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江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重定向自镇江市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中华人民共和国 > 江苏省 > 镇江市
江苏镇江:金山寺
江苏镇江:焦山风光
江苏镇江:金山广场
江苏镇江:北固山
江苏镇江:过街石塔
江苏镇江:昭明太子读书台
江苏镇江:芙蓉楼夜色
江苏镇江:古运河

镇江汉语拼音:Zhèn Jiāng Shì;英语:Zhenjiang City),中国江苏省所辖地级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位于江苏省南部长江南岸,是长江三角洲经济圈(上海经济圈)的重要城市组成城市,南京都市圈核心层城市。隔长江与扬州市泰州市相望,东与常州市相连,西与南京市相连。地理坐标北纬31°37′~32°19′、东经118°58′~119°58′。东西最大直线距离95.5公里,南北最大直线距离76.9公里。全市土地总面积3847平方公里,占全省3.7%。常住人口322万。辖3个市辖区、代管3个县级市。

镇江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至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考古材料表明,早在更新世中晚期即有古人类活动、栖息和繁衍。1980年在西郊高资镇采集到两肢属于两个个体的股骨化石,定名“高资人”。镇江自古以来是江南政治、军事重镇,交通要冲。东汉末年,孙权从苏州迁到镇江建都,定名京城,不久又西迁南京,镇江改称京口。金山之绮丽,焦山之雄秀,北固山之险峻,丰姿各异,人称“京口三山甲东南”。南郊的鹤林、竹林和招隐三寺,山岭环抱,林木幽深,又延伸入城,被誉为“城市山林”。千百年来,历代名流大家纷至沓来,放歌题咏,挥毫泼墨,李白白居易苏轼陆游文天祥等人都留下了瑰丽的诗文。更有“白娘子水漫金山”、“刘备招亲甘露寺”、“梁红玉击鼓战金山”等神话传说和历史故事,给镇江增添了神奇美丽的色彩。

镇江境内资源丰富,土地肥沃,为长江三角洲富裕之地。矿藏主要有铁、铜、锌、铅、银、金、石灰石等。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均气温27.4℃~28℃,年降水量1063毫米。镇江特产丰富,鲥鱼、鲴鱼、刀鱼称为长江三鲜。镇江香醋是著名的传统特产。著名的小吃有火面,蟹黄泡包,肴肉等,色香味均属上乘。

  • 市树:广玉兰;市花:杜鹃花
  • 邮编:212001 代码:321100 区号:0511

行政区划

  镇江市辖3个市辖区,代管3个县级市。市政府驻京口区

  除正式行政区划外,镇江市还设立正县级镇江新区,与国家级镇江经济技术开发区合署办公,在行政上隶属京口区。镇江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在行政上隶属润州区

历史

渡口时代:商周到六朝

  镇江的土著居民为荆蛮人。西周时期,周康王(公元前1000年左右)分封“夨”为宜侯,如今的镇江一带即为“宜”地。1954年从镇江大港烟墩山出土的国宝级西周青铜器“宜侯夨簋”及其126字的铭文表明镇江至少已有3000年的文明史。

  春秋时,镇江属吴国,被称为“朱方”。吴王开凿邗沟以沟通长江、淮河,镇江由于位于邗沟与长江交汇处南岸,逐渐形成长江下游南北交通的主要渡口之一。吴国后来被越国所灭,楚国又灭越国,并将朱方之名改称谷阳(因镇江位于北固山之南)。

  前210年,秦始皇南巡来到谷阳,见此地形势雄险,“因山为垒,临江望海”,遂命3000赭衣囚徒凿断京岘山,以破王者之气,并改名为丹徒,县治设于今镇江市区。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原籍浙江富阳的孙钟迁居丹阳司徒钟离村,其子孙坚、孙孙策、孙权先后统率江东兵马。孙权在迁都建业(今南京)以前,于209年(建安十四年)先在京口临江的北固山居高临下建造一座坚固的军事堡垒“京城”,俗称铁瓮城,作为新都的东部屏障,从此镇江有“京口”之称。后来这一段的长江河段也称为京江。

  西晋末年,中原发生八王之乱和五胡乱华,为避战乱,大量人口举族渡江南迁,东晋在江南各地设侨州、侨郡,安置流民。京口作为重要渡口,此侨置南徐州、南兖州以及南东海、南琅琊、南兰陵、南濮阳等18郡,县治多至60多个,移民数量远超土著,在此后的100年间,镇江本地的吴方言迅速被江淮方言取代,此后除了丹阳,金坛,丹徒的东乡地区此外,绝大镇江地区的居民开始使用江淮方言的语调加上吴方言的词语,形成了独特的镇江话,和杭州话情况类似。在避难来此的人中,有“闻鸡起舞”的祖逖,以及文学家刘勰、政治家刘裕的祖先。刘裕取代东晋建宋后,下令移民土断,撤并流寓郡县。

运河时代:唐宋到明清

  589年,隋朝军队渡江攻占陈朝的京城建康以及京口,并改丹徒县为延陵县。595年(隋文帝开皇十五年),在此设置润州。隋唐时期,随着京杭大运河的开辟,镇江作为联系中原王朝与六朝以后新兴的江南经济区之间的漕运孔道,形成一个繁盛的航运与商业城市。

  1113年(宋徽宗政和三年),升润州为镇江府,镇江名称始于此时。

  北宋末年靖康之难发生后,金兵攻陷扬州,大量中原人口逃难南渡到镇江。同时,镇江作为江防前线,驻屯的军队在四万人以上,其中在黄天荡大败金兀术的韩世忠、梁红玉夫妇所率领的淮军即有八千人。

  元朝征服南宋后,调遣大批较为信任的色目人到江南各地,以弹压汉人。当时镇江的13504名居民中,回回、蒙古、女真、也里可温、契丹、畏吾儿、河西7个民族有2422人。他们多数信奉伊斯兰教,自成坊巷,集中居住;也有一部分信奉景教(基督教聂斯脱利派)。

  明代镇江府属南直隶,下辖丹徒、丹阳、金坛3县。

  清代镇江府增辖溧阳县。1659年,明朝遗臣郑成功、张煌言的水师攻入长江,一度攻克镇江,此后清朝便在镇江驻扎蒙古八旗军队,设立京口副都统,城内将近一半的面积划归八旗驻防。镇江的旗人起初是汉军八旗,乾隆二十八年以后由于战事不力调来原驻南京的蒙古八旗,兵员1000多名,包括眷属约有5000人。

长江时代:19世纪后期

  在鸦片战争后期的1842年7月21日,英军采取攻占镇江、封锁京杭大运河、截断清朝漕运的策略,迫使道光帝同意签订和约。镇江之役是鸦片战争中决胜的一战,也是这次战争中最惨烈的战斗之一。郭富(Viscount Hugh Gougb)率领英舰百余艘,英军15000名自吴淞口溯长江西上,猛攻镇江城,驻守镇江的京口副都统海龄指挥守城的1500名蒙古八旗兵与英军展开激烈巷战,死伤惨重,而英军亦损失168人,京口副都统海龄战败自缢,英军入城后纵兵大肆焚掠,镇江街市受到严重破坏。此役对整个战局造成重大影响,道光皇帝遂决定接受英国的条件议和。8月1日英军经过扬州江面,惶恐万状的扬州绅商缴纳赎城费50万圆,作为不占领的交换条件。8月29日,《中英南京条约》在南京下关江面签订。

  1853年,太平军攻占镇江,封锁运河漕运。1858年,《中英天津条约》签订,规定镇江作为长江上开辟的3个通商口岸之一。1861年2月23日,镇江知府师荣光与英国参赞巴夏礼订立开辟镇江英租界的约章,确定将镇江西门外约5华里处银山门附近一块毁于太平天国战争的江边空地,包括平地130亩和银山26亩地租给英国人。镇江英租界初设时,由于镇江不时仍有太平军活动,英美商人只能在长江北岸的七濠口进行贸易。战后,在中国政府的一再催促下,外国商人才到南岸租界内租地建屋,英国领事馆则建在银山山坡上。

  从镇江开埠到20世纪初的大约50年间,镇江由于地处长江和京杭大运河的交汇处,在19世纪下半叶迅速发展成为新兴的航运与贸易中心,当时东亚地区的主要轮船公司—怡和洋行、太古洋行、轮船招商局都在镇江英租界及其附近的江边建造码头,经营长江航运;而从镇江经由京杭大运河通往上海、清江浦等地的小轮航线也陆续开通。许多英美商人,以及不少广东商人在镇江经营贸易。镇江与其他长江口岸之间的贸易规模很大,特别是米市和桐油贸易(来自湖南省西部的洪江)。同时,整个淮河流域,包括江苏省长江以北、安徽省北半部、山东省南半部和河南省大片地区,都属于镇江直接的腹地,镇江成为这些地区与上海之间的一个主要转口港。在大约50年的时期内,镇江保持了繁荣,成为长江下游近代化程度仅次于上海的商业城市。同一时期,与镇江临近的南京虽然也被列为准备开放的通商口岸之一,但由于该市在太平天国战争中受创过重,战后经过多年才恢复元气,直到1899年才宣布开埠,此时尚未形成镇江在商业上的竞争对手;位于镇江对岸传统的商业中心扬州则明显走向衰落。

  镇江英租界内不允许华人在界内摆摊或经营酒店、茶楼,界内的零售商店非常少。镇江的商业中心位于英租界和旧城西门之间的区域。1889年,镇江发生火烧洋楼事件。

铁路时代:20世纪以来

  进入20世纪以后,镇江的城市发展陆续受到一系列不利因素的影响,逐渐停止下来。1906年,京汉铁路通车,进出河南省的货物改经汉口口岸;1911年,与京杭大运河平行的津浦铁路通车,于是山东省、安徽省的货物也直接运往上海及青岛,南京则取代镇江成为南北交通的枢纽。同时,长江镇江段的江流改变流向,镇江港口淤塞严重,外省和外国客商纷纷迁走,米市也转移到芜湖和无锡;由于无锡和南通工商业的兴起,原本作为镇江商业腹地的苏南西部和苏北东部盐城等地也脱离了镇江的势力范围。因此在20世纪初的数十年间,镇江的贸易地位急剧衰落,其商业腹地最终逐渐收缩到苏北里运河沿线,主要以镇江-清江浦小轮航线联系扬州、高邮、淮安等地。同一时期,镇江的近代工业开始起步,但是随后工业的发展远远落后于沪宁铁路沿线的其它城市,如无锡和常州。

  1927年3月24日,北伐军进入镇江后,镇江商会会长陆小波率领商团进入镇江英租界,接收工部局、巡捕房。全体英国侨民撤出。1929年11月15日,正式举行收回镇江英租界的典礼。

  1929年,由于南京被确定为中华民国首都,江苏省会从南京迁至镇江。1930年代,镇江进行了一些市政建设,最重要的是修筑了贯通城西商业区的大西路,这也是1949年以前江苏省唯一的一条柏油马路(不含南京、上海)。

  1937年11月23日,日军获悉江苏省政府主席顾祝同在大华饭店召开军事会议,派飞机轰炸,半个月后进城的日军又焚烧镇江商业区,使镇江城西大西路商业区,包括收回后的原镇江英租界在内几乎完全变成一片废墟,只有山上的镇江英国领事馆旧址幸存了下来。

  汪精卫政权统治时期,曾将江苏省会从镇江迁到苏州。1945年,抗日战阵后,于1946年年初重新迁回镇江,并进行大规模省会建设,于1949年,因国民党在大陆战场的失败,尔停止建设。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

  1949年以后,镇江逐步由一个传统上的转口商业城市转变为一个中等工业城市。由于原来位于市区的老港区条件日趋恶化,于是在东郊的大港地区开辟新港区-大港港口。在西部的丹徒高资镇和润州蒋桥街道的龙门村分别开辟了高资港和龙门港。

  1949年4月23日镇江解放。划城区和近郊为镇江市,划四乡为丹徒县,均隶属苏南行政区镇江专署。

  1953年1月1日,江苏省人民政府正式成立,设镇江专区,同时撤销常州专区,原所属武进、溧阳、金坛3县划归镇江专区管辖。镇江专区辖镇江市和丹徒、扬中、丹阳、江宁、句容、溧水、武进、溧阳、金坛、高淳11个市县,专署驻镇江市。1954年,镇江市改为省辖市。

  1956年,武进县(驻常州市)划归苏州专区,原属苏州专区的宜兴县划入镇江专区;扬中县划归扬州专区,后复划回镇江专区;原属扬州专区的仪征、六合、江浦3县划入镇江专区,后复划回扬州专区。1958年8月,镇江专区改名为常州专区,辖2市9县,专署由镇江市迁至常州市;原由省直辖的常州、镇江2市划归常州专署领导;将江宁县划归南京市领导;撤销丹徒县,并入镇江市;原属苏州专区的武进县划入常州专区。

  1959年9月,常州专区改名镇江专区,专署由常州市迁驻镇江市,辖镇江、常州2市及武进、扬中、丹阳、金坛、溧阳、宜兴、高淳、溧水、句容9县。1960年,武进县划归常州市领导。1962年,常州市改为省辖市,常州市领导的武进县划归镇江专署领导;恢复丹徒县;原由南京市领导的江宁县划入镇江专区。镇江专区辖1市11县。1970年,镇江专区改称镇江地区,专署驻镇江市。辖镇江市及丹徒、扬中、丹阳、武进、宜兴、金坛、溧阳、江宁、句容、溧水、高淳1市11县。1971年,将江宁县划归南京市领导。

  1983年3月,镇江地区的丹徒、丹阳、句容、扬中县划归镇江市(省辖市)领导。镇江市改由省直辖。市区设城区、郊区2个市辖区。镇江市共辖4县2区。6月9日,镇江市区设金山区、北固区为县级单位;撤销谏壁区改为谏壁镇,由市直接领导;撤销原郊区建制,设立郊区办事处,作为市人民政府的派出机构。8月17日,撤销金山区、北固区,以原区域设立城区;撤销郊区办事处,设置郊区,市属的谏壁镇划归郊区领导。

  1984年10月,经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原城区更名为京口区,郊区更名为润州区。1987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撤销丹阳县,改设丹阳市。1994年撤销扬中县,以其原辖区域设立扬中市。1995年撤销句容县,以其原辖区域设立句容市。2002年4月3日,国务院批准(国函[2002]24号):撤销丹徒县,设立镇江市丹徒区,以原丹徒县的行政区域为丹徒区的行政区域。区人民政府驻谷阳镇。

  1997年经省人民政府批准,撤销丹徒县谏壁乡,将其原辖区域划归京口区谏壁镇管辖;将丹徒县丁岗镇的魏家墩、段家、巷岗、唐巷、厚角、郜家等6个村和大路镇的勤廉、勤余2个村划归大港镇管辖;将丹徒县三山乡的平山、秀山、大山3个村及丹徒县茶场划归润州区官塘桥乡管辖;将润州区官塘桥乡的驸马庄村、缪家甸村、蒋乔镇的诈输村及马山村的大地巷村民小组划归丹徒县西麓乡管辖。

  2001年,全市乡镇数由89个调整为67个,其中:镇66个,乡1个。街道办事处10个。 京口区将丹徒镇、汝山乡合并为丹徒镇,镇政府驻丹徒镇。 润州区将蒋乔镇、韦岗镇合并为蒋乔镇,镇政府驻蒋乔镇;撤销金江乡,将其辖行政区域由和平路街道办事处管理。 丹徒区将高资镇、石马乡合并为高资镇,镇政府驻高资;将姚桥镇、石桥镇合并为姚桥镇,镇政府驻姚桥;将西麓镇、三山镇合并为谷阳镇,镇政府驻谷阳。 丹阳市将云阳镇、大泊镇、荆林镇、前艾镇合并为云阳镇,镇政府驻云阳;将埤城镇、胡桥镇合并为埤城镇,镇政府驻埤城;将后巷镇、建山镇合并为后巷镇,镇政府驻后巷;将珥陵镇、云林镇合并为珥陵镇,镇政府驻珥陵。 句容市将华阳镇、石狮镇合并为华阳镇,镇政府驻华阳;将下蜀镇、亭子乡合并为下蜀镇,镇政府驻下蜀;将二圣镇、三岔乡合并为二圣镇,镇政府驻二圣。将后白镇、茅西镇合并为后白镇,镇政府驻后白;将天王镇、磨盘乡合并为天王镇,镇政府驻天王。 扬中市将三茅镇、丰裕镇合并为三茅镇,镇政府驻三茅;将新坝镇、联合镇合并为新坝镇,镇政府驻新坝;将兴隆镇、三跃镇合并为兴隆镇,镇政府驻兴隆;将油坊镇、长旺镇合并为油坊镇,镇政府驻油坊;将八桥镇、永胜镇合并为八桥镇,镇政府驻八桥。 调整后,丹阳市辖23个镇,丹徒县辖14个镇,句容市辖17个镇,扬中市辖6个镇,京口区辖2个镇、1个乡、4个街道办事处,润州区辖3个镇、4个街道办事处。镇江新区(1998年设立)代管1个镇、2个街道办事处。全市总面积3843平方千米,占全省3.74%。其中,市区333.3平方千米,丹徒县749.75平方千米,丹阳市1043平方千米,句容市1385平方千米,扬中市332平方千米。 2004年末,全市辖12个街道、65个镇、1个乡。总面积3847平方千米,其中市辖区1082平方千米。全市户籍人口267.21万人,其中市辖区户籍人口101.36万人。 京口区辖4个街道、3个乡镇,人口34.77万人;润州区辖4个街道、3个乡镇,人口23.71万人;镇江新区代管2个街道、1个乡镇,人口6.77万人;丹徒区辖14个乡镇,人口36.11万人;丹阳市辖1个街道、23个乡镇,人口80.16万人;句容市辖1个街道、16个乡镇,人口58.44万人;扬中市辖6个乡镇,人口27.24万人。

  2005年,全市乡镇(街道)行政区划由原来的66个乡镇、10个街道,调整为41个镇10个街道,调减率为31%(其中乡镇调减率为38%)。调整后乡镇的平均面积由55.46平方千米增至89.27平方千米,平均人口由3.23万人增至5.21万人。 丹徒区由14个镇调整为7个镇:保留世业镇、高资镇、谷阳镇,撤销江心镇、高桥镇,合并设立高桥镇,镇政府驻地为高桥镇;撤销黄墟镇、辛丰镇,合并设立辛丰镇,镇政府驻地辛丰镇;撤销荣炳镇、宝堰镇,合并设立宝堰镇,镇政府驻地宝堰镇;撤销上会镇、上党镇,合并设立上党镇,镇政府驻地为上党镇。调整后各镇平均面积87.32平方千米,人口3.84万人。此外,大路镇、姚桥镇、丁岗镇划归京口区管辖,并委托镇江新区管理。

  2007年末户籍总人口268.78万人,其中市区总人口102.82万人。

地理

  镇江市西接南京市,东南毗临常州市,北隔长江与扬州市及泰州市相望。

  镇江市地理区位的一大特点,是位于长江三角洲的西北顶点,其东南侧是地势极为低平、水网密布的太湖平原,而本身大面积地区是宁镇丘陵的一部分,地形起伏。

  低山丘陵共占镇江市总面积的51.1%,其中很明显地分为2大山系:市境北部东西走向、长达100公里的宁镇山脉;和市境南部句容和金坛县之间、南北走向、绵延140公里、由石英砂岩组成的茅山山脉。其中较高山峰有茅山大茅峰(372米)、丫髻山(410米)、宝华山(396米)十里长山(351米),圌山(250米),等。1930年代,地质学家李四光在镇江南山发现,宁镇山脉在镇江市区附近形成向北凸起的弯弧的拐点,由北东——南西走向转为南东——北西走向,而且拐点东西两侧的山体体量有明显区别;而南北走向的茅山也直指这里,两者组成了“山字型构造”,他加以解释,认为这是受扬子准地台控制的淮阳山字型构造前弧东翼的反射弧部分,由此创立了他的地质力学理论。

  镇江市境内拥有2条主要河流:长江和京杭大运河,并且在市区交汇。长江流过镇江市的北侧,长江镇江江段的长度为103.7公里。这一段长江具有曲折湾汊多、河床摆动不稳定、受潮汐影响大的特点。镇江市中心区的北面直接濒临长江,不过这一段江面已经逐渐被征润洲与外江隔开,形成伸入市内的内江,又称为“金山湖”,水面约有5.6平方公里。京杭大运河镇江段的长度为42.6公里,一向具有重要的航运价值。位于镇江京口区的京口闸附近建有1000多年历史的 宋元粮仓和京口闸及其配套的附属设施,2013年,进过文物保护开发后,建成新的文物和遗址公园,对游人免费开发。

  镇江段长江中江流曲折,岛屿沙洲也为数不少。其中最大的岛屿即扬中市,以夹江与江南分隔。其次有世业洲,面积44平方公里,润扬长江大桥即选址此处。位于市区边缘的征润洲已经与陆地相连,形成面积5万多亩的江边滩涂湿地,具有典型的湿地生态景观。

经济

  镇江城市经济在历史上主要以内河航运及转口贸易业为主,商业,手工业和近代工业规模,包含新型科技产业(新材料,云科技,新生物医药),光伏,汽车,钢铁等制造业在2010年过后,不断提升,目前国有,央企和外资企业在镇江市区,镇江新区,丹徒新城内大量设立,而丹阳和扬中,丹徒的辛丰,黄墟镇,谷阳镇(三山镇)等镇江传统的吴方言地区和位于江北的高桥镇,由于继承传统的苏南模式,乡镇企业转变为私营企业和民营企业,该地区目前是镇江居民人均收入和消费最富有和最强,经济最有活力的地区,对整个镇江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税收收入做出了较大贡献,这些地区的民营和私营企业家具有传统的江南地区的儒商企业家精神,同时具有向国内外市场开阔的勇气。

  镇江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居江苏省中等偏上水平。2013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2927.09亿元,完成公共财政预算收入245.52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977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6258元,增长18.1%,;人均GDP73947元,居江苏省第5名。“三次产业”分别实现增加值129.06亿元、1549.4亿元、1248.6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1%、12.5%和12.3%。

  2014年11月4日,根据《国务院关于同意支持苏南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批复》,镇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升级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实行现行的国家高新区政策。同时,镇江高新区进入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板块。 镇江高新区位于我市主城区的西部,晋升为国家级高新区后,就与东部的镇江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镇江新区)形成“两翼”,在提升经济体量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经济质量,形成主城区“一体两翼”格局。同时,与苏南现代化示范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创建等重大机遇形成叠加优势。

  此外,镇江还有实力强劲的江苏省省级开发区:丹阳经济开发区(其开发区内的企业数量和科技研发和创新实力,应交税款已经达到国家级经济开发区水平),句容经济开发区,丹徒经济开发区,丹徒高新工业园区。

文化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焦山碑林、丹阳南朝陵墓石刻、镇江英国领事馆旧址

全国重点寺庙道观:

  • 金山江天禅寺、焦山定慧寺、宝华山隆昌寺、茅山道院

古寺

  历史上不大的镇江城区内就有“三山五岭八大寺”之说。这八大寺分别是唐颓山下的罗汉寺、绿水桥东的青苔寺、寿邱山顶的普照寺、寿邱山麓的龙华寺、绿水桥北的惠安寺、文昌巷内的水陆寺、车家巷内的弥陀寺、定波门附近的灵建寺。加上沈括赞美过的花山寺、苏东坡欣赏过的五州山因胜寺、笪重光留宿过的小九华山幽栖寺等,有影响的寺院还是不少的。

  • 金山寺 建于东晋,至今已有1600多年历史。原名泽心寺,亦称龙游寺。但自唐以来,人们皆称金山寺,是中国佛教诵经设斋、礼佛拜忏和追荐亡灵的水陆法会的发源地。金山寺寺门朝西,依山而建,殿宇栉比,亭台相连,在大殿后的山坡上,分布有夕照阁、观音阁、楞枷台、慈寿塔等建筑,以致令人无法窥视山的原貌,因而有“金山寺裹山”之说。
  • 定慧寺 穿过焦山的山门就进了定慧寺天王殿。天王殿后是雄伟的大雄宝殿。在大雄宝殿的正门两侧是原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和原焦山方丈茗山撰写的楹联。每到烧香的季节,来此顶礼膜拜的善男信女络绎不绝。大雄宝殿后是藏经楼,存有藏经多部,其中以残存的明代永乐北藏经卷最为珍贵。
  • 竹林寺 又名夹山禅院,原建于夹山山麓,始创于东晋,高僧法安、善会、圆悟、德庵等先后在这里主持过佛事。明崇祯年间林皋禅师任住持后,重修荒芜的夹山禅院,建成天王殿、钟鼓楼、大雄宝殿、大法堂、大藏阁等,自此“夹山林峦池沼悉占润泽,亭亭殿阁咸始维新,法界庄严,人天瞻仰”。重修后的夹山禅院更名为竹林寺。庙宇规模之大、气势之盛远非过去的夹山禅院可比。此外,竹林寺还有观音殿、地藏殿、伽蓝殿、祖师殿、药师殿、历代祖堂、卧佛楼等一大批建筑,房屋多达250余间。可目前只剩下几座空空的侧殿了。
  • 招隐寺 最初建于招隐山巅,由刘宋高士戴颙的故宅改建而成。该寺“与鹤林古竹院相望数里,孤处于万山荒凉之巅,所由山径石卵累累不绝如线”,看来,当初攀登招隐寺,是要颇费一点气力的。至于招隐寺何时移到了山的半腰,则众说不同。一说唐五代时,一说明嘉靖年间。明万历年间郡守许国诚爱招隐之美,曾捐俸大规模修复该寺,还延请教官高一福等修订寺志,名曰《鹿泉寺志》,故当时招隐寺亦称为鹿泉寺。历史上招隐寺盛时也曾庙宇齐整,房屋众多,有古刹之风,可惜咸丰年间的战火把招隐寺烧个精光。
  • 鹤林寺 是南山景区最古老的寺院之一,以幽古取胜。它创建于晋元帝大兴年间,最初名为“竹林寺”,俗称“古竹林”。古代的鹤林寺规模很大。据说出了山门,就到城门。它东至鸿鹤坊、天福山、菊花山,南至石人桥、招隐山、小九华山、黄山,西至龙目湖、黄峰岭,北至唐战山、鹤林门。鹤林寺开山之祖有两种说法,一说是法安禅师,一说是马素禅师。鹤林寺历史上几经兴废。第一次毁于唐末薛郎、刘浩之乱,宋绍兴年间重建殿宇,香火复振。第二次毁于明成祖??僧人德乘主持佛寺时,吏部尚书陆光祖、寺僧明贤等又捐金修复了元素法堂、天王殿、方丈廊和静室等建筑,鹤林寺大为改观,“前后梵宇,焕然复新”。第三次毁于清乾隆年初,乾隆十二年 1747 又修复。可惜清末的战火摧残,现在的??建筑。
  • 甘露寺 本是佛门之地,不知何时起,由于三国故事的传闻,成了刘备结婚的大殿,真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甘露寺的创建说法不一,比较可信的是在唐宝历年间,由润州剌史李德裕施宅所建。甘露寺原建于北固山下。宋真宗祥符年间,寺僧祖宣见山下寺宇倒塌,打算将寺移建山上。由于祖宣是皇帝的国舅,真宗皇帝特下诏书,令转运使陈尧主持移建事,并赐良田4000亩。移建山上的甘露寺规模宏伟,殿宇辉煌,极为壮观,有寺宇200余间,僧侣500多人。宋神宗熙宁年间,寺僧应夫又扩建寺宇,并创建铁塔等。以后多有兴废之举。明清时代是甘露寺的全盛时期。洪武初年,明太祖亲选高僧常钦为甘露寺住持。他讲经时,听众常有千余人。道光和咸丰年间的两次战火,寺宇楼阁遭到严重破坏。现在的甘露寺是光绪年间修建的。
  • 隆昌寺 又称宝华寺,始建于公元502年,至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的历史。最初是民间传说中济公和尚的原型。明神宗敕赐大藏经及“护国圣化隆昌寺”的名称,于是改称隆昌寺。清康熙乾隆曾多次驾幸宝华山隆昌寺,足见其在佛教界的地位和影响。 隆昌寺是佛教律宗祖庭,有“律宗第一名山”之称。寺内戒台只有有放戒资格的寺院才能拥有。隆昌寺号称有殿宇九百九十九间半,网络独特,四合方形宛若一座法坛。与众不同的是山门面北偏东, 既小又僻。原来因皇上驾临寺院,故改山门面北以示接驾。至于山门较小,是因为律宗寺院戒律严格,将山门造小使僧人不能随便进出,也可避去尘俗烦扰。
  • 绍隆寺 始建于唐朝宝历年间(公元825年),重建于宋绍兴年间(1132年),后又被毁,到明朝初年经比丘尼募化,于万历14年修建,名曰莲觉寺。清康熙23年,康熙皇帝首次南巡来到莲觉寺,看到这里三面环山,气势雄伟,如入仙境,便赐莲觉寺为灵觉宝寺。清康熙28年,康熙皇帝再次南巡来灵觉宝寺敬香礼佛,仔细观看,发现一块龙地,整座寺院象龙脉,“非高僧大德者不可居之”,于是便将灵觉宝寺赐给金山为下院,并亲笔题“灵觉宝寺”匾额一块和一副包柱匾,“上有奇突山峰,下显真像龙脉”,永存寺中,但寺庙僧俗仍称旧名。文革期间被毁,至今还有个“佛地之迷”的传说,这龙地仍徐徐向上凸起,现有茗山法师书写匾额和包柱匾一副,以作纪念。绍隆寺举办的法会也是有点名气的。如“梁王仟法会”和“大方广法华严经法会”等,其中“妙法莲华经法会”影响最大,最多时参加法会诵经念佛、顶礼膜拜的僧众、居士和信徒有千余人。
  • 东霞寺 有“金盘托月”之誉,名气也不小。据《大港镇志》的记载,该寺建于唐朝宝历年间,鼎盛时规模宏大,有大雄宝殿、满功殿、观音堂、藏经楼等殿宇九十九间半。该寺四周环境幽雅,牡丹遍地,桂子飘香。清代诗人张世清称寺中的牡丹:“赚得韶光到梵宫,四周云影衬娇红。托根不向繁华地,过眼难教色相空。香染青莲环法座,种分瑶岛领春风。洛阳诗酒应增价,未及清吟粥鼓中”。可惜该寺毁于太平天国及抗日的战火,如今仅存一座空殿和少数厢房。

名桥

  镇江这座古老的历史文化名城,不仅有“负海控江”、“地为通津”之势,占金焦北固,城市山林之胜,更有古运河水的滋润。当昔日城中三山五岭的溪水清泉,与古运河伸向城区的弯曲支流融为一体时,这块美丽的土地上孕育出许多小桥,给名城镇江增添了许多秀色。

  • 千秋桥 关河是古运河伸向城内的一条支流,在它经过月华山的地方就横跨着一座小桥,名曰“千秋”。清《嘉庆丹徒县志》中说:“西晋王恭作万岁楼于城上,其下有桥,故名千秋。”相传秦始皇当年挖掘的绿水潭,又称秦潭,就靠在千秋桥不远的地方。千秋桥畔环境幽静,风景宜人,历史上不少文人雅士登万岁楼观景后,也喜欢在这里走走,凭栏望流水,吟诗自娱乐。宋诗僧仲殊曾在桥上漫步,写过“万岁楼边谁唱月,千秋桥上自吹箫。青山不与兴亡事,只共垂杨伴海潮”的诗句。千秋桥历史上饱经沧桑,多次修复。宋嘉定年间镇江郡守史弥坚在疏通大运河时重建过此桥,明永乐年间又更名永安桥。明弘治年间千秋桥毁坏,当时担任郡守的王存中再一次进行了修复,大学士杨一清还专为这次修复撰写了记文,沿名“千秋”。到了清嘉庆年间,此桥完全毁坏后,镇江的士绅们又聚在一起,最后众人集资再一次重修。此桥一直到解放后都在发挥作用,所以镇江的老照片中仍然可以看见当时的桥影。
  • 渌水桥 在千秋桥的西边有一座渌水桥,又称高桥。唐宋时,这里热闹非凡,商贾云集,是镇江城中最典型的繁华地段。唐诗人杜牧当年对这里印象深刻,描述说:“青苔寺里无鸟迹,渌水桥边多酒楼。”渌水桥历史上多次重建,宋乾道中、明洪武初、弘治间、万历中地方官府都有重建此桥的记载。大约到了清代初期的时候,渌水桥开始失去昔日的繁华,桥畔渐渐变得幽静起来,在清诗人唐庸写的《渌水桥》诗中是这样的:“一湾春水绿摇波,不见桥边画舫过。毕竟家家种杨柳,令人还忆酒楼多。”从中不难体会到绿水桥的兴衰。但一些喜欢隐居的文人如冷士嵋、程紫星等却对这里的幽静产生了好感,开始在这里修建别墅,作为自己修身养性的地方。当时渌水桥旁还有过一个称为“五峰草堂”的地方,好像是当年文人聚会的场所,镇江有名的藏书家蒋名甲曾夜坐其中,吟诗赏书。  
  • 清风桥 在千秋桥的南边有一座清风桥,它是宋代景祐年间时郡守范仲淹建的。所以又叫范公桥。有《范桥春水》诗云:“范桥跨东隅,一水年年碧。”宋代名诗人梅尧臣曾经对范仲淹建桥的举动非常推崇,称赞说:“谓公天下桥,非专一方惠。乃此作舆梁,力行无巨细。”清风桥刚刚建起来的时候是砖桥结构,到了宋代嘉、开禧年间郡守辛弃疾重修时把桥面上的砖头改成了石板,使桥变得更加牢固。历史上清风桥一带生态环境很好,适合人居住,建过不少名宅,如桥的东边有过宋代官员刁约的住宅,桥的南边有过宋丞相陈升之的住宅,桥的东南边还有过宋军步兵统领孙虎臣的住宅。直至清代,清风桥均没有受过大的损坏,只是桥畔的景观不如从前,变得异常的清冷。清诗人戴泽在《清风桥》诗中说“两字清风忆久题,范桥景色正清凄。细循石齿寻残碣,远认潮痕过梦溪。制锦坊前芳草息,藏春坞里乱莺啼。怀人吊古空惆怅,徒依危栏日又西。”可惜这座名桥在清末太平军与清军展开镇江争夺战时,桥石桥栏俱被拆毁。
  • 太平桥 在关河流经仓巷和北水关交汇处的地方,还有过一座石桥叫作“太平桥”。这座桥虽没有太多的文气,但却与镇江一个有名的读书人相关。这个读书人名叫夏沅,考中过进士,还进了翰林院做过编修,人称夏太史,因不善官场事,后来干脆辞官归里。当时,他见离家不远处运河上只有一座又陡又窄的独木桥,常常有人落水,就想做好事建一座石桥。当他正为建桥的钱发愁时,有一个姓周的表亲来串门,看上了他的小儿子,就对他说,如果夏沅肯把自己的小儿子过继给他,就愿意出钱建桥。夏沅答应了,等到桥建成,他亲自送儿子过桥交给周某,并用自己小儿子的名字“太平”取了桥名,以示吉祥之意。
  • 丁卯桥 位于镇江南门外,横跨大运河上的丁卯桥,要算是镇江最有名的一座古桥,距今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据说修建丁卯桥的原因是东晋元帝时需运粮出京口,因河水太浅行船难而在此筑埭,后于丁卯日建桥故名。丁卯桥的建筑风格具有典型的民族特色,结构属单孔石拱桥,清代乾隆、道光年间曾两次修缮,至今遗址尚存,因而复建的呼声一直很高。据史书中记载,丁卯桥一带的风景非常迷人。唐诗人张祜称这里是“小桥通野水,高树入江云”。明学者李梦阳又说过:“丁卯桥负山带江,据东南之会上游之地,其泉石岩壑之佳不在庐山阳羡下”。早在唐代,丹阳诗人许浑就在丁卯桥旁边建有别墅。许浑,字仲晦,登太和进士,官至郢州刺史,有《丁卯集》二卷存世。许浑的丁卯桥别墅占地10余亩,内设看山楼、宴客厅、鱼池、水沼及亭阁等,别墅的南面是树木苍翠的黄鹤、招隐、九华诸山。别墅内环境非常静幽,杜牧、张祜、殷尧藩诸名士常在这里聚会。许浑写过一首《夜归丁卯桥村舍》诗:“月凉风静夜,归客泊岩前。桥响犬遥吠,庭空人散眼。绿桥低水槛,红叶半江船。自有还家计,南湖二亩田。”描述了别墅内的宁静安谧。明朝大臣杨一清从云南安宁迁居镇江后,也深为丁卯桥的风光吸引。在这里筑有别墅,名?满各种奇树怪石,除房舍亭台外,尚有待隐园,园内风景极秀,清泉从山石的缝间穿出,翠竹随弯曲的路径成行,李梦阳、王守仁等文人墨客过京口谒见杨一清时,常喜欢到该园吟诗弄赋,王守仁曾经写过“绿野春深地,山阴夜静时。冰霜缘径滑,云石向人危”的诗句,描写他在丁卯别墅作客时的观感。或许是战争的缘故,丁卯桥到了清代渐渐变得荒凉起来,但那里仍然是非常吸引文人的地方,至今仍流传着不少有关丁卯桥怀古的诗文。
  • 虎踞桥 位于南门大街南端,是京口跨越运河之上的一座古桥。该桥建年不详,初建时为砖石结构,到明万历四年改为木桥,万历三十二年又重建成石桥,易名泰运桥。清咸丰年间太平军与清军交战时,该桥严重损坏。战后镇江地方士绅集资重修,改称南门桥,桥面上也重新铺上了花岗石条。解放后,桥面又改成水泥路面,但桥体依旧为明建筑风格,单孔石拱式。
  • 玉带桥 金山脚下还有一座叫“玉带桥”的小桥也有点名气,此桥建于明代万历年间,由金山寺的僧人如然建造,石栏上“玉带桥”三字是明代镇江知府吴扌为谦的手笔。相传苏东坡与佛印游玩到这里时,无限风光使苏东坡高兴得手舞足蹈,得意忘形时不小心把腰上的玉带掉到水里,还没有等他醒过神来,佛印已跳入水中将玉带捞了上来。后人就在佛印为苏东坡捞玉带的地方造了一座桥,取名玉带桥。还有一种有趣的说法是:当年苏东坡和寺里的僧人佛印打赌,输掉了玉带,后来要看玉带的人很多,金山的僧人害怕弄坏玉带,于是仿照玉带的式样建造了这座桥,供人观赏。

  镇江还有一些因名人而闻名的小桥:如梦溪桥位于朱方门外,水源自圆通??于何时,惟知沈括在桥边筑成梦溪园后将此桥易名。到了宋嘉泰间,此桥受损比较严重,于是郡守辛弃疾做好事,又重修了此桥,并沿用“梦溪”为名。北??隐居的高士潘陆也有了点名气。潘陆,吴江文人,诗文写得很好,著有《穆溪集》等。他在柳青桥旁安居下来后,只与镇江的一般文人交往,做了官的人招之他一概不见。他死后,镇江的文人仍怀念他,不时有寻访故居的诗人。清诗人程兆熊有《柳青桥访吴江如先生故居》诗道:“高士沦亡旧,书堂剩落辉。空怜芳草路,止有白鸥飞。怅望春江晓,萧条过客稀。年年桥畔柳,犹有拂人衣。”镇江的女诗人鲍之兰等也喜欢在桥边吟诗弄赋。

民间艺术

  镇江灯彩 是历史悠久的传统工艺品。镇江著名灯彩世家梅氏兄弟师承传统,又有创新,以其设计精巧、造型美观、装饰华丽受到好评。1985年春节,他们组织起“金山灯会”由保定进京,受到首都群众欢迎,电视台、报纸纷纷加以报道。他们制作的金龙戏珠又腾飞在1985年3月开幕的日本筑波世界博览会中国馆的门厅上。

  正则绣 是在中国民族传统刺绣的基础上自创的乱针技法。其特点为细腻密集,立体感强,并借鉴了西方绘画的技法。创始人为现代著名画家、教育家吕凤子先生和学生杨守玉。乱针绣主要采用长短交叉线条,分层加色手法来表现画面。针法活泼、线条流畅、色彩丰富、层次感强、风格独特。擅长绣制油画、摄影和素描等稿本的作品。苏州刺绣研究所在继承杨守玉乱针绣针法的基础上,现有创新发展了虚实乱针绣、双面乱针绣、双面异样绣和双面三异绣等刺绣技法,把乱针绣的技艺,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竹制民乐器 是民间工艺中较为特殊的类别,不仅选料讲究,做工精细,音准高雅,而且还在乐器上手工雕刻各种图案,使其成为集实用性、艺术性、收藏性于一体的艺术品。

  竹编 是镇江扬中传统的民间工艺,它经过劈蔑成丝、高温染色处理后编织各种竹画和民俗用品。集艺术性、实用性于一体,显现竹文化的独特魅力。

  剪纸 是传统的民间工艺,讲究对称、翻转等技法。镇江剪纸揉合了南北剪纸的风格所长,在生活原型的基础上,既运用精雕细刻的手法,又应用块面的粗拙处理,十分别致。

  汉白玉插屏 选用优质汉白玉,加工精细。首先将石料开片,磨制成各种造型的玉片,接着绘上各种图案,然后镶配上精制木座架。插屏多以山水风景,人物仕女,花鸟虫鱼为题材,画面清秀古雅,朴素自然,用以布置厅堂,显得高雅阔绰,为其它室内装饰品所不及。

  石雕 是用汉白玉雕塑作品,蕴藏着深沉的文化内涵,富有鲜明强烈的个性,镇江地区的石雕艺术家大多采取浅浮雕、浮雕、深雕、半圆雕、透雕等手法雕琢,特别是雕立体龙,打破了几千年来总是浮雕龙的传统,富有独创性。

  泥塑艺术 以泥土为原料,以手工捏制成形。或素或彩,以人物、动物为主。经过锤打后的泥巴捏塑各种人物、动物等。

  面塑 俗称面花、礼馍、花糕、捏面人。它以糯米面为主料,调成不同色彩,用手和简单工具,塑造各种栩栩如生的形象。镇江区域内,早在清代就有面塑艺术活动,人称“堆花团”。每逢节日和重大喜庆活动,家家都要在桃形的糯米团上捏塑人物和花卉,使食品具有吉祥如意的民俗观赏价值。

  镇江膏药 前身是“唐老一正膏”,创始于1662年,已有三百多年历史。具有祛风止痛、化痞除瘀、舒筋活血、消肿顺气等功效。用它治疗筋骨疼痛、跌打损伤、半身不遂、四肢麻木、关节炎等症有显著疗效,并有软化点适宜、布皮经久不霉,药黏经久不老化等特点,可以一用再用,被群众誉为“万能膏”。1980年,镇江“金山”牌膏药被评为“国家医药总局优质产品”和“省优质产品”。

  扎染画缋 是以细旦超薄型真丝面料为扎染品,将中国传统绘画艺术与扎染工艺结合起来的高档民间艺术品。

  民间烙铁画 又叫火笔画,早在镇江民间有所流传,它是以烙铁作笔在三合板上绘制各种图案。近年来我市烙铁画艺术家在传统烙画基础上又有所发展,打破了以黑、灰线条表现画面的惯例,强调以色彩的变化来反映近、中、远景等不同距离的透视效果。

  铜牌彩画 是在传统民间绘画艺术上加以创新,利用铜版腐蚀,刻绘后的凹凸效果,加上色彩的明暗描绘,使画面富有层次感、立体感,形成色彩艳丽、金碧辉煌的视觉感受,此项工艺获得国家专利。

饮食文化

  镇江市最著名的特色饮食当属“镇江三怪”——“面锅里煮锅盖、香醋摆不坏、肴肉不当菜”,分别是指锅盖面、镇江香醋和水晶肴肉。镇江作为淮扬菜系的3个代表城市(扬州、镇江、淮安)之一,尤以烹调“长江三鲜”——河豚、鲥鱼、刀鱼,以及白汁(鱼回)鱼、拆烩鲢鱼头、清炖蟹粉狮子头、熟制蟹油等传统菜肴,和制作各种精美点心(包括蟹黄汤包、大煮干丝、烧卖等)著称。镇江曾是鲥鱼最著名的产地之一,不过今日这种鱼类已经极为罕见,列为国家禁止捕捞的鱼种。在镇江市众多的酒楼食府中,最著名的老字号饭店是宴春酒楼,这座酒楼曾经长期开设在天主街,不过随着西部老城区的衰落,宴春酒楼已迁址,开设有大市口、朱方路、东吴路3个门店[12]。另外镇江东乡(今镇江新区的大路,大港,姚桥和丹阳陴城镇)地区的“东乡羊肉”、京江脐、大路镇的长鱼(黄鳝)汤面,丹徒宝堰镇的长鱼干拌面,镇江市区的“鸭血粉丝汤”丹阳黄酒,大麦粥,句容的茅山老鹅,葛根,扬中秧草。

旅游

  镇江具有“城市山林”、“真山真水”的独特风貌,以“天下第一江山”闻名于世。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了“金山之雄,焦山之秀,北固之险,南山之幽”,尤以“江、山、寺、洞、泉、林”景观俱全而著称,形成了优良的风景名胜体系。先人造就了金山“寺裹山”、焦山“山裹寺”和北固山“寺冠山”的精妙特色,堪称江南建筑艺术瑰宝。这些是山水文化游的基础,也是镇江旅游资源的精粹。

  市区沿江自西向东镶嵌着金山、北固山、焦山,组成风景各异的“三山”风景区。“寺裹山”的金山以绮丽著称,“山裹寺”的焦山以雄秀闻名,北固山以险峻称雄。南山国家森林公园青山连绵,古木幽深,昭明太子读书台、文苑、增华阁、赵伯先墓等点缀其中。西部有被地质界誉为“世界罕见,中国第一”的彭公山方解石晶洞。东部有宝塔山公园、中日梅樱园。中部有伯先公园、河滨公园、西津渡古街、梦溪园和长达5公里的古运河风光带,有保存完好的汉末城堡铁瓮城遗址,句容有以佛教“律宗第一山”和“宝华玉兰”著称的宝华山国家森林公园,有集江南名山、道教圣地、革命根据地于一体的茅山风景名胜区。丹徒有 山风景名胜区,山上有“万里长江第一塔”报恩塔。

  镇江的宗教活动在全国乃至东亚及东南亚有广泛影响。金山江天禅寺、焦山定慧寺、宝华山隆昌寺、茅山道院均为全国重点寺庙道观。镇江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有深厚的文化积淀。焦山碑林、丹阳南朝陵墓石刻、镇江英国领事馆旧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焦山碑林中有“大字之祖”瘗鹤铭以及苏轼、黄庭坚、米芾、陆游等书法大家的碑刻和摩崖石刻;南朝陵墓石刻存有齐梁两代帝王归葬丹阳故里的陵墓11处26件,葬于句容的1处4件,是南朝石刻瑰宝。有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5处,其中有焦山古炮台遗址、昭关石塔、相传为孔子所书的延陵季子碑(唐拓本)、被誉为“江南第一钟”的唐中和铜钟、古代建筑奇葩隆昌寺无梁寺殿和铜殿、宋抗金名将宗泽墓、 山炮台遗址等。

人文景观资源

  镇江扼南北要冲,得山水之胜,钟灵毓秀,代不乏才,历代文人墨客纷来寻幽探胜,寄情抒怀,其中有李白、杜牧、范仲淹、王安石、苏轼、陆游、辛弃疾等才士名贤,在此耕耘风雅,播种斯文。王昌龄的“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辛弃疾的“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等成为千古绝响,流风遗韵,至今袅袅不断。李白的“丹阳北固是吴关,画出楼台云水间”,杜牧的“青苔寺里无马(鸟)迹,绿水桥边多酒楼”,范仲淹的“山分江色破,潮带海声来”,沈括的“楼台两岸水相连,江北江南镜里天”,萨都剌的“野人一过竹林寺,无数竹林生白烟”,冷士嵋的“槛外晴川甘露寺,窗前秋水玉 峰”,是一幅幅活色生香的有声画、无声诗。东晋中原鸿儒显宦纷纷南下,移居京口者众多,或完成大业,或著书立说,著名的有:南朝宋开国皇帝刘裕(寄奴),撰有《世说新语》的刘义庆,著有《晋书》的臧荣绪,选编《玉台新咏》、诗文与瘐信齐名的除陵,中国第一部诗文总集《昭明文选》的编纂者萧统,著有中国第一部系统文艺理论巨著《文心雕龙》的刘勰等。北宋移居镇江的有:著有被誉为“十一世纪的科学坐标”《梦溪笔谈》的科学家沈括,制造世界上最早天文钟“水运仪象台”的科学家苏颂,书画家米芾,抗金名将宗泽。明清两代镇江名人有:官居吏部尚书兼武英殿大学士的杨一清,主持编修《大清一统志》、《佩文韵府》、《康熙字典》的张玉书。

  近代以来有:著有《铁云藏龟》、《老残游记》的刘鹗,著有第一部全面系统的汉语语法专著《马氏文通》的马建忠,历史学家柳诒徵,飞机制造专家巴玉藻,华生电扇发明者杨济川,世界语运动开创者之一的符恼武,金融家陈光甫,桥梁专家茅以升。此外,丹阳为三国吴大帝孙权和南朝齐高帝萧道成、梁武萧衍故里,近代有爱国老人马相伯、美术家吕凤子,当代有语言学家、语文教育家吕叔湘;丹徒有辛亥革命广州起义总指挥、被南京临时政府追授为上将军的赵声,有辛亥革命著名将领李竟成、解朝东,“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中有丹徒籍5人,有爱国民主人士冷御秋、诗人闻捷;句容有被誉为医药鼻祖的葛玄,晋朝道教理论家、炼丹术家和医学家葛洪,南朝道教思想家、医药学家陶弘景。

  镇江市文物古迹星罗棋布,全市有3个国家级文保单位,122处省、市级文保单位,传世宝物、出土文物更是不计其数,被誉为“文物之邦”。焦山碑林被称为“全国第二大碑林”、“江南第一碑林”。丹阳的南朝陵墓石刻,是国家重点文保单位。被誉为“一座天然的历史博物馆”(唐宋元明清、从古看到今)的西津古渡街,有很多文物建筑是国内外的“孤本”、“善本”,艺术价值令人叹为观止。有国家文保单位的镇江博物馆(原英国领事馆),江南乃至全国现存唯一的喇嘛式过街石塔,被誉为“中国第一库”的民间文化艺术馆,众多的文物古迹是镇江市历史的记录和结晶,极具考古价值、史料价值和观赏价值。

宗教文化资源

  镇江市宗教文化源远流长。古时有八大名寺,香火旺盛,高僧辈出。千年古刹金山江天禅寺是水陆道场的首创之地,成为佛教圣地。焦山定慧寺已故主持茗山是全国十大高僧之一,佛学深湛,在华人世界中有着很高的宗教地位。宝华山为“律宗第一山”,是明清时期全国最大的传戒道场,全国70%以上的僧侣都在此受戒。茅山道院被誉为“第一福地、第八洞天”。每到香期,上山香客达三、四 center">

神话传说资源

  金山被称为“神话山”,有家喻户晓的白娘子斗法海“水漫金山寺”的神话传说。《西游记》中,唐僧玄奘(江流儿)正是漂流至镇江,蒙金山寺方丈施救收留并抚育成人的。镇江市自古是军事要地,又是山水名城,因而帝王将相、文人墨客的历史掌故尤为丰富。刘备甘露寺招亲、宋江智取润州城(镇江曾名润州)、??也是妇孺皆知,流芳百世。特别是北固山,这里的亭台楼阁,山石涧道,无不与三国时期孙刘联姻的历史传说有关,成为游人寻访三国遗迹的向往之地。茅山“老子神像天下第一”的新景,再加上“蜂拥而至”、“放鞭炮,听军号”和“喜客泉”三大奇观,为茅山抹上了浓重的神秘色彩,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文人传说也很多,李白、苏东坡、米芾、辛弃疾、陆游、郑板桥等都有大量踪迹可寻,乾隆下江南留下的种种趣闻雅事也不胜枚举,为旅游平添无穷韵味。

饮食文化资源

  作为美食之乡的镇江,不断开发旅游美食文化,以维扬菜系为特色,兼收南北风味。高档特色菜肴有皇家食谱“乾隆御宴”,小吃有“镇江三怪”:肴肉不当菜、香醋摆不坏、面锅里煮锅盖;美味佳肴有“长江三鲜”:鮰鱼、鱽鱼和鲥鱼;镇江香醋驰名中外,为人民大会堂国宴指定用食品;镇江蟹黄汤包“皮薄、汤多、馅饱、味鲜”,可与天津狗不理包子相媲美;扬中河豚是名扬海内外的美食佳品;百年老店宴春酒楼则是维扬菜系的集中代表。

生态农业旅游资源

  镇江生态农业观光内容丰富。除与当地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外,充分展示现代农村之风貌,使旅游者通过农业观光,获得更多知识;丹徒区江心洲推出欢乐农家游。

节庆活动旅游资源

  镇江旅游节庆活动丰富多彩,不断推出了镇江民间艺术节庆活动;镇江《瘗鹤铭》书法交流活动;茅山道教文化艺术节;中日友谊梅樱节;金山寺除夕撞钟迎新等节庆活动。

江苏镇江:北固山

  北固山 位于镇江市东北郊。北临长江,形势险固,故名北固。与金山、焦山形成犄角之势。北固山主峰海拔58.5米,由前峰、中峰、后峰三部分组成。后峰(主峰)更是直插江中,形似半岛,峭壁如刀劈斧斫,形势极为险峻。主峰上有相传建于三国的甘露寺。有许多有关三国时代吴国的传说和遗迹。

江苏镇江:焦山行宫

  焦山 位于镇江市区东北约5公里的长江之中,海拔70.7米,方圆38公顷,又名樵山、谯山、狮岩。白墙青瓦之屋舍掩映于漫山苍松翠柏修竹茂林之中,故有“焦山山裹寺”之说。东汉末年名士焦化来此隐居,朝廷曾三诏其出仕。怎奈焦公淡泊明志,终老山中。百姓为纪念她,改此山为焦山,生前隐居的山洞为“焦公洞”(一称三诏洞)。

江苏镇江:金山塔影湖

  金山(镇江) 位于江苏镇江市区西北约2公里,海拔43.7米,占地面积10公顷。金山原是屹立在长江中的一个岛屿,唐朝张祜的诗句“树影中流见,钟声两岸闻”就是当年金山的写照。由于沧桑变迁,长江改道,至光绪年间金山逐渐与南岸相连。当年东坡居士笔下“不如金山去,清风半帆耳”的水上风光演变成了陆上胜境。

  宝华山 佛教“律宗第一名山”。位于江苏省镇江市句容市北部,距镇江市区32公里,主峰海拔437.2米。宝华山静卧于长江之滨,西与南京钟山、栖霞山绵延相连,是宁镇山脉的最高峰,“东临铁瓮,西控金陵,南负句曲,北俯大江”,气势雄伟,挺拔而壮丽。宝华山原名花山,盛夏季节黄色野花漫山遍野。开山之祖南朝梁高僧宝志登山结庵讲经传授,此山遂名声大震。宝志圆寂后,世人改花山为宝华山。

  茅山 原名句曲山。相传西汉时期,茅盈、茅固、茅衷三兄弟从关中来到江南隐居在句曲山潜心习道,采药炼丹,济世救人,成为茅山道派的始祖,后人缅怀茅氏昆仲的功德,遂改句曲山为“茅山”。继茅氏之后,东晋杨羲等人创立了道教上清派,随后齐梁隐士、“山中宰相”陶弘景又创立了道教茅山派,直到唐、宋时期茅山才真正兴盛起来。李世民不忘茅山道士王远知辅佐之功,登基后的唐太宗自然不亏待茅山。后来,茅山道士刘混康又用秘方消除了宋哲宗之母的痛苦,受赐“镇山八宝”(山上现存玉印、玉符、玉圭、哈砚“四宝”),甚至还有200禁卫军看山护观。茅山的显赫由此可见一斑。

  南山国家森林公园 南山是招隐山、黄鹤山、夹山、九华山等诸山的统称,面积约18平方公里(约1800公顷),森林覆盖率达73%,有树木60余种,飞禽70多类。南山风景名胜区距镇江市中心2.5公里,由招隐景区、竹林景区、鹤林景区和文苑组成。米芾称之为“城市山林”。自南朝以来,倍受历代文人青睐:编著《昭明文选》的梁代昭明太子萧统,《文心雕龙》作者刘勰,著名艺术家戴颙,大诗人苏东坡,创立“米氏云山”画派的米芾和米友仁父子都曾先后在此著述和流连。南朝宋的开国之君刘裕年轻时也常在此砍柴打鱼贩卖草鞋。骆宾王、王昌岭、康熙、乾隆等数百位文人墨客和帝王将相均先后留下了讴歌南山的华章。

江苏镇江:圌山

  圌山风景区 圌山西距镇江30公里,雄峙江浒,扼锁大江。传说圌山原名瑞山,秦始皇东巡途径此地,见瑞气升腾,龙骧虎视,立即传旨将瑞字左边的“王”去掉,用“□”将余下的“耑”框起来,以免王气外泄危及万年江山。于是这座山便叫做“圌山”。

  新四军江南指挥部旧址 坐落于丹阳市界牌镇,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1940年7月,遵照党中央“向南巩固,向东作战,向北发展”的指示精神,陈毅、粟裕率新四军主力及江南指挥部北渡长江创建苏北抗日根据地后,在界牌乔家大院成立了以邓振询为书记的江南军政委员会和罗忠毅、廖海涛为领导的新江南指挥部,统一领导苏南抗日党政工作。

  镇江革命历史博物馆 创建于1991年6月,是一所反映地方近现代史的博物馆。目前馆舍面积2600平方米,馆藏文物、史料、图片共3500多件(册),陈列有“镇江革命斗争史”展览。2001年,该馆专题展厅设立了“茅以升生平事迹陈列馆”。

  铁瓮城 位于北固山的前峰,即青云门街北面的鼓楼岗上。现存的遗址呈马蹄形,城周约一公里。铁瓮城又名子城、京城,始建于公元195年,形成于公元209年,是三国孙吴时期的建筑;晋、唐、宋、明、清均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了缮治,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至顺镇江志》载:“铁瓮城在正峰前周府治,又名子城。”《建康实录》在建安十三年(208)条下有:“权始自吴迁于京口而镇之”,“孙权自吴理丹徒号曰‘京城’,今州是也,十六年迁都建业,以此为京口镇。”铁瓮城是镇江历史上的第一座城,是六朝时代南方长江中下游地区建造最早的一处政治中心城市。京口铁瓮城比孙权所筑南京石头城和湖北的鄂王城都早,号称“三国东吴第一城”。多年来通过考古发掘,发现了大批六朝时期的砖头和夯土层、地下通道及南城垣门墩等遗迹,2000年铁瓮城被公布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梦溪园 位于市区,是北宋时期科学家沈括晚年居住的地方。他在此写成了科学巨著《梦溪笔谈》。梦溪园原有面积约十亩左右,园里有岸老堂、萧萧堂、壳轩、深斋、远亭、苍峡亭等建筑,还有一条溪水流经园内。现在的梦溪园是原梦溪园的一部分,由市政府于1985年恢复,占地2亩,计2幢建筑。前幢为清代修建的硬山顶平瓦房,坐东朝西,当中设正门入园,门上方嵌有茅以升题写的“梦溪园”大理石横额。后幢为清式厅房,坐北朝南,内有沈括雕像和文字图片、模型、实物,展现了沈括在天文、地理、数学、化学、物理、生物、地质、医学等方面的科研成就。

  五柳堂 明清民居建筑群,位于市区演军巷,前后共七进平房及一座藏书楼,现原地保护三进平房和一座藏书楼。第一进为楠木厅,第二进为斜厅,第三进为阁楼厅,均为面阔三间的硬山式平房。楠木厅系明代建筑,梁架、立柱均为楠木,梁架用材硕大,立柱呈棱柱状,顶部有卷刹,做抬梁,次间山面无脊柱。这种宋元遗制实例甚是可贵。斜厅建于清代前期,整个屋身斜形而立,与楠木厅不在一条中轴线上,颇具个性。阁楼厅与斜厅依回廊相连,东西间附建阁楼,颇为独特。藏书楼亦名游经楼,两层,取陶潜诗“游好在六经”之意,建于民国,为陶蓬仙藏书、写作之处,他曾在此编纂《润州唐人集》等书,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五柳堂宅主陶氏,祖居江西浔阳,迁居镇江,凭“络丝”手工劳动逐步发展成江绸业巨擘。陶氏系五柳先生陶潜之后人,故题“五柳堂”堂名以示对先人的尊崇之情。五柳堂建筑群延续明、清及民国三个历史时期,代表着镇江古民居的特点和风格。院中五棵柽柳与五柳堂寓意相呼应。

  宗泽墓 位于镇江市东郊京岘山的北麓,当地人称宗泽山、宗家坟。墓门面向长江,墓前竖白云石碑,上刻“宋宗忠简公讳泽之墓”。宗泽(1059—1128)字汝霖,浙江义乌人。宗泽为官清正,历任县尉、县令、通判、知府等职,所到之处关心民间疾苦,以廉洁著称,颇有声绩。宋宜和元年(1119)任职南京,因主管鸿庆宫改建神宵宫不当,遭致诬谄,被革职贬至镇江。靖康元年(1126)金兵大举侵犯,宗泽受命出任河北义兵总管,旋为副元帅,并率所部连破金兵三十寨。建炎二年(1128)六月宗泽统率大军渡过黄河,追击金兵,遭投降派的拒绝,忧愤成疾,病中大呼:“过河,过河!”建炎二年(1128)七月卒,享年七十岁。死后,宋廷追谥忠简。岳飞陪同宗泽之子宗颖扶柩至镇江,与发妻合葬在京岘山。

人物

  东晋南北朝时期,是镇江第一个名人辈出的时代。这一时期,有三位开国皇帝——南朝宋开国皇帝刘裕(寄奴)、南朝齐高帝萧道成和梁武帝萧衍均出生在镇江。在文学领域,这一时期镇江贡献了撰有《世说新语》的刘义庆、选编《玉台新咏》、诗文与庾信齐名的徐陵、中国第一部诗文总集《昭明文选》的编纂者萧统,以及著有中国第一部系统文艺理论巨著《文心雕龙》的刘勰;2位著名的道教理论家、炼丹术家兼医学家——葛洪和陶弘景也均为镇江人氏。

北宋

  • 沈括 著有《梦溪笔谈》
  • 苏颂 制造世界上最早天文钟“水运仪象台”
  • 米芾 书画家
  • 宗泽 抗金名将

明清

  • 杨一清 官居吏部尚书兼武英殿大学士
  • 张玉书 主持编修《大清一统志》《佩文韵府》《康熙字典》

近现代

当代

  • 吕叔湘 语言学家、语文教育家
  • 李岚清 原中国国务院副总理
  • 唐家璇 原中国外交部部长
  • 丁石孙 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原北京大学校长
  • 陈竺 卫生部部长
  • 王扶林 著名导演
  • 韦政通 思想家
  • 柳传志 联想集团董事长

参考条目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png 中华人民共和国区划
直辖市 北京市 | 天津市 | 上海市 | 重庆市
河北省 | 山西省 | 辽宁省 | 吉林省 | 黑龙江省 | 江苏省 | 浙江省 | 安徽省 | 福建省 | 江西省 | 山东省 | 
河南省 | 湖北省 | 湖南省 | 广东省 | 海南省 | 四川省 | 贵州省 | 云南省 | 陕西省 | 甘肃省 | 青海省 | 台湾省
自治区 内蒙古自治区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西藏自治区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特别行政区 香港特别行政区 | 澳门特别行政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