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2019年2月4日除夕夜,在河北省正定县古城南城门,电子烟花将古城夜空渲染成了一幅色彩斑斓的画卷。新华社发(陈其保 摄)

除夕,又称大年夜年夜过年前夕晦日,指农历一年最后一天的晚上,即春节前一天晚上。旧岁至此夕而除,第二天就换新岁了,故俗以为“除夕”。除,即去除之意;夕,指夜晚。除夕这天的确实日期会因为历法而有所不同,可能是十二月三十,也可能是十二月廿九。由于农历十二月多为大月,有三十天,所以又称为大年三十年三十年三十晚年三十夜三十暝闽南语);而十二月小月时为廿九日,闽南人称过年暗二九暝闽南语)。

除夕时,人们会一家团聚,并有守岁的习俗,在大中华地区日本越南家中的长辈会发给晚辈压岁钱韩国近代也受汉字文化圈其他地区影响而有了发压岁钱的习俗。而中国南方越南等地会有年宵市场(或称花市)。除夕与清明节七月半重阳节是中国民间传统的祭祖大节。

除夕作为年尾的节日,源自上古时代岁末除旧布新、祭祀祖先风俗。最早提及“除夕”这一名称的,是西晋周处撰的地方风物志《风土记》。后又称除夕的前一天为小除,即小年夜;除夕为大除,即大年夜。另据《吕氏春秋·季冬记》中说,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用击鼓的方法来驱逐“疫疬之鬼”,每年将尽的时候要举行“大傩”的仪式,击鼓驱逐疫疠之鬼据说这也是当时“除夕”节令的习俗之一。

起源

除夕源于先秦时代的“逐除”。据《吕氏春秋·季冬记》中记载说: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击鼓驱逐邪鬼。此即除夕节令。最早提出“除夕”这个名称的,则是西晋的《风土记》。《风土记》中特别记述了除夕大年夜当时的民间习俗: 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馈岁”;酒食相邀,称“别岁”;长幼聚欢,祝颂完备,称“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守岁”。此习俗,经唐宋相袭,并沿袭至今。同时《风土记》中还有除夕之夜燃放爆竹以“辟邪驱鬼”(即“年”这种猛兽)的记载。

漫画:年三十去哪了,新华社发 王鹏 作,2022年1月29日。农历月主要根据月亮圆缺变化的周期而制定。在现代天文学中,已经可以根据月亮和太阳的高精度位置模型准确算出一整个月相的变化周期约为29.53天,这一周期被定义为“朔望月”。取整计数,农历月按大小分为30天和29天。如果腊月正巧碰上农历小月,就没有“大年三十”。

沿习

除夕与三节也是中华传统节日祭祖的四大节庆,家家祭祖。除了拜祭祖先之外,吃年夜饭,放鞭炮等为一般常见的习俗。传统上,在大年夜当天的中下午要在门边贴上新的春联

年夜饭,又作团年饭,因为正值冬天,北方人常常在饭桌中间设置火锅,因此也称围炉,北方人年夜饭的菜色中常包括水饺年糕长年菜等。因为水饺状似金元宝,有富贵之意;这道菜不能吃完,因为在汉语中“”和“余”同音,有“年年有余”的吉祥意思;年糕则有“年年高升”之意;吃长年菜则有长寿的意涵。华南则多有烧肉发菜蠔豉等,因为“发菜蠔豉”与“发财好市”谐音。近几年来因社会型态转变,有的家庭不再自己准备年夜饭,而是订购外卖年菜或举家改到饭店餐馆吃年夜饭。

江南的典型年夜饭必有鱼,丰盛汤锅。年夜饭之后,长辈会发压岁钱给晚辈,因为是用红色的信封袋(红包袋装),故又称红包,中国古代也有用红线将一百个铜钱串成一串外形类似麦穗,表示长命百岁。其中一个说法是岁与“穗”同音,在一些庙宇,会有不少信众等待上头香,插上新年庙宇香炉的第一炷香,据说代表吉利与神明一年的护佑。除夕时,人们会一家团聚,并有守岁的习俗。

插画:除夕·看春晚,新华社发 马洛 作。2022年1月30日

越南

越南语称为“交承”(Giao Thừa),意思是“交旧承新”,越南人相信灶君在年廿三送神日回天庭,把各家的情况禀告玉帝后,会在大年夜回来,因此他们会准备露天的供桌,放上各种祭品迎接灶君。

日本

日本明治维新之后改用格里历,但他们是将原有农历年(旧正月)的习俗提前至西历元旦,所以现在日本的除夕(大晦日)是格里历12月31日。日本人称除夕为“大晦日”,当天他们会一家团聚,由江户时代开始,日本人会在除夕吃象征长寿的荞麦面,称为“年越荞麦”(年越し蕎麦),有些地区的习俗则是吃年越寿司,并且有守岁、迎年神的习俗。长辈们也会发压岁钱,日本人称之为“御年玉”(お年玉,即“压岁钱”)。有些人会聚集在庙宇参拜。当接近12时,寺庙的住持会敲响大钟108下,而第108下会于凌晨的0时整敲下,此习俗称为“除夜之钟”(除夜の鐘)。而紧接着的元旦深夜及清晨直至白天,会有不少人到寺庙或神社参拜,称为“初诣”,每年日本的铁道公司还需加开初诣班车应付初诣的需求。

习俗

  • 辞岁:除夕当日午后,各家张灯结彩,每家备牲醴、菜碗、粿类祭祀神明与祖先(有些人会先祭拜玉皇大帝),供品中一定会有发粿和年糕,表示年年高、步步高,事业发达。还有饭上插春花,称为“春饭”,春和“剩”谐音,表示“富裕”,另外加一碗“长年菜”。
    • 祭祖,因各地礼俗的不同,祭祖形式也各异,有的到野外瞻拜祖墓,有的到宗祠拜祖,而大多在家中将祖先牌位依次摆在正厅,陈列供品,然后祭拜者按长幼的顺序上香跪拜。部分地区有除夕上坟的风俗,称为送年食。上坟时间一般在除夕的下午,人们把做好的年夜饭,送到亡故亲人的坟上,让亡故的亲人与生者一起享用除夕夜的美食,从而寄托人们对亡故亲人的哀思。
门神是民间信奉的“司门之神”,在新春时节祭祀门神、张贴门神画的习俗由来已久
  • 年红,是春联门神窗花年画等过年时所贴的红色喜庆元素统称。
    • 贴春联:春联又称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贴春联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据《玉烛宝典》、《燕京岁时记》等著作记载,春联的原始形式是“桃符”。在贴春联的同时,一些人家还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及福符门钱。
    • 贴门神,门神是民间信奉的“司门之神”,在新春时节祭祀门神、张贴门神画的习俗由来已久。古人认为,家中的门、灶台等皆有“神灵”,由于门供日常出入,地位比较重要,所以祭祀时,它是五祀(门、户、中溜、灶、行五种主要祭祀)之首,后来演变为门神。一般贴“门神”,要在除夕吃年夜饭之前贴。古代大门分两扇,贴门神像时刚好一左一右。
    • 贴窗花:在华人民间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剪纸是一种很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也被称其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
    • 贴年画:通常在中国大陆地区较盛行,浓黑重彩的年画给千家万户平添了许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年画是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反映了人民朴素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他们对未来的希望。年画也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 随着木板印刷术的兴起,年画的内容已不仅限于门神之类单调的主题,变得丰富多彩。
    • 贴福字,在贴春联的同时,一些人家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福”字指福气、福运,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有的人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倒(到)”。有人认为福字不能倒贴,大门是迎福纳福的地方,福字应该正贴。福字倒贴的地方一般是水缸,垃圾箱,和家里的箱柜。中国民间还有将“福”字精描细做成各种图案的,图案有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
  • 灯笼:华人的灯笼又统称为灯彩,起源于二千年前的西汉时期。红灯笼象征平安祥和、红红火火。每年的除夕前后,人们都挂起象征团圆意义的红灯笼,来营造一种喜庆的氛围。
  • 年夜饭:祭祀神灵之后,一家大小围坐一桌,吃年夜饭,有的地方称为“围炉”。鱼圆、肉圆和虾圆取意三元及第,鱼取意年年有余。年夜饭的名堂很多,中国南北各地不同,而且各有讲究。北方人过年习惯吃饺子,这是古时候流传下来的习惯,古代北方底层人民生活很艰辛,一年到头不饿肚子已经是最大的希望,改善生活的美食只能留到大的节日和特殊的日子时才能吃,而被列为最好吃的美食“饺子”也是最难吃到的。
  • 压岁钱:年饭后长辈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压岁钱在民俗文化中寓意辟邪驱鬼,保佑平安。压岁钱最初的用意是镇恶驱邪。因为人们认为小孩容易受鬼祟的侵害,所以用压岁钱压祟驱邪。在历史上,压岁钱是分多种的,一般在新年倒计时时由长辈分给晚辈,表示压祟,包含着长辈对晚辈的关切之情和真切祝福;另一种就是晚辈给老人的,这个压岁钱的“岁”指的是年岁,意在期盼老人长寿。可追溯的最早压岁钱在汉代,又叫压胜钱,并不在市面上流通,而是铸成钱币形式的玩赏物,有避邪的功能。现多以红包装钞票取代。
  • 守岁: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主要表现为除夕夜灯火通宵不灭,守岁谓之“燃灯照岁”,即大年夜遍燃灯烛,所有房子都点上灯烛,有的人家专门在床底点灯烛,谓之“照虚耗”,据说如此照岁之后,就会使来年家中财富充实。古时南北风俗各异,古时北方守岁习俗主要为熬年夜,如晋朝周处所著的《风土记》中说:除夕之夜大家各相与赠送,称“馈岁”;长幼聚欢,祝颂完备,称“分岁”;终岁不眠,以待天明,称“守岁”。有的地方在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在一起,吃过年夜饭,点起蜡烛或油灯,围坐炉旁闲聊,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 祭天:除夕的夜间23时(相当于正月初一),备好鲜花、素果祭拜玉皇大帝,感谢一年来庇佑,祈祷新年顺利平安,称为“贺正”。有些地方则是在小年夜的夜间23时(相当于除夕),称之为“辞岁”。
  • 燃放爆竹,爆竹亦称“爆仗”、“炮仗”。如果把许多单个的爆竹联结成串,则叫作“鞭炮”、“响鞭”、“鞭”。关于爆竹的演变过程,《通俗编排优》记载道:“古时爆竹。皆以真竹着火爆之,故唐人诗亦称爆竿。后人卷纸为之。称曰“爆竹”。随着时间的推移,爆竹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品种花色也日见繁多。燃放爆竹已成为具有民族特色的娱乐活动,人们在辞旧迎新春节燃放爆竹以示庆贺。

古诗词

除夕(宋·方岳

生菜春盘草八珍,灯前殊未觉家贫。
几多荼垒中间事,第一屠苏最后人。
衰病不图今夕健,须臾又是隔年春。
东风自此无闲暇,万里乾坤一夜新。

除夜(宋·陆游

野水枫林屋数椽,寒炉无火坐无毡。
残灯耿耿愁孤影,小雪霏霏送旧年。
椒酒辟瘟倾潋滟,蓝袍俘鬼舞跰跹。
从今供养惟春荠,莫羡愚公日万钱。

东原除夜(元·杨云鹏)

客舍无人静掩扉,小窗灯火独相依。
一年残腊今宵尽,千里故乡何日归。
鬓发半随春雪白,交游浑似晓星稀。
乱离不得中州信,肠断云间雁北飞。

丁巳除夜(明·沈周

数日匆匆岁告终,温存惟有此宵同。
安知媚术先求灶,未信空文必送穷。
诗巻可留还自夀,钓竿无恙任为翁。
茅堂已与年俱旧,帘幙沈沈不动风。

除夕(明·林光

傩皷冬冬数百家,旱余山喜暮云遮。
桃符笔底藏春意,簷雨声中剪烛花。
身事暗随残腊改,年华都付后生夸。
老怀何以过除夕,蠏眼汤烹雪水茶。

除夕感怀(淸·谭嗣同

我辈虫吟真碌碌,高歌商颂彼何人。
十年醉梦天难醒,一寸芳心镜不尘。
挥洒琴尊辞旧岁,安排险阻着孤身。
乾坤剑气双龙啸,唤起幽潜共好春。

公众假期

  • 中国大陆:根据2007年颁布的《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除夕为春节假期的一部分,根据2013年12月11日《国务院关于修改〈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的决定》,从法律意义上将除夕从法定节假日中移除。同时公布《关于2014年部分节假日安排的通知》指出2014年除夕不放假。2014年12月16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2015年部分节假日安排的通知》。其中,2015年春节假期为2015年2月18日(农历除夕)至24日(农历正月初六)放假调休,这也意味着,除夕根据民意再次“隐性”恢复为法定节假日,但并没有通过修改《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将除夕正式列为法定节假日。
  • 香港澳门:如果正月首三日中任何一日碰巧是星期日,农历除夕会被纳入公众假期,但有时会在年初四补假一天,如2017年年初二为星期日,则香港在年初四星期二补假一天;2018年年初三为星期日,香港也在年初四星期一补假一天。
  • 台湾:农历除夕当天放假一天,若与周六、日重叠则另外补假,但若与周休假期仅相隔一工作日者,该工作日则调为假期(弹性放假),并择前一星期六补班补课。许多全年无休的百货销售业、服务业及观光业等,为让员工返家与家人团聚吃年夜饭,在除夕当天会提早打烊。自2015年起,若遇周六于前一个上班日补假,遇周日于次一个上班日补假。
  • 越南:农历除夕为越南新年假期的首日。

参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