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女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静 女

《诗经·邶风》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
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
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
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诗题与背景:

  《国风·邶风·静女》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邶风》中的一首诗。静女:娴静文雅之女。

  这是东周时期产生于邶地(今河南汤阴县境)的民歌。诗的内容是写一对青年男女幽会的情景,充满着愉快而幽默的情趣。


逐句释义: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娴静文雅的姑娘真美丽,约好在城边的角落里等我。却故意躲藏起来,惹得我挠头又徘徊。
  姝(shū):美好。
  俟(sì):等待,此处指约好地方等待。
  城隅:城角。一说指城上角楼。
  爱:通“薆(ài)”,隐藏。
  见(xiàn):通“现”,出现。一说是看见。
  踟蹰(chí chú):心里迟疑,要走不走的样子。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美丽姑娘真好看,送我一支小彤管。彤管红红的有光彩,喜爱你(彤管)的美丽。
  娈(luán):美好;面目姣好。朱熹:“娈,好貌。”
  贻(yí):赠;赠送。
  彤(tóng)管:红色的管状物。一说是管萧。一说红管的笔。一说是带有红色色泽的茅草根部。一说和下一章的“荑”是一物,有的植物初生时或者才发芽不久时呈红色,不仅颜色鲜亮,有的还可吃。
  有:形容词词头。
  炜(wěi):鲜明有光的样子。
  说怿(yuè yì):喜爱。说,通“悦”,和“怿”一样,都是喜爱的意思。
  女(rǔ):通“汝”,你。这里指代“彤管”。朱熹:“女,指荑而言也。”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从郊外采来茅荑赠送我,确实美丽又出奇。不是荑草真的美,(而是)美人送我爱意深。
  牧:野外;城邑的远郊。
  归荑(kuì tí):赠送荑草。归,通“馈”,赠送。荑,初生的茅草。古时有赠白茅草以示爱恋的习俗。
  荑(tí):白茅,茅之始生也。象征婚媾。
  洵(xún):通“恂”,诚然,确实。郑玄:“洵,信也。”
  异:与众不同。
  匪女(fēi rǔ):不是你(荑草)。匪,通“非”。
  美人:指赠送荑草给自己的姑娘。


静女 题图


作品赏析:

  此诗是《诗经》中的一首诗,是吟咏男女幽会,赠送信物,以表达甜蜜爱情的诗歌,表现了男子对恋人温柔娴静的称赞以及对她的深深情意,体现出年轻男女之间纯美爱情的美好。全诗三章,每章四句。构思灵巧,人物形象刻画生动,通篇以男子的口吻来写,充满了幽默和健康快乐的情绪,尤其是对于青年人恋爱的心理描写惟妙惟肖。


  首章写男女幽会。“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意思是文静美丽的姑娘,在城角下等候我。这两句既写出了幽会地点——在一个僻静之处的城角下;又写出了幽会的一方——女子的性情美和容貌美。从男子对女子的赞扬中流露出对女子的无限倾慕之情,赴会的欢欣、幸福之感沉浸其中。可是当男子兴冲冲地到了约会地后,却有点失望,见不到那女子。“爱而不见,搔首踟蹰”,女子故意躲藏起来,见不到她,急得我挠头来回去找。一个“爱”(隐藏)字,写出了那位女子不独文静,而且是一个天真活泼、风趣调皮的姑娘。而男子见不到她,用“搔首踟蹰”两种动作加以描述,把一个抓耳挠腮、手足无措的神态穷形尽相地描绘出来。透过外部表现,不难想见其热恋中的青年心境。


  二章写二人相会的情景。“静女其娈,贻我彤管”,二人相见后,女子以物相赠,表示深情。女子在隐蔽处,看到前来赴约的情人急得那般模样,于是便露了面,并且拿一支彤管赠送给他,去试探试探情人的反映。而男子又是怎么一个反映呢?“彤管有炜,说怿女美”,这是说当男子接赠物到手后,深有感触地说:这彤管光彩鲜艳,实在是太好了。表面上赞美彤管,实则又是赞美赠彤管的情人,颇有情趣地表达了深情。从下文“自牧归荑”句看,这个女子乃是个普通的牧羊女,因此有人揣测,所谓“彤管”,不会是笔或乐器之类,可能与“荑”一样,为小草之类。


  三章写对赠物的赞叹。“自牧归荑,洵美且异”,是说她从郊外带回的荑草赠送给我,实在美丽而出奇。情人赠送的荑草,本来是微不足道之物,他却看得那么美丽、那么神圣,再次说明对女子的深爱,比“彤管有炜”更深了一层,进了一步。“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是说并不是荑草美,而是因为美人送的,所以才觉得美。爱屋及乌的那种感情深切动人。


  全诗通过男女依约相会和馈赠信物等情节的描写,把相会时那种天真活泼生动、逼真的景象栩栩如生地展现出来,从而表达了纯真的爱慕之情。作为一首纯粹的爱情诗,《静女》所描绘的爱情就像一块璞玉,没有一点雕琢的痕迹,而为了让它闪烁更加美丽的光彩,每位欣赏者可以随心所欲地用真情、用心灵去打磨它,赋予它艺术上的美的质感。


  《静女》一诗,向来为选家所注目。现代学者一般都认为此诗写的是男女青年的幽期密约,也就是说,它是一首爱情诗。而旧时的各家之说,则多有曲解,未得其真旨。最早《毛诗序》云:“《静女》,刺时也。卫君无道,夫人无德。”郑笺释云:“以君及夫人无道德,故陈静女遗我以彤管之法。德如是,可以易之,为人君之配。”而《易林》有“季姬踟蹰,结衿待时;终日至暮,百两不来”、“季姬踟蹰,望我城隅;终日至暮,不见齐侯,居室无忧”、“踯躅踟蹰,抚心搔首;五昼四夜,睹我齐侯”之句,则反映齐诗之说,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遂渭“此媵俟迎而嫡作诗也”。所说拘牵于礼教,皆不免附会。宋人解诗,能破除旧说,欧阳修《诗本义》以为“此乃述卫风俗男女淫奔之诗”,朱熹《诗集传》也以为“此淫奔期会之诗”,他们的说法已经接近本义,但指男女正常的情爱活动为“淫奔”,仍是头巾气十足,与汉儒解诗言及妇女便标榜“后妃之德”同一弊端。


名家点评:

  元·许谦《诗集传名物钞》:“首言城隅,末言自牧,盖不特俟于城隅,抑且相逐于野矣。”

  清·陈震《读诗识小录》:“有写形写神之妙。”

  清·陈继揆《读风臆补》:“其传神处,尤在‘搔首踟蹰’四字耳。”


《诗经》简介:

  诗经英语:Book of Songs),十三经之一,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简称《诗》,或称“诗三百”。西汉时期将它正式奉为经典,才称为“诗经”,并沿用至今。《诗经》收录了自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约公元前11世纪至前6世纪)大约500年间的诗歌305篇,分为《国风》、《》、《》三大部分。其中的《国风》是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等15个诸侯国的土风歌谣,共160篇。《雅》是西周王畿地区的正声雅乐,共105篇,又分大雅和小雅。“大雅”31篇,用于诸侯朝会;“小雅”74篇,用于贵族宴享。《颂》是统治阶级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又分“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共40篇。另有6篇“笙诗”(《南陔》、《白华》、《华黍》、《由庚》、《崇丘》、《由仪》)只存篇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