锡剧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锡剧《双推磨》剧照

锡剧,中国戏曲剧种。流行于江苏南部和上海一带。发源于太湖之滨的无锡、常州农村,初为乡民用当地的民歌小曲说唱故事以自娱,称为“东乡调”,后逐渐发展成曲艺形式的“滩簧”。之后,滩簧吸收了江南民间舞蹈“采茶灯”的身段动作,开始演唱生活中的小故事。多为二人一档,在农村中活动,所演节目只有一旦、一生(或一丑)两个,称为“对子戏”。“对子戏”形式活泼,演出方便,但在演唱内容上颇多局限,于是就出现了两档同场合演的“双对子戏”和几档同场演出的“小同场戏”。进入城市后,又发展为多至几十人同场演出的“大同场戏”。辛亥革命前后,正式搬上舞台,并先后进入上海,逐渐合班演出,改称“常锡文戏”,1952年定名为锡剧。锡剧长于抒情,具有江南水乡情趣和特色。唱腔曲调基本上是上下句的板式变化体结构,常在上下句之间插入一段或长或短的清板。主要曲调为簧调。20世纪30年代,又吸收了杭州武林班的大陆板,苏州文书调(由苏滩和评弹衍变出来的一种说唱曲调)的“玲玲调”,苏滩和申曲的“迷魂调”与“三角板”,京剧的“高拨子”以及〔春调〕、〔紫竹调〕、〔九连环〕、〔绣荷包〕等江南民歌小调,使唱腔更加丰富多彩。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音乐工作者与演员密切合作,先后改编和创作了多种板式唱腔。伴奏乐器以正、副二胡为主,琵琶、三弦、扬琴为辅,箫、笛等管乐器也开始伴奏唱腔。

较有影响的剧目为经过整理改编的传统戏《双推磨》、《庵堂相会》、《珍珠塔》、《双珠凤》、《孟丽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