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干行 崔颢诗”的版本间的差异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未显示10个用户的25个中间版本)
第1行: 第1行:
《[[唐诗三百首|唐诗三百首·全译新注]]》、《[[学生诵读古诗词300首(1-3年级)]]》<br><br>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80%; color:red;">'''长干行'''</span><span style="font-size: 110%;"> 二首</span><br><br>
+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80%; color:red;">长干行</span><span style="font-size: 128%;"> 二首</span><br><br>
 
<span style="font-size: 110%;">唐·[[崔颢]]</span><br><br>
 
<span style="font-size: 110%;">唐·[[崔颢]]</span><br><br>
 
<span style="font-size: 110%;">
 
<span style="font-size: 110%;">
其 一</span><br><br>
+
<big>其 一</big></span><br><br>
 
<span style="font-size: 120%; color:#B8860B;">
 
<span style="font-size: 120%; color:#B8860B;">
 
jūn jiā hé chù zhù 
 
jūn jiā hé chù zhù 
第31行: 第30行:
  
 
<span style="font-size: 110%;">
 
<span style="font-size: 110%;">
其 二</span><br><br>
+
<big>其 二</big></span><br><br>
 
<span style="font-size: 120%; color:#B8860B;">
 
<span style="font-size: 120%; color:#B8860B;">
 
jiā lín jiǔ jiāng shuǐ 
 
jiā lín jiǔ jiāng shuǐ 
第61行: 第60行:
 
<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red;">诗题与背景:</span>
 
<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red;">诗题与背景:</span>
  
《长干曲四首》是唐代诗人崔颢的组诗作品。这组诗以男女对话的形式,描写了采莲女子与青年男子相恋的过程:两人偶然水上相逢,初不相识,女子却找出话头和对方攀谈,终于并船而归。诗中描绘船家少女的大胆和聪慧,憨厚如实的语言维妙维肖,非常可爱。这四首诗继承了前代民歌的遗风,但既不是艳丽而柔媚,又非浪漫而热烈,却以素朴真率见长,写得干净健康。
+
  《长干行四首》([[乐府诗]])是[[唐代诗人]][[崔颢]]的组诗作品。这里选取的是该组诗的前二首。《[[唐诗三百首]]》和《[[千家诗]]》皆收录此诗。长干行,一作“江南曲”,一作“长干曲”,属乐府《杂曲歌辞》。
 
+
长干曲:一作“江南曲”,一作“长干行”,属乐府《杂曲歌辞》。
+
 
+
崔颢《长干曲四首》载于《全唐诗》卷一百三十。
+
 
+
 
+
  
 +
  崔颢这四首诗一定程度上继承了前代民歌的遗风,却又有所超越。诗的风格既不艳丽、柔媚,又非浪漫、热烈,而以素朴真率见长,写得干净健康。诗以白描手法,朴素自然的语言,描述了一对虽是同乡却从不相识的年轻男女的戏剧性的相识过程,又通过两个人的来往问答,含蓄蕴藉地表达了他们之间的爱慕之情。女主角的抒怀只到“或恐是同乡”为止,男主角的表情也只以“生小不相识”为限。这样的蕴藉无邪,是抒情诗中的上乘。
  
  
第77行: 第71行:
 
  何处住:一作“定何处”。<br>
 
  何处住:一作“定何处”。<br>
 
  妾:谦辞。旧时用于女子自称。<br>
 
  妾:谦辞。旧时用于女子自称。<br>
  横塘:古堤名。三国吴大帝时于建业(今南京市)南淮水(今秦淮河)南岸修筑。亦为百姓聚居之地。<br>
+
  横塘:古堤名。三国吴大帝时于建业(今南京市)南淮水(今秦淮河)南岸修筑。亦为百姓聚居之地。与长干相近。<br>
 +
 
  
 
  <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green;">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span><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00CD00;">停船我来打听一下,(听口音)或许我们还是同乡。</span><br>
 
  <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green;">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span><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00CD00;">停船我来打听一下,(听口音)或许我们还是同乡。</span><br>
 
  暂:暂且,姑且。<br>
 
  暂:暂且,姑且。<br>
  借问:请问一下,向人询问。<br>
+
  借问:向人询问。<br>
 
  或恐:也许。一作“或可”。<br>
 
  或恐:也许。一作“或可”。<br>
  
第88行: 第83行:
  
 
  <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green;">家临九江水,来去九江侧:</span><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00CD00;">(我)家临近九江,来去都在九江边上。</span><br>
 
  <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green;">家临九江水,来去九江侧:</span><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00CD00;">(我)家临近九江,来去都在九江边上。</span><br>
  九江:原指长江浔阳一段,此处泛指长江。<br>
+
  九江:原指长江浔阳一段,泛指长江下游一段。<br>
 +
 
  
 
  <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green;">同是长干人,生小不相识:</span><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00CD00;">(你和我)同是长干人,可我们从小不相识(真是很遗憾)。</span><br>
 
  <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green;">同是长干人,生小不相识:</span><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00CD00;">(你和我)同是长干人,可我们从小不相识(真是很遗憾)。</span><br>
第94行: 第90行:
  
  
<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red;">作品赏析:</span>
+
[[文件:长干行 插图-2.jpg|center|thumb|400px|《长干行》插图: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
 +
[[文件:《长干行》瓷画,钟福洪绘.jpg|center|thumb|400px|《长干行》瓷画,钟福洪绘]]
  
  
这组诗的前两首抓住了人生片断中富有戏剧性的一刹那,用白描的手法,寥寥几笔,就使人物、场景跃然纸上,栩栩如生。它不以任何色彩映衬,似墨笔画;它不用任何妆饰烘托,是幅素描;它不凭任何布景借力,犹如一曲男女声对唱;它截头去尾,突出主干,又很象独幕剧。题材是那样的平凡,而表现手法却是那样的不平凡。
+
<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red;">作品赏析:</span>
 
+
先看第一首的剪裁:一个住在横塘的姑娘,在泛舟时听到邻船一个男子的话音,于是天真无邪地问一下:你是不是和我同乡?就是这样一点儿简单的情节,只用“妾住在横塘”五字,就借女主角之口点明了说话者的性别与居处。又用“停舟”二字,表明是水上的偶然遇合,用一个“君”字指出对方是男性。那些题前的叙事,用这种一石两卵的手法,就全部省略了。
+
  
诗一开头就单刀直入,让女主角出口问人,现身纸上,而读者也闻其声如见其人,绝没有茫无头绪之感。从文学描写的技巧看,“声态并作”,达到了“应有尽有,应无尽无”,既凝炼集中而又玲珑剔透的艺术高度。
+
  这里选取的是《长干行》组诗的前两首,大致的内容是:一个住在横塘的姑娘,在泛舟时听到邻船一个男子的话音,于是天真无邪地问一下:你是不是和我同乡?就是这样一点儿简单的情节,只用“妾住在横塘”五字,就借女主角之口点明了说话者的性别与居处。又用“停船”二字,表明是水上的偶然遇合,用一个“君”字指出对方是男性。那些题前的叙事,就全部省略了。寥寥几笔,就使人物、场景跃然纸上,栩栩如生。
  
不仅如此,在寥寥二十字中,诗人仅有口吻传神,就把女主角的音容笑貌,写得活灵活现。他不象杜牧那样写明“娉娉袅袅十三余”,也不象李商隐那样点出“十五泣春风,背面秋千下”。他只采用了问话之后,不待对方答复,就急于自报“妾住在横塘”这样的处理,自然地把女主角的年龄从娇憨天真的语气中反衬出来了。在男主角并未开口,而这位小姑娘之所以有“或恐是同乡”的想法,不正是因为听到了对方带有乡音的片言只语吗?这里诗人又省略了“因闻声而相问”的关节,这是文字之外的描写,所谓“不写之写”。
+
  诗的语言朴素自然,有如民歌。民歌中本有男女对唱的传统。所以第一首女声起唱之后,就是男主角的答唱了。“家临九江水”答复了“君家何处住”的问话;“来去九江侧”说明自己也是风行水宿之人,不然就不会有这次的萍水相逢。这里初步点醒了两人的共同点。“同是长干人”落实了姑娘“或恐是同乡”的想法,原来老家都是建康(今南京)长干里。一个“同”字把双方的共同点又加深了一层。这三句是男主角直线条的口吻。剩下最后一句“自小不相识”,表面惋惜当年之未能青梅竹马、两小无猜,实质更突出了今日之相逢恨晚。越是对过去无穷惋惜,越是显出此时此地萍水相逢的可珍可贵。
  
这首诗还表现了女主角境遇与内心的孤寂。单从她闻乡音而急于“停船”相问,就可见她离乡背井,水宿风行,孤零无伴,没有一个可与共语之人。因此,他乡听得故乡音,且将他乡当故乡,就这样的喜出望外。诗人不仅在纸上重现了女主角外露的声音笑貌,而且深深开掘了她的个性和内心。
+
  作者用笔收放自如,曲直尽妙,对人物心理的刻划细致入微,生动活泼,另人赞叹。
  
诗的语言朴素自然,有如民歌。民歌中本有男女对唱的传统,在《乐府诗集》中就称为“相和歌辞”。所以第一首女声起唱之后,就是男主角的答唱了。“家临九江水”答复了“君家何处住”的问题;“来去九江侧”说明自己也是风行水宿之人,不然就不会有这次的萍水相逢。这里初步点醒了两人的共同点。“同是长干人”落实了姑娘“或恐是同乡”的想法,原来老家都是建康(今南京)长干里。一个“同”字把双方的共同点又加深了一层。这三句是男主角直线条的口吻。剩下最后一句,只有五个字,该如何着墨?如用“今日得相识”之类的幸运之辞作结束,未免失之平直。诗人终于转过笔来把原意一翻:与其说今日之幸而相识,倒不如追惜往日之未曾相识。“自小不相识”五字,表面惋惜当日之未能青梅竹马、两小无猜,实质更突出了今日之相逢恨晚。越是对过去无穷惋惜,越是显出此时此地萍水相逢的可珍可贵。这一笔的翻腾有何等撼人的艺术感染力!
+
  这首诗还表现了女主角境遇与内心的孤寂。单从她闻乡音而急于“停船”相问,就可见她离乡背井,水宿风行,孤零无伴,没有一个可与共语之人。因此,他乡听得故乡音,且将他乡当故乡,就这样的喜出望外。诗人不仅在纸上重现了女主角外露的声音笑貌,而且深深开掘了她的个性和内心。
  
“长干曲”是南朝乐府中“杂曲古辞”的旧题。崔颢这两首诗继承了前代民歌的遗风,但既不是艳丽而柔媚,又非浪漫而热烈,却以素朴真率见长,写得干净健康。女主角的抒怀只到“或恐是同乡”为止,男主角的表情也只以“自小不相识”为限。这样的蕴藉无邪,是抒情诗中的上乘。
 
  
 +
[[文件:《唐诗三百首》古籍版本之一103.jpg|center|thumb|400px|《唐诗三百首》古籍版本之一103]]
 +
[[文件:《唐诗三百首》古籍版本之一104.jpg|center|thumb|400px|《唐诗三百首》古籍版本之一104]]
  
  
 
<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red;">拓展阅读:</span>
 
<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red;">拓展阅读:</spa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40%; color:red;">'''《长干曲四首》'''</span><br>
+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40%; color:red;">《长干行四首》</span><br><br>
 
<span style="font-size: 100%;">[[崔颢]]</span><br><br>
 
<span style="font-size: 100%;">[[崔颢]]</span><br><br>
 
<span style="font-size: 110%;">
 
<span style="font-size: 110%;">
第146行: 第142行:
 
</center>
 
</center>
  
 +
 +
<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red;">作者简介:</span>
 +
 +
  [[崔颢]](?—754年),[[唐朝诗人]]。汴州(今属[[河南]][[开封]])人。[[开元]][[进士]],历任太仆寺丞、司勋员外郎等职。早期诗多写闺情,流于浮艳。后历边塞,诗风变为雄浑奔放。有《崔颢诗集》。《[[全唐诗]]》收录其诗48首。(新、旧《唐书》本传、《唐才子传》卷一)
  
  

2022年6月29日 (三) 11:22的最后版本

长干行 二首

唐·崔颢

其 一

jūn jiā hé chù zhù 
君 家 何 处 住,

qiè zhù zài héng táng 
妾 住 在 横 塘。

tíng chuán zàn jiè wèn 
停 船 暂 借 问,

huò kǒng shì tóng xiāng 
或 恐 是 同 乡。

其 二

jiā lín jiǔ jiāng shuǐ 
家 临 九 江 水,

lái qù jiǔ jiāng cè 
来 去 九 江 侧。

tóng shì cháng gàn rén 
同 是 长 干 人,

shēng xiǎo bù xiāng shí 
生 小 不 相 识。



诗题与背景:

  《长干行四首》(乐府诗)是唐代诗人崔颢的组诗作品。这里选取的是该组诗的前二首。《唐诗三百首》和《千家诗》皆收录此诗。长干行,一作“江南曲”,一作“长干曲”,属乐府《杂曲歌辞》。

  崔颢这四首诗一定程度上继承了前代民歌的遗风,却又有所超越。诗的风格既不艳丽、柔媚,又非浪漫、热烈,而以素朴真率见长,写得干净健康。诗以白描手法,朴素自然的语言,描述了一对虽是同乡却从不相识的年轻男女的戏剧性的相识过程,又通过两个人的来往问答,含蓄蕴藉地表达了他们之间的爱慕之情。女主角的抒怀只到“或恐是同乡”为止,男主角的表情也只以“生小不相识”为限。这样的蕴藉无邪,是抒情诗中的上乘。


逐句释义:(其一)

  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请问(大哥)你家住在什么地方,我家是住在横塘。
  君:敬辞。称对方。古代对男子的尊称。
  何处住:一作“定何处”。
  妾:谦辞。旧时用于女子自称。
  横塘:古堤名。三国吴大帝时于建业(今南京市)南淮水(今秦淮河)南岸修筑。亦为百姓聚居之地。与长干相近。


  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停船我来打听一下,(听口音)或许我们还是同乡。
  暂:暂且,姑且。
  借问:向人询问。
  或恐:也许。一作“或可”。


逐句释义:(其二)

  家临九江水,来去九江侧:(我)家临近九江,来去都在九江边上。
  九江:原指长江浔阳一段,泛指长江下游一段。


  同是长干人,生小不相识:(你和我)同是长干人,可我们从小不相识(真是很遗憾)。
  生小:自小,从小时候起。


《长干行》插图: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
《长干行》瓷画,钟福洪绘


作品赏析:

  这里选取的是《长干行》组诗的前两首,大致的内容是:一个住在横塘的姑娘,在泛舟时听到邻船一个男子的话音,于是天真无邪地问一下:你是不是和我同乡?就是这样一点儿简单的情节,只用“妾住在横塘”五字,就借女主角之口点明了说话者的性别与居处。又用“停船”二字,表明是水上的偶然遇合,用一个“君”字指出对方是男性。那些题前的叙事,就全部省略了。寥寥几笔,就使人物、场景跃然纸上,栩栩如生。

  诗的语言朴素自然,有如民歌。民歌中本有男女对唱的传统。所以第一首女声起唱之后,就是男主角的答唱了。“家临九江水”答复了“君家何处住”的问话;“来去九江侧”说明自己也是风行水宿之人,不然就不会有这次的萍水相逢。这里初步点醒了两人的共同点。“同是长干人”落实了姑娘“或恐是同乡”的想法,原来老家都是建康(今南京)长干里。一个“同”字把双方的共同点又加深了一层。这三句是男主角直线条的口吻。剩下最后一句“自小不相识”,表面惋惜当年之未能青梅竹马、两小无猜,实质更突出了今日之相逢恨晚。越是对过去无穷惋惜,越是显出此时此地萍水相逢的可珍可贵。

  作者用笔收放自如,曲直尽妙,对人物心理的刻划细致入微,生动活泼,另人赞叹。

  这首诗还表现了女主角境遇与内心的孤寂。单从她闻乡音而急于“停船”相问,就可见她离乡背井,水宿风行,孤零无伴,没有一个可与共语之人。因此,他乡听得故乡音,且将他乡当故乡,就这样的喜出望外。诗人不仅在纸上重现了女主角外露的声音笑貌,而且深深开掘了她的个性和内心。


《唐诗三百首》古籍版本之一103
《唐诗三百首》古籍版本之一104


拓展阅读:

《长干行四首》

崔颢

其 一

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
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

其 二

家临九江水,来去九江侧。
同是长干人,生小不相识。

其 三

下渚多风浪,莲舟渐觉稀。
那能不相待,独自逆潮归。

其 四

三江潮水急,五湖风浪涌。
由来花性轻,莫畏莲舟重。


作者简介:

  崔颢(?—754年),唐朝诗人。汴州(今属河南开封)人。开元进士,历任太仆寺丞、司勋员外郎等职。早期诗多写闺情,流于浮艳。后历边塞,诗风变为雄浑奔放。有《崔颢诗集》。《全唐诗》收录其诗48首。(新、旧《唐书》本传、《唐才子传》卷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