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城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中华人民共和国 > 陕西省 > 渭南市 > 韩城市
陕西韩城市:党家村
陕西韩城市:盘河水库
陕西韩城市:司马迁祠
陕西韩城市:司马迁祠—高山仰止古牌坊
陕西韩城市:韩城古城—毓秀桥
陕西韩城市:司马迁祠墓
陕西韩城市:司马迁祠墓—芝秀古桥
陕西韩城市:韩城古城城隍庙一角

  韩城市汉语拼音:Hán Chénɡ Shì;英文:Hancheng City),中国陕西省辖县级市,渭南市代管,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位于陕西省东部,渭南市境东北部。东与山西省黄河相望。总面1595.9平方千米。户籍人口40.47万人,常住人口39.53万人(2012年末)。辖2个街道、6个镇。

  地处关中平原黄土高原过渡地带。最高处大岭海拔1783米。南部为侵蚀台原地形,海拔400~600米。黄河自北向南流经东部边境(长74千米),凿开河、盘河、芝水等9条河流均向东流入黄河。年降水量559毫米,年均气温13.5℃。矿藏有煤、铜、铁、磷、铝、石灰岩等。西(安)侯(马)铁路斜穿市境,108国道纵贯南北。

  韩城西周为韩侯国封地,后为梁伯国。春秋先为晋地,后属秦。秦惠文王十一年(前327)始置夏阳县。秦汉至南北朝仍称夏阳。隋开皇十八年(598)改称韩城县。唐时曾改名韩原,后又复名韩城。1948年成立韩城县人民政府,1983年10月改为韩城市,2012年5月升格为省内计划单列市,副地级市。韩城地面地下文物丰富,民俗民居具有特色,古城建筑格局与传统风貌保存完好。战国初,孔子高徒子夏来韩设教,韩城办学之风兴盛,民重耕读,因而人才辈出。一代史圣、两朝状元、三朝宰相、四代世家、父子御史、父子知州、祖孙巡抚、兄弟侍郎、南北尚书、一母三进士、一举一贡生等传为佳话。明清两代科举中试者1396人,其中进士119人,举人550人,贡生727人。官居五品以上者一百三十余人。明清时期全县书院有名的十多所,民国13年(1924)全县仅小学就有216所。

  韩城古建筑独具特色,是天然的古建筑博物馆。迄今保留下来的唐宋元明清各代古建筑一百四十多处,古遗址27处,尤以元代建筑多达20处,为陕西之最。明清四合院民居遍布城乡,格局独特,内涵丰富,三雕俱全,建造精良。党家村最为典型,堪称“民居瑰宝”。金城街区即韩城古城,格局古朴典雅,历史风貌保存完好。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司马迁祠墓,位于城南10公里芝川镇东南高岗上,祠中建有献殿、寝宫,古柏参天,环境幽静。龙门风景名胜区,龙门宽80米,形如闸口,扼黄河咽喉,水流湍急,汹涌澎湃。景点甚多,传说多与凿龙门相关。魏长城遗址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城南十余公里龙亭原上,较著名的秦万里长城早百余年。周原大禹庙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著名的元代建筑普照寺,城南有李自成住过的九间厅。

  • 邮编:715400 代码:610581 区号:0913

行政区划

  全市辖2个街道、6个镇:新城街道、金城街道、龙门镇、桑树坪镇、芝川镇、西庄镇、芝阳镇、板桥镇。市政府驻新城街道太史大街政府大院。

历史

  相传夏禹“导河积石,至于龙门”,因而史以“龙门”为韩城地域的代称。西周时为韩侯封邑。春秋时属晋国,称韩原。战国时属魏国,称少梁。战国末期秦国在此设夏阳县。至隋代改称韩城,并延续至今。1983年撤县设市,1986年被定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2007年被命名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2012年被评选为陕西省计划单列市,享受地级市待遇。

  夏、商属雍州,《书·禹贡》有“龙门,禹贡雍州之域”的记录。相传夏禹“导河积石,至于龙门”,因而史以“龙门”为韩城地域的代称。

  西周初年,周武王之子(名佚传)封于韩,食采于韩原一带,称韩(侯)国。周宣王时,秦仲少子康又受封于梁山,是谓梁(伯)国。周襄王十一年(前641年)为秦穆公所灭,今韩城市南古少梁即其都。明《韩城县志》载:“韩,候、伯之国也”。

  春秋时,晋封韩武子万于韩原。《博物志》载:“韩,武子采邑”。武子后,献子厥从封姓为韩氏,当时,晋占有河西之地与秦接壤。周襄王七年(前645年),秦与晋惠公夷战于韩,秦败晋,虏其君,晋献河西地。周顷王二年春(前617年),晋伐秦,取少梁。

  战国时,周贞定王二十八年(前441年),少梁城属魏。周威列王十四年(前412年),魏攻占秦繁庞。周安王二十六年(前376年),韩、赵、魏三分晋地,少梁属魏。周显王七年(前362年),秦败魏于少梁,俘魏相公孙痤,攻取魏繁庞城。周显王十五年(前354年),秦与魏战元里(在今大荔县境内),斩首七千,取少梁。秦惠文王十一年(前327年),秦更少梁为夏阳,置邑。

  秦灭六国,夏阳属内史地。

  西汉高祖元年(前206年)正月,项羽先后分封三王,董翳被封为翟王,领陕西北部地区。八月,刘邦入关中。景帝前元二年(前155年),分内史郡之一部分为左内史。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左内史更名为左冯翊。夏阳属之。

  新莽时,改夏阳为冀亭,属列尉大夫治。

  东汉时期,光武中兴,国都东迁,西京三辅(京兆伊、左冯翊、右扶风不变,冀亭又复名夏阳,仍属左冯翊。光武帝建武元年(25)至明帝永平二年(59),合阳并入夏阳。

  三国时期,魏国雄居中原,夏阳属魏雍州冯翊郡,晋仍因之。后属华山郡。

  东晋穆帝永和五年(349),上郡治所由肤施(今延安)迁居夏阳避羌乱。七年(351),苻健在长安建立前秦,夏阳属之。

  南北朝时,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一年(487),夏阳属华州华山郡。西魏废帝元钦二年(553),隶同州武乡郡。宇文觉废魏建立北周,明帝二年(558),夏阳并入合阳。

  隋开皇十八年(598),夏阳自合阳分出,重新设县,以古韩国改名韩城,属冯翊郡。

  唐高祖武德元年(618)改属西韩州。八年(625)州治迁韩城,领韩城、合阳、河西三县。太宗贞观八年(635)废州。肃宗乾元元年(758),改韩城为夏阳,隶河中府。昭宣帝天成二年(905)更名韩原县。

  五代后梁时,仍属河中府。后唐明宗天成元年(926)复名韩城,隶同州。

  北宋,隶永兴路定国军冯翊郡。南宋高宗建炎二年(1128>正月,金将娄宿,自韩城履冰入陕,关中遂没于金。金宣宗贞佑三年(1215年),设祯州,领韩城、合阳二县。

  元世祖至元元年(1264)废州为县,二年又复设祯州,县址迁至今县城西北二十里土岭。元顺帝至元六年(1340),撤祯州,改属同州,县址迁回原址。

  明太祖洪武七年(1374),韩城属陕西布政使司西安府同州潼关道。

  清初沿用明制,属西安府同州潼关道。雍正三年(1725),改同州为直隶州。十三年(1735)同州升府,韩城仍属之。

  辛亥革命后,属陕西省关中道,民国十七年(1928),取消道制,直属省辖。民国二十八年(1939),属第八行政督察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1948年3月24日,韩城第二次解放。初属黄龙分区。1949年6月改属大荔分区。1950年5月大荔分区撤销,改属渭南分区。1956年10月,直属省辖。1959年1月,合阳县及黄龙白马滩公社并入韩城。1961年8月,恢复原建置,仍渭南专区,1972年3月改专区为地区,韩城仍为辖之。

  1983年10月国务院批准,1984年1月正式改县为市,仍属渭南地区。1985年2月国务院批准为对外开放城市。

  1996年,韩城市面积1621平方千米,人口36万人。辖2街道6镇13乡:新城街道、金城街道、西庄镇、龙门镇、桑树坪镇、芝川镇、龙亭镇、昝村镇、乔子玄乡、芝阳乡、嵬东乡、板桥乡、薛峰乡、大池埝乡、盘龙乡、王峰乡、林源乡、枣庄乡、独泉乡、苏东乡、夏阳乡。市政府驻新城街道。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韩城市常住总人口387041人,其中:新城街道46310人、金城街道33511人、龙门镇39178人、桑树坪镇14324人、龙亭镇21240人、芝川镇20937人、西庄镇24789人、昝村镇17023人、苏东镇26899人、大池埝镇20256人、盘龙镇6358人、乔子云乡9236人、芝阳乡24849人、嵬东乡17348人、夏阳乡20118人、板桥乡13284人、薛峰乡4950人、王峰乡10988人、枣庄乡6849人、独泉乡3123人、林源乡5461人。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韩城市常住总人口391164人,其中:新城街道112936人,金城街道51430人,龙门镇55847人,桑树坪镇20012人,龙亭镇16483人,芝川镇19246人,西庄镇25245人,昝村镇14360人,芝阳镇20121人,盘龙乡5966人,乔子玄乡7447人,嵬东乡11495人,板桥乡9971人,薛峰乡4873人,王峰乡12665人,独泉乡3067人。

  2011年,撤销独泉乡并入桑树坪镇,撤销盘龙乡并入西庄镇,撤销薛峰乡、板桥乡合并设立板桥镇,撤销乔子玄乡并入芝阳镇,撤销王峰乡设立王峰镇,撤销嵬东乡设立嵬东镇。调整后,韩城市辖2个街道、10个镇:新城街道、金城街道、龙门镇、桑树坪镇、龙亭镇、芝川镇、西庄镇、昝村镇、芝阳镇、嵬东镇、板桥镇、王峰镇。

  2012年5月升格为省内计划单列市,副市厅级。

  2012年末,韩城市面积1595.9平方千米,户籍人口404725人,常住人口39.53万人。2013年末,韩城市辖2个街道、10个镇,共有23个社区、275个行政村,市政府驻新城街道。

  2015年初,撤销龙亭镇、嵬东镇,并入芝川镇;撤销昝村镇,并入西庄镇;撤销王峰镇,并入桑树坪镇。调整后,全市辖2个街道、6个镇:新城街道、金城街道、龙门镇、桑树坪镇、芝川镇、西庄镇、芝阳镇、板桥镇。

地理

  韩城市位于关中平原东北隅,距省会西安200公里,北依宜川,西邻黄龙,南接合阳,东隔黄河与山西省河津、乡宁、万荣等县市相望。地处北35°18′50″-35°52′08″,东经110°7′19″-110°37′24″。南北最长处50.2公里,东西最宽处42.5公里。边界总长168公里。总面积1621平方公里,占陕西省面积的0.79%,耕地42万亩,地形地貌为“七山一水二分田”。

  境内有山、有川、有原,地质构造复杂,气候温和,光照充足。西部、北部为山区,属梁山山系,占全市总面积的69%,一般海拔800至1,300米,最高海拔1,783米,东南部为川、原、滩区,在平原区中,平原、沟壑相间,一般海拔400至600米,最低海拔357米。西北部是山区,有成片的天然林、野生动物和药材等,沿山地带矿产资源丰富,其中以煤炭储藏量最大,被誉为渭北“黑腰带”上的一颗“明珠”;东南部为川原,农业生产条件较好,盛产小麦、玉米和棉花、蔬菜。以能源、电力、钢铁为主的工矿企业正在蓬勃发展;各种自然资源也逐步被开发利用。

经济

  韩城地区煤炭资源丰富,到今天,已发展成以煤炭、机焦、钢铁工业为主的重工业基地。

  韩城地处渭北地区。地形西部为山区、丘陵,东部紧依黄河为平原、河谷,林木资源丰富。全市年平均气温13℃,降水量559毫米。主要农产品有小麦、玉米、花椒等。特产韩城大红袍花椒,是受国家保护的原产地域产品。

  韩城市是西部百强县(市)之一。2013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268亿元,比上年增长13.6%,增速高于全省2.5个百分点,高于渭南1.1个百分点;财政总收入36.3亿元、增长20.3%,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9.03亿元,增长24.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00亿元,增长27.7%,增幅位居渭南前列;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分别达到27435元和10135元,同比增长11%和14.5%。

  韩城工业特色明显,能源工业发展迅猛,循环经济占据主导地位,形成了煤炭、焦化、钢铁、大唐韩城第二发电厂电力等四大支柱产业,年生产能力分别达到700万吨、500万吨、600万吨,电力装机容量270万千瓦,中国500强企业、陕西第一、生产能力300万吨的龙门钢铁集团;境内有年产原煤400万吨的陕西韩城煤业公司、总装机240总装机容量240万千瓦的韩城二电厂、中国500强企业、陕西第一、生产能力300万吨的龙门钢铁集团,以及黄河矿业公司、海燕焦化、中鲁果汁、黑猫炭黑等一大批民营企业,正在建设的年产500万吨焦化企业正在建设之中。

  农业特色鲜明,形成椒、果、菜、畜四大主导产业,“大红袍”花椒以粒大、皮厚、色鲜、味浓而驰名中外,年产4000万斤,占到全国的1/6。成为全国最大的花椒生产基地2000年被国家林业局命名为“中国名优经济林花椒之乡”,2001年成功注册“ 韩城大红袍花椒”证明商标。建成西塬、芝阳两大花椒集散市场和重庆菜园坝直销市场。苹果面积稳定在10.2万亩,总产达6.7万吨,产值7770万元,以韩城中鲁果汁公司为龙头的农副产品加工 业迅速发展,所产果汁2万余吨。蔬菜面积3.5万亩,其中标准化日光大棚2350座,蔬菜总产9.5万吨,产值2635万元;畜牧业发展较快,全市肉、蛋、奶产量分别达到7540吨、3530吨、610吨,畜牧业产值达到5540万元。

文化

历史文化名镇、名村

  西庄镇党家村,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第一批,2003年10月8日公布)

民俗

  韩城有良好的人文和自然景观,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为发展文化提供了资源基础。

  韩城民间社火种类繁多。有秧歌、皮影;社火主要有:高跷芯子、锣鼓、烟火、跑旱船、耍神楼、跑竹马等。在祀神社火中,以耍神楼为代表。在游艺社火中,以芯子最有特色。

  耍神楼本来是西庄八社迎送法王上庙时耍的祭祀社火,舞姿剽悍神勇,表演别具一格,被誉为韩城社火之王。西庄镇东庄村的"耍神楼"社火节目多次在省内外表演,声名远震。

  逢年过节,韩城的社火队列中,总少不了芯子。南塬是抬芯,高约丈余,惊险热烈;而北塬则盛行背芯,欢快潇洒,更有特色。背芯表演在历史上常有射虎(即猜谜)穿插其间,文化韵味很浓。

  韩城秧歌是在韩城流行很久、歌舞色彩很浓的地方戏,其优美的唱腔很为韩城群众喜爱。在别的剧种占据了舞台的情况下,它也走进了社火的队列之中。锣鼓是社火的乐队。黄河锣鼓的狂放表演使色彩缤纷的社火队有声有色。"田家自有乐,农民鼓舞春",为欢庆丰收而表演的"百面锣鼓"也很为韩城群众所喜爱。

陕西韩城市:韩城围鼓

  韩城围鼓 一种古老的社火表演形式,盛行于韩城西部山区,尤以薛峰乡王村最具代表性,又名十二村锣鼓。韩城围鼓是一种地方性民间鼓乐,它阵营壮观、气势宏伟、形式多样。它源于战争、生活,表演形式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战争、生产、生活、风俗习惯、乡土民情等内容,同时融入了喜庆的因素。随着社会的发展,群众将其用于庆贺风调雨顺,国泰民安,颂扬公德、自娱自乐。韩城围鼓的特点是:一、气势壮观。它是由百人、千人组成鼓对,多用于大型庆典、祭祀活动,其效果气势磅礴可谓“锣鼓喧天”给人以鼓舞、催人奋进。二、鼓点繁华。鼓点多采用16分音符和32分音符,切分音,休止也多处使用,节奏多变,鼓、声和谐悦耳,久听不厌。三、曲牌优美。围鼓大体可分为十个曲牌。1、阔步行进(行鼓) 2、龙腾虎跃(对鼓) 3、太平盛世(悬锤) 4、热火朝天(紧三锤)5、喜气洋洋(定格八)6、百折不挠(四折子)7、龙飞凤舞(打细乐)8、五谷丰登(摘豆角)9、百鸽求偶(鸽子旋涡)10、继往开来(实内通)。四、易于普及。韩城围鼓既适用于大型庆典的演奏活动,也常用于婚嫁、宴请及春节、庙会的演奏。它既可以千百人齐奏对阵,也可以七八付铙、三四面鼓进行小合奏。独奏也屡见不鲜。

韩城十三花

  韩城川原户户养猪,逢事请客,必杀猪招待。创造出了不同形色的猪肉系列菜肴,典型者,当推“十三花”,即十三道菜。分别为“五大、五小、一糕、一汤、一丸子”。“五大”即红肉、白肉、酥肉、杂烩(雅称“全家福”)、蛋卷;“五小”即烧肚丝、烧腰花、烧肥肠、烧蹄筋、海带粉;“一糕”为甜糕,“一汤”为勾芡甜汁;“一丸子”为瘦肉丸子汤。十三个菜上完之后,再上主食。主食多为馍菜。菜一般为四个,称“四座菜”,两热两凉,两荤两素。两热为炒肉丝、炒白菜加猪肉臊子(俗称“小炒”);两凉为凉拌三丝和醋溜白菜(或醋溜莲菜)。

旅游

风景名胜

  韩城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古城内至今仍保存有大量历史街道和住宅,有唐至清各代的古建筑140多处。司马迁墓和祠等十五处古建筑群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数量在中国所有县、县级市和地级市辖区中位居前几名。其中,位于城北的党家村更因密布着明清四合院式宅院,而被命名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位于昝村镇的梁带村两周遗址被评为2005年度中国十大考古发现。目前,韩城市已在老城区外兴建了新城区,以保护老城的历史风貌和布局。韩城的文化遗产极为丰富,最具代表性质的有门楣题字、百面锣鼓、耍神楼、秧歌等。近年来,韩城市依托丰富的文物资源,旅游业得到了迅速发展,初步形成了南司马迁祠墓、中古城和党家村、北龙门的旅游格局,并融入了全省旅游东环线。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司马迁墓和祠、韩城大禹庙、韩城普照寺、韩城文庙、韩城城隍庙、党家村古建筑群、魏长城遗址、梁带村遗址、法王庙、北营庙、玉皇后土庙、韩城九郎庙、庆善寺大佛殿、紫云观三清殿、毓秀桥。

  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关帝庙正殿、三清殿扶荔宫遗址、东营庙、弥陀寺、三义墓、柳枝关帝庙、吉灿升故居、韩城苏家民居、韩城高家祠堂、韩城解家民居、韩城古街房10号、永丰昌(酱园)旧址、韩城郭家民居、八路军东渡黄河出师抗日纪念地

韩城八景

  1. 禹门春浪:禹门口禹门三叠浪。相传鲤鱼跳龙门之说发于此。
  2. 猴山秋韵:薛峰山因为其西北处有一风化石的外形跟顽猴非常相像而又名猴山,再配当地深秋的美景。
  3. 横山烟雨:板桥火炬村横山道观之烟雨与香火交互产生之幻化美景。
  4. 象岭春晓:位于象山中学西边的象山,因其形似俯卧之大象,象首南面饮狮山潭中之水,故称。
  5. 嵬峰摩霄:位于韩城西25公里处,旧时建有庙宇,多植松柏,多为文人骚客造访,另,其西香山亦为韩城一名胜,诗人白居易晚年隐居于此,后人有“九老图”传世,诗人故后葬于龙门山。
  6. 圆觉晨钟:即今烈士陵园,旧时为圆觉寺,寺东为钟,以西为鼓,古人所称晨钟暮鼓是也。
  7. 苏柏南柯:位于韩城西北处,汉苏武墓建于其上,古时合抱松柏常青,柯树皆南向。
  8. 龙泉秋稼:因泉处于圆觉寺内龙王神座下得名,唐初四杰之一王勃与韩城好友曾观龙泉之美景。

人物

参考条目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png 中华人民共和国区划
直辖市 北京市 | 天津市 | 上海市 | 重庆市
河北省 | 山西省 | 辽宁省 | 吉林省 | 黑龙江省 | 江苏省 | 浙江省 | 安徽省 | 福建省 | 江西省 | 山东省 | 
河南省 | 湖北省 | 湖南省 | 广东省 | 海南省 | 四川省 | 贵州省 | 云南省 | 陕西省 | 甘肃省 | 青海省 | 台湾省
自治区 内蒙古自治区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西藏自治区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特别行政区 香港特别行政区 | 澳门特别行政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