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松汀驿”的版本间的差异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第18行: 第18行:
 
  《题松汀驿》是[[唐代诗人]][[张祜]]所作的一首题壁诗,题写在江苏南部太湖边上的松汀驿舍墙壁上,体裁为[[五言律诗]]。《[[千家诗]]》收录此诗。
 
  《题松汀驿》是[[唐代诗人]][[张祜]]所作的一首题壁诗,题写在江苏南部太湖边上的松汀驿舍墙壁上,体裁为[[五言律诗]]。《[[千家诗]]》收录此诗。
  
松汀驿:驿站名。在江苏境内太湖的边上。
+
松汀驿,驿站名。在江苏境内太湖的边上。
  
 
题目“松汀驿”,从来没有人加注,不知在什么地方。唐汝询云:“驿之所在未详,疑必依枕山陵,襟带江海。其高原险绝,则为鸟道;其小径幽僻,则通人烟。斯固隐沦之所藏乎?”唐汝询、吴昌祺都是松江人,却不敢设想这个“松汀驿”乃是“松江驿”之误。在题咏旅途的唐诗中,没有见过第二个“松汀驿”,而“松江驿”却是常见的。许浑、窦巩都有题松江驿诗。由吴入越,舟行必取道松江。松江驿在太湖之东,故诗云“苍茫泽国东”。这个江字,大约很早已误成汀字,故各本都作松汀,而无法在地理书中找到作注的资料。
 
题目“松汀驿”,从来没有人加注,不知在什么地方。唐汝询云:“驿之所在未详,疑必依枕山陵,襟带江海。其高原险绝,则为鸟道;其小径幽僻,则通人烟。斯固隐沦之所藏乎?”唐汝询、吴昌祺都是松江人,却不敢设想这个“松汀驿”乃是“松江驿”之误。在题咏旅途的唐诗中,没有见过第二个“松汀驿”,而“松江驿”却是常见的。许浑、窦巩都有题松江驿诗。由吴入越,舟行必取道松江。松江驿在太湖之东,故诗云“苍茫泽国东”。这个江字,大约很早已误成汀字,故各本都作松汀,而无法在地理书中找到作注的资料。

2020年11月17日 (二) 00:38的版本

学生古诗词经典读本: (1-3年级) (4-6年级) (7-12年级) 经典名句 唐诗三百首 千家诗


题松汀驿

唐·张祜

山色远含空,苍茫泽国东。
海明先见日,江白迥闻风。
鸟道高原去,人烟小径通。
那知旧遗逸,不在五湖中。


诗题与背景:

  《题松汀驿》是唐代诗人张祜所作的一首题壁诗,题写在江苏南部太湖边上的松汀驿舍墙壁上,体裁为五言律诗。《千家诗》收录此诗。

松汀驿,驿站名。在江苏境内太湖的边上。

题目“松汀驿”,从来没有人加注,不知在什么地方。唐汝询云:“驿之所在未详,疑必依枕山陵,襟带江海。其高原险绝,则为鸟道;其小径幽僻,则通人烟。斯固隐沦之所藏乎?”唐汝询、吴昌祺都是松江人,却不敢设想这个“松汀驿”乃是“松江驿”之误。在题咏旅途的唐诗中,没有见过第二个“松汀驿”,而“松江驿”却是常见的。许浑、窦巩都有题松江驿诗。由吴入越,舟行必取道松江。松江驿在太湖之东,故诗云“苍茫泽国东”。这个江字,大约很早已误成汀字,故各本都作松汀,而无法在地理书中找到作注的资料。

这是作者题写在驿舍墙壁上的一首写景诗。松汀驿,从 诗中描写的五湖风光看来,其地当在今江苏省南部太湖附 近,张祜始居姑苏(今苏州),后隐丹阳,其一生行迹主要也 是在这一带地方。


这是一首一首写景诗。表达了对访友不遇的遗憾,同时描绘了松汀驿的美景。全诗描写了山色、水光、东海日出、白浪涛声,以及山间险峻的羊肠小道,用江南水乡的特有景物构成了一幅气象壮阔、风光明丽的风景画,达到了景与神会、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

《题松汀驿》是唐代诗人张祜题写在江苏南部太湖边上的松汀驿舍墙壁上的一首写景诗。此诗表达了对访友不遇的遗憾,同时描绘了松汀驿的美景。全诗描写了山色、水光、东海日出、白浪涛声,以及山间险峻的羊肠小道,用江南水乡的特有景物构成了一幅气象壮阔、风光明丽的风景画,达到了景与神会、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


这首诗是诗人到太湖找不到朋友,落脚在湖畔一个名叫松汀驿的驿站时,题在壁上的诗。张祜始居姑苏(今江苏苏州),后隐居丹阳(今属江苏),其一生行迹主要在苏南太湖附近一带地方。


逐句释义:

  山色远含空,苍茫泽国东: 无边的山色,连接着遥远的天空,东南的泽国,在苍茫的烟波之中。 从松汀驿看去,青青的山色远远和天空相连,东边的水乡泽国烟波迷茫。


  含:包含。
  空:指天空。
  苍茫:形容无边无际的样子。
  泽国:形容水多的地方。唐·李嘉祐《留别毗陵诸公》诗:“凄凉辞泽国,离乱到乡山。”此指太湖及其吴中一带。


  海明先见日,江白迥闻风: 多么明亮的海水,托出一轮红日,明镜般的江水,风掀银浪起涛声。 海上黎明之时,最先看到日出;江上白浪滔天,远远地能听到风声。


  海:地面潴水区域大而近陆地者称海。内陆之水域大者亦称海,此处指太湖。
  江白:江水泛白波。
  迥:远。
  泽国:形容水多的地方。唐·李嘉祐《留别毗陵诸公》诗:“凄凉辞泽国,离乱到乡山。”此指太湖及其吴中一带。


  鸟道高原去,人烟小径通: 山路险峻啊,只有飞鸟才能通过,人烟稀疏啊,连接着弯曲的小路。 鸟飞之道在高原上,人烟村落条条小道相通。


  鸟道:指仅容飞鸟通过的道路,比喻险峻狭窄的山路。南朝·梁·沈约《悯涂赋》:“依云边以知国,极鸟道以瞻家。”
  人烟:住户的炊烟,泛指人家。古人烹饪时都以柴草为燃料,燃烧时会产生浓烟,所以见到炊烟就表示有人居住。三国·魏·曹植《送应氏二首》之一:“中野何萧条,千里无人烟。”
  迥:远。
  泽国:形容水多的地方。唐·李嘉祐《留别毗陵诸公》诗:“凄凉辞泽国,离乱到乡山。”此指太湖及其吴中一带。


  那知旧遗逸,不在五湖中: 隐居的旧友哟,你在泽国的何处?我跑遍了五湖,未寻到你的行踪。 哪知我要寻找的旧时隐逸之士,已不在这太湖之中。


  旧遗逸:旧日的隐逸之士。此指遗世独立的老朋友。遗逸,隐士;遗才。唐·方干《题悬溜岩隐者居》诗:“见说公卿访遗逸,逢迎亦是戴乌纱。”
  五湖:此指太湖。《国语·越语下》:“果兴师而伐吴,战于五湖。”韦昭注:“五湖,今太湖。”


作品赏析:


《题松汀驿》是唐代诗人张祜题写在江苏南部太湖边上的松汀驿舍墙壁上的一首写景诗。此诗表达了对访友不遇的遗憾,同时描绘了松汀驿的美景。全诗描写了山色、水光、东海日出、白浪涛声,以及山间险峻的羊肠小道,用江南水乡的特有景物构成了一幅气象壮阔、风光明丽的风景画,达到了景与神会、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

这是作者题写在驿舍墙壁上的一首写景诗。松汀驿,从 诗中描写的五湖风光看来,其地当在今江苏省南部太湖附 近,张祜始居姑苏(今苏州),后隐丹阳,其一生行迹主要也 是在这一带地方。

这首诗是诗人到太湖找不到朋友,落脚在湖畔一个名叫松汀驿的驿站时,题在壁上的诗。张祜始居姑苏(今江苏苏州),后隐居丹阳(今属江苏),其一生行迹主要在苏南太湖附近一带地方。


松汀驿只是太湖东岸边上的一个供人宿食及停车置马的小旅店,但却美景无限,可见太湖的美名绝非虚传。太湖古称震泽、笠泽、五湖,面积古称三万六千顷。因为水秀山明,湖中水产丰富,所以开发得很早,在春秋时代就是吴王夫差打猎游憩的地方。


前六句通过对山色、水光、日出、涛声以及山间险峻的羊肠小道的描写,表达了作 者对松汀驿美景的喜爱之情;②最后两句通过写未遇见隐居旧友,表达了作者的遗憾之情。


此诗前六句描写了山色、水光、东海日出、白浪涛声,以及山间险峻的羊肠小道,用江南水乡的特有景物构成了一幅气象壮阔、风光明丽的风景画。结尾二句意义不甚可解。唐汝询解云:“因想世人皆以五湖为隐士栖逸之所,殊不知古时之遗逸,乃有不居五湖而在此中者。其意必有所指,地既无考,人亦宜阙。”因此他就说结句有含蓄,实则含蓄些什么,他自己也说不出。吴昌祺在《删订唐诗解》中删去了唐汝询的解释,批云:“其驿或在吴越间,故望五湖而意其有逸民。”后来屈复却说:“言高原小径,既通人烟,则遗逸斯在,而那知其不然也。”三家对结句的体会,都不相同。因为“那知”和“不在”的关系很不清楚。唐解“那知”为“岂知”,意为:岂知旧时隐士,不在五湖而在此地。吴解“那知”为“安知”,意为:怎么知道旧时的隐士不会在这五湖中呢?屈解“那知”亦为“岂知”,但是作肯定语气。施蛰存则认为,这里的“旧遗逸”指旧时隐士,可能就是范蠡。他把最后两句的意思理解为:但恨如今的五湖中,已无范蠡可追随。这末二句是从前面“人烟小径通”的进一步联想而来。“五湖遗逸”是整幅风景画的一个构成部分。前六句是实写,后二句是虚写,虚实结合,给此诗带来了想象的空间和余味,而避免了板滞之嫌。


所谓“五湖”,指的就是太湖及其附近的几个湖泊。春秋 时代,这里属于吴、越二国的交界地区。当时,有一位楚国人 范蠡从越王勾践二十余年,助勾践攻灭吴国后辞官而去,从 此泛舟于五湖之中,隐居不出。这个故事被后世诗人们常常 用作表示退隐的典故。如李白诗“少年早欲五湖去,见此弥 将钟鼎疏”(《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与张祜同时代的温 庭筠亦有 “谁解乘舟寻范蠡,五湖烟水独忘机” (《利州南 渡》) 之句。李白是在表示他早有隐居之念而欲舍却富贵荣 华,温庭筠则是叹息今日已无范蠡那样的隐士,言下亦大有 放浪江湖之意。至于张祜这首《题松汀驿》既不是李白式的 表态,也并非温庭筠式的向往,而是暗暗地以隐士自谓。

       但是,正像风景画中有时也不免出现一个小小的人影作 为点缀那样,此诗的末尾二句也只是一种衬托,主要内容还 是写景。五湖位于长江下游,距东海不远,这一带湖泊众多, 河网纵横,真可谓是“水乡泽国”。而五湖之中的最大者太湖, 其沿岸和水中又有灵岩、东洞庭、西洞庭、马迹和惠山等山峰 多处,兼有山水之胜。诗的前六句描写了山色、水光、东海日 出、白浪涛声,以及山间险峻的羊肠小道等,用这些江南水乡 的特有景物构成了一幅气象壮阔、风光明丽的风景图。毫无 疑问,这是“景与神会”,“情景交融”的结果,作者的态度是热 爱和赞美,并且表现得蓬勃有生气,不论是“海明见日”、“江 白闻风”的描写,还是小径通人烟的想象,抑或是“山色含 空”,“泽国苍茫”的广阔背景都给人一种形象的力感和振奋 的情绪。末二句是从前面“人烟小径通”的进一步联想而来。 “逸”指隐居的逸人高士,是范蠡那样泛舟五湖的人。“旧遗 逸”即指范蠡之后,今天在此隐居之人。“那知……”“不在……” 二句连读,否定之上再加否定(“那”在此处作疑问副词,相当 于“何”),分明是肯定的语气了。两句的意思是说,这里还住 有隐居之士,其中或许也包括作者自己在内。 
       这样,“五湖遗逸”就成了这幅风景图画的一个构成部 分。只是前边六句之景是实写,末二句之隐者是虚写,虚实结 合,给此诗带来了想象的空间和余味,而避免了板滞之嫌。 
       旧注中有的认为此诗是作者寻人不遇而作,是因为将 第七句的“那”字作了疑问代词,把“旧”解作“耆旧”而忽略 了“遗”字,于是就成了隐者“不在”的意思了。通观全诗,这 样理解不免有些割裂之弊,所以我们不取。



名家点评:

  明·李攀龙、叶羲昂《唐诗直解》:三、四景妙,馀亦平。

  明·李攀龙《唐诗选》:玉遮曰:“海明”句彩绝,警绝。

  明·唐汝询《唐诗解》:质净浑雅。次联峻爽,在四虚字。结更含蓄。大历以前语。

  明·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李梦阳曰:此作音响协而神气王。蒋一梅曰:似金山寺作较胜。唐汝洵曰:次联峻爽,在四虚字。结更含蓄,大历以前语。唐解驿之所在未详,疑必依枕山陵,襟带江海,其高原险绝,小径幽僻,斯固隐沦之所也。因想世人,皆以五湖为栖逸之所,殊不知古之遗逸,乃有不居五湖而在此中者。其意必有所指,地既无考,人亦宜阙。

  清·范大士《历代诗发》:庄雅有盛唐风格。


作者简介:

  张祜(约785—约852年),唐朝诗人。字承吉,南阳(今属河南)人,一作清河(今属河北)人。初寓姑苏,后至长安,为元稹排挤,曾漫游各地,晚至淮南。爱丹阳曲阿地,遂隐居以终。诗多写落拓不遇的情怀和隐居生活,对时政亦有所讽谏。又以宫词著名。有《张承吉文集》。《全唐诗》编其诗二卷,收录其诗作366首。(《唐诗纪事》卷五二、《唐才子传》卷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