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相思·其一”的版本间的差异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第76行: 第76行:
 
</span><br>
 
</span><br>
 
  摧:伤。<br>
 
  摧:伤。<br>
 
 
  
  

2020年8月12日 (三) 13:39的版本

学生古诗词经典读本: (1-3年级) (4-6年级) (7-12年级) 经典名句 唐诗三百首  千家诗


长相思·其一

唐·李白

长相思,在长安。
络纬秋啼金井阑,微霜凄凄簟色寒。
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帷望月空长叹。
美人如花隔云端。
上有青冥之长天,下有渌水之波澜。
天长路远魂飞苦,梦魂不到关山难。
长相思,摧心肝。


诗题与背景:

  《长相思》是唐代诗人李白所作的一首乐府诗。李白的《长相思》共有三首。《唐诗三百首》收录其中二首,这是第一首。这两首《长相思》本不列在一起。《李太白全集》中一入卷三,一入卷六。其内容也是一思长安,时间是秋;一寄燕然,时间是春。蘅塘退士把它们联在前后,就像是男女双方异地相处,各以诗篇抒其苦思了。与李白本意并不相符。

  “长相思”,本汉人诗中用语,六朝时始以名篇。属乐府《杂曲歌辞》。大多以“长相思”三字起首,并以此三字作结。郭茂倩乐府诗集》卷九十六《杂曲歌辞》云:“古诗又曰:客从远方来,遗我一端绮。文彩双鸳鸯,裁为合欢被。著以长相思,缘以结不解。谓被中著绵以致相思绵绵之意,故曰长相思也。”李白此诗,正拟其本格。是否有什么寄托,已不可知(一说是怀念长安的朝廷)。

  这三首《长相思》的创作时间一般认为是在李白被“赐金还山”之后,大约是他被排挤离开长安后于沉思中回忆过往情绪之作。


逐句释义:

  长相思,在长安: 日日夜夜地思念啊,我思念的人在长安。
  在长安:思念的对象在长安。长安,唐朝都城,今陕西西安市。


  络纬秋啼金井阑,微霜凄凄簟色寒: 秋夜里纺织娘在井栏鸣叫,微霜寒冷,竹席上充满寒气。
  络纬:虫名。即莎鸡,俗称络丝娘、纺织娘。夏秋夜间振羽作声,声如纺线,故名。
  金井阑:精美的井阑。
  簟色寒:指竹席的凉意。簟,供坐卧用的竹席。


  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帷望月空长叹: 孤灯昏暗暗思情无限浓烈,卷起窗帘望明月仰天长叹。
  不明:一作“不寐”,又作“不眠”。
  思欲绝:想念到极点。
  帷:窗帘。


  美人如花隔云端: 那如花似玉的美人呵,仿佛相隔在云端。
  美人:指相思的人物。


  上有青冥之长天,下有渌水之波澜: 上面有长空一片渺渺茫茫,下面有清水卷起万丈波澜。
  青冥:青色天空。萧士赟说“云也”。
  长天:一作“高天”。
  渌水:清水。
  波澜:波涛。


  天长路远魂飞苦,梦魂不到关山难: 天长地远灵魂飞越多辛苦,梦魂也难飞越这重重关山。
  魂:古人想象的能离开人体而存在的精神。
  梦魂:古人以为人的灵魂在睡梦中会离开肉体,故称“梦魂”。
  关山难:关山难渡。


  长相思,摧心肝: 日日夜夜地思念啊,相思之情痛断心肝。
  摧:伤。


作品赏析:

  这首诗是李白离开长安后回忆往日时的言情之作,豪放飘逸中兼有含蓄。通过对秋虫、秋霜、孤灯等景物的描写抒发了感情。表现出相思的痛苦。诗中相思者是什么人?作者没有明言;思念的对象是谁,好像也很含糊,诗中只出现了一个“美人”,而“美人”在古诗中是有多种指向的,它既可实指美女,又可代指君王,还可用作理想的象征。由于思念对象和相思者的不确定性,从而给全诗造成一种迷离、朦胧的色彩和幽邃深远的境界。

  诗大致可分两段。

  第一段:从开头到“美人如花隔云端”,写诗中人“在长安”的相思苦情。诗中描绘的是一个孤栖幽独者的形象。他(或她)居处非不华贵──这从“金井阑”可以窥见,但内心却感到寂寞和空虚。先是听见纺织娘凄惨地鸣叫,又感到“霜送晓寒侵被”的凄凉,无法入眠。而“孤灯不明”更增添了愁绪。其中,“孤”字在写灯的同时也表现了人物的心理。接下来写从卷帷中看到的,只能供人仰望的月亮令主人公想到了美人。然而,美人远在云端,使人只能“对空长叹”。

  第二段:从“上有青冥之长天”到结尾,描写梦中的追求,在浪漫的氛围中,主人公幻想着梦魂飞去寻找自己的心上人。但“上有青冥之高天,下有“渌水之波澜”,不仅天长地远,而且还要渡过重重关山。这种没有结果的追求使主人公不禁一声长叹:“长相思,摧心肝”。此句结尾不仅回应开头,而且语出有力,令人荡气回肠。

  此诗形式匀称,“美人如花隔云端”这个独立句把全诗分为篇幅均衡的两部分。前面由两个三言句发端,四个七言句拓展;后面由四个七言句叙写,两个三言句作结。全诗从“长相思”展开抒情,又于“长相思”一语收拢。在形式上颇具对称整饬之美,韵律感极强,大有助于抒情。诗中反复抒写的似乎只是男女相思,把这种相思苦情表现得淋漓尽致。但是,“美人如花隔云端”就不象实际生活的写照,而显有托兴意味。何况我国古典诗歌又具有以“美人”喻所追求的理想人物的传统,如《楚辞》“恐美人之迟暮”。而“长安”这个特定地点更暗示这里是一种政治的托寓,表明此诗的意旨在抒写诗人追求政治理想不能实现的苦闷。就此而言,此诗诗意又深含于形象之中,隐然不露,具备一种蕴藉的风度。所以王夫之赞此诗道:“题中偏不欲显,象外偏令有余,一以为风度,一以为淋漓,乌乎,观止矣。”(《唐诗评选》)


名家点评:

  高棅、桂天祥《批点唐诗正声》:音节哀苦,忠爱之意蔼然。至“美人如华”之句。尤是惊绝。

  梅鼎祚、屠隆《李杜二家诗钞评林》:缀景幽绝(“络纬秋啼”二句下),如泣如诉,怨而不诽(末句下)。

  李攀龙、袁宏道《唐诗训解》:千里不忘君,可为孤臣泣血。此太白被放之后,心不忘君而作。不敢明指天子,故以京都言之。

  王夫之《唐诗评选》:题中偏不欲显,象外偏令有馀。一以为风度,一以为淋漓。呜呼,观止矣!

  清高宗敕编《唐宋诗醇》:络纬秋啼,时将晚矣。曹植云:“盛年处房室,中夜起长叹。”其寓兴则同,然植意以礼义自守,此则不胜沦落之感。《卫风》曰:“云谁之思,西方美人。”楚辞曰:“恐美人之迟暮。”贤者穷于不遇而不敢忘君,斯忠厚之旨也。词清意婉,妙于言情。

  近藤元粹《李太白诗醇》:严云:他人不能着“色”字(“微霜凄凄”句下)。“美人”句,单句。严云:“不到”似当作“砍到”,义始醒(“梦魂不到”句下)。谢云:此篇戍妇之词,然悲而不伤,怨而不诽,可以追《三百篇》之旨矣。


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年),唐朝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郡成纪(今甘肃平凉市静宁县南),隋末其先人流寓碎叶(今托克马克城),他即于此出生。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莲乡。二十五岁离蜀,长期在各地漫游。天宝初供奉翰林。受权贵谗毁,仅一年余即离开长安安史之乱中,曾为永王李璘幕僚,因璘败牵累,流放夜郎。中途遇赦东还。晚年漂泊困苦,卒于当涂。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歌、神话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的色彩,富有积极浪漫主义精神。《全唐诗》收录其诗作896首。有《李太白集》。(新、旧《唐书》本传、《唐才子传》卷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