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黄帝像
黄帝像。来源:《历代帝王圣贤名臣大儒遗像》(Portraits de Chinois celebres),约绘制于清康熙(18世纪)以后,现藏于法国国家图书馆。

  黄帝汉语拼音:Huangdi),传说中上古帝王轩辕氏的称号。《史记》中的五帝之首。传黄帝姓公孙,居轩辕之丘(今河南新郑市区北关)故号轩辕氏。又居姬水,后改为姬姓。国于有熊,亦称有熊氏。被称为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中国历代皇帝多为黄帝设庙祭陵等来取得象征的统治正当性,是中国文化的重要标志性人物。先秦文献诸如《国语》、《左传》、《逸周书》、《易·系辞》、《老子》、《庄子》、《管子》、《韩非子》、《商君书》、《吕氏春秋》、《竹书纪年》、《世本》、《战国策》等都辑录了他的事迹。1972年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出土竹简《孙膑兵法》有“黄帝伐斧(补)遂”之句。199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有《黄帝四经》。战国齐威王所铸铜器《陈侯因咨敦》,刻铸有继承“高祖黄帝”事业的铭文。

  黄帝和炎帝并列的说法例如炎黄后裔、炎黄子孙也成为了汉人以至全体中国人自称的说法之一。然而炎帝及蚩尤的神话起源不仅止于汉族,亦包括苗族朝鲜族。从人类学的社会演进观点的推测,神话中的炎帝及黄帝可能为远古部落联盟共主。根据《山海经》,炎帝在阪泉之战败给黄帝而后蚩尤纠集炎帝的部属再于涿鹿之战败给黄帝。

  在文字未成为人类历史的载体以前,世界上任何民族的历史,都是从世代口耳相传的事迹中清理出来的。尽管传说中免不了掺入神话色彩,或不可靠的成份,但在一定程度上却包含着真实的历史。西汉司马迁撰《史记》,明言“神农以前吾不知已”,故不记燧人、伏羲、神农传说之事,而从《大戴礼记》中之《五帝德》、《帝系姓》与调查研究相印证,作《五帝本纪》,篇首列黄帝。然《五帝德》和《帝系姓》不纪年数,遂使殷以前不可得其详。周以来尽管颇得可著,但孔子序《尚书》略无年月。司马迁检索古代文献,虽称黄帝以降皆有年数,但又不敢遽以为是,故根据《五帝系谍》和《尚书集世》两书所记,仅作《三代世表》,对黄帝至西周共和这一时期只记世系,仍无年数。按《古本竹书纪年》,“黄帝至禹为世三十”。以通行的30年为一世计之,则黄帝至禹有900年。另据《汉书·律历志》,汉昭帝元凤三年(前78),长安单安国等人云:“自黄帝以来三千六百二十九岁(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时,通电全国,以黄帝纪年4609年为中华民国元年。1982年春节,美国总统里根向全世界的中国人祝贺4690个新年(即黄帝纪)。现代学术界编纂的中国大事表,其年代也大体一致。按以上年代推算,黄帝至今有5000年左右,今采取通行之说,以5000年计之。

  据《国语·晋语》载:“昔少典氏娶于有娇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史记·五帝本纪》载:“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曰轩辕。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聪明……轩辕之时,神农氏世衰。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氏弗能征。于是轩辕乃习用于戈,以征不享,诸侯咸来宾从。而蚩尤最为暴,莫能伐。炎帝欲侵凌诸侯,诸侯咸归轩辕。”这里虽用后世的观念追述远古之事,但却揭示了黄帝、炎帝同为少典氏族的后代,同处神农氏衰世之时。在那部落间掠夺战争纷起之时,黄帝以他聪颖的智慧,非凡的才华,率领其部族,面对现实,习武为战,保卫自己,兴起于姬水,即今陕西黄陵,后沿洛水南下,东渡黄河,顺中条山和太行山向东北发展,直达山西南部黄河之滨和河北一带。与此同时,炎帝族部落兴起于姜水,在今陕西宝鸡。其发展路线较黄帝偏南,沿渭水黄河向东,到达河南山东一带。在氏族部落的不断繁衍过程中,炎帝部落与东南的九黎族部落发生冲突,炎帝战败,向黄帝求援。黄帝和炎帝联兵,与蚩尤率领的九黎部落发生了“涿鹿之战”,蚩尤败北。战后,炎帝恃强,欲侵凌“诸侯”,黄帝规劝无效,便发生了“阪泉之战”,炎帝战败。在那乱世中,凡有不顺者,黄帝就从而征之,以战争手段制止了各部落间的长期征战,统一了黄河流域的大片土地,成为中国大地上部落联盟的首领,后世称“诸侯咸归轩辕”,并“尊轩辕为天子”。

  据有关文献,黄帝在建立国家雏形方面的贡献包括:官名皆以云命,举风后、力牧、常先、大鸿以制民,制礼仪,施教化,创立典章为治世准则;黄帝时代的物质文明包括:顺四时之宜布种百谷草木,蒸谷为饭,烹谷为粥,作杵臼釜甑,淳化鸟兽虫蛾。作衣裳、冠冕、扉屦,造房屋、车辆、舟楫、弓矢和采铜以冶铸;黄帝时代的精神文明包括:占日、月、星气,作甲子、算数,定历法,造律吕、图画,重医药和创造文字等。

  历来尊轩辕为黄帝,是因为轩辕对中国农业发展的重要贡献,而农业与土地分不开,黄土高原土色黄,而以部落联盟的首领轩辕称为黄帝,尊黄帝为中华民族的文明始祖,是就黄帝对中华民族的文明贡献而言。始祖的涵义为初始有功德而受人尊敬的先贤。《说文解字》释曰:“祖,始庙也”。段玉裁注:“始兼两义,新庙为始,远庙亦为始。”《尔雅·释诂》曰:祖,始也。《诗·大雅·生民》序:“尊祖也”孔颖达疏:“祖者,始也。”总之,祖的涵义为始、初、先,后来才引申为父母以上的长者。再看,尊释迦牟尼为佛祖,尊鲁班为木匠行业的始祖,均取原义,而非引申义。

传说

黄帝战蚩尤

  大约在四千多年以前,我国黄河、长江流域一带住着许多氏族和部落。黄帝是传说中最有名的一个部落首领。以黄帝为首领的部落,最早住在我国西北方的姬水附近,后来搬到涿鹿(今河北省涿鹿、怀来一带),开始发展畜牧业和农业,定居下来。

  跟黄帝同时的另一个部落首领叫做炎帝,最早住在我国西北方姜水附近。据说跟黄帝族是近亲。炎帝族渐渐衰落,而黄帝族正在兴盛起来。

  这时候,有一个九黎族的首领名叫蚩尤,十分强悍。传说蚩尤有八十一个兄弟,他们全是猛兽的身体,铜头铁额,吃的是沙石,凶猛无比。他们还制造刀戟弓弩各种各样的兵器,常常带领他的部落,侵掠别的部落。

  有一次,蚩尤侵占了炎帝的地方,炎帝起兵抵抗,但他不是蚩尤的对手,被蚩尤杀得一败涂地。炎帝没法子,逃到涿鹿请求黄帝帮助。黄帝早就想除去这个各部落的祸害,就联合各部落,准备人马,在涿鹿的田野上和蚩尤展开一场大决战。

  关于这次大战,有许多神话式的传说。据说黄帝平时驯养了熊、罴、貔、貅、貙、虎六种野兽,在打仗的时候,就把这些猛兽放出来助战(有人认为,传说中的六种野兽实际上是以野兽命名的六个氏族)。蚩尤的兵士虽然凶猛,但是遇到黄帝的军队,加上这一群猛虎凶兽,也抵挡不住,纷纷败逃。

  黄帝带领兵士乘胜追杀,忽然天昏地黑,浓雾迷漫,狂风大作,雷电交加,使黄帝的兵士无法追赶。原来蚩尤请来了“风伯雨师”助战。黄帝也不甘示弱,请天女帮助,驱散了风雨。一刹那之间,风止雨停,晴空万里,终于把蚩尤打败了。也有一种传说,说是蚩尤用妖术制造了一场大雾,使黄帝的兵士迷失了方向。黄帝用“指南车”来指引,带领兵士,依着蚩尤逃跑的方向追击,结果把蚩尤捉住杀了。这些神话反映这场战争是非常激烈的。

  各部落看到黄帝打败了蚩尤,都挺高兴。黄帝受到了许多部落的拥护。但是,炎帝族和黄帝族也发生了冲突,双方在阪泉(今河北涿鹿县东南)地方打了一仗,炎帝失败。从此,黄帝成了中原地区的部落联盟首领。

黄帝故里

  黄帝故里,位于新郑市区轩辕路,汉代建祠,明朝隆庆四年(1570年)修葺,于祠前建轩辕桥,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新郑县令许朝柱于祠前立“轩辕故里”碑。为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在上级政府和海内外炎黄子孙的大力支持下,新郑市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全力打造黄帝品牌,对黄帝故里进行了扩建改造。该景区总面积7万多平方米,突出了寻根拜祖主题,从北至南依次为拜祖区、故里祠区、广场区三大区域。拜祖区有轩辕丘、黄帝纪念馆、黄帝像、中华文明圣火台、文化长廊、拜祖广场等景观;故里祠区有黄帝故里祠,祠中供奉有轩辕黄帝及黄帝妃嫘祖、嫫母塑像,祠前有轩辕桥、青石坊、指南车、日晷、汉阙;广场区设中华姓氏广场,其中有镌刻3000多个姓氏的中华姓氏墙和黄帝宝鼎坛等景观。景区从南至北有13米宽的红色花岗岩大道,中间是5米宽的黄色花岗岩拜祖圣道,象征炎黄子孙血脉相连、薪火相传。黄帝故里景区先后被确定为郑州市十大旅游景区、河南省“三点一线”的重要旅游景点,成为海内外炎黄子孙的心灵故乡、寻根拜祖的民族圣地、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4A级景区。

黄帝陵

  轩辕黄帝陵(轩辕庙),位于陕西省黄陵县城东北的桥山之巅,黄帝陵所在地桥山总面积为566.7公顷,沮水环绕,群山环抱,山上古柏森森,林表覆盖面积89.1公顷,现有古柏82000余株,四季常青,远远望去,郁郁参天,肃穆庄严。1961年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列为古墓葬类第一号,素有中华第一陵之称。

  黄帝陵分为庙前区、轩辕庙区和陵园区。庙前区位于轩辕庙前,由入口广场、印池、轩辕桥、桥北广场、龙尾道、庙前广场以及两侧相关景观构成,由南而北纵长250米,中间为印池。从入口广场起,地势沿庙轴线逐步上升,轩辕桥横跨印池,登龙尾道经庙前广场至庙门。庙前区气势宏伟,印池四周绿树成荫,石阙、望柱等建筑小品造型古朴庄重,形成优美的空间环境。轩辕庙区位于桥山东麓,由古柏院、中院、祭祀大院(殿)三部分组成,呈长方形,面积18公顷。古柏院由南而北,其建筑依次排列有轩辕庙门、诚心亭、碑亭、人文初祖殿。进入庙门,左有“黄帝手植柏”,相传为轩辕黄帝亲手所植,被誉为“世界柏树之父”。

家族

  华胥氏伏羲(配女娲)—少典黄帝少昊蟜极帝喾—弃(史称后稷,本名姬弃)—不窋(zhú)—鞠—公刘(姬刘)—庆节皇仆差弗毁隃(姬隃)—公非(姬非)—高圉亚圉公叔祖类(姬类)—周太王(又称古公亶父,本名姬亶)—周王季(也称季历,本名姬历)—周文王姬昌—周武王姬发(周朝开国君主)

参见条目