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莲寺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青莲寺

  青莲寺,位于山西省晋城市泽州县东南17公里硖石山麓。南临丹河,背依高山,雄峻秀奇,别有天地。寺分古青莲寺和青莲寺两部分。古青莲寺创建于北齐天保年间(550—559年),初名“硖石寺”,至唐太和二年(828年),创建上院即今青莲寺。咸通八年(867年),敕赐“青莲”为额。北宋太平兴国三年(987年),上院被赐名为“福岩禅院”,下院仍称古青莲寺,至此两寺分立。福岩禅院明代复称青莲寺,之后青莲寺、古青莲寺之名沿袭至今。

  古青莲寺坐北朝南。现存建筑有正殿和南殿,原有的东西配殿仅存基址。东侧有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建造的砖结构藏式八角形舍利塔一座,寺院西侧有一唐代慧峰法师石作墓塔,是1986年从寺西迁移而来。正殿,亦称大佛殿。面宽三间,进深六椽,单檐歇山顶。殿内方形佛坛上塑有释迦、阿难、迦叶、文殊、供养人6尊彩塑,唐风犹存。

  南殿,面宽进深各三间,平面长方形,单檐歇山顶。明间前后辟门,殿内佛坛宋代所筑,佛坛及两山墙下尚存残缺的宋代及晚期彩塑12尊。佛坛扇面墙后塑倒坐观音及童子。殿内保存有唐、宋、金碑各1通。唐碑上有宝历元年(825年)所刻“硖石寺大随元法师遗迹记”佛殿图,比西安大雁塔阴刻佛殿图稍晚,在建筑史上具有较高价值。

  青莲寺既上院,自唐后,历代皆有增建。寺前为平台,上建东西阁,阁后依次为天王殿、藏经阁、释迦殿、大雄宝殿。两厢分别建有左右对称的观音阁、地藏阁、经堂、僧舍。高低错落,左右对称。

  释迦殿面阔三间,进深六椽,平面呈方形,单檐歇山顶。梁架为彻上露明造,四椽栿对乳栿通檐用三柱,斗栱单抄单下昂五铺作,昂与耍头均作批竹式。补间无斗栱,只作隐刻。斗栱用材合宋《营造法式》六等材。殿顶举折平缓,出檐深远。大殿前后檐均在明间设板门,两次间置破子棂窗,前檐明间的地栿、立颊、上槛均为石作,表面线刻花卉纹饰,刻工精细,四周立柱为方形抹棱石柱。从石柱、门楣石刻题记可知,该殿创建于北宋元祐四年(1089年)。殿内佛坛上现存宋塑4尊。

  两厢的观音阁、地藏阁从石柱题记看,创建于北宋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现存除石柱、斗栱、梁栿等保留宋代建筑风格外,整体结构为清代重修样式。观音阁上现存宋代观世音像和十六尊者彩塑,地藏阁上存有地藏菩萨和十殿阎王,也为宋塑。观音阁楼下后墙中部,镶嵌北宋政和八年(1118年)《罗汉碑记》石碑l通,刊载十六罗汉及五百罗汉名号,其中五百罗汉名号,在现存记载中时代最早,是研究佛教史的重要资料。

  院东一堵山崖壁立,上平如台,长宽约丈余,相传是高僧慧远禅师注《涅架经》的掷笔台。明朝吏部尚书王国光有诗云:“高僧云卧到莲宫,台上传经写色空。落笔山头乘鹤去,老松犹响雨苍风。”台南端建有款月亭,古人誉之“珏山吐月”。亭内壁上嵌刻历代文人墨客赏月题诗。

  寺内现存唐、宋、明、清诸代碑刻十通,真、草、隶、篆各种字体齐备,是研究寺庙历史及书法艺术的珍贵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