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三峡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长江三峡(瞿塘峡)
长江三峡(巫峡)
长江三峡(西陵峡)

  长江三峡汉语拼音:Changjiang Sanxia;英语:Three Gorges of Yangtze River),中国长江上游瞿塘峡巫峡西陵峡的总称。中国著名峡谷和风景名胜区。位于重庆市奉节巫山湖北省巴东秭归宜昌市夷陵区之间,西起奉节白帝城,东止宜昌市夷陵区南津关,全长208千米,其中属峡谷段的约97千米,是世界较长的峡谷之一。以峡长壁陡、谷窄滩多、水急浪大和峰奇洞多为特征。三峡中瞿塘峡居于西,又称夔峡,包括风箱峡错门峡两小峡,从白帝城到巫山黛溪长8千米,是三峡中最短、最窄、最雄伟的峡谷,有“瞿塘天下雄”之称。向东为巫峡,又称大峡,包括金盔银甲峡铁棺峡两峡谷,西起巫山县大宁河口,东抵巴东县官渡口,东西绵延46千米,是三峡中最长、最整齐的峡谷。再向东为西陵峡,西从秭归的香溪口,东止宜昌市夷陵区的南津关,全长75千米。其中,西有兵书宝剑峡牛肝马肺峡,共长18千米;东有崆岭峡黄猫狭,长24千米)和灯影峡明月峡)。

  长江三峡位于中国的腹地, 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长江三峡两岸高差500-1,000米,谷坡陡50°-70°。长江流经三峡时,江面紧束,一般宽250-350米,最窄处100-150米,船只航行于三峡之中常有“峰与天关接,舟从地窖行”之感。三峡河段险滩林立,暗礁密布,有“三里一湾,五里一滩”之说,航路艰险。20世纪50年代以来,三峡航道经过不断整治,清除了险滩,设置了航标,航运条件显著改善。三峡河段最大流速7-8米/秒,水力资源丰富,葛洲坝水利枢纽即建于此。三峡水利工程在防洪、发电、航运、养殖以及向华北引水等方面发挥综合效益。

地理

  长江流过四川宜宾后,经重庆江津到湖北宜昌段被俗称为“川江”,是历史上巴蜀、黔(通过乌江在重庆涪陵注入长江)通往中国东部唯一的水上通道。川江下游江水穿越中国大陆第二级阶梯巫山山脉,形成了长江上的瞿塘峡、巫峡、西陵峡三大峡谷,因而该区域被合称为“三峡”。

三峡的分段

  长江过了白帝城,从白帝城夔门到巫山县大溪镇(黛溪镇),横穿由石灰岩构成的七岳山,形成瞿塘峡,此峡谷段还包括风箱峡和错门峡,全长约8千米,是三峡中长度最短的峡谷。两岸山峰海拔多在1000米以上,岩壁直立,江面狭窄,最宽处不超过150米。出瞿塘峡,经过25千米的大宁河宽谷后进入巫峡。从四川省巫山县大宁河口,到湖北巴东县官渡口,全长45千米,是一段完整而幽深的峡谷,两巫峡风光岸重峦叠翠,奇峰如屏。高出江面千米以上的巫山十二峰,矗立于峡谷南北两岸。巫峡又称大峡,此峡段还包括金盔银甲峡和铁棺峡。出巫峡东口,经过约50千米的香溪宽谷,便进入长约75千米的西陵峡。从湖北秭归县香溪口到宜昌县南津关,包括兵书宝剑峡、牛肝马肺峡、崆岭峡,其间经约有35千米的庙南宽谷(庙河到南沱),再进入灯影峡(又名明月峡)、黄猫峡(又名宜昌峡)。西陵峡滩多水急,着名的青滩和崆岭滩均在这个峡谷中。长江三峡控制了长江宜昌以上100多万平方千米流域面积的来水,多年平均径流量4530亿立方米,约占长江入海总水量的一半。出了南津关,江面展宽。

地质演变

  三峡是在这一地区地壳的间歇性抬升、河流的下切以及长江两岸石灰岩的不断溶蚀的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在距今2亿年前的中生代三叠纪,中国西部曾是古地中海的一部分,当时的海湾一直向东延伸到川东、鄂西一带。距今约1.9亿年的侏罗纪早期,在一次大规模的地壳运动中,这里地壳隆起,尤其是湖北境内的黄陵庙附近,地壳抬升更为显着。海水后退,海底隆起为山,成为这一带第一座地表分水岭。从此,统一西流水系被切断,东翼水系的水流汇入宜昌以东的湖盆。在距今约1.4亿年的白垩纪初期,又一次大规模的地壳运动(地质上称为燕山运动)使巫山崛起,并成为新的分水岭,沿巫山山脉东西两坡发育的河流,产生溯源侵蚀,此过程进行相当缓慢,到距今约6、7千万年的白垩纪末或第三纪初,东翼水系终于切穿巫山分水岭,掠夺了西翼水系,原始长江始告形成。以后,这一带地壳仍然不断产生间歇性拱型隆起,而长江水流也不断向河床下切侵蚀,久而久之,长江河床下切了1000多米左右。由坚硬且具可溶性的石灰岩类组成的河谷,在水流沿垂直裂隙的不断溶蚀、搬运的作用下,形成两岸险峻,幽深的峡谷。

三峡水利枢纽

  自1919年孙中山《建国方略》“实业计划”中提出构想以后,长江三峡陆续考察、争论建坝事宜持续了接近100年,直到1994年三峡工程正式开工。

  1944年国民政府聘请美国垦务局设计总工程师萨凡奇来华考察,萨凡奇对三峡进行了10天的考察,随后写下了著名的《扬子江三峡初步报告》。此计划呈交国民政府和美国总统罗斯福后,引起轰动。

  1958年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在南宁召开,三峡工程第一次被拿到正式会议上讨论,并引起激励论战。最终搁置了工程上马。此后30年,三峡工程又经历了多次争论。80年代初,工程再次被提上日程,经过反复讨论、考察,工程上马再度被延缓。

  1992年3月6日,可行性报告被拿到七届人大五次会议上审议。同年4月3日人大2633名代表投票通过《关于兴建长江三峡工程的决议》。但在此次投票中有近1/3未投赞成票。

  1994年12月14日三峡工程正式开工。

  1997年11月8日实现长江三峡工程大江截流。

  2006年5月20日三峡大坝主体部分完工,位于湖北宜昌三斗坪的长江河段。

人文景观

  东晋袁山松《宜都山川记》中述三峡壮景:“常闻峡中水疾,书记及口传悉以临惧相戒,曾无称有山水之美也。及余来践跻此境,既至欣然,始信耳闻之不如亲见矣。其叠崿秀峰,奇构异形,固难以辞叙。林木萧森,离离蔚蔚,乃在霞气之表。仰瞩俯映,弥习弥佳,流连信宿,不觉忘返。目所履历,未尝有也。既自欣得此奇观,山水有灵,亦当惊知己于千古矣。”

  李白诗《早发白帝城》中的“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即描述此地。

文物古迹

  白鹤梁水文题刻 唐代广德年间(763年)已发现有题刻约165段,文字内容约3万。题刻中有石鱼雕刻18尾。白鹤梁题刻以石刻鲤鱼为水标,纪录枯水变化,预卜农业丰欠。初步估算,三峡成库后20年白鹤梁将埋于淤沙之下。2001年中科院葛修润院士提出“无压容器”水下原址保护方案,同时铺设交通廊道连接地面,供游人参观。

  石宝寨 位于重庆市忠县境内长江北岸的石宝镇,高35米的寨楼是南方高层穿斗结构的代表,建于清嘉庆年间(1796-1820)年。长江三峡工程开始后,石宝寨周边将围建巨型堤坝予以原址保护。

  张飞庙 位于重庆云阳县长江南岸飞凤山北麓,建造年代不晚于宋。由于紧邻长江,历史上几度被洪水所损,现存建筑主要在清同治至光绪年间陆续补建而成。张飞庙为寺庙建筑群,总建筑面积达2000平方米。有保存大量唐宋至近代的字画、石刻、木雕,如苏轼的《前后赤壁赋》等。由于其位于130-160米间,三峡库区蓄水达175米后将会被完全淹没,张飞庙被保护人员进行了整体迁建。

  虽然在三峡工程获得通过后全球文物考古工作者进行了长期的抢救性发掘工作,但在三峡工程主体建设完成,开始蓄水后,仍然将会有大量未被发掘的文物和无法采取保护手段的文物遗迹(如悬棺、石刻等)被淹没在长江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