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汉语拼音:Tao),古代中原地区水陆交通枢纽性城市。故址在今山东定陶县西北2千米。地处古济水(《汉书·地理志》作泲水)与菏水交会处。古济水和菏水为古代中原地区重要水运航道。自定陶而西,溯济、河而上,可达秦晋;自定陶顺济水而下,可至齐国临淄一带;自定陶而东,由菏、泗而抵淮,可达吴、楚地区。陶因有此优越的水运条件,成为中原地区的水运交通的中心。春秋时为曹国国都。春秋末曹国为宋国所灭,陶就成了宋国都会。战国时代商业发达,陶成为中原地区最繁荣的都会之一。史载“陶为天之中,诸侯四通,货物所交易也”。范蠡就在陶经营商业,“三致千金,世称陶朱公”。后宋为齐、魏、楚三国瓜分,陶地入齐。战国末年,陶地入秦,为穰侯魏冉的封邑。魏冉死后,于此置陶郡。秦统一后,专称定陶。楚汉之际,刘邦即皇帝位于氾水之阳,即在定陶附近。汉初封彭越为梁王,都定陶。梁国为黄河下游农业发达、人口稠密地区,而定陶为其政治、经济中心。由此可见,自春秋战国至汉初,定陶始终为黄河下游地区的商业交通中心。

  定陶由极盛开始转衰,可从汉文帝时梁孝王从定陶迁王都于睢阳(今河南商丘南)见其端倪。《史记·货殖列传》称定陶和睢阳并为梁宋地区的重要都会,可知武帝时,陶已不能独步中原了。景帝时分梁国为五部分:济川、济阴、济东、山阳、梁,定陶是济阴国王都。哀帝时改济阴国为郡。平帝时济阴郡是当时103郡国中人口最密集的一郡。

  西汉末王莽始建国二年(公元10)置五均输于全国五个最重要的商业都会: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掌工商税收和市场物价,其中已无定陶。东汉魏晋南北朝时定陶仍为济阴郡治,然刘宋时改县令为县长,显然其地位已开始下降。隋移济阴郡治于济阴(今山东菏泽西南),定陶失去两级政区治的地位,仅为一属县。唐贞观(627~649)初,废定陶入济阴县为镇。

  定陶在汉后的衰落,主要原因是济、菏运道的淤浅。文帝以后,黄河经常决口泛滥。汉武帝元光三年(前132)黄河决瓠子口(今河南濮阳西南),东南泻入巨野泽,夺淮泗入海。河水泛滥达16个郡,“梁楚之地尤甚”。直至元封二年(前109)才将决口堵住,河复故道。定陶、睢阳一带正为梁楚之地,济、菏运道必然受到河水泥沙的灌淤。王莽始建国三年河水又在魏郡元城(今河北大名东)决口,久不塞决,河水泛滥于河济之间的兖、豫二州之地达60年之久,于东汉明帝永平十二年(公元69)才将决口堵塞。济水全遭淤废。故六朝时南北水运多走汴水而不由济菏运道。《太平寰宇记》引六朝时作品《国都城记》云:“自后通汴渠以来,旧济遂绝,今济阴定陶城南,唯有济堤及枯河而己,皆无水。”足证六朝时这一段济水已成枯河了。所以隋唐以后,定陶日趋衰落,以至唐废县为镇。五代后周建都开封,于定陶“建廪庾,榷盐鹾之利”。这是定陶再度兴起的先声。显德四年(957)又利用旧济水河道开五丈河,“由是齐鲁舟楫,皆达于大梁”。六年又“浚五丈河,东过曹、济、梁山泊,以通青郓之漕”。宋初因东南未入版图,对沟通齐鲁的五丈河仍十分重视,建隆二年(961)“遣使往定陶规度,发曹单丁夫数万浚之”。五丈河漕运大兴。乾德元年(963)于定陶镇置发运务,专管漕运事务。开宝元年(968)升发运务为转运司。六年改五丈河名为广济河。太平兴国二年(977)升定陶镇为广济军。四年又分曹、单、濮、济四州境内近广济军的民户置定陶县以隶军。于是定陶又恢复水运交通地位,成为首都开封与东方齐鲁地区间的水运之冲,广济河则为首都开封漕运四渠之一。金代建都北京,广济河漕运停止,广济军也是随之撤废。自后鲁西南地区又为金元黄河泛滥之地,定陶也是蒙受其患。元至顺二年(1331)定陶遭河水漂没,明洪武四年(1371)迁于今治。近年挖定陶新河时在地下5米处,发现故城东南城角的旧砖,地下8米处发现隋代所建宝乘塔塔基,古定陶城全被黄河泥沙埋入地下。


 (匋) 【异体 古文】

拼音:táo,yáo  部首:  总笔画:10  部外笔画:8  结构:左右  五笔:BQR  倉頡:NLPOU  常用字 

基本释义:

  • táo
  1. 用黏土烧制的器物:陶俑。陶粒。陶瓷。陶管。陶器。
  2. 制造陶器:陶冶。陶铸。
  3. 喻教育、培养:陶化。陶育。陶染。熏陶。
  4. 快乐的样子,使快乐:陶然。陶醉。陶陶。
  5. 古同“淘”,洗。
  6. 姓。
  • yáo


便捷查询:

”字书法
作者:米芾
”字书法
作者:赵孟頫

(一) 陶 táo

  1. <本义> 陶丘。本为两重的山丘,后为地名专称。在今山东定陶县。因陶丘在定陶,故定陶亦省称陶。
  2. 用黏土烧制成的器物;瓦器,陶器:陶俑丨彩陶(带有彩绘花纹的陶器)丨白陶(殷代用高岭土烧成的白色陶器)丨陶砖。
  3. 烧制陶器的匠人:陶匠丨陶工。
  4. 制造陶器:陶冶丨陶铸。
  5. 比喻造就、培育:陶育丨陶染丨熏陶。
  6. 快乐的样子;使快乐:陶然丨陶醉丨陶煦(和乐的样子)丨乐陶陶。
  7. 古同“”,洗。
  8. 姓。

(二) 陶 yáo

  1. 通“”。窑灶。
  2. [皋陶] Gāoyáo 上古人名,传说是舜的大臣。

《康熙字典》释义

  【戌集中】【阜字部】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徒刀切,音桃。【爾雅·釋丘】再成爲陶丘。【疏】丘形上有兩丘相重累。【書·禹貢】東出于陶丘北。【釋名】於高山上一重作之,如陶竈然也。【說文】陶丘,在濟隂。【戰國策】秦客卿造謂穰侯曰:秦封君以陶。【註】今定陶縣。【前漢·地理志】濟隂郡定陶縣。【史記·越世家】范蠡止於陶。【註】徐廣曰:今定陶。正義曰:括地志云:陶山在濟州平隂縣東三十五里,止此山之陽也。 又【說文】陶丘有堯城,堯嘗所居,故堯號爲陶唐氏。【書·五子之歌】惟彼陶唐,有此冀方。 又縣名。【漢書·地理志】魏郡館陶縣,雲中郡陶林縣,定襄郡安陶縣,雁門郡𣷪陶縣。 又【玉篇】陶甄。【廣韻】尸子曰:夏桀臣昆吾作陶。【汲冢周書】神農作瓦器。【詩·大雅】陶復陶穴。 又陶正,官名。【左傳·襄二十五年】昔虞閼父爲周陶正。 又【書·五子之歌】鬰陶乎予心。【傳】鬰陶,言哀思也。 又【爾雅·釋詁】鬰陶,繇喜也。【禮·檀弓】人喜則斯陶,陶斯咏,咏斯猶。【註】陶,鬰陶也。【疏】鬰陶者,心初悅而未暢之意也。 又【揚子·方言】陶,養也。秦或曰陶。 又【後漢·杜篤傳】粳稻陶遂。【註】韓詩曰:陶,暢也。 又【廣韻】正也,化也。 又【揚雄·解嘲】後陶塗。【註】北方國名,出馬,因以爲名。 又蒲陶,果名。【史記·大宛傳】有蒲陶酒。【司馬相如·上林賦】櫻桃蒲陶。 又姓。【左傳·定四年】殷民七族:陶氏、施氏、繁氏、錡氏、樊氏、饑氏、終葵氏。【廣韻】陶唐之後,今出丹陽。 又【玉篇】亦作匋。【篇海】亦作陶。 又【荀子·榮辱篇】陶誕突盜。【註】陶,當爲檮杌之檮。頑嚚之貌。或曰陶當爲逃,隱匿其情也。 又【韻會】𩋃通作陶。【周禮·冬官考工記】韗人爲臯陶。【註】臯陶,鼓木也。陶字从革。 又【韻會】裪,通作陶。【左傳·襄三十年】使爲君復陶。【註】復陶,主衣服之官。又【左傳·昭十二年】王皮冠秦復陶。【註】秦所遺羽衣也。 又【廣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餘昭切,音搖。【詩·王風】君子陶陶,左執翿,右招我由敖。【傳】陶陶,和樂貌。【釋文】陶,音遙。 又【禮·祭義】陶陶遂遂,如將復入然。【註】陶陶遂遂,相隨行之貌。【釋文】陶,音遙。 又【廣韻】臯陶,舜臣。一作咎繇。【篇海】本作𨹋。 又【集韻】大到切,音導。【詩·鄭風】淸人在軸,駟介陶陶。左旋右抽,中軍作好。【傳】陶陶,驅逐之貌。【釋文】陶,徒報反。好,呼報反。又【朱註】陶,叶徒𠋫反。好,叶許𠋫反。 又叶夷周切,音由。【詩·魯頌】淑問如臯陶,在泮獻囚。【易林】兹基運時,稷契臯陶。貞良得願,微子解囚。【杜篤·吳漢誄】堯隆稷契,舜嘉臯陶。伊尹佐殷,呂尙翼周。

  考證:〔【左傳·定二年】殷氏七族〕 謹照原文二年改四年。殷氏改殷民。〔【荀子·不苟篇】陶誕突盜。【註】陶,當爲檮杌之檮。頑囂之貌。〕 謹按此荀子榮辱篇非不苟篇。今照原書不苟篇改榮辱篇。註頑囂之貌照原文改頑嚚之貌。

《说文解字》释义

  【卷十四】【𨸏部】 编号:9638   陶,[徒刀切 ],再成丘也,在濟陰。从𨸏匋聲。《夏書》曰:“東至于陶丘。”陶丘有堯城,堯嘗所居,故堯號陶唐氏。

百科条目

首字为“陶”的词语

  陶陶  陶冶  陶醉  陶遨  陶白  陶板  陶版  陶长  陶畅  陶车  陶陈  陶成

  陶春  陶瓷  陶淬  陶诞  陶刀  陶顿  陶范  陶瓬  陶旊  陶缶  陶桴  陶缸

  陶葛  陶工  陶公  陶管  陶贯  陶广  陶和  陶泓  陶瓠  陶化  陶家菊

  陶家柳  陶家  陶奬  陶匠  陶巾  陶津  陶径  陶居士  陶菊  陶均  陶钧

  陶开  陶乐  陶篱  陶练  陶炼  陶令巾  陶令菊  陶令琴  陶令秫  陶令宅  陶令

  陶令株  陶柳  陶碌  陶轮  陶母  陶沐  陶泥  陶匏  陶坯  陶甓  陶气  陶器厂

  陶器  陶洽  陶琴  陶情  陶丘  陶然亭  陶然  陶染  陶人  陶溶  陶熔  陶镕

  陶融  陶阮  陶埏  陶神  陶师  陶氏梭  陶世  陶淑  陶秫  陶暑  陶铄  陶叟

  陶遂  陶汰  陶唐歌  陶唐  陶唐氏  陶陶遂遂  陶体  陶駼  陶土  陶瓦  陶宛

  陶韦  陶卫  陶文  陶兀  陶物  陶洗


首字为“陶”的成语


  陶然自得  陶情适性  陶犬瓦鸡  陶镕鼓铸  陶陶兀兀  陶陶自得


汉语拼音音节索引  部首检字表  笔画检字表:1-8画9-13画14-16画17-48画  常用字表  通用字表  通用规范汉字表:一级字表二级字表三级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