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王堆汉墓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马王堆汉墓英语:Mawangdui Han Tombs),中国西汉初期长沙国丞相、轪侯利仓及其家属的墓葬。位于长沙市东郊。所在地曾被讹传为五代十国时楚王马殷的墓地,故称马王堆。1972~1974年发掘出1、2、3号墓。2号墓出土“长沙丞相”、“轪侯之印”和 “利仓”3颗印章,知墓主即第一代轪侯利仓本人。据《史记》和《汉书》记载,利仓为长沙相,于汉惠帝二年(前193)卒。1号墓出土一具50岁左右的女尸,又出“妾辛追”名章,墓主应是利仓的妻子。3号墓遗骸为30多岁的男性,墓主可能是利仓之子。墓内出土的木牍上有“十二年十二月乙巳朔戊辰”等字样,表明下葬年代为汉文帝十二年(前168)。这几座墓的发掘,为研究汉初的社会经济及历史文化和生活习惯,提供了极为重要的资料。

墓葬形制

3座墓都有坟丘,坟丘下是带斜坡墓道的竖穴土坑。坑口平面接近方形,口下有多层台阶,墓坑往下逐层缩小。1号墓墓口长19.5米、宽17.8米,深16米,2号和3号墓略小。棺椁用巨大的木板制成,置于墓底正中。椁室上下四周塞满木炭和白膏泥,上面层层填土夯实。1号墓四棺一椁;2号墓棺椁已朽,推测为二棺一椁;3号墓三棺一椁。椁室内由隔板隔成4个边箱和中间棺室。木椁平素,木棺涂漆施彩绘。1、3号墓的内棺还饰绒圈锦,棺盖上覆盖帛画一幅。1号墓女尸年龄约50岁,全身裹殓衣被20层。经解剖检验,外形、内脏器官均保存完整,这在世界尸体保存记录中十分罕见,当因墓室密封,形成恒温、恒湿、缺氧、无菌地下环境所致。2号墓早期被盗,骨骼已散乱。3号墓墓主仅存骨骼,经测定为30岁左右男性。

墓室、棺椁和女尸

3座墓的地面上,原有大小相仿、东西并列的两个圆形土冢,底径各约40米,高约16米。3墓都是长方形竖穴墓,北侧均有墓道。1号墓墓坑最大最深,墓口长19.5米、宽17.8米,以下有4层台阶,再下是斗形坑穴(见下图:马王堆1号墓横剖面)。另两墓墓坑略小、较浅,墓壁只有3层台阶。3座墓的墓底和椁室周围都塞满木炭和白膏泥,然后层层填土夯实。1号墓木炭层外的白膏泥厚1~1.3米,封固严密,形成高标准的恒温、恒湿、缺氧、无菌环境,故墓内的多层棺椁、墓主尸体及随葬器物都完好地保存下来。另两墓的白膏泥堆积较薄,分布不匀,密封程度不好,墓内的保存情况不如1号墓,尤以2号墓最差。

马王堆1号墓横剖面

1、3号墓的棺椁保存得相当完整,大小有别,结构大体一致。1号墓的庞大椁室和4层套棺,采取扣接、套榫和栓钉接合等方法制成。椁室用厚重的松木大板构筑,长6.73米、宽4.9米、高2.8米。棺室居中,四周为边箱,上部覆盖顶板和两层盖板。套棺用梓属木材制作,内壁均髹朱漆,外表各不相同。第一层外棺为黑漆素棺,长2.95米、宽 1.5米、高1.44米;第2层为黑地彩绘棺,饰云气纹和神怪、禽兽图形;第3层为朱地彩绘棺,饰龙、虎、朱雀和仙人等图案;第4层为直接殓尸的锦饰内棺,盖棺后先横加两道帛束,再满贴以铺绒绣锦为边饰的羽毛贴花锦。3号墓椁室的南边箱比1号墓多一纵梁,套棺为3层。从残存痕迹看,2号墓椁内置2层棺。

从病理解剖可知,1号墓女尸身体各部位和内脏器官的外形仍相当完整,结缔组织、肌肉组织和软骨等细微结构也保存较好,这在世界尸体保存记录中十分罕见。临床医学检验表明,死者生前患有冠心病、多发性胆石症、全身性动脉粥样硬化症、血吸虫病等多种病变。这些为研究尸体保存、古病理学、古代疾病史和中国医学发展史提供了重要的科学资料。女尸身着丝绵袍和麻布单衣,足登青丝履,面盖酱色锦帕,以丝带系缚两臂和两脚。然后包裹18层丝、麻衣衾,横扎9道丝带,再覆盖2件丝绵袍。女尸出土时,浸泡在约80公升的无色透明棺液中(出土不久变成棕黄色)。这种棺液具有微弱的抑菌、杀菌作用,为尸体的长期保存提供了有利条件。

随葬器物

随葬器物绝大部分放在4个边箱内,总数达数千件。有漆器、纺织衣物、陶器、竹木器、木俑、乐器、兵器、农畜产品、食品、瓜果、中草药和印章等。此外,1号墓有记录随葬品种类数量的“遣策”竹简,3号墓有“遣策”竹简、医药简及12万多字的帛书。漆器数量最多,有鼎、漆(马王堆出土)盒、壶、盘、奁、耳杯和屏风等,多绘红、黑等色。器上大多隶书“侯家”字样,有的还在木胎上烙印“成市□”等,表明有来自蜀郡成都市府的产品。陶器内大多盛有食品,器口用草和泥填塞,缄封“侯家丞”封泥;颈部所系竹牌上隶书食品名称。木俑包括着衣俑和彩绘俑,身分有别,反映出当时的社会等级制度。马王堆汉墓1号墓出土的丝织衣物,为家蚕丝织造,数量大,品种多,工艺高超,尤以绒圈锦最为珍贵,代表汉初纺织最高水平。

1、3号墓的随葬品置于棺室周围的边箱中,主要有纺织品、漆器、木俑(见下图:彩绘木乐俑)、乐器、竹笥、其他竹木器和陶器、竹简等,每墓均达1 000余件。此外,两墓的锦饰内棺上都覆盖彩绘帛画(见马王堆汉墓帛画),3号墓还随葬了大批帛书(见马王堆帛书)、3幅古地图(见马王堆地图)和兵器。

彩绘木乐俑

竹简

1号墓出土312枚竹简,均为记录墓中随葬品的“遣策”。所载虽与墓中实物有所出入,但仍有许多相符。3号墓出有410枚“遣策”,除记录一般随葬品外,还有车骑、乐舞、童仆等侍从的情况,包括所持仪仗、兵器和乐器等,这些与墓中所出木俑和帛画所绘内容大体对应。此外,3号墓还出土医书简200枚,分为两卷:一卷的内容与《黄帝内经》相似,讲养生之道;另一卷则为房中术。

纺织品和衣物

丝织品绝大部分放置在竹笥中,种类主要有绢、绮、罗、纱、锦、绣。1号墓共出单幅丝织品46卷,成件衣物50余件;3号墓出土的织物,数量和品种都比1号墓多,但大部分已残破不成形。这批织物中薄如蝉翼的素纱禷衣重不到1两,是当时缫丝技术发展程度的标志;用作衣物缘饰的绒圈锦,证明起绒技术最早由中国发明。而印花敷彩纱的发现,表明当时的印染工艺已达到很高的水平。

漆器、木俑和竹笥

共出土漆器500余件,1号墓有180余件,3号墓有300余件。这是迄今发现的汉代漆器中数量最多、保存最好的一批。漆器多为木胎,少数为夹纻胎。种类有鼎、钫、锺、盒(见下图: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漆盒)、卮、勺、耳杯、盘、匜、奁、案、匕、几和屏风等。花纹多为漆绘的红、黑和灰绿等色。纹饰有云气纹及几何纹、龙凤纹、鸟兽纹、花草纹等。一些漆器上书有“轪侯家”、“君幸食”、“君幸酒”字样(见下图:漆案和杯盘)。还有注明器物容量的,如“四斗”等。不少漆器上有“成市□”戳记,说明是成都官府作坊制造。此外,1号、3号墓分别出土100多件木俑和30多个竹笥,后者用以盛放衣物、肉食品、谷物、果品和香料。

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漆盒
漆案和杯盘,漆盘内底均朱书“君幸食”三字。马王堆汉墓出土

乐器

1号墓出土二十五弦瑟、二十二管竽和一套竽律,3号墓出土瑟、竽、七弦琴和六孔箫。其中,竽、竽律、琴和箫为首次发现的西汉实物,二十五弦瑟是已发现的唯一完整的西汉初期瑟。所出12支一套的竽律管,分别标出汉初的律名,为研究中国早期律制提供了宝贵的物证。

参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