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干行(崔颢诗)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学生古诗词经典读本1-3年级 4-6年级 7-12年级 小学生必背75首 唐诗三百首 千家诗 全唐诗 诗词名句 其他名篇


长干行 二首

唐·崔颢

其 一

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
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

其 二

家临九江水,来去九江侧。
同是长干人,生小不相识。


诗题与背景:

已获得软件著作权,免费下载使用

  《长干行四首》(乐府诗)是唐代诗人崔颢的组诗作品。这里选取的是该组诗的前二首。《唐诗三百首》和《千家诗》皆收录此诗。长干行,一作“江南曲”,一作“长干曲”,属乐府《杂曲歌辞》。

  崔颢这四首诗一定程度上继承了前代民歌的遗风,却又有所超越。诗的风格既不艳丽、柔媚,又非浪漫、热烈,而以素朴真率见长,写得干净健康。诗以白描手法,朴素自然的语言,描述了一对虽是同乡却从不相识的年轻男女的戏剧性的相识过程,又通过两个人的来往问答,含蓄蕴藉地表达了他们之间的爱慕之情。女主角的抒怀只到“或恐是同乡”为止,男主角的表情也只以“生小不相识”为限。这样的蕴藉无邪,是抒情诗中的上乘。


逐句释义:(其一)

  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请问(大哥)你家住在什么地方,我家是住在横塘。
  君:敬辞。称对方。古代对男子的尊称。
  何处住:一作“定何处”。
  妾:谦辞。旧时用于女子自称。
  横塘:古堤名。三国吴大帝时于建业(今南京市)南淮水(今秦淮河)南岸修筑。亦为百姓聚居之地。与长干相近。


  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停船我来打听一下,(听口音)或许我们还是同乡。
  暂:暂且,姑且。
  借问:向人询问。
  或恐:也许。一作“或可”。


逐句释义:(其二)

  家临九江水,来去九江侧:(我)家临近九江,来去都在九江边上。
  九江:原指长江浔阳一段,泛指长江下游一段。


  同是长干人,生小不相识:(你和我)同是长干人,可我们从小不相识(真是很遗憾)。
  生小:自小,从小时候起。


《长干行》题图
《长干行》瓷画,钟福洪绘


作品赏析:

  这里选取的是《长干行》组诗的前两首,大致的内容是:一个住在横塘的姑娘,在泛舟时听到邻船一个男子的话音,于是天真无邪地问一下:你是不是和我同乡?就是这样一点儿简单的情节,只用“妾住在横塘”五字,就借女主角之口点明了说话者的性别与居处。又用“停船”二字,表明是水上的偶然遇合,用一个“君”字指出对方是男性。那些题前的叙事,就全部省略了。寥寥几笔,就使人物、场景跃然纸上,栩栩如生。

  诗的语言朴素自然,有如民歌。民歌中本有男女对唱的传统。所以第一首女声起唱之后,就是男主角的答唱了。“家临九江水”答复了“君家何处住”的问话;“来去九江侧”说明自己也是风行水宿之人,不然就不会有这次的萍水相逢。这里初步点醒了两人的共同点。“同是长干人”落实了姑娘“或恐是同乡”的想法,原来老家都是建康(今南京)长干里。一个“同”字把双方的共同点又加深了一层。这三句是男主角直线条的口吻。剩下最后一句“自小不相识”,表面惋惜当年之未能青梅竹马、两小无猜,实质更突出了今日之相逢恨晚。越是对过去无穷惋惜,越是显出此时此地萍水相逢的可珍可贵。

  作者用笔收放自如,曲直尽妙,对人物心理的刻划细致入微,生动活泼,另人赞叹。

  这首诗还表现了女主角境遇与内心的孤寂。单从她闻乡音而急于“停船”相问,就可见她离乡背井,水宿风行,孤零无伴,没有一个可与共语之人。因此,他乡听得故乡音,且将他乡当故乡,就这样的喜出望外。诗人不仅在纸上重现了女主角外露的声音笑貌,而且深深开掘了她的个性和内心。


《唐诗三百首》古籍版本之一103
《唐诗三百首》古籍版本之一104


《千家诗》上海文益书局1947年版扫描

《千家诗》上海文益书局1947年版


拓展阅读:

《长干行四首》

崔颢

其 一

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
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

其 二

家临九江水,来去九江侧。
同是长干人,生小不相识。

其 三

下渚多风浪,莲舟渐觉稀。
那能不相待,独自逆潮归。

其 四

三江潮水急,五湖风浪涌。
由来花性轻,莫畏莲舟重。


作者简介:

  崔颢(?—754年),唐朝诗人。汴州(今属河南开封)人。开元进士,历任太仆寺丞、司勋员外郎等职。早期诗多写闺情,流于浮艳。后历边塞,诗风变为雄浑奔放。有《崔颢诗集》。《全唐诗》收录其诗48首。(新、旧《唐书》本传、《唐才子传》卷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