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尔泰山脉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重定向自阿尔泰山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阿尔泰山脉风光

  阿尔泰山脉维吾尔语:ئالتاي تاغ تىزمىسى;俄语:Алтай;蒙古语:Алтай 或 Алтайн нуруу;哈萨克语:Алтай таулары;英语:Altay Mountains),典型的断块山,亚洲宏伟山系之一。北西—南东走向,斜跨中国哈萨克斯坦俄罗斯蒙古国境,绵延2,000余千米;中国境内的阿尔泰山属中段南坡,山体长达500余千米,南邻准噶尔盆地。主要山脊高度在3,000米以上,北部的最高峰为友谊峰,海拔4,374米;西部的山体最宽,愈向东南愈狭窄,高度亦渐低下;从东北部国境线,向南西逐渐下降到额尔齐斯河谷地,呈4级阶梯,山地轮廓呈块状和层状;只在高山地区有冰蚀地形,并有现代冰川;除沿北西向断裂作串珠状分布有断陷盆地外,无大型纵向谷地。

  “阿尔泰”在蒙语中意味“金山”,从汉朝就开始开采金矿,至清朝在山中淘金的人曾多达5万多人。阿尔泰语系从阿尔泰山得名。

地质

  地质构造上属阿尔泰地槽褶皱带。山体最早出现于加里东运动,华力西末期形成基本轮廓,此后山体被基本夷为准平原;喜马拉雅运动使山体沿袭北西向断裂发生断块位移上升,形成现今阿尔泰山面貌。

地貌

  阿尔泰山山体浑圆,山坡广布冰碛石,U形谷套U形谷,古冰斗成层排列,羊背石、侧碛、中碛、终碛等清晰可见。阿尔泰山有多级夷平面,一般公认有4级,海拔分别为2,900~3,000米、2,600~2,700米、1,800~2,000米及1,400~1,600米。地貌垂直分带明显,由高而低有:现代冰雪作用带,海拔3,200米以上,以友谊峰和奎屯峰为中心,发育了山谷冰川、冰斗冰川、悬冰川,此外,阿克库里湖周围,阿克土尔滚河与阿库里滚河上源也有现代冰川;霜冻作用带,2,400~3,200米,古冰蚀地形清晰,积雪长达8个月,以寒冻风化为主;侵蚀作用带,1,500~2,400米,以流水切割为主;干燥剥蚀作用带,1,500米以下,喀纳斯综合自然保护区位于该带边缘。

气候

  阿尔泰山耸立于亚洲腹部的干旱荒漠和干旱半荒漠地带,西风环流带来大西洋水汽,顺额尔齐斯河谷地和哈萨克斯坦斋桑谷地长驱直入,向北遇阿尔泰山,受逼抬升降水。降水随高度递增和由西而东递减,冬夏多,春秋少,低山年降水量200~300毫米,高山可达600毫米以上;降雪多于降雨,且积雪时间随高度增加而延长,中高山积雪长达6~8个月,低山5~6个月;气温变化随高度增加而递减。阿尔泰山区气候垂直梯度变化明显,具有冬长夏短而春秋不显的特征。

水文

  阿尔泰山径流较丰富,发育了额尔齐斯河与乌伦古河。两河皆构成典型不对称的梳状水系。额尔齐斯河是新疆境内唯一的外流河,中国境内流域面积5万平方千米,全长546千米;河水补给来源主要为降水、积雪融水和冰川融水等,多年平均径流量100多亿立方米,占阿尔泰地区总径流量的89%,注入斋桑泊,最后流入北冰洋。乌伦古河,干流在山区,山前为散失区,全长573千米,最后归宿于乌伦古湖(布伦托海、福海),在二台站以上,流域面积为2.2万平方千米,补给来源亦以冬季积雪为主,多年平均径流量11亿立方米。两河上游多峡谷和断陷盆地,落差大,水力蕴藏量约50万千瓦。

植被与土壤

  3,000~3,500米以上植被为苔藓类垫状植物;2,600~3,500米为高山–亚高山草甸草原;1,300~2,600米为森林草原带;800~1,300米是灌木草原;植被分布下限由西向东升高,如森林下限为1,200~1,900米,灌木草原下限为500~1,500米,荒漠上限则为500~1,100米。

  土壤由高到低,主要分布有冰沼土、高山草甸土、亚高山草甸土、生草灰化土、灰色森林土、黑钙土、栗钙土、棕钙土等。

  阿尔泰山的自然资源丰富多样,有多种矿藏和优良牧场,尤以森林资源中的优质木材在新疆占有重要地位,水力资源亦蕴藏充沛。是理想的高山旅游胜地,适于避暑和冰雪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