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病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重定向自高山病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高原病(mountain sickness),由平原进入高原(海拔3000米以上,对机体产生明显生物效应的地区),或由低海拔地区进入海拔更高的地区时,由于对低氧环境的适应能力不全或失调而发生的综合征。又称高山病。高原低氧环境引起机体缺氧是其病因。上呼吸道感染、疲劳、寒冷、精神紧张、饥饿、妊娠等为发病诱因。

  该病一般分为急性和慢性两大类。急性高原病指初入高原时出现的急性缺氧反应或疾病,依其严重程度分为轻型(或良性)和重型(或恶性)。轻型即反应型或急性高原反应;重型又分为:脑型急性高原病(又称高原昏迷或高原脑水肿)、肺型急性高原病(又称高原肺水肿)、混合型(即肺型和脑型的综合表现)。慢性高原病(又称蒙赫氏病)指抵高原后半年以上方发病或原有急性高原病症状迁延不愈者,少数高原世居者也可发病。中国将慢性高原病又分为:高原心脏病、高原红细胞增多症、高原血压异常(包括高原高血压和高原低血压)、混合型慢性高原病(即心脏病与红细胞增多症同时存在)。国外未作上述分型。高原病共同的临床表现有头痛、头昏、心慌、气促、恶心、呕吐、乏力、失眠、眼花、嗜睡、手足麻木、唇指发绀、心律增快等,其他症状和体征则视类型不同而异。常见类型有:

  1. 轻型急性高原病。又称急性高原反应。多属机体对低氧环境的生理适应反应。发病高峰期是在进入高原后24~48小时,通常1~2周自愈。反应重者可间断吸氧和对症治疗。
  2. 高原肺水肿。急性高原病中恶性、严重的类型。其特点是发病急,病情进展迅速,多发于夜间睡眠时,不及时诊断和治疗者可危及生命。主要表现呼吸困难,咯泡沫痰,烦躁或嗜睡,合并感染时体温升高,心率快,第二心音亢进或分裂,有的出现心功能不全,两肺听诊可有干、湿罗音,眼底检查可见视网膜静脉弯曲扩张,视神经乳头充血,有出血斑。X线检查肺部可见散在性点片状或云雾状阴影。根据进入高原史和典型临床表现可以诊断,但应注意与肺炎鉴别。患过高原肺水肿的人易再发,故不宜再进入高原。病人应卧床休息、吸氧,重者可进行高压氧治疗。药物可用氨茶碱、α-受体阻断剂、速尿、胆碱能阻断剂及肾上腺皮质激素等。
  3. 高原昏迷。又称高原脑水肿。急性高原病的危重类型。其特点是严重脑功能障碍和意识丧失,发病急,有时昏迷迁延较久则留有后遗症甚至死亡。治疗原则是吸氧,转低地治疗,减轻脑水肿,采用中枢兴奋药。对危重病人可采用能量合剂和降温疗法,注意控制和预防继发感染。
  4. 高原红细胞增多症。常见的慢性高原病。机体长期慢性缺氧,体内的红细胞和血红蛋白代偿性增高,随之引起一系列缺氧表现。本病应与真性红细胞增多症鉴别。除一般高原病预防原则外,可采用呼吸功能的锻炼方法(呼吸操、气功等)。治疗包括吸氧、高压氧、放血以降低红细胞数、放血后输入等量液体(生理盐水、右旋糖酐等)以促进血液流动,改进循环,也可用补气、活血、化瘀中药。最有效的方法是转低地,一般经1~2个月可自愈。
  5. 高原心脏病。长期处于高原低氧环境发生慢性缺氧,肺循环阻力增加产生肺动脉高压、心肌缺氧导致右心肥大和心力衰竭的一种心脏病。治疗方法为吸氧、抗心力衰竭、降低肺动脉压、镇静、控制呼吸道感染、转低地治疗等,也可用能量合剂。
  6. 高原血压异常。包括高原高血压、高原低血压和低脉压。高原高血压的治疗同原发性高血压。高原低血压和低脉压者应加强体力锻炼,提高肌体对高原低氧环境的适应能力,以改善心血管功能状态,提高心排血量。可服用补气活血类中草药。血压过低、症状严重者可转低地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