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冶三彩窑址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黄冶三彩窑址—5号窑炉残迹

  黄冶三彩窑址,位于河南省巩义市东北约6千米的站街镇大、小黄冶村,分布于黄冶河两岸,是已知年代最早、规模最大的唐三彩窑场。窑址总面积约23万平方米,从1972年首次试掘至今,已发掘2000余平方米,清理出汉代窑炉2座,唐代窑炉6座,宋、元代窑炉4座,作坊2处,澄泥池1处,釉料坑2个,灰沟3条,道路1条,墓葬8座和灰坑55个。黄冶三彩窑址不仅是研究唐三彩的重要窑口之一,同时也是研究河南白瓷青花瓷起源的重要窑口之一,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2001年6月,黄冶三彩窑址由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窑址出土瓷片、三彩、素烧器残片和各类窑具1500余袋,完整和可复原器物800余件。

  窑址文化堆积层厚约4米,最深处可达6米以上,从下至上大致可分为四个不同的时期。

  最底层为汉代地层。此层出土遗物不多,以建筑材料板瓦为主。

  第三层为隋代地层,此时瓷器烧造业开始出现。这一时期以黑釉、白釉瓷为主,青釉、黄釉、酱釉瓷数量较少。出产的瓷器胎体厚重,粗糙,釉色也不稳定。常见的器形有盆、罐、瓶、钵、碗等,以平底器为主。

  第二层为唐代地层,此时为黄冶窑烧造的鼎盛时期。盛唐时期,黄冶窑三彩制品基本上取代了黑釉、白釉瓷,器形丰富多彩,诸如盆、碗、盘、盂、豆、碟、水注、壶、罐、瓶、钵、洗、樽、炉、灯等无所不包。

  除此之外,三彩俑类陶型制品大量出现,如人物俑和兔、鸟、马、羊、狗、子母猴、车等。

  在晚唐地层内清理出两件钴蓝青花瓶,胎质细白,色泽鲜艳,火候较高,这为探明唐青花瓷的产地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最上层为宋、元地层。宋初,黄冶窑突然停烧,但黄冶河两岸的小作坊仍继续烧造瓷器,一直持续到宋末元初。

  出土的窑炉以唐代5号窑炉保存最为完好。窑炉坐东向西,长2.48米,宽1米上下,墙体残高0.5米。窑室底面平铺一层耐火垫板,在垫板、窑壁上分别贴一层较厚的耐火泥。

  窑室的底面上粘结有大量小圆垫饼,3个一组,呈三角形,并残留少量窑柱、垫圈支痕和大量绿釉、黄釉斑块,这些现象对研究三彩的烧造工艺提供了难得的实物资料。

  宋元层1号作坊保存较好。作坊坐北向南,分前、中、后三室。前室呈竖长方形,墙壁规整,南北长5.2米,东西宽3.5米;中室西扩部分作弧壁,不甚规整,平面呈横长方形,东西长5米,南北宽2.6米;后室在断崖内,作弧形顶,下宽1.84米,高3.04米。

  在作坊内分布有5个辘轳坑和3处练泥池等遗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