优美,生动形象。从婉转动人的优美唱腔、浓郁的乡土气息、灯戏兼容的独特民族风格,折射出乌江流域的人文风采。传统伴奏乐器不多,有马锣、大锣、二胡、月琴、三弦、折以鼓等,锣鼓诙谐活泼,锣大而厚,声音坚实洪亮,远播力强,泼辣热烈,抨击时能发出“卜音”给人以乐观、坚实之感;马锣刚脆,声音尖而美,有跳跃之感。曲牌丰富,分灯调、正调、杂调、小调等四大类曲调,有“单打五”“双打五”“凤点头”“鹰拍翅”“牛擦痒”“马咬牛”“长路眼”“金线吊葫芦”“四面进”等24大类传统曲牌。由于土家花灯曲调繁多,风格各异,各地特色不同,因而有花灯“不过寨,不过坡,不过界”之说。土家花灯的组织形式,既固定又灵活。各土家山寨都有固定的花灯队,有较为固定的排练场所,整齐的服装道具,有专人负责,各自都有自己的特色节目,召之即来,来之能演,玩灯所获收入全部用于自身建设。

  印江合水蔡氏古法造纸术 在印江自治县合水镇兴旺、木腊、坪楼村一带,流传着一种蔡氏古法造纸技艺。这种古法造纸技艺是将生长于此地的枸皮作为原材料,经过选料、浸泡、蒸煮、漂洗、碎料、舂筋、打浆(加滑水)、舀纸、晒纸、收垛、分刀、捆扎、包装等七十二道古法工序的处理而生产出来的纸张,又名白皮纸。据兴旺村蔡氏古法造纸传承人蔡文举介绍,古法造纸术最早可以追溯到元末明初时期,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古法造纸过程中技术含量最高的莫过于往纸浆池内添加一种名叫“松膏”的植物的汁液,此举可以增加黏性,俗称“滑水”,汁液要适量,少了则揭不成张,多了则使纸张变得很厚。

  石阡木偶戏 俗称“木脑壳戏”,又因与高台戏相对应被称“矮台戏”。其远祖可追溯到汉魏,是宋元时期杖头傀儡在贵州民间的唯一遗存。大约在200年以前,自湖南辰溪传入,至今已传7代,均以“口传心授”方式传承。木偶由头、身、手杖三部分组成,头、杖为关键部分,故有“杖头木偶”之称;头面及颈部长约15公分,分别刻绘生、旦、净、丑、末及猴头、魔怪等面部造型,头面套上戏装,整体长1米左右。身部制作是在头颈主棒上用线系一块横挂木削作肩杆,成十字架,肩杆上套以宽大戏服,双手装在杖上,连在木偶衬衣两袖即可活动;手有握空拳和立掌两种造型。

  石阡木偶戏的剧目大多取材于历史演义,演出时有“高腔戏”“评弹戏”之分,经典剧目有“二进宫”“长板坡”“过五关”“梨花招亲”“薛仁贵征东”等百余个,极具观赏性和艺术性。演出的舞台为特制的围布舞台,呈方形,四周立四根竹竿为支架,以蓝色围布绕四周下半段及后台上部,使前台上半段形成舞台台口,台中上部再挂以蓝布一幅为“档子”,形成前台和后台;“档子”左右两边分别挂有布门帘,分别称为“上马门”“下马门”,表演时木偶上下场揭帘而出入。表演中,艺人左手执木偶头上棒,以拇指食指通过接线,控制五官以及总头、回顾、弯腰、转身等动作。喜怒哀乐,皆能随心所欲。右手则执装木偶两手的木杆,以配合头部操纵其四肢动作,刀枪剑载,翻滚扑打,腾云驾雾,表现得栩栩如生,惟妙惟肖。

  在历史上,石阡木偶戏经过历代艺人的传承与守望,发挥着娱乐与教化民众的社会功能。鼎盛时期拥有太平班、兴隆班、天福班、杨本家班、泰洪班等,演出范围辐射至全县各地及湘、鄂、渝、黔等省边区各地。随着时代的迅速变迁,其表演机会越来越少,其影响力逐渐减弱。

  新中国成立后,石阡曾两次筹建木偶戏剧团,邀请付家班出山表演,虽每次出动都能让人惊叹,却终因历史原因解散。至本世纪,一直坚持下来的只有花桥镇花桥村大塘的付氏木偶戏和坪山乡的饶家班。当地政府一直没有放弃,一度掀起抢救民族民间文化的热潮。县里成立了专门机构,积极争取国家支持与保护,于2006年使石阡木偶戏获列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木偶艺人付正华、饶世光于2008年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单,饶世凡、饶世印、付正华、付正贵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单。石阡民族中学也充分发挥学校优势,实施了“濒临失传的技艺进校园”行动,请来木偶戏班的3位老艺人向全校师生传授木偶技艺,并整理了大量木偶剧目。

  土家族狮子灯 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图腾,是思南一道独特的文化盛宴。分文狮、武狮,融杂技、舞蹈和体育于一炉,有着浓郁的乡土气息、民族特色。舞狮过程中的跌扑、翻滚、跳跃、搔痒等动作有着严谨的传统套路,其主要动作有“鲤鱼飘滩”、“鸭子浮水”、“蛤蟆跳坎”、“四肢滚球”等等。“狮子”进村寨,先挨家挨户玩,这是前奏,当人们的热情被点燃,期待被放大后,队伍会固定在一个坝子里表演高台狮舞,土家人称之为“重桌子”。

  在思南,表演这种传统高难度技法的舞狮队久负盛名的是合朋溪镇的“魁榜”醒狮队,据说其独特的表演方式起源于同治二年(1863),白号军右丞相秦魁榜将号军大本营从岑头盖迁址秦家寨后,为强身健体、娱乐军民,将号军演练阵型、“神拳”等动作编排成军民喜闻乐见的“狮子灯”,亲传秦家寨军民舞狮演练,百年不衰。

民族节庆

  思南上元沙洲节 始于宋代,传说是天官赐福降生的日子,年复一年,世代相传。有历代流传颂扬沙洲的诗词歌赋两百余首,其中《思南府续志》所载“白鹭洲赋(并序)”、“白鹭洲赋”(以二水分白鹭洲为韵)为代表作,有神奇优美的民间传说故事,有五彩奇石观赏与收藏。思南上元沙洲节保留了黔东北乌江流域地区,特别是以乌江中下游文化教育中心思南及周边的以民间信仰为特点的传统民间文化,传承着各种传统表演艺术形式,是研究黔东北乌江流域地区民众世界观和生活情况的重要根据,在民俗学研究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已经成为思南人民根深蒂固的精神纽带。思唐镇正月十五游鹭洲的习俗,从宋代前开始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古往今采,每逢正月十五,人们都身着盛装,扶老携幼,乘船登沙洲游览,洲上设有各种游玩项目,有小摊、照相留影、有骑马、玩具和小吃等,游毕离洲,恋恋不舍,或摄影,或赋诗,或顺手拣几个奇形异色的纹石,以作纪念。每年正月十五日,无论阴晴雨雪,县城(郊)之人均扶老携幼,乘船过渡,相约洲上。鹭洲上的鹅卵石,有武陵山系特点,圆润光洁,色彩丰富,可供把玩。形成一种节日民俗文化。此地古时多陕西迁谪之人,因此疑为唐时长安踏青旧俗。

  地慢村的“赶社节” 大坪乡地慢村地处万山区最偏远的村寨。“赶社”是地慢村的特色文化,以侗族苗族为主,每年一次。“赶社”这天的日子是不定期的,在立春的第五个戊日为“赶社节”,由老一辈的人推算而来。“赶社节”的清晨,村里会杀猪宰羊祭祀祖先,搞得热热闹闹。

  相传在古时候,有位年轻漂亮的妇女,每天为上山种地的丈夫送饭,因粮食不够吃,就打些野菜与粮食同煮。立春过后的一天,妇女上山送饭时,看见路边躺着一位青年男子,已奄奄一息快要死亡,该妇女蹲下身子,摸了摸青年男子的额头和鼻子,看到男子一息尚存,就到小溪边舀了一碗水喂男子,男子慢慢苏醒,妇女然后把送给丈夫的饭给那人吃了,救了那人一命。丈夫看到妻子还没来送饭,便沿着回家的路,看妻子来送饭了没有。途中,青年男子吃饭、妻子坐在其旁边看着男子的这一幕刚好被妇女的丈夫看见,其丈夫认为妻子有不轨行为,一气之下就把妻子休了,妻子跟丈夫讲不清道理,就以死证明自己的清白。若干年后,被救的青年男子当了宰相,来到此地查询救命恩人,哪知该女子已不在人世。为纪念这名妇女救命之恩,宰相定妇女救他之日(立春的第五个戊日)为“赶社节”,因此“赶社节”一直流传至今。

  “赶社节”这天,地慢村邻近上万的村民身着民族服装,来到一个空旷热闹的地方聚会,大块吃肉大碗喝酒,他们拿出犁耙行头等春耕物资到这里进行交流,同时还要到山塘水库中捞“社鱼”比赛。对山歌也是一种不可缺少的“节目”,那是少数民族青年男女谈情说爱的方式,非常热闹。最热闹的是“侃杆子”,很多人会通宵达旦的玩,这是一种以小钱为赌注的赌博方式,虽然资金不大,但政府不提倡开展这种活动。现在,“赶社节”逐步把一些民族歌舞、民族体育等传统项目加进来,更加丰富了“赶社节”的民族特色。

  铜仁重阳节 铜仁过重阳节,有吃鸭子习俗,家宴菜肴以吃鸭肉为主。何以吃鸭子?正史无考,据说是有反清复明者,准备在重阳节这天举义,要“杀鞑子”(鞑子,清朝官吏),家人听为“杀鸭子”。于是捉来鸭子杀之。后来把“杀鞑子”以谐音说成杀鸭子,以免遭到杀身之祸。于是后人每逢重阳节这天,就杀鸭子宴款亲朋好友。

  在乡村,这天几乎每家都要烫粉、舂粑,有“重阳不舂粑,老虎要吃妈”的俗语。农村人在重阳节的前一天,采摘新鲜的嫩白蒿,煮熟后,舂烂,与粘糯米粉打芡揉捏成粑,中间包以肉的或糖的馅子,蒸熟后软绵粘糯适中,细腻香醇可口。有的作为馈赠佳晶,送给亲朋好友。

  石阡仡佬族毛龙节 “仡佬毛龙”是石阡仡佬族世代流传下来的民间信仰的表现形式。龙神崇拜是“仡佬毛龙”的核心。毛龙形如蛇,尾似鱼。毛龙龙体的编扎十分讲究,首先以粗长的竹篾数片扎紧为龙脊,再用竹篾缠以剪成鞭炮形的有色纸,俗称“火草杆”,将火草杆两端扎在龙脊上,形成一个个环行圈。整条毛龙要用四、五百根火草杆扎成,看上去满身是毛,因而得名。关于“仡佬毛龙”的起源及源流无明确历史记载。有学者推论,毛龙源起于古代仡佬的“竹王”崇拜和生殖崇拜。据《石阡县志》记载:“(龙)灯从唐代起”,仡佬族民间亦流传有“唐魏征梦斩金骨县长老龙之子”的故事。根据民国《石阡县志》记载:清末至解放前夕,“仡佬毛龙”盛行于全县各民族村寨。2005年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苗族“六月六”情人节 每年松桃九龙六月六,周边村寨的村民都会自发的相聚在九龙(又名大古树),站在庙沟的两旁对山歌,以此来寻找心目中的“情人”。相传苗族“六月六”是为了纪念忠烈的爱情而兴起的。对歌是情人节的主要内容,也是苗家人表达爱情、选择情侣的主要方式。每年节日当天,小伙子们吹奏芦笙、唢呐、笛子等乐器奔向歌场。姑娘们穿着绣满名花、彩蝶,镶着宽大花边的衣服,佩带闪光耀眼的银饰,相伴来到歌场。以村寨为单位的集体对歌,各自找对手比赛,形式多样,经过激烈角逐,将产生一名“歌王”。因此,每年的农历“六月六”苗族人将举行一场宏伟的盛典。

旅游

贵州省铜仁市:九龙洞,位于铜仁市城东17公里漾头镇观音山上处,是一个大型天然喀斯特溶洞

  九龙洞 位于铜仁市城东17公里漾头镇观音山上处。是一个大型天然喀斯特溶洞,洞内钟乳石林立,五光十色,晶莹剔透,千姿百态,妙趣横生,各种石花、石幔、石鸟、石兽随处可见,栩栩如生。其中高20米以上的钟乳石柱有数十根之多,最高一根高达39.98米,直径16.4米,为世界罕见,国内之最。加上优美的锦江风光、东山寺、明清民居古建筑等人文景观与洞连成一片,具有极高的资源品位和价值,是贵州重要的旅游科研避暑胜地,自古就有“黔中各郡邑,独美于铜仁”的赞誉。

贵州省铜仁市:苗王城,位于贵州省松桃苗族自治县正大乡境内,为三个苗寨范围组成

  苗王城 苗王城旅游景区地处云贵高原武陵山区腊尔山台地西缘,贵州省松桃苗族自治县正大乡境内,为三个苗寨范围组成。景区海拔500-650米,核心景区面积10平方公里。集山、水、洞、泉、瀑、峡谷、森林、古树、原始村寨、军事巷道、苗族风情为一体,是旅游、度假、休闲、探险的胜地。苗王城是各代苗王居住地,还是明朝嘉靖年间的龙西波和吴黑苗起义发生地,苗族特色浓郁。2003年对外开放接待游客,被评定为贵州省省级风景名胜区,为国家旅游局扶贫景点。

  梵净山 位于铜仁市的江口、印江、松桃三县结合部,海拔2493米,不仅是贵州的第一山,更是武陵山脉的主峰。其古老的山体距今已有10~14亿年的历史,是黄河以南最古老的台地。再加上山体庞大深邃,峰峦巍峨雄奇,主峰高耸入云,故明朝万历四十六年(公元1618年)奉皇帝诏令而建的古碑上称之为“众名岳之宗”。由于梵净山的山体庞大且垂直高差大,形成了一个生物多样性的原始基地。梵净山不仅生长着满山遍岭的各种植物和栖息着各类动物,而且拥有黔金丝猴、大鲵(娃娃鱼)、白颈长尾雉、云豹等珍稀动物和全球仅存的“贵州紫薇”以及中国鸽子花树(珙桐)等珍稀植物。梵净山原始古朴的生物群体,成为了人类的一大财富,具有极高的科学研究价值和保护价值。国务院于1978年确定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86年将梵净山接纳为全球“人与生物圈”保护网的成员单位(中国只有五个成员单位)。

特产

  思南松花皮蛋 是以优质新鲜鸭蛋为主要原料,并用地下深层龙洞水烧开以食用纯碱、石灰、食盐、红茶、草木灰为辅助材料混合制成,严格掌握季节、气候、温度、时间,泡40——50天成熟,然后用沉淀的料液拌黄泥、谷壳包好,密封成为商品,保质期可达12个月。

  铜仁珍珠花生 花生各地皆产,但铜仁花生却以其特殊品质而独具魅力,遐迩闻名。铜仁花生为“珍珠豆型”,成熟时,用手握住茎叶一拨,花生果夹全部出土,收获快,产量高,且壳薄、空夹少,果仁饱满,表面光洁,远销全国各地,出口日本、新加坡、泰国等国家和地区。据科研部门化验,蛋白质含量高达46%,是东北大花生的1.6倍,其花生红衣是降血压的上等良药。该花生可加工成各类花生食品,其中花生油和花生酱油曾获全国食品工业10年成就展“优秀新产品奖”和国家科委“优秀项目奖”。

  武陵藤茶(梵净山藤茶) 藤茶是一种非常古老珍稀的中草药资源、类茶植物资源和药食两用植物资源,早在南宋景定年间,瑶族同胞就用藤茶泡水饮用,预防和治疗疾病,成为日常生活中一种不可缺少的植物。藤茶其主要化学成分有粗蛋白、可溶性蛋白、氨基酸、总多酚、黄酮类物质(其中二氢杨梅素含量很高),此外还含有17种宏量元素和微量元素,对人体健康与疾病防治有重要影响的无机元素如铁、铜、锰、锌、硒均有较高含量。现代临床医学对其药理功能及作用机理的研究表明,藤茶具有消炎、止咳、祛痰、镇痛、抑菌、抗高血压、降血糖血脂、保肝护肝、增强免疫力、解酒、抗肿瘤、抗氧化、淬灭自由基等作用,对甲肝、乙肝、上呼吸道炎症、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糖尿病有很好的辅助治疗作用。毒理试验表明,其无毒无害,饮用安全,因为其主要成分植物黄酮广泛存在于蔬菜和水果中,只是含量较低而已。

  贵州熏酒 从古至今,有数不清的各类熏烤名吃分布于各个地域,各个民族。如熏鸡、熏鸭、熏鱼、熏肉、 熏酱、熏醋、熏肠、熏豆腐等等,贵州熏酒的诞生,是延续和挖掘中华民族古老的熏食文化,打破与填补了浩瀚中华熏制食品中独缺美酒的遗憾,开创了中华熏食文化的新时尚。“贵州熏酒”走的是完全差异化道路。她借助中华古老熏食文化和民族饮食习俗而传播,并乘助振兴黔酒强大政策的推进与扶持,得天时,占地利,人和,识势、借势、顺势而生。早在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们过着靠狩猎,吃生食的原始生活。当雷电击燃了森林,山火把野兽烧焦,把植物的种子烧熟,人类追香而至,尝到了烧熟烧焦的食物,感觉味道要比生吃更香更好吃,因此就变吃生食为吃熟食。由此也就开始改变了最初原始的茹毛饮血的饮食习惯。可以说经过烟熏火烧加工的食物是我们人类走向现代文明的开元食品,这就是贵州熏酒诞生的精髓创意所至,所以我们说,好酒还是熏的香,贵州熏酒:中华第一熏。

  官舟牛肉干 沿河县官舟牛肉干是以本地土黄牛加工生产而成,肉质细嫩,香甜可口,主要分为麻辣和五香味。

  铜仁红薯粉丝

  铜仁红薯干

贵州省铜仁市:铜仁糍粑

  铜仁糍粑 亦有“年粑”、“寿粑”、“抛梁粑”之称,其用途一是逢年过节赠亲友,素有“拜年拜年,糍粑上前”的习俗,二是招待客人,三是农村建房上梁时用于向众人抛洒,谓之“抛梁粑”,有喜庆吉祥之意。

  绵菜粑 又称清明粑。每年农历二三月,采白蒿嫩叶与一定比例的籼米粉、糯米粉加工而成,多数还需中包豆腐肉末馅子。蒸熟后软绵柔糯,香甜爽口,味美异常。随着加工储藏技术的提高,在铜仁常年可以吃到绵菜粑。

  锅巴粉 传统特色食品。其制作方法是将浸泡好的大米和菜叶磨成浆后,在铁锅中烙烫。由于其表面极似锅巴而得名。食用时配以各种佐料,味美方便,是早餐和中餐的常用食品。


  玉屏箫笛 产于被誉为"箫笛之乡"的贵州省玉屏侗族自治县,它是侗乡民传统的手工艺品和民族乐器,至今已有300多年历史。箫笛在清朝被列为贡品,故又名贡箫。玉屏箫笛用当地产小水竹制作,竹节长而均匀,管壁肉厚持坚,不易破裂,不易虫蛀。箫笛音质纯正,音色圆润,尤其是椭圆形扁箫,音色更佳,为萧中上乘。玉屏箫笛的传统雕刻颇具特色。凤翥龙翔,栩栩如生;山水花鸟,清新迷人;草纂隶楷,流畅古雅。

  玉屏无核糯柿 软绵带糯,清甜可口,营养丰富,舒胃名目。

  德江旱鸭 用德江旱鸭加工的德江板鸭,清脆可口;德江卤鸭,回味无穷;用其清炖煮,内质鲜嫩,细而不腻,清香可口,营养丰富,是一道风靡全县的名菜,从多佳宾常常慕名而至,以能吃到此名菜而觉不往工一行;用其熏制烤鸭,外形美观,皮肉酥嫩,香而不腻,富含人体所需的多种氨基酸、低高蛋白。

  米子 又名“炒米”,把糯米蒸成糯米饭,撒在簸箕里冷却,用磨子推,把颗粒压扁,晒干而成。炒成米子泡撒在煮沸了的甜米酒里,用小碗装茶盆递,是土家人献给客人的第一杯“磅嘴茶”。

  冰凉粉 铜仁夏季传统饮食。糖醋芝麻冰凉粉滑刷爽口、清香酸甜、透凉沁脾、解热止渴,是夏季铜仁老少都非常喜爱的饮食。

  绿豆粉 具有清热解暑功能,在气候比较炎热的铜仁地区颇受群众喜爱。

  糖麻圆 铜仁传统小吃。形如鸡蛋,色泽红褐,以芝麻裹面,色香味俱佳。有色鲜香郁、粘糯适中、味甜不腻、外形美观等特点,老少咸宜。

  蒿菜粑 又叫粉粑,清明粑、绵菜粑,是松桃百姓喜爱的一种食品,也是祭祀祖宗的一种常备佳品。清明时节,家家都要做上几碗米的粑粑,既供先人歆享,又可为今人品尝,其乐融融。

  松桃卤鸭 取本地优秀鸭品种麻鸭的老鸭子作为卤鸭的基本原料,并以寨英和蓼皋两镇的麻鸭为最好。制作工艺是首先将鸭子去血去毛去内脏后洗净,用泉水浸泡去腥,放入特制的卤药里用文火细炖。其中以卤药的选配最为关键,许多人家对自己配制的卤药列为“秘方”而秘不示人。

  江口豆腐干 一是选用纯净龙津阁的井水;二是经过泡豆、磨浆、滤浆、煮浆、点浆、上箱、过卤、切块、上扦、晾干等十道工序,才能做成产品,工艺十分独特、讲究;三是在上扦时,首先一小块一小块的把它放置于斗笠形的竹箪上,晾干至八成左右,再晒干,从而形成嫩黄、透明的方块。江口的豆腐干吃法多样,可直接食用,细嚼慢咽,香韧可口;也可用油炸酥,味似响皮而更加酥脆;还可用水发胀切成细丝炒肉,则形似墨鱼丝而别有风味。因而多年来,豆腐干一直受江口人民喜爱,并用作馈赠新友的上乘佳品。在城北龙井阁的豆腐干一条街因晾晒豆腐干的斗笠挂在土家屋檐下形成的一道亮丽风景而远近闻名,中央电视台乡村旅游节目曾对此做过专门的采访报道,是江口最具代表性的土特产之一。

  江口米豆腐 嫩黄鲜亮,晶莹剔透,可切成片、条、块或制成虾仁米豆腐,配以江口特制的油辣椒、醋辣椒、佐料,酸香麻辣,滑软可口,凉吃热煮均可。是江口老少兼宜的风味小吃之一。

  江口榨萝卜 榨萝卜不同于泡萝卜,呈粉红色,半透明状,可切成片、条糌上糍粑辣椒吃,香脆可口,酸中带甜。可以除乏解疲。江口榨萝卜主要原料是本地产的原生态圆润光滑的红萝卜、盐、冰糖;将红萝卜洗净放在瓷缸内,一层萝卜一层盐,其间加入适量冰糖。萝卜放完后用原生态稻草盖上,用太平河中无污染石头压住稻草,浸泡30天左右可食。

  江口牛干巴 是江口的传统食品。

  猕猴桃 贵州称为山羊桃,俗称“马屎果”。

  葛根精粉

  江口山野菜 以梵净山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生长的天然野生植物---蕨菜、薇菜、竹笋、香菇等为主要原料,经生产加工而成。属纯无污染无危害的绿色食品。现生产的仁发牌盐渍蕨菜、保鲜蕨菜、保鲜竹笋、薇菜、野生香菇等产品得到广大消费者的喜爱,并远销天津、上海、武汉、长沙、广西、深圳等省市食品公司及各大中小型超市。

  紫袍玉带石 独产于江口县德旺乡金盏坪。属极为稀少的珍贵玉石。

  梵净山恭茶 梵净山——武陵山脉的主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际“人与生物圈”保护网成员。梵净山方圆419平方公里。山脉庞大深邃,气势恢弘浩瀚,终年云雾缭绕,山原逶迤磅礴,峰峦巍峨雄奇,峡谷峥嵘险峻,沟壑幽深旷野,瀑布跌水湍急,古木浓密参天。

  酸芋荷 又名红皮翠菜,将芋荷茎腌泡后,加入蒜片、姜丝、新辣椒沫拌匀而成,色泽鲜美、酸爽开胃,是农家庭院、大小宾馆(酒店)的看家凉拌菜。

  还有印江蕨粑、小泽沟鸭蛋、印江腊肉、榨肉、梅干、唐家粉蒸牛肉等众多品种。

  此外印江土家族的宴席非常讲究菜的浑素搭配,八菜两汤,鸡、鱼、梅干、榨肉、酥肉等地方菜都得上桌,才显主人对客人的欢迎和尊敬。

  印江社饭 用粘米、糯米各占一半做原料,野菜(雀雀菜、粑粑菜、蒿菜)、家菜做配料,腊肉、野葱、蒜做佐料而做成。

贵州省铜仁市:特产——沙子空心李

  沙子空心李 因果肉与核分离而得名,产于贵州省沿河土家族自治县沙子镇,以南庄、永红两村为佳,是区域性特色水果。果色青灰鲜艳,果肉脆嫩,酸甜适度,营养丰富,芳香可口。

  石阡红心李 是石阡独有的地方特产,境内分布甚广。每年端午后,红心李即开始上市,产品呈苹果状,果皮光滑,呈翠绿泛红色,有蜡质果粉,果肉为血红色。红心李树适应性强,不择土壤,耐热耐寒、繁殖力强,生长季节短,早熟丰产等特点,栽植3年即可挂果。近几年,石阡农民已把红心李树的栽培作为发展庭园经济的主要树种。

  石阡桐梓叶粑粑

  米虾 铜仁的米豆腐,外型独特且别具风味。其外形如河虾,味道爽滑。在其上放上切碎的榨菜、酥花生、酥黄豆、盐菜、葱花等配菜,再淋上用红油、姜汁、酱油、麻油、花椒油、醋、蒜水等调成的汁。红白绿相间,酸辣可口,养颜开胃,对夏日中烦燥的胃也是一种保养。

  油炸泡 又名油炸粑,色泽金黄,外面香脆而肉酥软,酸甜中带点辣味。可单独食用,也可放进做好的米粉、绿豆粉一起吃,口味更好。在铜仁地区,无论山乡城镇,油炸泡出售的摊点摆满大街小巷,随时都可买吃,又方便又便宜。

  沿河糯米包子 独特之处是用糯米粉做皮,冰糖、芝麻、花生碎屑、肉哨子,少量柑桔皮细末为馅,蒸熟后滋味丰满、甜香鲜酥。吃时最好用碗盛着吃,以免油馅漏掉。

人物

  杨胜忠,字自瑾,大德二年至十一年(1298至1307年)任思邛江长官司正长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