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窑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镇窑外景
镇窑内景

  镇窑中国传统窑炉中独具风格的瓷窑,可以同时烧造出高低温几十种不同类型的瓷器。也是迄今保存最完整、最具价值的古代瓷窑。位于江西省景德镇陶瓷文化博览区内。由景德镇天后宫窑为主,配以历史上的福兴窑(位于景德镇老东门)的部分原材料,于1980年通过迁建再次组合建成。天后宫窑以及福兴窑,瓷器烧造史可上溯到明代成化年间(1465年一1487年),其建筑主体构架亦属明代民窑窑房建筑遗存。重新组合的镇窑,按天后宫窑原布局形制,占地面积约648平方米。2000年7月25日,由江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3月5日,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据考察测绘,镇窑属穿逗式木构架建筑,除窑炉所在位置之外,其余均采川双层结构,底层高近3米,为装坯、开窑及选瓷的于作场所。窑炉位于整个窑房的一侧,占地面积约为240平方米,占整个窑房面积的三分之一。

  窑炉:膛呈长锥状,前宽后窄,进深约1 6米,最大宽度约5米。窑门高2.4 米,拱形,外沿呈八字状,面阔3米。窑炉炉顶呈拱形,采川约8 * 3 * 2 5厘米 窑砖作尤模砌筑的蛋壳结构,与我国全砖结构的无梁殿收顶下艺有同工异曲之处,充分体现了古代景德镇窑炉下匠的高超技艺。窑炉尾端,直接连通一座高出屋顶的烟囱,烟囱采用约8厘米宽度的窑砖单层垒砌高达10余米。拱顶下端另砌窑墙,成双层侧壁结构,通风性能良好。整个窑炉,每年作一次翻修.同时根据季节调整烟囱 顶端切角的朝向,力求最佳通气效能。在窑炉烟道部位,利用余热的低温,可烧造窑砖。因此,尽管窑炉经常作翻修,但主要用材来源可以自供,比使刚较高价值的 耐火材料来提高窑炉使用年限,还是要经济得多。这种早期的余热利用,又证实了古代景德镇窑炉下匠有着使后人佩服不已的聪明才智。

  窑房木质构架的用材,更加突出了窑房建筑在我国古建筑历史所占据的独特地位。

  窑房的主柱及架梁,多选用质地坚硬、经久耐磨的松槠等普通杂木,极为经济。梁柱构件的制作,仅仅只是切去枝丫、削去树皮,凿制榫卯,对躯干的自然弯曲却不作任何技术处理。3 * 3米方形柱网的梁架,不拘型制。步入其间,梁柱任其曲折弯曲,尤如进入自然的枯树林。而且梁架二层,按一窑次700担松质板柴燃料计算,长年保持贮存三至四窑次的燃料,平均平方米的日常负荷达一吨以上,凡进行过实地考察的建筑界专家,对于古代景德镇窑炉下匠在建筑力学方面所表现出来的高超技艺,无一不赞叹不已。

  景德镇明式镇窑的建筑结构布局设计也表现出了经济、合理和实刚三大特征。窑门前的楼面设有闸口,贮存在楼层的松柴可通过闸口直接滑落到窑炉门前,减少了搬运燃料的时间和劳力。小部屋顶局部升高约l米。有利于散热和通风。窑房外围砌以2.4米的围墙,并砌有外部直通楼层的台阶,减少了窑房内平面分布的负担。墙内侧另砌有台阶,方便了烧窑工人的上下,在窑炉附近或楼层,设置了洗浴间、帐房、休息间,给窑炉工人及管理人员提供了较好的生产、生活条件。

  镇窑,保持了天后宫窑的历史建筑模式,是考察和研究古代景德镇烧炼工场的实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