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州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中华人民共和国 > 广东省 > 湛江市 > 雷州市
广东湛江:雷州西湖
广东湛江:雷州傩舞
广东湛江:雷州雷祖祠
广东湛江:雷州三元塔
广东湛江:雷州古城南门

  雷州汉语拼音:Léi Zhōu;英语:Leizhou City),中国广东省湛江市辖县级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位于雷州半岛中部。东濒雷州湾,西临北部湾,北与湛江市区、遂溪县接壤,南与徐闻县毗邻。地理坐标东经109°44′-110°23′,北纬20°26′-21°11′。总面积3532平方公里。海岸线长达406公里,自然条件优越,具有南亚热带特色的农、林、牧、副、渔生产,享有“鱼米之乡”的美誉。总面积3025平方千米。总人口169万人(2010年)。辖3个街道和18个镇。

  雷州地势南高北低,东、西部向大海倾斜,以台、阶、低丘为主。境内河流众多,南渡河向东流经北境,英利河向西流经南境。属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北热带)。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平均温度23度。夏秋多台风雷暴雨。自然条件优越,适宜发展。具有南亚热带特色的农、林、牧、副、渔生产条件。

  雷州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历史文化积淀厚重。雷州远在四五千年以前的新石器时代便有人类繁衍生息。先秦时期,这里先后为越楚的势力范围。据史载,公元前355年,楚灭越之后“楚子熊挥受命镇粤,至此开石城,建楼以表其界”。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至清未,雷州城大都为县、州、郡、道、府治,成为雷州半岛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素称“天南重地”。雷州由于历史的渊源地缘关系,成为历史上楚越文化、土著文化、闽南移民文化、海洋文化和中原文化的交汇地,进而逐渐形成独特的雷州文化。文物古迹遍布城乡,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颁布的文物保护单位有57处,其中雷祖祠为国家级,三元塔为省级,真武堂、韶山古戏台、东岭莫宅祠堂、唐代墓葬等4处为地市级。雷州歌雷剧分别为广东省五大方言歌、五大剧种之一。

  • 邮编:524200 代码:440882 区号:0759

行政区划

  雷州市下辖3个街道、18个镇:

  • 街道:雷城、西湖、新城
  • :沈塘镇、东里镇、雷高镇、调风镇、英利镇、南兴镇、龙门镇、松竹镇、覃斗镇、乌石镇、北和镇、企水镇、唐家镇、杨家镇、纪家镇、白沙镇、客路镇、附城镇

历史

  雷州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历史文化积淀厚重。雷州远在四五千年以前的新石器时代便有人类繁衍生息。先秦时期,这里先后为越楚的势力范围。据史载,公元前355年,楚灭越之后“楚子熊挥受命镇粤,至此开石城,建楼以表其界”。西汉设徐闻县(县治在今雷州城),隋开皇九年(589)改置海康县。

  贞观八年(634年)改东合州为雷州。辖境相当今中国三大半岛之一的雷州半岛全境等地区。北宋太祖开宝四年(971年)改雷州为雷州军(军,古时行政区划)。 元十七年(1280年)为雷州路治。明洪武元年(1368年)为雷州府治。清承袭明代的体制,仍为雷州府。民国二年(1913年)实行省直管县,废府治(即雷州不作为行政区划名),存雷州首县海康。据《今县释名》:“县南、西皆濒海,本汉徐闻,隋改徐闻为隋康,析隋康地置县,因名海康。

  1961年恢复海康县建制。1994年4月26日,民政部批复(民行批[1994]64号)同意撤销海康县,设立雷州市。

  1996年,雷州市面积3691平方千米,人口121.9万人。辖20个镇:雷城镇、乌石镇、龙门镇、北和镇、白沙镇、东里镇、企水镇、纪家镇、沈塘镇、松竹镇、英利镇、杨家镇、附城镇、南兴镇、客路镇、调风镇、流沙镇、唐家镇、覃斗镇、雷高镇。市政府驻雷城镇。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雷州市总人口1268298人,其中:雷城镇87997人,附城镇97219人,白沙镇75363人,沈塘镇41715人,客路镇98969人,杨家镇57081人,唐家镇42698人,纪家镇77297人,企水镇45327人,南兴镇79882人,松竹镇52428人,调风镇51054人,雷高镇42530人,东里镇69383人,龙门镇66376人,英利镇61511人,北和镇65703人,流沙镇18173人,覃斗镇25086人,乌石镇66622人,华侨管理区5218人,丰收糖业公司11580人,火炬农场6300人,幸福农场5912人,东方剑麻集团有限公司16874人。

  2002年,雷州市辖雷城、沈塘、东里、雷高、调风、英利、南兴、龙门、覃斗、松竹、乌石、北和、企水、唐家、杨家、纪家、客路、附城、白沙、流沙20个镇,共有442个村委会、26个居委会。

  2005年末,雷州市辖雷城1个街道和沈塘、东里、雷高、调风、英利、南兴、龙门、松竹、覃斗、乌石、北和、企水、唐家、杨家、纪家、白沙、客路、附城18个镇。

  2006年9月,雷州市根据湛江市政府的批复,将雷城街道正式分设为雷城、西湖、新城等3个街道。新设立的3个街道办按主要街道、河流和道路等明显界线划分:东部的旧城区为原雷城街道,管辖范围东至环城路,西至群众大道、南至南渡口、北至城角排水沟,区域面积3.6平方千米;西湖街道管辖范围东至霞海路、西至207国道、南至西湖大道、北至西四路,区域面积5.6平方千米;新城街道管辖东至207国道、西至火车站、南至雷南大道、北至工业大道,区域面积5.4平方千米。3个街道按区域范围各自下辖8个社区。

  2009年末,雷州市面积3024.9平方千米,辖3个街道、18个镇,53个社区、418个行政村。市政府驻雷城街道。

地理

  雷州市位于祖国大陆最南端的雷州岛中部。地跨东经109°44′~110°23′。北纬2O°26′~21°11′。东濒南海,西靠北部湾,北与湛江市郊、遂溪县接壤,南与徐闻县毗邻。总面积3532平方公里,境内东西相距67公里,南北最大相距83公里。

地形地貌

  雷州市地质年代短暂,属第三纪玄武岩与第四纪浅海沉积物所构成的平台阶地及低丘陵地带。地势南高北低,起伏不大,东西两面向大海倾斜。沟谷一般南北起向。地貌以台地、阶地、低丘陵为主,坡度相对比较平缓。本市地形地貌大致可分为四个类型:

  • 第一类型:南渡河以北台地地区,海拔在32~47米之间,为大型起伏的平坡地,以至台地。坡度一般在5度以下,坡面平缓,坡间常有较低洼的集水山塘。适宜于大片机耕开垦种植。
  • 第二类型:南渡河和龙门河之间的起伏缓地地区,海拔高度30~148米,相对高度10~30米,中部凹陷,成为浅海沉积物和玄武岩混什物分布地区。
  • 第三类型:龙门河以南低丘陵地区,海拔高度65~174米,相对高度4O~55米,坡度一般5~10度,沟谷南北走向。
  • 第四类型:沿海冲积阶地地区,海拔2.5~4米之间,主要是南渡河中下游的东西洋田,面积20多万亩,是雷州市的最大平原,盛产优质稻谷,有“雷州粮仓”的美誉。其余沿海冲积地区很狭窄,其地质情况一般与相连的地区相同,但由于长期冲积作用,已覆盖上了新的冲积物。

  雷州市境内地形变化不大,地势比较平坦,只有几座海拔在260米以下的山头,主要分布于东南、西南和南部。东南部的石卯岭是全市的最高点,海拔259米,位于调风和英利两镇的交界处,仕礼岭位于调风镇境内,海拔226米,南部有英峰岭,海拔239米,位于英利镇新村附近。这里山青水秀,景物独特,气候宜人,是古今闻名的雷阳八景之一。西南部有嘉山岭,海拔182米,在房参镇境内。房参岭位于乌石港东北部3公里外,海拔88米,是海上航船的天然航标。在龙门镇境内有一座大牛岭,海拔124米。

土地资源

  雷州市土地总面积3532平方公里。拥有耕地面积150万亩,其中水田9O万亩,坡地60万亩,人均耕地1.2亩,有林地总面积156万亩。

土壤类别

  雷州市自然土壤总面积360万亩,占总土壤的68%,可分为五大类型:

  1. 砖红壤土 面积321万亩,占自然土壤的89.3%,分为赤土和黄赤土两个土属。赤土属面积130.3万亩,占自然土壤的36.2%,由玄武岩发育而成。主要分布于本市的东南部及其延伸地带的南兴镇东南部、雷高镇南部、东里镇西部、调风镇西南部、龙门镇东南部、英利镇东南部、北和镇南部、房参镇东部、覃斗镇北部、唐家、海田两镇东部、杨家镇西部等地。土壤赤红至褐红色,土层深厚、质地重粘、有机质含量较高,肥力较高、适宜种植热带经济作物和造林;黄色赤土属,面积191.43万亩。占自然土壤的53.1%。成土母质为浅海沉积物。主要分布于本市的中北部和西北部的客路、白沙、附城、沈塘、唐家、纪家、南兴、松竹等镇。地形开阔平坦,土层深厚,植被覆盖差,水土流失严重,表土层有机质含量底,氮磷少,极缺钾。
  2. 滨海盐渍沼泽土 面积31.2万亩。占自然土壤8.66%,成土母质为近代滨海沉沉积物。分为滨海沙滩(面积19.1万亩)。滨海泥滩(面积11.7万亩)。滨海草滩(面积0.46万亩)。滨海泥滩和滨海草滩主要分布于东海岸,少部分分布在西海的海湾地带。由于受海潮的影响,含盐分较高,质地粘重。现已有很多开发为虾池、鱼塘,精养对虾、螃蟹、鱼、蚝等。
  3. 滨海沙土 面积5.5万亩,占自然土壤的1.52%,成土母质为近代滨海冲积物。成带状或片状分布在东西海岸沙滩地带。土层深厚,土体松散。易渗透、易干旱,湿度变化大,有机质缺乏。表层长着稀疏而耐旱、耐咸植物,如香附子、铺地黍、仙人掌等。
  4. 滨海盐土 面积2.1万亩,占自然土壤的0.59%,主要分布于附城镇、沈塘镇的东部海滩,西部的唐家镇和海田的海湾也有分布。土壤质地沙壤至粘壤,含盐分较高。地表的耐盐草本植物茂盛,可以放牧,离大海稍远的、盐分较低的地方,已逐年开垦农用。
  5. 沼泽土 面积340亩,占自然土壤的0.009%,主要分布在纪家镇的坡塘一带的低洼地。土体黑灰色,糊状结构,表土层集生着茂密的水生杂草。

农业资源

  雷州市地处亚热带,土地肥沃,农业资源十分丰富,以盛产水稻、糖蔗、花生、芒果、菠萝、香蕉、西瓜、蔬菜等农作物闻名于世。全市建立起粮食、甘蔗、水产、珍珠、畜牧、水果、蚕桑和北运菜、林业等8大基地,使“三高”农业不断发展。全市现有农作物212万亩,其中粮食92万亩,拥有22万亩连片的东西洋田素有“雷州粮仓”之称;水果92万亩,其中芒果6.4万亩,素有“芒果之乡”之称,菠萝12万亩,西瓜10万亩,香蕉、杨桃、石榴等均以万亩计。可以常年种植青椒、苦瓜、青瓜等优质蔬菜33万亩,产品销往全国各地及港澳台等地。雷州的东西洋田素有“雷州粮仓”之称,海水珍珠年产量占全国一半多,雷州流沙镇被誉为珍珠第一村。雷州黄牛品种优良,是“雷州黄牛”的繁育地;林业种植发达,种植桉树林150万亩,是全国最大的桉树林基地之一。

海洋资源

  雷州市位于雷州半岛中部,东西两面临海,海岸线长达406公里。东部海域属南海粤西海区。北起沈塘镇与湛江市郊太平交界处的通明港,南至东里镇的白沙岭,此海域的雷州湾是雷州半岛最大的天然海湾,东至湛江市郊的硇洲岛,西接雷州港,北至湛江东海岛南岸,南至徐闻外罗口,总面积约9OO平方公里;西部海域属北部湾东部海区,北起纪家镇的北灵尾附近海面,南至覃斗镇的流沙港主航道。

  全市海域宽广,港湾众多,有通明港、芙蓉港、北家港、河北港、双溪港、后郎港、雷州港、三吉港、烟楼港、月岭港、流沙港、那沃港、三教港、乌丸港、龙斗港、海康港、芙楼港、企水港等大小18个港口。其中乌石、企水、流沙三大渔港是广东的重点渔港之一。有两大天然渔场,即雷州湾渔场、北部湾渔场,总面积1990平方海里。

  全市海洋资源极其丰富,品种繁多。常见的鱼类有521种, 主要是马鲛鱼、金鲳鱼、石斑鱼、鱿鱼、魣鱼、墨鱼、青鳞鱼、 鲨鱼、赤鱼、二长棘鲷、园腹鲱、蓝园魣、鲶鱼、鲱鲤、小公鱼、鲍鱼、金钱鱼、沙丁鱼、门鳝鱼等。常见虾类有10多种,主要有墨吉对虾、长毛对虾、斑节对虾、日本对虾、独角新对虾、牛形对虾、短沟对虾、宽沟对虾、哈氏仿对虾、周氏仿对虾、近缘新对虾、龙虾、鹰爪虾、琵琶虾、毛虾等;常见贝类主要有文蛤、等边线蛤、鳞杓拿蛤、缀绵蛤、泥蚶、毛蚶、海豆芽、近江牡厉、翡翠贻贝、日月贝、扇贝、白蝶贝、马氏贝、解氏贝、企鹅贝、美解贝、东风螺以及头足网的墨鱼、章鱼、枪乌贼等20多种。藻类有蛙藻、绿藻、蓝藻、红篱等;甲壳动物中蟹有锯缘青蟹、梭子蟹、乳斑虎头蟹、花蟹等;水母网的海蜇也有三四种。此外,还有海参、海马、光裸星虫、珍珠等海珍品。其中珍珠、对虾、海蜇皮等海珍品可供大量出口,在日本、美国、东南亚以及港澳享有一定声誉。解放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市渔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沿海农民、渔民从此找到了一条脱贫致富的门路。据统计,全市海洋捕捞总产量5.57万吨,渔业总产值近3亿元。比1982年增长782.2倍。雷州市不但海洋捕捞业得到迅速的发展,而且全市30万亩沿海滩涂也得到了比较充分的开发利用。现已有16万多亩养殖对虾、石斑鱼、鰡鱼、黄脚鲩、膏蟹、泥蚶螺、东风螺等。水产养殖总产量8765吨。

  雷州是中国“南珠”的重要产地,历史悠久,远近闻名。自汉代至今,一直不变。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雷州人民从60年代开始,人工海底采珠转上了人工养殖珍珠,先后在流沙、康港、境庄、吴蓬等地办起了一批珍珠养殖场。1967年,在南海水产研究所科技人员的帮助下,流沙珍珠场人工孵化珍珠贝苗喜获成功。进一步促进了珍珠养殖业的迅速发展。

  雷州市的盐业资源十分丰富、由于海岸线长,海滩涂多,日照长、气温高,蒸发力强,所以发展盐业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

文化

  雷州,以雷名世。雷州多雷,是世界两大雷区之一。雷州首任刺史陈文玉“受职父母邦,德政彰明”,仙逝后,被唐太宗封为“雷震王”,被后人尊为雷王、雷祖,奉为雷神。“雷”对雷州大地情有独钟,雷州人对雷一往情深。雷州换鼓,被明代冯梦龙推崇为“天下四绝”之首;雷州石狗,国家非遗,被学者誉为“南方兵马俑”;雷州傩舞,活跃于城乡,被艺术家称为“人类舞蹈的活化石”。雷州文化,为广东四大区域文化之一。雷州,被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雷州,古迹荟萃。建于汉代纪念伏波将军的伏波祠,建于唐代的天下雷王庙雷祖祠,“万山第一”的岭南古刹天宁寺,寇准苏轼等名相贤臣、骚人墨客留下芳踪胜迹的雷州西湖,明代的“南天一柱”三元塔,古色古香的邦塘、潮溪古民居,翰墨飘香的靖海宫楹联艺术碑廊和陈殡诗文碑廊……古民居、古祠堂、古寺庙、古牌坊、古碉楼、古骑楼等古迹如星辰般点缀在历史文化名城的星空。

  雷州,人文蔚盛。春秋时期楚子熊恽受命镇粤,开疆拓土;汉代伏波将军平南越征交趾;鉴真、白玉蟾等大师传经布道;宋代十贤流寓雷州,传播中原文化;陈殡三度主政台湾,“清廉卓绝”;陈昌齐,翰林奇才,著作等身;陈乔森,诗字画艺,满京华……雷州大地英才俊彦,风云际会,熠熠生辉。

  雷州歌 源于雷州谚语民谣,问世于宋代,定型于明末,是湛江市近400万讲雷州话的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艺术瑰宝,甚至流传到电白县及海南省的文昌县等闽南语系地区。雷州歌拥有广泛而深厚的群众基础,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的雷州歌坛,民间歌赛社如雨后春笋,单雷州市区就有十多家歌联社。1984年成立了海康县雷州歌研究会,该会出版了会刊《山检花》4期,歌集3本,还多次举办规模盛大的歌赛,开展雷州歌学术研究,培养出一大批新秀。

  雷剧 源自雷州歌,由雷州歌演变为雷剧已有300多年历史,其发展分为四个阶段——姑娘歌、劝世歌、大班歌(后称雷州歌剧)、雷剧。姑娘歌产生于清康熙年间,劝世歌始于清乾隆、嘉庆年间,劝世歌于清道光至清本逐步衍成戏曲剧种——雷州大班歌,大班歌后来改称雷州歌剧,1964年,定称雷剧。雷剧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积累了数以百计的传统剧目,这些剧目情节曲折、故事性强、唱词通俗易懂,深受广大观众的欢迎。

  散花舞 是道教的一种祷神仪式,早期流行于江西、浙江等地,宋元时期传入雷州半岛,延续至今。散花舞是道教全套祭扫仪式中的一个节目。表演时间在白天,地点设在庙堂,演员4人均是男性,主斋人在坛前大声诵唱散花词,乐队随之伴奏,演员以“春、夏、秋、冬”为层次,以“摘花、赏花、献花、散花”为动作内容,时而独舞,时而群舞,舞蹈动作柔媚妮娜,飘逸欲仙,给人以美的享受。

  此外,雷州的民间舞蹈还有乌石渔港气势恢宏、中规中矩的蜈蚣舞,沈塘镇生龙活虎的人龙舞等。

  雷州音乐 是指雷州半岛的民间器乐曲。雷州音乐产生于清初(个别曲子明代已有人盛行于清末,流行于雷州、徐闻、遂溪、湛江市郊等地。据民间艺人的演奏和口传,记录整理出来的乐曲有30多首。雷州音乐艺术有节奏鲜明、旋律朴素、主音突出、调式附显等特点。近年来。雷州音乐工作者还创作出了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雷州音乐作品。

  • 雷州佛教音乐 雷州佛教属“净土宗”,该宗以开声念佛为主。因此,它的音乐主要是声乐,分为赞、叹、颂、念、白等五类,其中以赞为主。现所搜集整理的雷州佛教音乐共有50多种,其结构严谨,节拍规整,情调庄严,旋律流畅。
  • 雷州道教音乐 雷州道教音乐以声乐为主,也有少量器乐曲,用于道场“斋谶”,共有40多种。声乐曲是用雷州话演唱,曲目有30多种。其演唱形式别具一格。唱分为领唱、齐唱,伴奏以吹响为主,即兴伴奏,演唱者(道士)各持一件抨击乐器,边唱边击。

  雷州的民俗文化多姿多采,夏江、乌石的端午节赛龙舟,东岳关重阳节放风筝比赛以及雷州城盛大的元宵灯节游行都吸引了无数观众。雷州市的八宝标旗参加1988年羊城民间艺术欢乐节受到欢迎。雷州市的木雕、石雕艺术,鬼斧神工,令人叹为观止。雷州的美食文化以“白切狗”、“雷州白饼”、“雷州大粽”、“糯米甜糟”而驰名。

雷州方言

  即民间通俗称呼的雷州话(雷州半岛本地人称为黎话),乃属闽南语系一支,为中国大陆最南方言区, 同时雷州话也是广东四大方言之一,雷州话得名于古雷州分布于现今整个雷州半岛及半岛以北部分地区,因历史上这于区域属于古雷州府之管辖在内,所以称为雷州话。

  雷州话通行范围很广,雷州方言是雷州半岛人民日常生活使用的语言。雷州方言分布于今行政区划上的; 雷州市、遂溪县、徐闻县及(原属遂溪县辖地)的麻章区、东海岛、赤坎区、霞山区,以及廉江市南部、坡头区西部、吴川市东北部等县(市)、区乡镇。人口覆盖600多万。

  雷州市的雷州话是雷州方言的代表,是正音。(因历史上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至民国初,数千年里一直是县、州、郡、道、军、路、府治之所在地, 所以成为雷州半岛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雷城美食

  雷州自然条件得天独厚,物产丰饶。肥沃的大地慷慨地为勤劳的人们奉上香甜的优质大米,鲜美的鱼虾,晶莹的白糖,圆浑的南珠,壮硕的牛羊,争奇斗艳的花卉,甜美的岭南佳果。还有那风味独特的雷州小吃----叶搭饼、嘉岭乙、乌石甜糟、英利烧猪肉、客路白切狗等令人大块朵颐,回味悠久。

  • 南瓜饭 是用南瓜铸造成丝条,调些佐料同米煮成饭。食客吃了都说甜滑可口。且是很好的保健食品!《本草纲目》方:南瓜可“补中益气”。难怪当年的南泥湾红军吃上南瓜饭,冲锋力气那么足。
  • 芋头饭 是用芋头切成条块,用油炒一下,然后伴米煮成饭。芋头饭特别香口,在电视剧《宰相刘罗锅》里,广西的芋头是给皇帝的贡品,雷州人用来作饭给客人吃,也是一件创举。芋头也有一定的药用和保键作用。《本草纲目》云:芋头“可宽肠胃,疗烦热”。游客到雷州一游,吃了碗芋头饭,真是一件慰事。
  • 罗卜饭 是用的罗卜铸成条丝,加点配料,和米煮饭,吃了润喉滑嘴甜口。《药性歌拾四百味》云:“有降气化痰,消食积作用。”外出的人品尝油腻的东西多了,吃碗的罗卜饭,清清肠胃也是件好事。
  • “蛤骝叶”饭 这是雷州人取的名,这种饭,在我们乡下,只有坐月的妇女才能吃上它。至于蛤骝这种植物有什么药用价值,书上还没有记载。在雷州,喜欢吃这种饭的人可不少。
  • 蕃薯粥 这也是雷州人的特色饮食。人们在热天特别喜欢吃它。说是帮助解暑滑肠胃。蕃薯,虽然不是名贵品,但你别小看它。据科学家对它的测定,它含有大量的淀粉、蛋白质,多种人体所需的氨基酸,多种维生素。近年来,科学家又发现它含有防护抗衰老的物质,人们常 吃它,有美容颜,延年益寿。《本草纲目》云:“蕃薯,有补虚气乏,益力气,健脾胃,强肾阴的功能。”古农学家也说:“蕃薯是南人于食,以当谷米,海中之人,多寿百余年者,都由食甘蕃薯故也。”

文物古迹

  雷州虽然地处天涯海角,古为蛮烟瘴雨之乡,但是毕竟文明史源远流长,故名胜古迹众多,人文景观丰富,园林风光瞄施,是令人神往的地方。经文物普查统计,历代保存下来和发掘出来的文物古迹有:古遗址5O多处、古窑址有61处、古墓葬6O0多处、古建筑120多座、古寺庵108座、碑刻与木匾15O块,革命遗址和纪念建筑6处、省、市、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共50多处,此外,80年代中期,还新建起两处大型公共园林、一间颇具规模的博物 馆。

  新石器时期遗址 这些遗址距今约有5000年,已发现的有7处。英楼岭山岗遗址:位于海康港对岸海田镇英楼村东北平台坡上,面积为1O多平方米,遗物有石斧、石喯、砺石、石网坠、敲砸器、穿孔器以及夹沙陶片等2O0多件。英典山岗遗址:位于英利镇英典村北山坡上,面积4万平方米,已采集到的遗物有磨光石斧、石喯等50多件。此外,还有石头堰山岗遗址、芝园岭遗址、卜袍山岗遗址等。

  唐宋元窑址 已发现60多座。其中通明河畔5座,南渡河上游地带50多座。此外,在泰国、越南等国也发现有海康的古赛产品。茂胆村窑址:位于雷城北通明河畔,属唐代斜坡势龙窑,藏有碗、盘、碟、罐等产品。公益圩窑群:位于南渡河上游,包括招板、湾仔、罩道等村古窑和公益圩窑,届宋元时期的龙窑,发掘公益圩窑所发现的器物有碗、碟、盘、炉、瓶、壶、枕等10多种。这些器物胎质灰白,釉色光润,并饰以印花,或绘以人物,或书以吉语,既有磁州窑名品的特点,又有当地独特的风格。古墓葬遍布城乡各地的古墓葬,历代都有,但较多的是西汉的土坑墓和东汉的砖室墓。出土文物丰富可观,大多为陶瓷器物,如瓷罐、瓷棺、瓷海以及人物座像等等。位于东里镇淡水村的水鬼岭元墓随葬物品却别具一格,从中出土不少明线刻砖,现存29件。砖为灰白色,长宽厚分别为23、12 5、2厘米,砖身上刻有各种人物、动物,线条清晰流畅,各有题名:计有十二生肖、四神、勾陈、地轮、金鸡、玉犬,以及墓门判官等众多座像。这是研究我国古代南方墓葬制度与埋葬习俗的重要资料。

  雷祖寺 座落于雷城西南风景秀丽的英榜山,为纪念雷州第一任刺史陈文玉所建。古称“雷岗耸异”。为雷阳八景之一。届省级重点保护文物单位。开始以雷祖庙在唐贞观十二年(628年)立于雷城北三里的英山,后梁乾化二年(912年)迁徒改置雷祖沉于今址,重修于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1992年,投巨资作了大规模的拓建。占地面积约1万平方米,是岭南地区最大调堂之一。调为三进院落四合院式布局,四柱穿斗式梁架结构,整个建筑依山傍水,北构南趋,居高临下,气势磅确,雄伟壮观。词内珍藏丰富:有寇准诗、东坡赋、丁谓记、李纲碑,有乾隆御书匾额,有千年石人,有历朝碑刻,还有历代游客的名诗,堪称祖国文物瑰宝。正是:“英山巍巍挺名词,一任辉煌万世师!碑刻石雕存浩气,掀开潮涌又鸿基。”

  三元塔 原名启秀塔,耸立于雷城东南三元塔公园内,东拥平畴,南拱擎雷,西扶罗湖,北枕英灵,为古雷阳人景之一“雁塔题名”。属我省著名砖塔,省级重点保护文物单位。建于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因奠基时发现3颗蛇蛋,以为是三元及第之兆,故名。塔为平面八角,九层楼阁式砖石砌成,底层和最顶层的壁厚分别为3.48米、1.90米,高57米,塔腔为穿壁式绕平座结构,以棱角牙子砖和线砖相叠涩出檐;塔身逐层递减,比例匀称,环以栏杆;内楼17层,木板铺就,每层对开拱券门。东入西上,南进北出,绕廊而行,可达板项,登塔远眺,雷城盛景尽收眼底,远处良田万顷,呼陌纵横,无边无际,塔基镶嵌浮雕,奇花异卉,飞禽走兽,线条粗扩,神态逼真,“铺将南国长空卷,写就雷阳不朽文,‘雁塔题名’光一叶,青春永伴我三元!”。的确,几经劫难之后,于 1983年,三元塔又得修聋,雄风重振,青春无限!

  伏波祠 与马跑泉代波词又名伏彼庙,位于雷州城区西南,为纪念汉代平乱有功于雷州的路博德、马援两位伏波将军而始建于东汉(42年),现词为清康熙二十二年(1684年)重建。饲H进院落四合院式布局,颇具规模,占地面积为12O0平方米,内立两将军塑像,存有明清碑刻10块。马跑泉也叫伏波井或马蹄井,位于调西侧,是雷州城最古老的一口水井(距今已近200O年),今仍为居民汲用。据传当年马援将军南代高趾时驻兵在此,由于缺水,军马以蹄挖地得到泉水,故叫此名。泉井旁立一石碑,上书“马跑泉”三字。广东名诗人屈大均有“月明齐汲伏波泉”句,指的就是这一古井。

  天宁寺 古名报恩寺,又称天宁万寿禅寺,位于古城西门外,与一中为邻。唐大历五年(770年)创建,1989年重修,是雷州半岛最早的佛寺。古地4000平方米,房屋50多间,是一座三进院落四合院式布局的建筑群。大门两旁为清乾嘉年间名翰林陈昌齐题联:“似无奇观,苏学士也经评许,尽有幽趣,石头陀于此栖迟”。一进大门有金刚塑像,二进为天王殿,左右塑有四大天王,中间主立韦陀护法神像和弥勒佛像,三进为大雄宝殿。寺内保存有苏轼和海瑞题匾(被选入《中华名匾辞典》),有陈昌齐的根联多对,有清代石碑20多块。明万历至民国拥有良田一二千亩,年租上千石。僧侣多达数百人一,现为23人。近年重修的大门有原广东省长叶选平题字“天宁寺”。10OO多年来,贬官逐客大多寓居此地。北宋名相寇准寓西馆,南宋重臣李纲居方丈。苏轼爱其幽,为题“万山第一”。海瑞赞其古,为书。”天宁古刹”。明代名高僧德清大师曾寓居10多年。因此,清乾隆年间雷州府学教授顺德陈振桂题联:“名山不断名贤至,古寺曾经古哲题”。该寺是研究雷州半岛佛教流传的重要史迹。

  真武堂 位于协南亭街口,属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相传寇准贬雷住在城内桂华坊时,有流星坠于离前池塘。他从中找到一块陨石,便在住房前创建此堂(1022年)。现建筑以及“南合武当”石坊均为明万历年间重建。“南合武当”石坊立于真武堂前,距今已有四五百年历史,它是雷城在十年“浩劫”中唯一幸存的宝贵一访。

  寇公词·西馆·莱泉井 寇公祠又名族忠祠,位于城西雷州西湖公园内,为纪念寇准而始建于北宋天圣元年(1023年),1985年重修,占地面积为80O平方米。史载,北宋乾兴元年( 1O22年)四月,丞相寇准为权相丁调所陷,贬至雷州充任司产参军,初离天宁寺西馆,后居桂华坊,第二年闰九月病逝。雷人则以西馆立调,纪念他给雷州的功德。又因寇准死后,被封为莱国公,雷人便将他当年满居时饮用过位于西馆东侧的水井,称为莱泉并。近年重时,立一尊高大的寇准石像于词中央,周围松翠柏,发人幽思无限。

  十贤祠 位于雷州西湖公园内。南宋咸淳尾年(1274年)创建,清嘉庆九年(1804年)重修。1984年再度修耷一新。十贤是指北宋宰相寇准、学土苏轼、侍郎苏辙、正字秦观、枢察王岩受、正言任伯雨以及南宋名相李纲、赵鼎、参政李光、编修”胡栓。这 10位名人遗居或贬经雷州时,体恤民情,兴办教育,促进了雷州文化的发展。雷人感其恩德,以调纪念。词为二进四合院,风格端庄简朴,内存民族英雄文天祥撰写的碑刻《雷州十贤堂记》,他表彰雷州十贤的功德,称颂雷州百姓“敬贤如师,嫉恶如仇”。大门两边有清朝清举人李绍绎的题联:“十里湖山手里月,贤人踪迹圣人心”。

  东岳庙 位于雷州古城北朝天门外。始建于宋,重修于明嘉靖二十年(1553年),庙顶山势而立,深三进,入大门、穿天井,拾级而上,即至大殿堂;殿堂神阁为雷州著名传统木雕,布局严谨,雕刻精致,流金溢彩。庙内存物有;明崇恢年间铁钟一口、清道光年间进土杨轨题“兴云致丽”木匾一块。每逢端阳节,远近红男绿女,纷纷赶到此庙北较场举行盛大的放风筝比赛,热闹非凡。此为雷州民间体育活动之一。

  天后宫 位于城南夏江。宋元称妃宫,至明起改为今名。始建于宋,重修于明。占地面积 5000平方米,三进四合院布局,主体建筑为硬山顶;内存明清石刻10多块,庙前旷地为一座清代戏台。此庙专为纪念天后用。天后即妈祖,姓林名默娘,福建莆田渴洲岛人,五代都巡检林愿帮第六女,流传她能乘席渡海过详,救助遇难船民,人称龙女。因雷州多莆田移民,放立庙怀祖,并有门联为“闽海恩波流粤土,雷阳德泽接莆田”。

  苏公亭 位于雷州西湖公园内。明嘉靖十八年(1539年)创建,清嘉庆年间重修。初名与众亭,又叫湖心亭,后或信芳亭,或二苏亭,或苏公亭。名称屡易,而雷人怀念苏氏之意始终不渝。亭背南朝北,为砖瓦重楼式结构,重檐四出,首层为柱梁架,四面空门,四周围以石栏杆。北南西东的石额分别为“苏公亭”、“云拥星罗”、“渊深鱼乐”、“水到渠成”;前后门联为“万里宦游来海国,一般乡景化杭州”(清浙江余杭人查廷庚撰)、“湖光生色冠裳苹,烟瘴开蒙日月明”(清雷州人梁成久撰)。1984年再度重修,于亭西新设碑记,亭前增竖苏轼塑像,同时,修苏堤,建荷池,栽杨柳,种花卉。至此,饱经沧桑的苏公亭,在一派湖光山色、花红柳绿的映衬中,显得更加壮观。

  陈清端公祠 座落于城内大新街,为纪念清康熙年间福建巡抚陈扶的饲堂。1718年建,调为三进院落式布局,由中堂、西侧厢房和东西辕门组成;内存有康熙赐陈扶的御笔诗木匾等珍贵文物。县学宫即海康县学宫,又称东圣宫,位于城内镇中西路,今雷城第一小学所在地。元至顺三年(1332年)创建于迎恩访,明弘治七年(1504年)重建迁至今址。原存碑刻等文物较多,“十年浩劫”时尽毁。现尚有大成殿及东西后廊,殿前有石砌高台,绕以石栏。另有乡贤碑一块(现藏市博物馆),上刻唐至清初海康名人的姓名、学位和职务。府学富宫即雷州府学宫,又名西圣宫,在今雷城第三小学内。原建筑规模宏伟,宫殿高大,气势非凡;内有高8米的孔子塑像,大幅“为人师表”匾等等,可惜这些已拆毁。现得以保存、藏于市博物馆的有南宋淳熙年间“孔子与弟子石碑刻像”及明万历年“魁”宇石碑各一。

  烈士陵园 位于雷城西上坡。1961年创建,占地面积2.l万平方米。主体为大革命时期至解放战争时期64名革命烈士遗体之墓。墓前有高大的纪念碑,碑额“烈士纪念碑”五字为原中共广东省委书记陶铸所题。碑座镶以大理石,园内有烈士纪念馆,陈列烈土的革命史迹。

  雷州西湖 公园位于雷州新老城区之间,占地面积78万平方米。西湖原名罗湖,宋绍圣四年(1097年)五月,苏轼被贬海南,途经雷州,与被贬雷州的弟弟苏辙寓居湖上,常泛舟湖中,一留连忘返,并写下了“九死南荒终不悔,但愿长做岭南人”等诸多名诗。后人为纪念其贤踪,便将罗湖改为西湖。湖心有苏公亭,湖滨有十贤词、寇公调。龙王庙、餐元书院等胜迹。1984年修聋重建古迹。添筑各种设施,健全园林配套,辟成公园。现在,这里“湖光山色总翻新”,杨柳依依,曲径幽幽,碧波荡漾,景致分外迷人,不愧为粤西园林之秀。

  博物馆 座落于三元塔公园内,1986年创建,为两层楼建筑,占地面积1000平方米,建筑面积850平方米。全馆分设前言大厅、历史文物室、自然博物室、民情风俗室、古字画室和革命斗争史室。馆内展出各种文物2300多件,其中国家级文物7件,二级文物72件,三级文物45O件,还有各类标本15OO多件。此外,馆后院还辟有一个花鸟苑。当中有数百上千年的乌龟,有能歌善舞会话的八哥等。由于馆藏丰富,工作有方,环境优美,所以,每天前来参观的海内外客人络绎不绝。曾多次荣获省、市、县的先进单位和文明单位,堪为“岭南文博一枝花”的称誉。

  睿元书院 位于雷州西湖公园内、寇公调之东。原为天宁寺西馆(曾建为寇公调),南宋成淳八年(1272年)郡守陈大震更词为院,即在寇公词内设莱泉书院,元初取苏轼“西湖平,状元生”诗,改名平湖书院。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海康知县谢邦基与名学者陈昌齐倡议重修,才更为今名。清末罢科举一兴学校,光绪三十年(1904年)元月,改书院为官立高等小学堂。数百年中,该院培养了大量人才。

  雷阳书院 建于明代,清光绪年间曾为广东六大书院之一。可惜已经拆毁。

  海原县农民协会旧址 位于雷城广朝南路柳絮东巷,为广东保存较好的农民协会旧址之一。旧称宾兴调,建于清咸丰七年(1857年),为平面二进四合院建筑。1926年4月17日,海康县农民协会宣告成立后以这里为活动基地,领导全县农民运动,推动了革命斗争的深入发展。

  雷州农民运动宣传讲习所旧址 位于府学宫大成殿之东,即文昌楼(砖木结构二层楼)。 1926年4月,农运领导人黄杰等在此举办雷州农运宣讲所。并与南路革命先驱黄学增、程庚等亲自讲课,为各地输送了一批农运骨干。

人物

  • 陈文玉(570—683年) 唐代先后任东合州和雷州刺史。今附城镇南田村人,聪敏好学,武力绝伦,威望高播。在陈、隋时期,借以双亲年老,谢辞朝廷荐举。唐贞观五年(613年)才接荐出任本州刺史。在职期间,精察吏治,安抚百姓,使雷州各族人民和睦相处,安居乐业,民皆富庶,风俗大变。同时奏请朝廷改东合州为雷州,组织营建雷州城池,为开发雷州半岛,促进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出了极大的贡献。唐太宗曾经降诏给予褒奖,说他“养晦数十年,恶事非君;受职父母邦,德政彰明”。雷州万众同钦,尊之为“雷祖”,并建庙立祠塑像纪念。
  • 白玉蟾 宋代广东唯一的画家、诗人。生卒不详,宋代闽清人,生于琼州,后迁雷州,过继白氏为子。白博览群书,具有很深的绘画、诗对、书法等艺术造诣,绘画最擅长梅竹,相传鄂州城隍庙壁上的竹林图就是他的亲笔。喜爱游学,不肯做官,有时还为百姓行医治病。
  • 冯彬 明嘉靖年间进土,历任平阳令、上海令、侍御史、松江太守等职。为官刚正不阿,施政有方,办案严暗,重视教育,政绩显著。又精通理学,娴熟词赋。晚年不与贪官污吏为伍,辞官归田。曾经修辑《雷州府志》,著述有《桐岚集》。
  • 莫玖(1655-1735年) 又名绍原,广东最早旅居海外的华侨之一,17—18世纪越南著名的华侨领袖,越南河仙镇的开拓者。白沙镇东岭村人。出身贫寒,胸怀大志,明亡时,飘流海外,先到真腊(柬埔寨),后迁安南(越南)。带领一批侨胞,在荒凉的海边开荒种地,艰苦创业,历经20多个春秋,终于开发出一个民殷物阜的河仙镇,使之成为一个国际重要海港。由于莫玖创建河仙镇功勋卓著,被安南王诏为女婿,且封为河仙候;死后,又被追封为开镇上柱国大将军武毅公,当地华侨尊称为莫太公。他的事迹载入周一良主编的《世界通史》及越南史书《大南实录》。
  • 陈瑸(1655-1718年) 清康熙年间进土,历任古田知县、台湾知县、刑部主事、刑部员外郎、台湾厦门道以及偏沅福建巡抚,与海南的海瑞、丘浚并称岭南三大清官。附城镇南田村东湖人。一生俭朴,为人慷慨,在职数十年,施政严明,廉洁爱民,政绩显著。上任台湾知县时,一举开监释放数百无辜黎民,传为佳话;居官他乡,不忘桑梓,奏请朝廷拨款并捐私款修筑东洋堤岸,造福乡民;秉公执法,敢斗贪官污吏,以平民愤,不但赢得平民百姓的拥戴,而且深受康熙皇帝的器重,死后赐谥“清端”。追授礼部尚书,由福建归葬海康,并在雷州府城建立“陈清端公祠”,1985年,海康县政府拨款在三元塔公园内新建“二公祠”。将他与陈昌齐的事迹陈列室内,以供后人参观学习。
  • 陈昌齐(?-1820年) 字宾臣,号观楼。清乾隆年间名进士,历任翰林院编修、河南道御史、兵部和刑部给事中、浙江温处兵备道等职,调风镇南田村人。昌齐学问渊博,既是考据、语言、文学的大师,又是我省近代精通天文、历算、医学、地理的著名科学家。在翰林院期间。曾先后在三通、四库等馆担任纂修官兼分校,对《永乐大典》的勘校、《四库全书》的编校作了不少贡献。他为人刚直不阿,不屈权贵,为官严于律己,宽以柔民。在京为官时,悉闻老家南田与邻村禄切结怨,即致书告诫父老乡亲:“有千年禄切,无百年观楼。”从而使两村重归于好,和睦相处。回雷州之后,又先后任雷阳书院山长和粤秀书院主讲,编纂了《雷州府志》、《海康县志》和《广东通志》。著述丰富,有科学著作《天学脞说》、《测天约术》、《天学纂要》、《地理书钞》,诗文结集《赐书堂集》,书法论述《临池锁语》等数百卷传世。
  • 乌石二(?-1810年) 原名麦有金,今房参镇乌石村人,又因排行第二,故叫乌石二。清嘉庆初年(1796年),与其胞兄乌石大(有贵)及弟乌石三(芝吉)等揭竿海上,从“见义勇为”、“劫富济贫、除暴安良”,走上反清的道路。他们提出“红旗飘飘,好汉任招;海外天子,不怕清朝”的口号,聚众数万人、大小船舶1000多艘,为当时五色帮中最强大的一支队伍。他们纵横出没于珠江口至钦州湾千多里长的海面,前后历时十多载,屡败清军,使两广、闽浙的统治者坐睡不安,使清朝皇帝大为震惊。嘉庆十五年(1810年)五月,叛徒张保仔出卖引诱,乌石二的船队驶入雷州湾双溪口处,两广总督百龄的水师包围镇压,乌石二、乌石大被俘,后遭惨杀。
  • 陈乔森(1832—1905年) 原名桂林,字一山,号擎雷山农。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举人,官户部主事,原籍遂溪县钢排村,同治初年迁居雷城东郊。乔森天资聪敏,记性惊人,能诗善赋,学识渊博,少小便有“雷州才子”之称。最擅长书法、绘画、诗词,并独具匠心地将书、画、诗、印融于一体。在京都、羊城名高望重,被誉为“岭南才子”。全国性的书画辞典都有他的记载。仕途不济,自京都归来,主讲雷阳书院3O多年,呕心沥血,栽桃育李,对雷州的文化教育功不可没。著作有《玉河秋泛图》、《猪归纵饮图》、《芦蟹图》、《亭榕诗钞》等。门人宋鑫其诗文遗稿,又有《海客诗文杂存》四卷行世。

参考条目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png 中华人民共和国区划
直辖市 北京市 | 天津市 | 上海市 | 重庆市
河北省 | 山西省 | 辽宁省 | 吉林省 | 黑龙江省 | 江苏省 | 浙江省 | 安徽省 | 福建省 | 江西省 | 山东省 | 
河南省 | 湖北省 | 湖南省 | 广东省 | 海南省 | 四川省 | 贵州省 | 云南省 | 陕西省 | 甘肃省 | 青海省 | 台湾省
自治区 内蒙古自治区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西藏自治区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特别行政区 香港特别行政区 | 澳门特别行政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