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北耍孩儿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非物质文化遗产—雁北耍孩儿:婉转流畅的演唱
非物质文化遗产—雁北耍孩儿:欢快激情的演唱
非物质文化遗产—雁北耍孩儿:诙谐幽默的表演
非物质文化遗产—雁北耍孩儿:浓郁的乡土生活气息

  耍孩儿,又称咳咳腔,是以曲牌名命名的一个戏曲声腔剧种,主要流布于山西省雁门关以北的大同市及周边地区(历史上称“雁北地区”)。剧目取材广泛,富有传奇性。唱腔婉转流畅,为当地人民所喜闻乐见。耍孩儿戏历史悠久,它是由金、元时代盛行的《般涉调·耍孩儿》曲调受其他戏曲音乐和民歌的影响发展起来的。清代嘉庆道光年间,耍孩儿的班社活动遍布雁北地区。

  耍孩儿的唱腔属曲牌体,以主曲为骨架,嵌入“喜钹子”、“苦钹子”、“倒三板”、“半钹子”、“垛钹子”、“梅花钹子”、“串儿”等曲调,组成一整套唱腔,同时又巧妙地吸收梆子戏中“介板”和“滚白”的唱法,使板腔体音乐和曲牌体音乐融为一体,转换自如,不落痕迹。耍孩儿最为突出的特点是唱腔发声使用后嗓子,声音从喉咙后部挤压发出,先咳后唱,听起来浑厚、质朴。耍孩儿传统的伴奏音乐分文、武场,文场以板胡、笛子为主要伴奏乐器,音调旋律欢快活泼,婉转嘹亮,武场则使用大锣、小锣、鼓、钹等。耍孩儿的传统剧目有《白马关》、《七人贤》、《三孝牌》、《打佛堂》、《对联珠》、《送京娘》、《金木鱼》、《狮子洞》、《花园会》、《二龙山》、《赶脚》等四十多个。

  耍孩儿的角色分红、黑、生、旦、丑五行,表演上大量吸收民间舞蹈动作,更接近于生活,处处洋溢着乡土气息。

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料

历史

  耍孩儿戏是由金、元时代盛行的《般涉调·耍孩儿》曲调受其他戏曲音乐和民歌的影响发展起来的。至今已有六百年以上的悠久历史。

  源于雁北大同、怀仁和应县一带。早期,演员皆系农民,农闲季节组织临时班社进行演出。据传清代嘉庆、道光年间(1796-1812年),这种班社曾遍布于桑干河两岸。咸丰五年(1855),雁北严重荒旱,大批农民"出口"谋生,耍孩儿戏亦随之传到内蒙直至黄河后套。到1930年间,班社兴盛,活动范围向四外扩展。日寇侵入晋北后,耍孩儿戏虽被禁演,但偏僻山村,在元宵节前后,仍有短期活动。

  建国后,业余耍孩儿剧团蓬勃兴起,1953年,山西省首届民间音乐、舞蹈会演时,由名老艺人辛致极(艺名"飞箩面")赵真和田禾等演出《扇坟》和《送妹》,引起文艺界重视。1954年,便由怀仁县组织起一个耍孩儿戏剧团,团内集中了辛致极等十几名艺人和二十多名男女青年演员;三、五年后便培养出小旦薛国志(艺名"小飞萝"),小生孙友、刀马旦张俊兰等一批优秀青年演员。之后又成立了应县耍孩儿剧团,由于应县耍孩儿剧团成立时间长,不断整理改革,长年流动演出,在群众中影响大,所以,以后把雁北的耍孩儿戏称为应县耍孩儿戏。

艺术特色

  耍孩儿戏的唱腔很有特色,发声使用"后嗓子"(声音从喉咙后部发出);"咳"在词前(山西其他剧种的"咳腔"一般都在词后,唯耍孩的"咳"多在词。第一句唱词的咳腔有唤起听众兴味之感,第二句唱词前的咳腔,有承上启下作用前。唱词"叠褶"也是耍孩儿戏的一个特点。如"叫一声婆母娘靠前听,咱的家墙外边杀死了人"这两名唱词用[苦拨子]唱,便成了"叫一声婆母娘呀!婆母娘靠前听呀,咱的家墙,家墙外边杀死了人呀,杀死了人呀婆母娘呀!"

  耍孩儿戏的表演,首先是舞蹈性很强。《扇坟》中的小娘子自穿缟素孝衣,左手端纸灯,右手持折扇,绕灯扇动;走"挖步"(两腿并拢、脚脯点地、向后踢)前挪后腿,左右旋转,有快有慢,变化多样。实为其他剧种所罕见。花脸行的表演,比起其它剧种较为夸张。《扇坟》中猪八戒,面部的上半部画脸谱,下半部戴面具(立体猪嘴,两只大耳),身穿黑色宽袖架裟;走路时或高抬腿,慢落脚,两只宽袖左右摆动;或曲肘歪头碎步快走,其夸张程序与民间"地秧歌"相近。

  耍孩儿的唱腔属曲牌体,名为"平曲子",有"本体"、"主插体"、"异体"三种结构类型。以主曲为骨架,嵌入"喜钹子"、"苦钹子"、"倒三板"、"半钹子"、"垛钹子"、"梅花钹子"、"串儿"等曲调,组成一整套唱腔,同时又巧妙地吸收梆子戏中"介板"和"滚白"的唱法,使板腔体音乐和曲牌体音乐融为一体,转换自如,不落痕迹。耍孩儿传统的伴奏音乐分文、武场,文场以板胡、笛子为主要伴奏乐器,音调旋律欢快活泼,婉转嘹亮,武场则使用大锣、小锣、鼓、钹等。音乐伴奏与唱腔紧密结合,显得十分和谐。耍孩儿最为突出的特点是唱腔发声使用后嗓子,声音从喉咙后部挤压发出,先咳后唱,以特殊的音色造成浑厚有力的音响效果。

  耍孩儿有自己的传统剧目,其中代表性的有《白马关》、《七人贤》、《三孝牌》、《打佛堂》、《对联珠》、《送京娘》、《金木鱼》、《狮子洞》、《花园会》、《二龙山》、《赶脚》等四十多个。耍孩儿的脚色分红、黑、生、旦、丑五行,表演上大量吸收民间舞蹈动作,更接近于生活,处处洋溢着乡土气息。

现状

  独特的演唱发音方法、欢快火爆的打击音乐、取材广泛的丰富剧目、别具一格的剧种风格使得耍孩儿这个古老剧种日渐为专家学者所瞩目,它被称作戏曲史的"活化石"。保护这一古老剧种对于中国戏曲起源、发展、流布、生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由于资金、人员等方面的问题,更由于与现代生活方式的冲突,雁北耍孩儿在目前出现了生存危机,必须尽快加以抢救和保护。

参见条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