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州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重定向自随州市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随州风光:府河大桥
曾侯乙编钟
湖北随州:炎帝神农故里风景区

随州汉语拼音:Suí Zhōu;英语:Suizhou),中华人民共和国湖北省辖地级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古称隋县隋州。位于湖北省北部,北邻河南省信阳市桐柏县。面积9636平方公里,辖1个市辖区、1个县,代管1个县级市。市郊的曾侯乙墓曾经出土巨大编钟,震惊世界,被誉为世界音乐史上的奇迹,为中国最重要的考古发现之一。

随州地貌以低山丘陵为主,兼有山地和冲积平原,一般高度海拔200-800米。境内最高点为北部太白顶,海拔1140米;最低点为东南平林镇忄免水出境河床,海拔37米;中部平原平均海拔100米左右,城区海拔68米。全市河流476条,大都是常流河,主要有涢水、应山河等。

随州物产丰富,是全国优质大米、优质小麦、优质棉、商品牛基地。特产众多,主要有茶叶、香菇、银杏、蜜枣等产品。被誉为“中国花菇之乡”、“中国古银杏之乡”、“中国蕙兰(兰花)之乡”。

随州是中华民族最早的发祥地之一,作为炎帝神农故里,这里开启了华夏5000年的农耕文明;作为编钟古乐之乡,随州出土的2400年前的曾侯乙编钟改写了世界音乐史,被中国音乐家协会授予“中国编钟之乡”称号。据史籍记载和文物佐证“随于上古为列山氏”是炎帝神农诞生地,大舜耕耨之乡;春秋战国,随州地域有厉,随、唐三国,公元前569年,楚灭厉(赖),公元前506年灭唐;战国末灭随,公元前280年,楚献汉北随、唐诸地于秦,始为秦地。公元前221年秦并天下,设三十六郡,随为随县;晋为随郡;南北朝为随州;以后各朝为州,最多辖10县,北周大象二年(280年)杨坚袭父爵为随国公,建随国领20郡;此后为州为县不一。中华民国时期,随县先后是湖北省第五、第三行署所在地;新中国成立后随为随县:1979年经国务院批准设市;现为湖北省省辖地级市。

  • 邮编:441300 代码:421300 区号:0722

行政区划、人口

行政区划

  随州市 辖1个市辖区:曾都区,1个县:随县,代管1个县级市:广水市。市政府驻曾都区

  曾都区 全区辖4个街道,5个镇:

   东城街道 西城街道 南郊街道 北郊街道 万店镇 淅河镇 何店镇 洛阳镇 府河镇 境内有:城南新区管委会和经济开发区管委会

  随县 全县辖19个镇:

   厉山镇 高城镇 殷店镇 草店镇 小林镇 淮河镇 万和镇 吴山镇 唐县镇 尚市镇 安居镇 新街镇 澴潭镇 洪山镇 长岗镇 三里岗镇 柳林镇

   均川镇 万福镇

  广水市 全市辖3个街道、10个镇、4个乡:

   应山街道 十里街道 广水街道 武胜关镇 杨寨镇 陈巷镇 长岭镇 马坪镇 余店镇 关庙镇 吴店镇 郝店镇 蔡河镇

   李店乡 太平乡 城郊乡 骆店乡

   境内有:3个国营林场:中华山林场、大贵寺林场、花山林场及三潭风景区和广水经济开发区

人口

  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2010年11月1日零时,全市常住人口为2,162,222人。常住人口包括,居住在本乡镇街道,户口在本乡镇街道或户口待定的人;居住在本乡镇街道,户口在外乡镇街道,离开户口所在的乡镇街道半年以上的人;户口在本乡镇街道,外出不满半年或在境外工作学习的人。

  家庭户人口 全市常住人口共有家庭户622981户,家庭户人口为2042426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3.28人,比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3.41人减少了0.13人。

  性别构成 全市常住人口中,男性为1096328人,占总人口的50.70%;女性为1065894人,占总人口的49.30%。总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由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105.85下降为102.86。

  全市常住人口地区分布:

  曾都区  618,582人

  随县   755,910人

  广水市  787,730人

历史

  公元前11世纪初,西周开国君主周武王姬发,分封兄弟15人、姬姓40人建国。随国即为姬姓40国之一。公元前328年前后,灭随,设随县。

  秦朝时,全面实行郡县制。随县隶属于南阳郡。从秦到西汉东汉,随县的建制一直存在。西汉末年,绿林山(今大洪山)区爆发绿林起义。

  西晋太康九年(公元228年),武帝司马炎司马迈为随郡王,设随郡。东晋时仍置随郡,隶属于荆州。西魏大统元年(公元535年),随郡升为随州,辖郡、县。

  北周大象二年(公元580年),静帝宇文阐晋封左大丞相杨坚为随国公,建随国,领20郡。

  公元581年,杨坚代周称帝,以自己曾受封于随,因以国号。又忌讳“随”字带“之”旁,便去“之”为“隋”。同年,随州改为隋州,隶属于汉东郡,治所设于隋县,辖上明、平林、土山、顺义、唐城、安贵、光化等县。

  唐朝时,汉东郡改为随州。宋代时,随州属京西南路(襄阳府)。宋末,随州成为宋、金拉锯战的战场,战乱频繁。著名的佛教道场洪山寺迁往武昌。

  元代,随州属湖北道宣慰司,后改隶鄂州行省德安府。元末,梅丘里玉沙村(今柳林古城畈村)人明玉珍起义,后加入徐寿辉红巾军。1362年在重庆称帝,建立大夏政权,年号“天统”。

  时的随州,有时为直隶州,有属县;更多的时候为散州,没有属县。

  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随州改为随县。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随州境内设置了随县、洪山县、应山县,隶属于湖北省孝感行政区专员公署。1952年属襄阳专区。1970年属襄阳地区。

  1983年撤销随县,并入随州市,属襄樊市。

  1994年属省直管市。2000年设立地级随州市。

  1983年8月19日,国务院批准撤销随县,将随县的行政区域并入随州市(县级)。

  1988年10月11日,国务院批准撤销应山县,设立广水市(县级)。

  1994年,湖北省政府将随州市由襄樊市代管改为省直辖。

  2000年6月25日,经国务院批准:(1)撤销省直辖县级随州市,设立地级随州市。市人民政府驻新设立的曾都区。(2)随州市设立曾都区,以原县级随州市的行政区域为曾都区的行政区域。区人民政府驻烈山大道。(3)将孝感市代管的广水市划归地级随州市代管。

  2000年,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随州市总人口2484688人。其中:曾都区 1598752人、广水市 885936人。

  2000年,撤销省直辖县级随州市,设立地级随州市,原县级随州市行政区域为曾都区行政区域。

  2009年,根据国务院有关精神,在现有随州市曾都区区划范围内,划出部分乡镇成立随县,曾都区继续保留。

地理

  随州地处长江流域和淮河流域的交汇地带,东承武汉,西接襄樊,北临信阳,南达荆州,居“荆豫要冲”,扼“汉襄咽喉”,为”鄂北重镇”,是湖北省对外开放的”北大门”,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由东向西的重要接力站和中转站。

  北面与河南省南阳、信阳二市毗邻,南面与湖北省江汉平原的京山县、钟祥市相连,恰好处于北方黄河流域和南方长江流域的交接地带,真可谓西通宛洛,南达吴越,地当荆豫要冲,扼阻襄汉咽喉。

  随州交通便利,京广铁路、汉丹铁路、宁西铁路、正在修建的随信铁路和107、312、316国道以及”汉十”高速公路、“随岳”高速公路,正在修建的“麻竹”高速公路贯穿全境和随信铁路。跨北纬31度过19分至32度26分,东经112度43分至113度46分。全市南北长约130公里,东西宽约105公里,总9636平方公里,人口258万。

  其中,山地面积4285平方公里、丘陵面积2094平方公里、平畈530平方公里、河滩面积80平方公里,分别占总面积61.3%、30%、7.6%、和1.1%。全市森林覆盖率达53%,其中南部地区高达70%。境内山水资源富集,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大洪山,有国家森林公园中华山,有全国十大水库之一的徐家河,有世界上保存最完整的古银杏群落,一批风景名胜享誉华中地区。

  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曾对随州的地理形势作了如是描绘:“随北接黾厄,东蔽汉沔,介襄、郢、申、安之间,实为要地;义阳南阳之锁钥,随实司之;其山溪四周,关隘旁列,几于鸟道羊肠之险,洵用武者所必资也。”

  早在远古代中期以前,随州地区全部原始的海洋所覆盖。在其后的吕梁构造运动中(约距今17亿年前后),因地球构造运动加剧,岩浆不断迸发,地壳发生了强烈的褶皱和隆起,局部地区海水退缩,使湖北境内的鄂西和大别山区第一次成为陆地,但随州地区依然沉睡于大海之中。寒武纪早期(距今6亿年前后),包括随州在内的大洪山一带才成为古海岛。寒武纪晚期(距今5亿年前后),随南盆地发生过大规模火山喷发。志留纪末期(距今4亿年前后),随着随州西北部的武当山一带上长为陆地,随州乃至湖北大部分地区相继成为陆地。在二叠纪(距今2亿多年),地壳又一次升降频繁,湖北地区又有两次大的海进海退,随州地区也处于时隐时现的变化之中。直到三叠纪末期(距今约2亿-1.9亿年),地壳再次上升,随州终于连同整个湖北地区告别了大海。

  地球的构造作用造就了随州奇特的地势和复杂的地形,形成了良好的地势特点和复杂的地貌观:山脉与河流交错,山谷与坡地相衔,丘陵与平地呼应,有“万山千泉百洞”之称。随州的北面是属于淮阳山脉西段的桐柏山,其主峰太白顶海拔1140米,西南面是褶皱断块山大洪山,其主峰宝珠峰海拔1055米。其间为丘陵和坡地,中部是一条西北—东南走向的狭长的平原,称之为随枣走廊,这是古今南北交往的一条重要通道。在平原之上,有氵厥水流贯其间。氵厥水是汉水东面最大的一条支流,它发源于大洪山北麓,流经随州、安陆、云梦,至应城与云梦交界的虾咀分流,西支经汉川北部至新沟注入汉水,东支由云梦入孝感至武汉谌家叽注入长江。在氵厥水两岸,爱百条支流呈叶脉状分布,其中流量较大的氵厥水、漂水、差水、均水等,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水系,可称之为员水流域。可谓河流纵横,土地肥沃。同样,地球的构造作用也给随州留下了大理石、铜、金、铁、硫、石油等丰富的矿产资源。

气候

  随州处于中纬度季风环流区域的中部,属于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因受太阳辐射和季风环流的季节性变化的影响,随州气候温各,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充沛,无霜期较长,严寒酷暑时间较短。据统计,年平均降水量大部分地区在865-1070毫米,年光照相馆总数在2009.6-2059.7小时之间,年平均气温15.5摄氏度,无霜期220-240天。温暖的气候条件,良好地地貌特点,造就了优越的生态环境,尤其是大洪山一带,保留着很多珍贵的植物种类,其中主要包括中亚热带的常绿阔叶林和北亚热带的常绿阔叶与落叶阔叶混交林。繁茂的植和充足的果根,使随州的动物资源也相应丰富,从腔肠动物、昆虫、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到哺乳类,应有尽有,而且至今还保留有一些珍贵的物种如大鲵、金鱼等。可以说,自古以来,随州大地一直是动植物栖息和繁衍的理想场地。

自然资源

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大洪山

  随州市处于中纬度季风环流区域的中部,属于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因受太阳辐射和季风环流的季节性变化的影响,随州气候温各,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充沛,无霜期较长,严寒酷暑时间较短。据统计,年平均降水量大部分地区在865-1070毫米,年光照相馆总数在2009.6-2059.7小时之间,年平均气温15.5摄氏度,无霜期220-240天。温暖的气候条件,良好地地貌特点,造就了优越的生态环境,尤其是大洪山一带,保留着很多珍贵的植物种类,其中主要包括中亚热带的常绿阔叶林和北亚热带的常绿阔叶与落叶阔叶混交林。繁茂的植和充足的果根,使随州的动物资源也相应丰富,从腔肠动物、昆虫、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到哺乳类,应有尽有,而且至今还保留有一些珍贵的物种如大鲵、金鱼等。可以说,自古以来,随州大地一直是动植物栖息和繁衍的理想场地。

  随州地区气候适宜、雨量充沛、林木茂密、绿草成茵、果根丰富、动物繁多,加之大洪山一带石灰岩分布广泛、溶洞发育,因此,随州大地便成为石器时代人类生活的重要地区之一,也是中国史前文明的重要源头之一。

矿产资源

  随州市矿产资源较为丰富,截止2007年6月底,已发现各类矿产58种,矿产地和矿(化)点242处,其中金属矿产21种,矿产地和矿(化)点110处,非金属矿产34种,矿产地和矿(化)点126处,能源矿产2种,矿产地和矿(化)点5处;水气矿产1种,矿产地和矿(化)点1处。全市已查明资源储量的矿种共12种,分别为金、银、铁、铝、重稀土、莹石、冶金用白云岩、硫铁矿、重晶石、磷矿、石墨、长石等,尚有13种矿产估算了地质储量,因工作程度低而未上矿产储量表。已探明并上《湖北省矿产资源储矿产有9种,矿产地19处,总储量约3880万吨。

金属矿产

  随州市的金属矿产主要有金、银、铁、铝、重稀土等,其次为钒、钼、锌、铅,还有少量的锰、钛、铍、铂、汞硒。

  金矿查明资源储量7336千克,主要分布在曾都区东北部的小林淮河镇,北部万和镇的黑龙潭、枣园、汪家湾,封江乡的卸甲沟,西北部的吴山镇和新城镇等地,常有银、铜、钼等以共生或伴生矿产的形式与之共同产出。现有金矿企业3家,全部为小型规模。

  铁矿主要分布在曾都区东北部的淮河镇,西南部的双河镇,矿石的主要成分为磁铁矿、赤铁矿。截止2007年底,开发利用的铁矿矿产地3处,现有铁矿山企业3家。

  铝土矿探明储量1623千吨,主要分布在曾都区西南部双河镇的张家泉,目前尚未开采利用。

  钒矿主要分布在曾都区三里岗镇的冬青庙和青山寨,两处均为小型矿床,铜矿零星地分布于北部的万和镇、吴山镇、小林镇,规模较小,主要为矿点或矿化点,且常与铁、钼、金等以共生的伴生矿产的形式产出。

  重稀土矿是湖北省唯一的1个矿区,累计探明储量30541千吨,分布在广水市广水办事处,目前尚未开采利用。

非金属矿产

  随州市的非金属矿产,主要有冶金辅助原矿产冶金用白云岩和萤石;化工原料矿产重晶石、磷矿、石墨矿、硫铁矿、含钾岩石等;建材和其他非金属矿产,大理石、花岗石、辉绿岩、石灰石、瓷石、长石和粘土等,还有少量石棉、硅石、蛭石、墨玉和天河石等。白云岩矿主要分布在广水市余店镇刘家冲和曾都区南部襄广断裂以南的扬子地台区的灯影组,矿石质量优良,目前尚未开采利用。

  重晶石矿累计探明储量10778千吨,保有储量3062千吨,主要分布在曾都区南部的柳林镇、何店镇和洛阳镇等地。柳林重晶石矿产于寒武系大堰角组底部。全市有重晶石矿山企业4家,开采矿山储量消耗较大,后备资源严重不足,面临着资源枯竭的问题,如柳林重晶石矿金桥岭矿段,剩余可以开采的矿石量仅有20万吨,其中5万吨由于矿井被淹,也已无法开采。钾长石矿截止2003年底内蕴经济资源量2783.9万吨,主要分布在曾都区西北部吴山镇、唐县镇和厉山镇等地。唐镇-华宝-吴山-汪家湾新集-温家湾-三合店地区的钾长石矿,分布广,埋藏浅,量大质优。由于吴山镇三合店岩体的边缘相分布面积较大,故矿区潜在的钾长石矿资源量(334)将有近亿吨。截止目前,我市长石资源尚未开发利用。

  大理石矿主要分布在曾都区北部唐镇的华宝、淮河镇的红石及南部洛阳镇。已开发的均为小型以下规模。

  花岗岩矿在境内分布广泛,主要出露在曾都区北部的万和镇、草店镇、淮河镇,以及广水市武胜关镇、吴店镇、陈巷镇、太平乡等地,岩石类型为似斑状钾长花岗石、辉长辉绿岩、片麻花岗岩,是良好的建筑装饰材料。目前已开发利用矿区主要有:吴山—万和花岗岩矿区、草店花岗岩矿区。

  石灰岩广泛地分布在曾都区南部地区,量大质优,出露地表,最适合露天大量开采。区内有石灰岩大型、小型矿床各1处。

  辉绿岩资源较为丰富,在广水、曾都区西南部大面积分布。目前利用率普遍不高,主要用来做建筑石料。河砂在市内也有分布,资源丰富,量大质优,估算储量达4.2亿吨以上。

  磷矿主要分布在曾都区长岗镇和广水市广水办事处冷棚。截至2005年底,累计探明储量687.3万吨,保有资源量546.7万吨。已开发利用大洪山西北坡矿区张三坡矿段、田家湾矿区,有磷矿企业2家。该矿产属国家保护性限量开采品种。

水气矿产

  随州市地下水资源面积为6989平方公里,地下水类型为孔隙含水层、裂隙含水层。主要含水特征为第四系全新统,上更新统孔隙潜水层;岩性为砂砾、卵石、亚砂土;泉流量为1.16—5.79l/s,,单位涌水量2.6—118.5m3/a.m。水化学类型为HCO3-Ca型,矿化度小于1g/l。曾都区万店镇泉水寺矿泉水为地下承压水,含水层类型为岩溶裂隙含水层,存在于震旦系大理岩裂隙中,泉流量180.62m3/a,为含锶的重碳酸钙镁饮用天然矿泉水,矿化度0.305—0.356g/l,总硬度293.8—240.2mg/l,锶含量0.21—0.27mg/l。

能源矿产

  随州市有少量煤矿点和石煤矿点分布,但含硫量高,不能燃烧,无开采价值。随州境内还有地热1处,处于曾都区洪山镇新阳店。

经济

  2011年,随州市实现生产总值(GDP)517.99亿元,按可比价格增长15.2%。其中: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103.99亿元,增长4.5%;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243.59亿元,增长18.8%;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170.41亿元,增长17.1%。在第三产业中,批发和零售业增长11.9%,住宿和餐饮业增长10.8%,金融保险业增长9.6%。

  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CPI)为104.6%,涨幅比上年上涨1.1个百分点。分类别看,食品类价格上涨5.9%,衣着类价格上涨1.9%,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类价格上涨0.7%,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价格上涨2.5%,居住类价格上涨3.2%。

  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有:经济总量不大,产业层次和整体水平不高;缺乏大企业、大项目支撑,自主创新能力与核心竞争能力不足;人口资源环境矛盾显现,土地、能源、资金等制约加剧。

农业

  2011年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103.99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4.5%。粮食种植面积226.98千公顷,比上年增加3.3%;棉花种植面积11.93千公顷,增加2.3%;油料种植面积29.04千公顷,增加1.5%。粮食总产量155.86万吨,增长3.5%;棉花总产量1.73万吨,增长5.5%;油料产量6.53万吨,减产1.2%。

  当年造林面积1.47万公顷,零星植树达到2450万株,木材采伐量2.31万立方米,减少0.6%。

  畜牧、水产业稳步增长。肉禽产量23.7万吨,比上年增长15.6%;水产品产量达到7.34万吨,增长4.0%。

  农村用电量36003万千瓦时,比上年增长9.2%;化肥施用量16.04万吨,减少2.6%。

工业和建筑业

  2011年工业生产保持较快增长。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199.88亿元,按可比价格增长25.3%。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完成增加值5.11亿元,下降6.0%;集体企业增加值0.92亿元,增长11.2%;股份合作企业增加值0.18亿元,下降14.3%;股份制企业增加值160.82元,增长30.0%;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增加值17.48亿元,增长6.6%;其他经济类型企业增加值15.46亿元,增长16.4%。轻工业增加值76.27亿元,增长22.3%;重工业增加值123.61亿元,增长27.2%。

  工业产品结构改善,高技术产业增长较快。全市高技术产业增加值39.04亿元,比上年增长29.4%,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19.5%(主要工业产品产量见表2)。

  工业产销衔接较好,经济效益继续提高。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完成销售产值688.44亿元,比上年增长53.6%,工业产品销售率为99.2%。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370.3%。实现利润61.35亿元,增长137.9%;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实现利润0.29亿元,增长61.1%。

  建筑业稳步发展,71个资质以内建筑企业完成施工产值41.77亿元,比上年增长6.3%;实现利润1.54亿元,增长32.8%;税金1.97亿元,增长44.9%。建筑单位房屋建筑施工面积486.93万平方米,其中招投标承包面积415.12万平方米,招投标面为85.3%。新开工房屋建筑施工面积305.61万平方米,增长11.2%。

固定资产投资

  2011年全社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84.48亿元,比上年增长40.8%,其中500万元以上项目完成投资362.99亿元,增长40.8%;房地产开发投资24.68亿元,增长14.0%。按登记注册类型划分,内资企业投资354.02亿元,增长47.8%;港澳台投资1.5亿元,下降49.6%;外商投资4.33亿元,下降25.9%;个体经营投资3.14亿元,下降66.9%。按产业划分,三次产业投资分别为13.26亿元、205.76亿元和143.97亿元,分别增长0.3%、88.5%和6.3%。

国内贸易

  2011年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35.71亿元,比上年增长18.1%。分城乡看,城镇实现零售额201.73亿元,比上年增长18.3%;乡村实现零售额33.98亿元,增长17.8%。分行业看,批发业实现零售额38.04亿元,增长21.6%;零售业173.95亿元,增长18.3%;住宿1.21亿元,增长14.4%;餐饮业22.51亿元,增长12.0%。

对外经济

  2011年全年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95167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9.1%,其中:出口89951万美元,增长18.6%;进口5216万美元,增长28.0%。在出口中:国有企业17559万美元,增长48.2%;外资企业29199万美元,减少17.7%;民营企业43193万美元,增长51.6%。批准外资项目6个。全年实际利用外资6213万美元,增长29%;其中,外资企业758万美元,增长111%;中外合资5455万美元,增长23%。

交通、邮电和旅游

  2011年全年完成货物周转量487462万吨公里,比上年增长17.6%;旅客周转量256489万人公里,增长8.9%。

  邮电通信业完成邮电业务总量9.61亿元,比上年增长2.1%。光缆线路总长度13360公里,增长18.5%。其中,长途光缆线路总长度550公里。本地电话总数175.81万户;固定电话用户34.13万户,其中:城市电话用户8.37万户,乡村电话用户20.39万户,公用电话总数1.76万户;移动电话用户达到141.68万户,其中3G移动电话用户9.93万户。计算机宽带互联网用户16.91万户。

  全年国内旅游人数838.20万人次,比上年增长42.0%;国内旅游收入51.05亿元,增长39.0%。入境旅游人数12.20万人次,增长11.0%。国际旅游外汇收入1.26亿元,增长6.0%。

财政、金融和保险

  2011年全年完成财政总收入31.53亿元,比上年增长43.6%。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7.07亿元,增长48.5%。在地方一般预算收入中,税收收入12.66亿元,增长50.9%。全年财政支出72.14亿元,比上年增长31.8%。

  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512.81亿元,比年初增加80.15亿元。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352.80亿元,增加47.95亿元。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210.38亿元,比年初增加 41.20亿元。其中:短期贷款余额113.81亿元,增加16.23亿元;中长期贷款93.17亿元,增加25.98亿元。

  全年保费收入14.73亿元,比上年增长11.1%。其中,财产险公司实现保费收入2.71亿元,增长14.8%;人寿险公司保费收入12.02亿元,增长10.4%。支付各类赔款及给付2.75亿元,增长18.0%,其中,财产险公司赔付1.37亿元,增长2.2%;人寿险公司赔付1.38亿元,增长40.8%。

随州特产

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随州泡泡青、随州银杏、吉阳大蒜、广水胭脂红鲜桃

农副产品、土特产

  :随州茶叶、车云山毛尖、娘娘寨云雾茶

  :随州银杏、随州蜜枣、随州金黄蜜枣、随州红枣、随州油桃、广水胭脂红鲜桃、曾都红梅李、曾都葡萄

  :随州泡泡青、吉阳大蒜、曾都大蒜、随州香菇、广水白灵菇、九节鞭菜豆、随州黄花菜、随州香菇、桐柏山山野菜、曾都菜豌豆、大洪山黑木耳

  

  :殷店大米

  :洪山鸡

  

  :曾都花鲢鱼

  :广水奎面、二月风野生葛粉、随州金黄蜜枣

  其他:曾都五香花生

工业产品、工艺品

美食、风味小吃

  广水滑肉(应山滑肉)、广水酸汤鱼、广水酸白菜、广水腌腊狗肉

文化

炎帝故里

湖北随州:炎帝故里,2012年世界华人炎帝故里寻根节在湖北随州举行,图为祭祀大典奉请仪式中的古琴方阵

  炎帝神农氏,是传说中的远古时代部落首领,别号“烈山氏”或“厉山氏”。他与黄帝轩辕氏同为中华民族始祖。炎帝神农的主要功绩有制耒耜、植五谷、尝百草、疗民疾、兴贸易等,开创了农耕文明,对中华民族的生存繁衍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根据140余种历史文献记载和相关文物佐证,炎帝神农诞生在湖北随州的厉山镇。如先秦时代的《礼记·祭法》载:“厉山氏之有天下也,其子曰农,能植百谷。”东汉经学大师郑玄注:“厉氏,炎帝也,起于厉山,或曰有烈山氏。”唐《括地志》说得更加明确:“厉山,在随州随县北百里,山东有石穴,曰神农生于厉乡,所谓列山氏也。春秋为厉国。”

  从古至今,当地都有祭祀炎帝神农的传统。1993年6月,首届中国湖北烈山炎帝神农节举办。同年,《炎帝神农故里》外宣电影片以9种语言版本向全世界170多个国家和地区发行。

  2009年5月20日,湖北省人民政府主办了首届世界华人炎帝故里寻根节,取得圆满成功。2011年和2012年的寻根节,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的批准,而且国务院侨办、中国文联、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等先后参与主办,使寻根节进一步上升到国家层面。世界华人炎帝故里寻根节,已经成为湖北重要的文化品牌;随州已经成为世界华人谒祖寻根圣地。

曾侯乙编钟

  曾侯乙编钟,为战国早期著名青铜乐器,1978年出土于随州市擂鼓墩曾侯乙墓(曾侯乙,是战国时代曾国(或随国)一个名叫“乙”的诸侯)。曾侯乙编钟是中国现存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套大型编钟。共65枚,其中1枚是战国时楚惠王赠送的。65枚编钟的总重量达3500公斤。现存湖北省博物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一级文物。

  曾侯乙编钟音域宽广,有5个八度,比现代钢琴只少一个八度。钟的音色优美,音质纯正,基调与现代的C大调相同。考古工作者与文艺工作者合作探索,用此钟演奏出各种中外名曲,令人惊叹。 曾侯乙编钟是中国冶金铸造、音乐发展上光辉的里程碑。

地方文艺

  随州地处鄂豫交界,为南北文化荟萃之地,其特点是南北兼收、诸艺并存。以戏剧为例,反映楚文化汉剧楚剧在随南拥有广大的观众,表现中原文化曲剧越调豫剧在随北也有广泛市场。而别具一格的随州花鼓戏,更为随州人民喜闻乐见。建国后,特别是1956年建立专业花鼓剧团后,上演剧目大大丰富,整理编演、移植传统戏、新编历史剧、创作演出现代戏共40多台。1985年,新编历史剧《楚庄王》被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第一次搬上银幕,将随州花鼓戏推向全国。

  以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民间曲艺为主体的随州民间文艺,集南北之精华,绚丽多姿、独具一格。一般常见的民间文艺形式有龙灯、板凳龙、狮子、旱船、高跷、鼓书、道情、唢呐、山歌、号子等数十种,尤为突出的是以随州(独人轿、独龙杠、独角兽)为代表的民间文艺形式,更是显示了地方艺术特色的魅力。

  独人轿是随州及周边地区深受群众欢迎的一种民间表演形式。表演者背上一根长竹片,上扎一顶轿盖,坐轿人在轿顶下表演。以两人表演为宜,男女皆可。表演者踩着鼓点或音乐节奏,加上爱情、幽默滑稽的嘻闹情节,能产生强烈的艺术效果。独龙杠,是用长短杉杆交叉成撌当字形扎紧,两人抬杆,一人掌杆后部,前杆表演者多扮成赃官,胸前用篾片系着一个便壶,随着杆的闪动,赃官的乌纱帽翅上下摆动,便壶也不时摆动到赃官胸前,模样滑稽可笑,反映了劳动人民对封建统治者的嘲弄。此种表演一组或多组进行均可。民间称其:杆子当轿,好看好笑,不是真轿,而是嘻闹。独角兽指表演者两手向上伸直合并头部,形成摱澜菙,在肚皮上画出人或兽的脸谱,以双乳为眼,以肚脐为嘴,中间胃部画上鼻,腰部围上一个黑裙子(意为胡子),与一群小孩嘻玩,体现一种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艺术境地。民间文艺形式在随州城乡颇受欢迎。

文物古迹

  随州历史悠久,文化古老、灿烂,地上地下文物极为丰富,经文物部门普查,共详查文物点787处,其中古墓葬(群)135处、古遗址162处、古石刻304处、古建筑152处,近、现代革命遗址9处。经上级主管部门核查现已公布全市文物保护单位175处,其中:国家级1处、省级7处、市级165处,以上保护单位中古建筑19处、古石刻14处、古文化遗址62处、古墓葬(群)46处、革命纪念地遗址8处、其中分布在城区文保单位国家级1处、省级1处、市级8处。

名人遗迹和故居

  随州名人故居遗迹较多,较著名的有:炎帝神衣诞生地一—神农故里;楚昭王避难公宫——昭王城;隋文帝杨坚故居一—龙居山;欧阳修少时其母以获划地教其读书处——白云书院及李氏东园;唐李白学道处——仙城山、苦竹院及餐霞楼;宋太祖客随显圣故居——乌龙巷等,其影响深远的是炎帝神农故里。

  炎帝神农是华夏民族人文始祖之一,他和黄帝轩辕氏一起被海内外炎黄子孙尊称为中华民族的祖先。早在五千多年前,由他开创了新石器时代的原始农业“创耕耘、植五谷、尝百草、疗民疾、兴贸易、制历时”开创了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先河,特别是神农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的坚韧不拔、忘我献身的精神,延续至今,已成为随州人的民风民性,成为凝集海内外炎黄子孙“励精图治,振兴中华”的无形力量和象征。神农故里更成为不分国籍,不论信仰,所有华人广泛接触,友好交往的圣地。至今神农故里尚存神衣洞和明代碑刻。

地下文物

  古墓葬 随州地下文物丰富,是其主体特色之一,古墓葬则成为蓄存历代历史珍品的博物馆,在全市已发掘的古墓葬中,地处城西的擂鼓墩曾候乙墓当属之最。

  擂鼓墩古墓葬保护区,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已探明,春秋战国时期古墓葬近200多座,初认足春秋战国时期的侯王、显宦墓葬区。1978年在此发掘的曾侯乙墓距今2400多年,出土青铜、金、玉、漆木器等珍贵文物一万余件,其规模之大,数量之多,制作之精,保存之好,在同期墓葬发掘中是罕见的,特别是64件大型青铜编钟和编磬、鼓、瑟、琴、笙、箫、笛等乐器,更是类全量多,精美完好,尤其是举世无双的青铜编钟,埋藏地下二千多年,仍音色优美,音域宏广,古今乐曲都能演奏,被誉为“世界奇观中独一无二的珍宝”“古代世界的第八奇迹”是“精神世界的圣山”是“同埃及金字塔,西安兵马俑、万里长城和四川都江堰相媲美的古代文化、古代科学的代表作,是青铜器的王国”,而震惊全国、震惊了世界。更让人震惊的是,继一号墓发掘不久,1981年又在其附近100多米处的施工中,又发掘了擂鼓墩二号墓,再次出土了成套大型编钟,使擂鼓墩闻名遐迩,更给擂鼓墩披上了神秘色彩,更为神奇的是擂鼓墩还是一个较大的墓群, 目前已探明的还有九座大墓、100多座中、小墓,被中外有关专家誉为“地下博物馆”,而称著于世。

  曾候乙古墓的发掘,不仅展示了2400多年前随(曾)国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和科学技术的综合国力,同时为进一步研究我国的天文,军事、冶金铸造、文字、雕塑、绘画、工艺美术及地下建筑等具有重大价值。

  古遗址 据统计市域现已发掘古文化圾址65处。其中旧石器时代1处, 新石器时代1.7处,夏商时代1处,西东周时代30处,战国时代8处,汉代11处。其中:西花园、止皮垭二处新石器时代遗址较为典型。位于漂水东岸的渐河西花园新石器时代遗址,距市区9公里。

随州人物

  善洪和尚 继唐玄奘到西天取经后,中国又一位去西天取经的僧人。善洪和尚先在襄阳鹫岭寺出家,后慕名到洪山禅寺潜心修行。真宗成平五年(1002)春,受众僧之托,从洪山禅寺出发,前往西天取经,自秦州(今甘肃天水)出国,翻越大小雪山75座,涉险渡过大小河流35条,历经39国,历时13年,于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4月返回京都(北宋都城,今河南开封)。善洪和尚西天取经在京都引起很大轰动,真宗赵恒到便殿召见,并赐紫衣银绢。不久善洪和尚回到洪山禅寺。病逝后,同佛牙、舍利并葬于大洪山。其事迹见于《大洪山志》。

  慈忍大师 禅宗高僧。原法名善信,元和年间为洪州(今属江西)开元寺僧人,师承道一(马祖)大师,系禅宗祖师慧能第三代弟子。云游五台山后南下大洪山,山主张武陵施山捐地为其兴建寺院,成为灵峰寺(俗称洪山禅寺)开山祖师,继开佛教曹洞宗派,以后历代兴建寺庙多达26处。善信和尚90岁圆寂前,割去自己双足留在寺内,表示升天之后也要为乡人利益奔走,唐文宗李昂特赐号“慈忍大师”,并御书“幽济禅院”匾额送给灵峰寺。金兵南下后,灵峰寺受损,荆湖制置使孟珙和都统张顺重命人将灵峰寺部分僧侣及寺中宝物佛足迁往武昌东山,改东山寺为洪山寺(今称宝通禅寺),东山也易名为小洪山。今洪山禅寺寺塔及周围历代碑刻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事迹略见于《宋高僧传》卷10《道一传》。

  贞倩 僧人。姓氏不详,名贞倩。出身富裕之家,中年破产后浪迹四方,终无所就,遂归于仙城山为僧,学于紫阳道人,造诣颇高。贞倩乐于以文会友,专程去江夏拜访李白,二人促膝谈诗论文,情投意合。李白亲自赠与诗文手稿(以前只有其族叔、当涂县令李阳冰得其手稿。李白辞世后,李阳冰将所藏李白诗文结集为《草堂集》刊行)。贞倩返回随州时,李白作诗以“彼美汉东国,川藏明月辉”称赞随州,在他看来,随州是产生“圣人”的摇篮,神农、季梁、紫阳道士之后,“若继迹而起者,惟倩公焉”。可惜贞倩所收藏的李白诗文手稿下落如何已无从知晓。其事迹略见于《李太白全集》卷27。

  胡紫阳 道士。俗姓胡。9岁出家。20岁游历衡山,拜天师李含光为师,成为道教上清派第十四代弟子。回到随州后,在仙城山(今府河现光山)苦竹院建餐霞楼,谈经修道,声名远播,“禀训门下者三千余人”(如著名道家人物元丹丘),与慕名前来学练道法的李白“结神仙交”,友谊深厚。又与“郡督马公”马正公一起撮合李白与已故宰相许圉师(安陆人)孙女之姻缘。天宝初年,明皇聘为西京太微宫使。因受其他道人排斥,便回归故里,途中病逝,遗体运回随州后葬于城东新竹山,李白亲撰碑铭,甚多溢美之词。李白与胡紫阳交往频繁,写下了大量诗文,流传至今的有《题随州紫阳先生壁》、《冬夜于随州紫阳先生餐霞楼送烟子元演隐仙城山序》等。今随州拟重建餐霞楼,保护现光寺等文物古迹,扩建成现光山旅游名胜区。其事迹略见于《李太白全集》卷30。

  净业(574-616) 高僧,佛学教育家。俗姓史。幼年出家,精研律部,师从慧远高僧学习涅盘等经。开皇中任终南山悟真寺住持。大业四年(608)入鸿胪馆教授蕃僧。大业九年(613)诏住长安禅定寺。晚年从昙迁禅师学习“摄论”,将其净土思想传授于净土宗祖师善导。其事迹见于《续高僧传》卷12《净业传》。

  双泰真 南朝孝子。有膂力,事母至孝。宋顺帝升明二年(478),镇西将军、荆州刺史沈攸之征募勇士,召之不肯去。当泰真至江陵贩运货物时,攸之强行将其留下,补为队副。不久,泰真叛逃,攸之使甲士20人跟踪追寻,泰真堵杀数人,余者不敢近身,遂得脱。然不敢返家,唯恐连累其母。后闻母被捕,出而自首,唯求释放其母。攸之为其孝行所感动,释其母,赦其罪,且补为队主。其事迹略见于《南史》卷37《沈攸之传》。

  陈牧(?-25) 、廖湛(?-26) 农民起义军领袖。柳林古城畈人。西汉末年,王莽称帝,政治腐败,各地农民纷纷起义。公元17年,京山新市人王匡、王凤叔侄率众在大洪山起义,称“新市兵”。地皇三年(22),陈牧与廖湛率千余人在平林(今古城畈)响应,称“平林兵”。“新市兵”北入南阳攻打随州时,“平林兵”与“新市兵”汇合,称“绿林军”(大洪山又名绿林山,绿林军因此而得名,绿林好汉即典出于此)。“绿林军”攻打枣阳时,舂陵豪强刘玄、刘秀(均为枣阳人)率“舂陵兵”加入“绿林军”。地皇三年(23),起义军拥刘玄为汉帝,年号“更始”,改起义军为汉军,封王匡为比阳王,王凤为宜城王,陈牧为阴平王,廖湛为穰王。“绿林军”和山东的“赤眉军”推翻王莽统治后,陈牧遭刘玄疑忌,中计被杀。陈牧遇害后,王匡、廖湛率兵归“赤眉军”。公元26年,廖湛率“赤眉军”18万人攻打刘玄所封汉中王刘嘉,失败遇难。后王匡、王凤投降刘秀,被刘秀部将所杀。刘秀消灭“绿林军”和“赤眉军”后,建立东汉。大洪山绿林起义遗址“两王洞”尚存,并建有绿林起义纪念馆。二人事迹略见于《后汉书》卷11《刘玄刘盆子列传》。

  曾侯乙(?-前433) 军事家,艺术家。姓姬,名乙。战国初期曾(随)国国君。世服于楚。公元前433年去世后,楚惠王不忘随国救父救国之恩,连同楚国的令尹、封君为其赐赠器件万余件。1978年考古队在城西擂鼓墩曾侯乙墓发掘的以编钟为代表的大量文物以其在文化艺术和科学技术上的辉煌成就而震惊世界,这些文物是古代铸造史上的顶峰,纺织史上的突破,美术史上的奇葩,音乐史上的绝响,天文史上的界碑。其中编钟被誉为“国宝”、“稀世珍宝”、“音乐殿堂”、“精神世界的圣山”、文明古国的象征”、“世界第八大奇迹”。随州亦成为“古乐之乡”、“编钟故地” 、“文物之都”。对其研究的著作有《曾侯乙墓》(湖北省博物馆,文物出版社1989年版),《曾侯乙墓文物艺术》(谭维四,湖北美术出版社1992年版),《曾侯乙墓》(谭维四,三联书店2003年版)等多种。曾侯乙墓共出土文物15404件,其中国宝9件(套),国家一级文物143件(套)。随州市1989年命名“侧立的青铜鹿角立鹤”(国宝,简称鹿鹤)为随州市市标,1993年建设了编钟陈列馆。1995年,湖北省政府命名“随州市擂鼓墩遗址博物馆”为“湖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现随州有编钟网、编钟大道、编钟大酒店、编钟文化公司等。曾侯乙墓及周边擂鼓墩古墓群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曾侯乙墓景区2003年被评为首批国家AA级旅游区。今随州拟将擂鼓墩编钟文化城建成东方古音乐研究中心。

  随侯 政治家。姬姓,名不详。春秋末期随(曾)国国君。世服于楚。前506年,吴国、蔡国、唐国(遗址在今唐镇)在孙武、伍子胥指挥下联合伐楚,攻占楚郢,楚昭王奔随避难。吴军尾追而来,索要楚王,随侯不愿背弃随、楚世代盟约,拒绝吴军要求。楚昭王感其盛德,与随侯重订友好盟约。昭王联合秦军灭掉唐国后,从随国返回楚郢。前494年,随侯出师与昭王一起讨伐蔡国。昭王及其后代以诸侯之礼相待于随国。昭王在随避难的地方“昭王城”遗址尚存(北郊星光村“荒草子遗址”)。今随州拟修复楚昭王纪念馆,将其建成随州战事博物馆。

  季梁 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又称季氏梁、季仕梁。春秋初期随国大夫。我国南方第一位文化名人,开儒家学说先河的重要学者。李白誉其为“神农之后,随之大贤”。季梁对随楚关系格局影响重大,辅佐随侯期间,提出 “夫民,神之主也”的唯物主义思想(比孔子早200多年),“修政而亲兄弟之国”的政治主张以及“避实击虚”的军事策略,使随国成为“汉东大国”。被周天子称为“荆蛮”的楚国虽“三次征伐”随国,皆“结盟而还”。可惜当时的随侯并非明君,对季梁诸多治国方略始纳后弃,致使四面树敌,前690年在与强楚青林山一役中丧国辱邦。作为亡国之臣的季梁因此郁郁而终,死后葬于城东义地岗,建有墓祠,为后世所敬重。抗战中,墓祠被毁,残存的墓丘也在1958年被夷为平地。今随州有季梁街、季梁驾校、季梁酒店等。东城季家湾有季姓数十户,相传为季梁后裔。义地岗东周古墓群为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市机电工程学校内季梁墓遗址上塑有其雕像和季梁文化壁画。今随州拟重修季梁祠,建成以展示季梁功绩为主体的“季梁公园”。

  刘逵 北宋随州随县人。第进士,调越州观察判官。入为太常博士,迁礼部、考功员外郎,国子司业。崇宁中,历秘书少监、太常少卿、中书舍人、给事中等。除户部侍郎,使高丽。擢同知枢密院,拜中书侍郎。蔡京罢相,劝徽宗毁元祐党碑,放宽上书邪籍之禁。为余深等所劾,罢知毫州。蔡京复相,再贬镇江节度副使,居安州。京再罢相,立即起知杭州。以醴泉观使召。旋卒,赠光禄大夫。

随州历史大事记

西周

  公元前11世纪初,周武王封同姓40人建国。随爵为侯,为汉东大国。

春秋战国

  鲁桓公六年(前706年),楚君熊通率兵逼随为其向周王室求尊号,被王室拒绝。

  桓公八年(前704年),熊通约会诸侯兴趣其为王,随、黄不应。熊通伐随,俘随少师,与随结盟,自称楚武王。

  桓公十一年(前701年),楚武王迫珍、贰与楚结盟,随、郧、绞、州、蓼举兵反对失败。

  庄公四年(前690年)。随向周王室报告楚自立为王,楚怒伐随,武王殁于军中,与随结盟还师。

  庄公二十二年(前672年),楚君庄敖欲杀其弟熊恽。恽奔随,与随袭杀庄敖自立,是为楚成王。

  釐公二十年(前640年),随率汉水以东诸侯叛楚。楚攻随,随与楚媾和。

  昭公十七年(前525年),随师助楚于长岸大败吴军。

  定公四年(前506年),吴破楚都郢,楚昭王奔随。

  战国末期,楚灭随国建随县。

  秦王政二十四年(前223年),秦灭楚国,随县隶属南阳郡。

  新朝天凤四年(公元17年),荆州林饥,新市(今湖北省京山县)人王匡、王凤聚饥民起义,南阳人马武和颖川人王常、成丹等归附。数月间,众至七八千人。起义居绿林山(今随州市大洪山)称绿林军。

  新朝地皇三年(22年),绿林山发生瘟疫,绿林军转移。王常、成丹引一部南行,号“下江兵”;王匡、王凤、马武等分兵北行,称“新市兵”。新市兵攻随,平林(今随州市古城畈)人陈牧、廖湛起兵响应,号“平林兵”。

  东汉科学家张衡在县城东郊筑台读书。

  太康九年(228年),武帝司马炎封司马迈为随郡王,置随国。

  太安二年(303年),义阳(今随州市北境)人张昌聚饥民起义,于随西大败晋骑督靳满,攻克江夏,立刘泥(丘沈)为帝恢复汉朝,建元“神凤”,自为相国。嗣后,分兵破武昌,杀太守;攻宛地,斩晋平南将军羊伊;取襄阳,诛晋新野王司马歆;克江州和长沙、湘档、零陵等郡,设官镇守。晋惠帝昭令宁朔将军领南蛮校尉刘弘率陶侃等镇压,义军失利,次年张昌被擒遇害。

南北朝

  西魏大统元年(535年),随升为州,辖郡、县。

  北周大象二年(580年),静帝宇文阐晋封左大丞相、随国公杨坚为随王,建随国,领20郡。

  开皇元年(581年)随州改为隋州,隶属汉东郡。开皇三年(583年),汉东郡撤销,隋州领隋县、厥西县。大业三年(607年)复置汉东郡,隋州属之。

  贞元元年(785年),淮西节度使、南平郡王李希烈占开封称帝,国号“楚”,其部将李惠登据隋州。次年,唐朝安州刺使伊慎攻隋州,李惠登投降。

  乾符四年(877年)八月,王仙芝(亦说黄巢)义军克隋州,俘唐隋州刺史崔休徵,唐山南东道节度使李福之子率部救隋毙命。嗣后义军撤离隋州城。

  光化元年(898年)七月,唐忠义军节度使赵匡凝跟随唐江南诸道行营都统杨行密与唐宣武军、宣义军、天平军节度使朱全忠进行兼并战争,朱全忠派兵攻忠义军,克唐州,下襄州,破隋州,擒隋州刺史赵匡璘。

  建炎元年(1127年)七月,史斌率宋江余部再次起义。次年四月,义军孙琦部焚随州城。

  绍兴四年(1134年),宋淮南招讨使李成投降伪齐,从金兵陷邓州,逼随州。宋随州知州李道弃城,李成以王嵩知随州。五月十八日,岳飞部将牛皋复随州,歼灭5000伪齐军。活捉王嵩,押送襄阳处斩。

  嘉定十年(1217年)四月,宋将刘世兴在随州大败金兵。

  绍定三年(1230年),蒙古兵犯宋,侵扰安陆、随州。

  端平二年(1235年)七月,蒙古兵侵犯唐州,宋随州知州金子才弃城逃跑。次年蒙古兵占随州。嘉熙元年(1237年)一月,宋京西兵马都监、随州驻扎程再暹在大洪山抗蒙古兵有功,晋为阁门宣赞舍人、京西铃辖兼知随州。

  淳祐十二年(1252年)二月,蒙古兵数万攻随州。

  德祐元年(1275年)五月,行随州事傅安国投降蒙古兵。宋帝饮命朱端履为随州知州,州治由州城迁大洪山黄仙洞。十二月,蒙古兵攻破大洪山,朱端履投降,蒙古委朱为随州知州,仍以黄仙洞为州治,领随县、应山县。

  元贞元年(1295年),野蚕成茧亘数百里。

  至正十一年(1351年),梅丘里人明玉珍集里中千余人于现光山、青林山筑寨起义,捕杀随州、安陆(今钟祥县)、应山县官吏乡绅。后加入徐寿辉红巾军,率部入川。

  洪武元年(1368年)七月,朱元璋部将邓愈领兵攻随,元右丞相王诚投降。九月,邓兵挺进大洪山,攻克老马刘寨,委白圭为随州知州。

  正德七年(1512年),刘六(刘庞)、刘七(寰)义军攻随州。

  正德十六年(1521年)。任德、颜木修纂《随志》二卷于嘉靖十八年(1539年)刻版付印。书今藏北京图书馆。

  崇祯八年(1635年)三月,张献忠、罗汝才等11支农民起义军与明援剿总兵官曹文诏部在随州城激战,失利后转移。

  次年冬,张献忠、罗汝才部回师随州,围攻厉山等集镇。明巡抚王扬基率总兵官秦翼明追至孤山冲,其先锋副将杨世恩领兵3万于三道河陷于义军埋伏,仅杨偕数百骑突围,其余被歼。崇祯十年(1637年)二月一日,张献忠、罗汝才部破随州城外南关厢,十一日占随州城。十二日,明监纪张大金、副总兵杨世恩领兵攻城,起义军突围。

  崇祯十一年(1638年),明兵部尚书总理陕西、河南、湖广军务大臣熊文灿招降李自成义军,刘国能率部投降,署为随州守备。

  崇祯十三年(1640年),革里眼、左金王等四营义军游击随州。

  崇祯十四年(1641年)四月二十五日,义军张献忠、罗汝才部克随州,旋撤走。七月二十三日,义军李自成部再破随州城。次年春,明巡抚宋一鹤领兵攻随州,义军撤退。

  崇祯十六年(1643年)春,李自成取随州,任汪鹭为随州牧。明10万京营兵追击义军,于随之小坝山遇大雨,衣甲火药尽湿,义军乘机四面冲杀,明军死亡无数。后义军走厉山,其右队克安居,破长庆堡,驻扎运粮。明军追至,义军牺牲千余人,余部会合主力,撤离随州。

  康熙六年(1667年),刘霦纂修的《随州志》四卷刻版付印。书今藏北京图书馆。

  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张璿纂修的《随州志》十八卷又首一刻版付印。书藏北京图书馆。

  嘉庆元年(1796年),襄阳白莲教首领王聪儿(女)率众起义。二月,义军由枣阳进入随西进行游击活动。次年二月转战随北,三月二十八日与清军激战失利后撤离。

  咸丰四年(1854年)三月十八日,太平军由应山进入随州,攻破州城,后转安陆府(今钟祥县)。四月,太平军返随,攻占双河、茅茨畈、朱家集、澴潭后离去。次年四月十四日,太平军殿右三十检点陈玉成部由德安府(今安陆县)攻襄阳,途经随州时与清西安将军扎拉芬战于小淅河。次日,又战于五里铺。清军溃败,扎拉芬毙命。五月九日,太平军攻随州城,失利后撤离。

  咸丰五年(1855年)七月,涢山乡落湖里赵家台(今长岗店)人赵邦壁率饥民起义,建国名“后宋”,攻随州、京山县、枣阳县和襄阳、安陆(今钟祥县)、德安(今安陆县)等府。次年十一月二十八日,清兵围攻大洪山,赵邦壁阵亡,义军余部突围至鄂西山区。

  咸丰十一年(1861年)二月二十三日,太平军将领范立川率部攻占随州城,三月一日阵斩清花翎都司戴曜堂(随州北乡人,人称戴九)。三月二十六日,清军汉阳营水、步、骑兵数万扎营三层包围随州城。七月十四日,捻恽兰二顺部破清营与太平军会合守城。清军攻城数月不下,十月一日以太平军叛将刘维祯盗用太平天国英王陈玉成命令诡取随州。

  同治元年(1862年)闰八月五日,太平天国扶王陈得才统众10余万由枣阳至随,经西南村镇进入京山。九月二日回师随西,由唐县镇至随北入桐柏县。

  同治二年(1863年)十二月二十七日,太平天国梁王张宗禹率部由枣阳入随围州城。次年二月一日清援军至随,太平军撤围往河南转移。途中,于三月二十日在耙山寨大败清追兵。

  同治三年(1864年)三月二十七日,太平天国遵王赖文光会合张宗禹部回师随州。四月四日,清科尔沁亲王僧格林沁率兵至随。次日太平军撤往安陆。

  同治六年(1867年)三月二十八日,捻军数支由钟祥、京山攻入朱家集、安居、茶庵,兵临州城。时清陕甘总督左宗棠带兵过境,捻军撤往应山县。

  同治八年(1869年),文龄、史策先等修纂的《随州志》32卷又首一卷刻版付印。书藏随州图书馆。

  光绪十二年(1886年),英国人任修本(华名)来随州“施药布道”,西医西药始传随州。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四月,汉口邮政总局于州城北设立随州邮局。

  光绪三十年(1904年),乡绅朱海谦在安居店香云寺(今安居镇粮管所处)创办随州初等小学堂

  宣统三年(1911年)十一月下旬,随州革命党人吴少伯、李亚楠赴湖北军政府报告随地革命形势,被委为民团长,护送民国随县知事李光炎赴随,策划反正未成。


•省情概貌• •自然地理• •历史文化• •行政区划• •经济建设• •社会事业• •湖北旅游• •湖北人物• •湖北特产• •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参考条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