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尔泰语系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阿尔泰语系汉语拼音:A'ertai Yuxi;英语:Altaic Family),按谱系分类法划分的语系之一。包括突厥语蒙古语满-通古斯语3个语族。主要分布在中国土耳其蒙古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阿塞拜疆土库曼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伊朗阿富汗以及东欧的一些国家

  3个语族都有元音和谐律,其内容是元音分为阳性(后列、紧)和阴性(前列、松)两类,每类再按舌位高低及圆唇不圆唇区分。辅音的共同特点表现在大多数语言都有16个辅音。其中塞音3对,塞擦音1对,或以清浊对立,或以清音不送气与送气相对立,擦音3个,鼻音、边音、颤音共5个。现代语言新增加的都是擦音或舌尖塞擦音,翘舌音是后起的,只出现于达斡尔语满语

  阿尔泰语系语言是黏着语,在构词法和形态学上有很大的共同性。词根后加构词后缀为派生新词的主要手段,词干后加语法后缀为形态变化的主要手段。3个语族有同源关系的有力证据是各种语言的名词(体词)后面所接的格后缀彼此很相似。动词均至少可以接3套表达不同语法功能的后缀。一套出现在句子主要谓语的动词词干之后,称为终止形式;一套出现在连用的动词结构中,接在前项动词词干后面,称为副动词形式;一套出现在能仿照名词作为句子几种不同成分的动词词干之后,称为动名词或形动词形式。语族之间最引人注意的共同性是第一、二人称单、复数的人称代词,其语音形式的不同可以从音变规则中得到解释。3个语族之间还有一些彼此相同的名词、形容词和动词。有一派学者认为这是同源的证据,另一派学者则认为是词汇借贷所致。

  历史学家和历史比较语言学家都明确指出,使用阿尔泰语系各种语言的群体早期都起源于中国的北方,并长期生活在这个地区。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其生活的地域向西扩展,直至西亚东欧,并在那里建立了国家。每个国家都由许多民族组成,其中使用阿尔泰语的民族居多数。由于战争和其他原因,居民的流动性很大,接触其他语言的机会很多,说一种语言的人转用另一种语言的机会也多。阿尔泰语言发展历史的复杂性就在于此。

  用历史比较法研究阿尔泰语始于20世纪初。提出并论证阿尔泰语有亲缘关系,贡献最大的是芬兰学者G.J.兰司铁。从1902年起,他写了许多揭示语族之间共同的语法成分和重要的语音对应关系的论文。他的全部成果荟萃于他死后由其学生P.阿尔托编辑的《阿尔泰语言学导论》一书中。受兰司铁的影响,不少学者继续他的工作。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波兰学者W.科特维奇美国学者N.N.波普。后者用他的研究成果维护阿尔泰语系语言同源论的观点。他在从事许多专题比较研究的基础上,写出了《阿尔泰语比较语法》,把探索同源词和建立音变规律的工作向前推进了一步。科特维奇的代表作是《阿尔泰语言研究》。他在探索每个语族的语言历史、揭示3个语族之间一些共同的词和语法成分以及一些语音对应规律以后,得出的结论却不是这些语言同出一源,而是这些语言彼此之间在历史上产生过强烈的互相影响。

  到20世纪50~60年代,阿尔泰语系各语言的研究更趋深入,许多学者在阿尔泰语系的亲缘关系问题上态度更为谨慎。匈牙利学者C.李盖蒂认为,阿尔泰语的亲缘关系只是一种假说。丹麦学者K.格伦贝克认为,阿尔泰语系的存在还没有证明。J.本辛认为,同源关系虽然不是不可能,但目前还没有得到充分的证明。苏联学者N.A.巴斯卡科夫则强调了阿尔泰语系语言的演变历史中存在着十分复杂的关系,在以分化为主的趋势中,分与合交织在一起。怀疑阿尔泰语言亲缘关系的学者也发表了一些论著。英国学者G.克劳森在20世纪50~60年代发表论文,提出3个语族之间的共同成分多半是互相借贷的理论。用3个语族的材料和朝鲜语比较也能找出某些共同的语言成分,因此有人主张阿尔泰语系中应包括朝鲜语。但是朝鲜语本身的独特性质,朝鲜语和阿尔泰语大量的相异成分却难于解释。因此,朝鲜语属阿尔泰语系只能停留在假说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