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学生古诗词经典读本: (1-3年级) (4-6年级) (7-12年级) 经典名句 唐诗三百首 千家诗


《学生经典古诗词》下载,二维码
《学生经典古诗词》公众号,二维码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译文】 黄四娘家的小路上开满了鲜花,千朵万朵(沉甸甸的)花儿把枝头压得很低。

【注释】
  黄四娘:无考,清浦起龙著《读杜心解》注为:“自是妓人,用‘戏蝶’、‘娇莺’恰合。”
  蹊(xī):小路。
  压枝低:因为花开得很多,把枝条压得低垂下来。

【出处】 唐·杜甫江畔独步寻花·其六》,全诗: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背景】

  《江畔独步寻花·其六》是唐代诗人杜甫《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组诗中的第六首,体裁为七言绝句。江畔:指成都锦江之滨。独步:独自散步。

  《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共七首。第一首写独步寻花的原因从恼花写起;第二首写行至江滨见繁花之多;第三首写某些人家的花,红白耀眼,应接不暇;第四首则写遥望少城之花,想象其花之盛与人之乐;第五首写黄师塔前之桃花;第六首写黄四娘家尽是花;第七首总结赏花、爱花、惜花。组诗前四首分别描写恼花、怕春、报春、怜花而流露出悲愁的情怀;后三首显示出赏花时的喜悦之情,蕴含春光难留之意。全诗脉络清楚,层次井然,是一幅独步寻花图,表现了杜甫对花的惜爱、在美好生活中的留连和对美好事物常在的希望。

  这组诗作于杜甫定居成都草堂之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年)或唐代宗宝应元年(762年)春。上元元年(760年)杜甫在饱经离乱之后,寓居四川成都,在西郊浣花溪畔建成草堂,暂时有了安身的处所,感到很满足。所以,时值春暖花开,更有赏心乐事。这是他写这组诗的生活和感情基础。第二年(一说第三年)春暖花开时节,他独自在锦江江畔散步赏花,写下了《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这一组诗。

【赏析】

  这是一首别具情趣的写景小诗。写寻花到了黄四娘家,在黄四娘家赏花时的场面和感触。小路上花团锦簇,长满花朵的枝条被压得低垂下来,花瓣之上是流连忘返的彩蝶,它们围绕着花枝翩翩起舞。从这里,我们嗅到了浓郁的花香。花旁的小路上,有清脆啼鸣的黄莺,它们活泼自在的神态,给人一种轻松愉悦的感觉。作者用时时、恰恰这些极富韵律的字眼,使得全幅明丽纷繁的画面充满了动感,也使得诗歌有着更明快、更流利的节奏。全诗语言充满了口语化色彩。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热爱之情和适意之怀。春花之美、人与自然的亲切和谐,都跃然纸上。

  这首诗语言秾丽,境界优美,情调开朗。含蓄精彩地抒写了诗人健康的感情,读后使人产生强烈的美感。

  《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这组诗,第一首写独步寻花的原因从恼花写起,颇为突兀,见出手不凡。第二首写行至江滨见繁花之多,忽曰怕春,语极奇异,实际上是反语见意。第三首写某些人家的花,红白耀眼,应接不暇。第四首则写遥望少城之花,想象其花之盛与人之乐。第五首写黄师塔前之桃花。第六首写黄四娘家尽是花。第七首总结赏花、爱花、惜花。这组诗脉络清楚,层次井然,是一幅独步寻花图,表现了杜甫对花的惜爱、在美好生活中的留连和对关好事物常在的希望。

  首句“黄四娘家花满蹊”点明寻花的地点,是在“黄四娘家”的小路上。既点明诗人的行踪,说明又寻到一户有花的人家。此句以人名入诗,生活情趣较浓,颇有民歌味。黄四娘,其人不详。唐时女子之名常呼曰“娘”,“四”是排行。“花满蹊”三字不仅形象地描绘出黄四娘家花事之盛,花儿已开得填满了所有的空隙,而且还隐含着她家花儿品种之多,颜色之全,形状之不一,风姿之妖娆,全胜过他处。

  次句“千朵万朵压枝低”,进一步具体描绘花儿繁多的情景。“千朵万朵”是上句“满”字的具体化,极言花儿开得密密麻麻,缀满枝头。“压枝低”描绘繁花沉甸甸地把枝条都压弯了,景色宛如历历在目。“压”、“低”二字用得十分准确、生动。

  以上两句已将黄四娘家的花事写足,下面转笔写蝶舞莺啼,以渲染春光之无处不在。

  第三句“留连戏蝶时时舞”,写花枝上彩蝶蹁跹,因恋花而“留连”不去,暗示出花的芬芳鲜妍。花可爱,蝶的舞姿亦可爱,不免使漫步的人也“留连”起来。但他也许并未停步,而是继续前行,因为风光无限,美景尚多。“时时”,则不是偶尔一见,有这二字,就把春意闹的情趣渲染出来。“留连”通“流连”,留滞不舍的意思。蝴蝶在花丛中嬉戏,不时翩翩起舞,飞起又复停下,仿佛恋恋不舍。其实,恋恋不舍的何止蝴蝶,难道不包括那“独步寻花”的诗人在内么?

  末句“自在娇莺恰恰啼”,写正在赏心悦目之际,恰巧传来一串黄莺动听的歌声,将沉醉花丛的诗人唤醒。这就是末句的意境。“娇”字写出莺声轻软的特点。“自在”即自由自在,不受拘束之意。“自在”不仅是娇莺姿态的客观写照,也传出它给作者心理上的愉快轻松的感觉。“恰恰”,莺啼声。诗在莺歌“恰恰”声中结束,饶有余韵。

  此诗写的是赏景,这类题材,盛唐绝句中屡见不鲜。但像此诗这样刻画十分细微,色彩异常秾丽的,则不多见。此诗虽是一首写景抒情的小诗,却写得和谐自然、语言匀称工丽,体现了杜甫诗歌语言运用方面的一些特点。

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